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8级小许同学来信:

 

课上说现在的年轻女性回避“妇女”一词是因为东亚偏爱“少女感”的审美观,因此想将自己与年长的女性区分开来。但我个人还有个思考,我觉得“妇女”一词之所以遭年轻女性的回避不只是年龄问题,也有关于是否结婚的问题。

 

“妇”这一字在一般的语境里是指结了婚的女人,而婚姻中的女性不免让人联想到为丈夫和孩子日夜操劳、在家庭与工作中艰苦维持平衡的疲惫而衰老的中年女性形象,相关的还有“主妇”等词。

 

即使是年轻的已婚女性,也会被称为“少妇”,虽然还试图加一个“少”字来保持年轻感,但“妇”字也是跑不掉了,称作“少女”总是有点别扭的。

 

而那些中年的已婚的,但是非常独立的女性,我们也很少称之为“妇女”,而是会冠以“独立女性”、“女强人”的称呼,不着痕迹地剔掉了“妇”字,因为她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妇”。

 

因此我认为,“少女”、“女生”一词之所以会较“妇女”更受女性欢迎,除了显得年轻之外,更有一种未被婚姻生活的柴米油盐拖垮的纯真、活力、独立。您觉得是否也有这种因素呢?


 
关于“妇”的理解,小许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非常好。从这个理解角度,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文化会给女性(而非男性)在婚前婚后划出一道鸿沟?女性为什么又认可这样一道鸿沟?

一个女人在自己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结婚真的是一道分水岭吗?

继续想下去,为什么许多女性在结婚后就渐渐对自己“放弃”了?

她不能不放弃吗?她努力过,而且一直在努力吗?

 
去年参加任重书院的“导师下午茶”, 本科生们给我出的题目是《社会热词中的性别文化》。去的时候我不知道7号楼在哪里,正在那里找,碰到一位同学,就问她,她带我进了7号楼,一直找到101室,没想到她也是去参加导师下午茶的。
 
这位女生在导师下午茶的座谈上表示,她很害怕结婚后的生活,她觉得一个人很好,为什么要和另一个人结婚,过很累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女生反感“妇女”这个称谓吧。我觉得女同学们的担心或害怕有点“杯弓蛇影”。
 
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生活都值得我们热爱。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不同年龄段的生活,有不同的快乐。我30多岁做了父亲,最深的体会是,孩子不是我们养大的,孩子是自己长大的。

所有的辛苦,在我们牵起孩子小手的时候,孩子都回报我们了。那是巨大的快乐。每天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复旦幼儿园,孩子坐在车头小竹椅上,我一哼歌,他的两只小手就转动起来。。。
 
同样,两个人的恋爱和一起生活,也是快乐的。历史系一位同学曾发微信给我说:“男朋友还在生气,爱好难,为什么比做学问还难”,我对她说:“吵吵闹闹就是过程,回头看都是快乐的”。
 
我们一定不要害怕生活。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自然的过程,它们不是“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其实就在眼前。

 
生活的意义和快乐,润物细无声,就在日常琐碎之中。我们要善于体会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的快乐和意义。此时想起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是意大利诗人罗大尼写的: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做一张桌子,都需要一朵花,何况我们要做一个家庭呢?

 
只要我们不像《小王子》里那些“大人们”那样,打听一位新朋友,只会问:“他几岁了?有几个弟兄?的体重是多少?他的父亲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而从来不问:“他说话的声音怎么样呀?他喜欢哪些游戏?他采集蝴蝶标本吗?

有一颗单纯体验的心,生活中的温暖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当然,除了体验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快乐和意义,我们还要让自己的生活有理想,有热爱,有信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