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日语软糯,德语凶狠——语音审美怎么破?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18级德语系小王同学来信:
 
之前讲到可爱这个词的使用时,我想到了日语这种语言。虽然没有经过特别系统与广泛的调查,但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想到日语就会想到“卡哇伊”这样的词,而且在我本学期学习日语时,发现不管是在动漫还是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讲起日语好像语调就会变得比其他语言软糯可爱。
 
我的姐姐讲起她的大学导师时提到,这位老师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过,虽然是个近一米八的东北汉子,但只要一和日本的朋友讲起电话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低音调柔声细语。
 
我们的德语老师也曾在课上提醒我们不能用日韩的语调来读德语,德语要铿锵有力,不能软软糯糯的。
 
小王同学问:我们对于某种特定语言仿佛有特定印象,如日语的软糯,德语的“凶狠”,法语的浪漫等。这种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说是由于文化的话,似乎日本不只有“卡哇伊”文化,德国不只是“严谨”与“凶狠”,法语也并不是爱情的代名词,那么,所谓“日语是讲给朋友听的,法语是讲给爱人听的,德语是讲给敌人听的”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语音审美是文化审美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化现象,即它是和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至于“日语是讲给朋友听的,法语是讲给爱人听的,德语是讲给敌人听的”这种说法,只是对语音审美特征的一种比喻。
 

其次,语音的审美印象是结构性的印象
 
一种语言的语音结构和语法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美学追求。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倒过来,一种语言的风格(美学追求)决定了它的语音结构和语法结构,这就更有意思了。

德国语言学家浮士勒就认为:
 
一切语言形式的产生,唯一有效的原因就是精神。
 
语言分析不能只问有什么、是什么,而要问为什么,否则就无法揭示语言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语言的因果联系不是一般认为的音节-词-句子-言语,而是反过来,言语中的精神决定了句子、词和声音。
 
关注语言的细节,就好像把一个人的身体部件都解剖开来,每个部件已经死去,而构成一个人的统一性的是他的精神。
 
语音的变化首先都是在个别词中发生的,根源都是个人风格的创造,如果它符合“语言精神”,它就会被普遍接受。
 
浮士勒说:一个真正的语言学家,应该关注语言本质的东西,即个人的创造、语言的风格和美学。至于那些由个人创造普及开来的机械的、一般的现象,就让那些没有语言感悟能力、对语言的高级形式难以理解的人去解剖吧。

 
第三,人类语音审美文化不可通约。
 
萨丕尔说:“一种语言认为有力的、美的,在另一种语言里是恶劣的。”
 
“英语能容忍,甚至要求,散漫的结构,在汉语里这会是淡而无味的。而汉语,由于不变的词和严格的词序,就有密集的词组、简练的骈体和一种言外之意,这对英语天性来说,未免太辛涩,太刻板。”
 
萨丕尔说:“有些事一种语言能做得上好,另一种语言怎么做也赶不上它。一般总是会有所补偿的。”他说的“补偿”,其实就是发展一种语言的特点。在萨丕尔眼里,所有的特点都出自“扬长避短”的努力。

于是,当我们发现一种语言很美丽,也就不必十分羡慕,因为它的另一面是“补偿”,一种扬长避短的极限努力。
 
所以,萨丕尔说:“我们千万不要傻到因为法语的十四行诗的元音比我们的悦耳而羡慕它,也不要因为尼采的散文在它的组织里包含着叫英国人发愣的辅音组合而谴责它。”
 
“虽然我们吸收不了拉丁语的繁华的叠尾和古典汉语的集点法风格,但是我们能同情地了解这些外国技术的神髓。”
 
今天的英国诗人会羡慕中国即兴凑句的人不费力气就能达到的那种洗练手法。……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分妒忌汉语的简练。我们的东倒西歪的表达方法自有它的美处;拉丁语风格紧凑而华丽,也有它可爱的地方。有多少种语言就差不多有多少种文学风格的自然理想。”

 
萨丕尔的语音审美补偿理论,教会我们心平气和面对日语的软糯,德语的“凶狠”,法语的浪漫。原来,不管语音审美特征偏向什么,每一种语音的审美偏好都是一种补偿机制,即对它拙于其他语音审美特征的补偿。
 
萨丕尔十分幽默——
 
“(说话人)在这一边受到一点拘束,他可以在那一边发挥一下。并且,如果他一定要上吊,他总有足够的绳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