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中英文的相通之处在哪里?——翻译中的异质性和同质性谁来权衡?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语言与文化课一位同学问我:思维方式可以相近到什么程度?
 
他说:中英文没有继承或亲缘关系,绝大多数英语单词都没有与中文对等。但仍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不谋而合,许多表达可以用顺畅的中文思路理解。但或许是受到强调差异、鄙视Chinglish的观念影响过大,我在说英语时常常顾虑“这种表达是不是太中式了”,以致“感觉自己没见过”的表达都不太敢使用。

见到某些英文表达时反倒觉得太像中文了,很不正常,感叹原来西方人的思维也和我们一样啊!这其中的“度”我感觉很难把握。说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相近到什么程度?(我想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分析,“社会存在”相似到什么程度似乎更容易发现,但感到社会存在和抽象的语言间距离太大,难以联系)学习非母语语言时该如何应对这些异同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其所以让同学们觉得困难,是因为受累于太多的“理论”,难以“祛蔽”。
 
英文的许多表达可以用顺畅的中文思路理解,这是因为中文思维和英文思维有相通的地方。相通的原因,一是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二是人类语言深层的思维共性。
 
对于第二个原因,就人类语言深层的思维共性而言,目前学术界以为的语言共性,都具有很强的欧洲语言特征。这个问题的解决,惟有待非西方的语言独立研究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中文研究的本土化。
 
所以我们下面只谈第一个原因。

 
从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来看,每一种因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变异,都会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过程。选择的标准就是表达功效。

表达功效好的变异,被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就约定俗成了。

因此,对中文来说,新的翻译腔要接受功效的检验;对英文来说,新的“中国英语”表达形式,也要接受功效的检验。


功效好的,就成为中国特色的“国别英语”的特征;功效不好的,就是所谓chinglish,被鄙视和淘汰。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改革开放后不久,我校外文系的葛传槼先生就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他举的中国英语例子是:
 
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xiucai(秀才)、Mr.Science(赛先生)、baihua(白话文)、ideological remolding(思想改造)、 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
 
葛先生说:“所有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
 
其实,同学们对“这种英文表达是不是太中式了”的疑问,不在于这些明显的中国独有事物的表达,而在于不太明显,也非中国独有事物和方式的表达。

 
例如:
 
Her father asked, “You don’t want to losehim, do you?” She shook her head.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译为:
 
她爸爸问:“你不想失去她,对吗?”
 
后半部分直译是“她摇摇头”,但这样的翻译显然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所以只能意译为“她点点头”。
 
在这个翻译中,英文原文用摇头表示否定性肯定的思维方式,与中文的习惯背道而驰,引起误解,被中文拒绝了。

 
新闻系02级的小杨同学告诉我:
 
汉语中一句名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个词一个词翻译过去,外国人一头雾水。他们会问:什么是熊掌?为什么要同时得到鱼和熊掌?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鱼和熊掌这两样奇怪的东西?要鱼和熊掌来干什么?买熊掌犯法吗?熊掌贵吗?可是鱼不贵啊,为什么放在一起说?
 
这句话到底怎么翻译呢?最后老师给出了答案:“eat one’s cake and have it ” !!!
 
现在一头雾水的人变成了我们!粗看,中英文都出现了食物。古代中国特色的“鱼和熊掌”、经典英国特色的“cake”,似乎是完成了两种文化间转译。但仔细一看,汉语中,是将“鱼”和“熊掌”两样具体的东西进行抉择,让人体会两者不能兼美两全的感受。而英文中,是将“吃下蛋糕”和“保持拥有蛋糕”这两种状态进行比较,让人体会到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存在。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百度翻译是You can't have both fish and bear's paws,这貌似“中国英语”。有道翻译是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这已经没有了中文象征的影子。
 
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能靠译文的表达功效来打分。而表达功效又不仅仅属于单个词语或句子,而是指译文在整个上下文语境中的功效——它是不是既传播了异文化的丰富的信息,又引发新的理解?此时,只有英语母语的读者才有权衡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异质性(即“传播异文化的丰富的信息”)和同质性(即“引发新的理解”)不是对立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不断的与异质文化(尤其是异民族文化)的信息交流中发展的,而不是在同质文化中发展的。

 
综上所述,当我们看到中英文相通之处时,

它可能是中英文的思维共性,

也可能是中英文的相互影响,

无论是哪一个,都需要我们谨慎面对。
 
因为所谓共性,可能是“以洋律中”;
 
而所谓相互影响,可能是功效不佳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