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为什么20岁不到就已经消极了?——关于刻奇(kitsch)的问答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4级的小黎同学来信:
 
我是旁听的学生,昨天下课以后找您问过一个关于kitsch的问题,这邮件里主要说下自己的想法。
 
一个是关于真实的问题,kitsch既然只是精致而廉价的仿制品,对其的批判想来也是希望把背后真实的东西找出来,不过总觉得这个真实很难去找。
 
您当时给了一个思路:如果一句话或者是文学作品,能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有某种联系或触动,或带来了启示和感动,大概便是真实的。
 
觉得如果沿着这样一条路走下去好像能看到一些别的东西——
 
比如前几年的那句话,“总是套路得人心”,就好像对于一些拥有话术或技巧的人,他们能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段来打动别人以谋求利益。这些话术对他们都只是司空见惯的平滑的东西,但对于没经历过或听说过的人就会很有魅力。

 
或者像大部分的网络小说,以前一个老师说他偶然看了一本琼瑶的小说,非常感动,于是决定看完她所有的书,结果发现每本书故事都是差不多的。
 
或者是像黑格尔说的那个,同样一句格言在年轻人嘴里和在老人嘴里说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
 
不过这样的思路总觉得还是会有些问题,有些陷入相对主义的感觉,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甚至这样的判断高度受限于个人的经历和想法,很难去评判一些文字或作品是不是如kitsch廉价的东西。
 
另外好像即便就是这样一些廉价的、大家都在说的平滑流行的东西,比如鲁迅的很多话在网上被各种恶搞,但好像有时就会浮上心头特别有感触。
 
甚至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流行歌曲,在某些特定的情绪里就会很有力量,觉得这里面的关系很微妙。

 
小黎同学的思考很深入。
 
媚雅(我们这样理解kitsch)不是因为流行元素本身的空洞(当然,一些流行元素可能一开始就是虚情假意的),恰恰相反,不少流行元素一开始都是承受思想感情的重负的。而这种承重,恰恰是因为它的表达是非常个性化,非常差异化的。
 
正是简单的重复使它不再是个性化、差异化的表达。
 
一份真情会随着褒奖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失去真诚;
 
一份真实的体验会随着大量廉价转发而沦为虚情假意的鸡汤。
 
流行和重复本身过于轻盈,过于平滑,它让人不假思索,渐渐成了一个形式空壳。

 
在微信上,你更看重的是转发的鸡汤文,还是朋友自己写的短短的一行思考?
 
更看重一个新年快乐的图案或表情包,还是朋友自己写的一行心愿?
 
流行元素的使用过于轻易,它让人感觉不到思想感情承受之重。
 
元素的流行是一方面,使用流行元素是另一个方面。对任何流行元素,当你看得很有个人感受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个感受,不是来自人云亦云,而是自由而独立的思考,你就远离了刻奇。
 
但此时,你对流行元素的使用一定会表达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一面。

 
这里要分清三个问题:
 
一是流行元素本身的内容,即它的“初心”,一般是真诚的。即它一开始都是差异化的表达。
 
二是流行元素的大量重复,销蚀了它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三是流行元素的非简单重复,可以重建差异化的体验。

 
小黎同学又问:如果语言是被环境所灌输的,我们生活在这语言之中,那其实文字里也就蕴藏了无数前人的生命了,包括对世界的理解和领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等等。使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那当中也早已包含了千千万前人的经历。这样的真实便不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了。这样的语言好像也太平滑了些,何况我们说的还真很难比古人说的更好。如此则一个人的语言创造是什么意义上的创造呢?
 
我告诉小黎: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语言自我,其中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包括意义体系、价值体系、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同时又有个人的创造。
 
没有个人的创造,语言就不会变异,不会发展。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习惯,包括独特的发音特点、独特的语汇、独特的句式。同在一个特定社会空间中的人,都会有相同的语言变异。

 
而所有的空间特点和变异,又都在时间的发展中变化。

高中的同班同学,高考进不同地方的大学后,不到一年,再打电话联系,一定会发现语言不一样了。此时只有高中时班级特有的语言,才能重新将大家的情感联结在一起。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个人的语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个人发展尤其是精神世界发展的标志,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标志。
小黎同学还说:过去总是要以礼行事,非礼的便不可为。由此情感的表达总是受着文化的限制。这样说来真实的情感好像没有那么真实,自己的很多情感是文化赋予的。
 
我告诉小黎:你强调的东西和我们课上讲的并不对立。文化的传承是一回事,个人的精神创造是另一回事,这是两个问题,互不否定。
 
每个人要健康成长都离不开传承和创造。
 
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创造
 
单从传承来讲,现代人有很大的不足;
 
单从创造来说,现代人更成问题。这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平滑,或者说语言空转。

 
一般来说,年轻人想的更多的是创造新生活,人到中年才开始守成。从网络语言就可以看出,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年轻人创造的。所以,我有点想问小黎同学:
 
为什么20岁不到就已经消极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