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女生为什么说男生“蠢蠢的”,“幼稚”?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7级小傅同学来信:
 
我发现自己经常陷入一个判断的困难,即某种差异究竟是性别问题还是受性格、年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路遇一群男生女生骑车而过。可能是为了保持队形,有女生喊:"慢一点!"又听一个男生大喊:"谁第一个到谁是傻x!"我和队伍里一个女生都低念了一声"幼稚",不料,队伍里的男生都附和起来,一系列跟"傻"有关的词汇此起彼伏着远去,留我在原地凌乱。
 
一些需要"消音"的词汇似乎是男性用得更多一些,像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基本上也不会发生在一群女生身上,这似乎可以总结为某种性别差异了。

 
不过,除开女性更含蓄优雅的因素,我们女生现在更常吐槽男生的,好像更多是"蠢蠢的",或者有些幼稚,又或者是自我为中心

就比如前面举的例子,换成一群大叔是断断是不会说相同的话的。
 
所以,这到底是性别差异,还是说,我们接触的异性人群大多集中在同一年龄层面,在相似的成长大背景下造成某一代的特点,而女生大多在心理等方面相对早熟,所以才形成一种"性别差异"的感觉,而实则是某种心理上的"代沟"?
 
 p.s.担心以上问题说出来会让男生们有些不爽,在此先行道歉······

 
小傅同学说的情况,从“女生心理早熟”上看,是男生幼稚的问题,好像是一个时间性的差异,但语言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在同龄人之间进行比较,因此“男生幼稚”的问题,平面地看,可以转化为“女生优雅”的问题,即女生语言讲究礼貌,不愿意粗俗,很在意优雅。
 
如果把不同年龄的男女作比较,那么语言差异中就不仅有性别因素,而且有年龄因素了。这是社会方言比较中应该避免的。
 
女性语言优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女性倾向于社会声望高的语言。

 
世界经济系09级的女生小李告诉我:
 
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一般会先在男生中传播开来,然后才会渐渐被女生接受和使用。

可能这和女性更偏好标准话有一定关系,因为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一般是新造词或是旧词新意。在它们刚出现时,是被排除在“标准话”之外的。因此,女性倾向于等到流行语已经被大众接受,使用人数众多而几乎成为“标准话”的时候,再开始使用。
 
男性在这方面显得更开放,更活跃。他们不仅积极使用新的流行语,而且在试图制造新的流行语。


男性较少地受到“标准话”的束缚,反而对比较特立独行的语言有一定偏好。
 
从我个人而言,有一些网络流行词我是不会使用的,像“苦逼”,“伤不起”等等。它们不符合我的用词习惯。
 
还有女生告诉我:

我和身边相熟的女友几乎不说我们家乡话,而我们的男生朋友聚在一起一张口便是方言。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希望通过使用标准语给别人留下优雅知性的印象,而男性则更喜欢张扬个性特点、显得更为亲昵的方言。

 
女性倾向社会声望高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语言是具有社会声望的。在古印度戏剧的语言里,男子说梵语,女子只能说一种叫普拉克利特语的民间语。梵语是神、国王、大公及其他社会地位高的男子使用的语言。普拉克利特语则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男人(商人、小官僚、警察)及几乎全部女子使用的语言。在这里,语言是社会声望的象征。
 
而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比男性更有身份意识。规范的语言形式往往具有社会地位高、谈吐文雅的交际意义。女性对这种显示较高声望的交际意义十分敏感,因而倾向于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
 
有一项经典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这个问题:

 
英国的社会语言学家在诺里齐市作了一次语音自我评价的调查。调查人念出一个词的几种读音,其中既有标准读音,也有不标准的读音。然后问调查对象:哪种音最接近他平常说这个词的发音。
 
结果很有趣:自报的读音比他平常的读音更标准的,也就是自报偏高的,全部是女性。而自报偏低的,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
 
也就是说,调查对象是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或他们想说的、对他们有利的标谁,而不是按照他们实际的发音来鉴定他们自己的语言的。
 
女性自报的是比她们实际使用的更标准的语言形式,这是因为她们愿意这样用,或认为应该这样用,以致实际上相信自己是这样用了。
 
而男性不太关心语言的社会声望,或者说,男性觉得不标准的语言更有声望(所谓“潜在声望”),所以他们自认为自己使用了非标准的发音,而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家对天津地区男女使用带有天津方言色彩的普通话的情况作了调査。他们将天津方音的特征归为13个,每一个特征做一个语词调查表。这些特征如:
 
天津方音将“腊肠儿”的“肠儿”( changr)念成 char;
 
“让步”的“让”(rang)念成yang;
 
“小棉袄儿”的“袄”(ao)念成nao;
 
“用处”的“用”(yong)念成rong;
 
“博士”的“博”(bo)念成be。
 
调查发现,各阶层女性口音中的方音特征普遍少于同阶层男性1-2个。而且女性的方音特征集中表现在13个特征中的6个上,而男性的方音特征遍及13个特征。
 
显然,女性对自己母语的土俗色彩较为敏感,倾向于使用较有声望的标准语形式。

 
让我们回到小傅同学的问题。
 
在女生眼里,男生“幼稚”,女生“心理早熟”,以至于认为“换成一群大叔是断断是不会说相同的话的”——这是个视角有点“俯视”的问题;
 
而在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眼里,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语言自带的社会声望的态度不同——
 
一个视角“平视”的问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