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其实谐音不是耍流氓——词音对词义的曲意临摹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8级小姚同学来信说:
 
今日浏览豆瓣,发现有一话题颇为有趣,它的题目是“过去的生活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一些使用痕迹”。譬如,现在的汽车早就不用摇柄控制车窗了,但我们还是说“摇下车窗”。现在的电话早就不用转盘拨打了,但我们还是说“拨打电话”……
 
联想到生活中,老一辈的人保持了“点灯”、“拉灯”的说法,但现在的点灯并非是过去的点蜡烛。“烧饭”、“上网”也是保持了过去时代的特色。另外,这种“特定时代的词语”也有许多存留在政府公文中,比如“夯实”、“攻坚战”等都是保留了时代的特色。
 
我猜想这可能与语言的适应性、人们的习惯有关,来自特定时代的语言在当时的语境适用,而放在当下语境中也未必就淘汰。甚至在这种持续的使用中,人们还能感受到过去时代的色彩,政府公文就是一个好例子。

 
我对小姚同学说:每一个词的产生,都具有理据,尽管理据会“过时”。
 
词的理据首先表现在占词汇主流的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上,即每一个复合词都表现出意义的复合理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复合词的理据的现实意义会退化,相应地,历史文化意义会增强。

当然复合词一般是整体性理解的,在整体性理解中舍弃了理据的具体性,抽象了理据的关系(例如“夯实”)。此时理据的本义并没有消失,而是作为词的文化历史内涵留存了下来。小姚同学说的现象就在这个位置上。
 
我问小姚同学:词的理据不仅表现在复合的语义结构上,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你能想到是哪些吗?

小姚说:我猜想词的理据可以体现在词形上,比如“囧”从字形上让人想起这是一张“眉毛下撇,嘴巴大张”的苦大仇深、郁郁不乐的脸。
 
也可以体现在字音上,A词和B词之间因为同音或近音而产生联系,“围脖”代称“围脖”,“烤鸭”代称“考雅(思)”,“河蟹”代称“和谐”。

 
词的理据的确表现在声音的象征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一个词的发音,都和词的意义存在一定程度的“临摹性”。
 
近年来汉语学者对100个汉语核心词进行考查,发现这100个词——
 
或是模拟事物的音响特征,如“风”、“水”、“飞”;
 
或是用发音特征来象征语义特征,如“大”以爆破音声母和大开口度的响亮元音象征“大”的语义特征,
 
总之,词音对词义都具有“临摹”的特征。这一点古代学者也有论述:
 
“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口如食酸之形;说苦字,口如食苦之形;说辛字,口如食辛之形;说甘字,口如食甘之形;说碱字,口如食碱之形。故曰:以唇舌口气象之也。”(《释名》)

 
《诗经》以“参差”状不整齐之貌(《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
 
以“依依”状垂柳之貌(《诗•小雅•采薇》:“杨柳依依”),
 
以“果果”状阳光明媚(《诗•卫风•伯兮》:“果果日出”),
 
以“灼灼”状桃花鲜艳(《诗•周南•桃夭》:“灼灼其华”),
 
以“漉漉”状大雪纷飞(《诗•小雅•角弓》:“雨雪漉漉”),
 
以“沃若”状树叶柔润(《诗•卫风•氓》:“其叶沃若”)。
 
由“声”到“态”,是词音抽象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人类认知不断综合,不断丰富的一个过程。
 
中国近代语文学者基于中文事实和中文体验,都明确否认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黄侃说:“盖万物得名,各有其故。虽由约定俗成,要非适然偶会。”
 
刘师培说:“人声之精者为言,既为斯意,即象斯意制斯音,而人意所宣之音即为字之所本。”

 
但词音的象征很容易遗忘,现在大多数词的声音我们都无法了解其声象理据了。这主要是因为在漫长的发展中,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我们很难从现在的读音去了解远古词音的声象理据。
 
于是现代语言学说词的音义关系是任意性的,不是理据性的。
 
好吧,这不过是因为说任意性易,不用证明;说理据性难,要一一证明。难度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值得注意的是,词的声音还有另一重“理据”,那就是谐音。

 
谐音简直就是耍流氓啊,它是无底线的——
 
西南联大时,傅斯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郑天挺任副所长。有人来访,研究所的接线员总是问:“您是找傅所长还是郑所长?傅所长是正所长,郑所长是副所长。”来访者被问得一头雾水。
   
今遇到一神的哥,姐拦下出租车,问的士司机:“从这里到机场要多久?”那的哥说:“要很久。” 姐楞了一下,又问:“起码要多久?” 那的哥一个神回答:“骑马要更久!” 难道我说的是火星文么?
 
一女的说:“你五毛我五毛,那么咱俩就能一块了!”
另一女的说:“你六毛我六毛,那么咱俩就能一块二了!”
再一女的说:“你七毛我七毛,那么咱俩就能一块死了!”

 
其实谐音一点也不流氓。汉语交际中的每一处谐音都完美实现了表达功能,且余音袅袅,妙不可言。
 
在谐音中长大的少年,从小养成语境通观的整体思维,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