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I love you 是轻飘飘的,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母语和外语的体用关系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7级小殳同学来信:
 
您的课使我受益良多,但同时也使我产生了一些疑问。我很认同一种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学习一种外语能使我们多收获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但是又说到世界上基本没有“双语人”,可见母语作为一种文化印记已经深深刻入了人思想和灵魂深处,这两者是不是矛盾?
 
小殳同学的疑问,实际上是对外语学习后,母语与外语自然形成的“中体西用”关系的疑问。这个疑问,只需诉诸同学们在使用外语过程中的感受,就可以消解。

 
感受之一:母语台词vs外语台词
 
外文系04级小辛同学告诉我:
 
“最近外文节,院里一直在排戏,我们在排戏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有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台词,虽然说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演绎时,感觉明显不同。讲中文台词时永远没法做到像英文台词时那么夸张、外露的氛围。中文版的的的确确是印上了汉语含蓄内敛的特点。不管老外再怎么指导,也不可能达到他的理想境界,这是语言差异所致。”
 
小辛同学的中英文对等体验说明:英文的夸张是可以学的,学习中我们体验了外露的性格;
 
中文的含蓄是无法改变的,哪怕外国老师努力纠偏,中文还是中文的性格。
 
这就是母语与外语非常自然的“中体西用”关系。

 
感受之二:母语告白vs外语告白
 
世界经济系05级小董同学告诉我:
 
此刻一室友正在做VB练习,苦于两门专业课都是全英教材的她在那边处于崩溃状,向我诉苦:“到处都是英语,做计算机都叫人不得安宁!”估计那本计算机教科书上也是英文泛滥。然后这位小MM又作咬牙切齿状地说:“以后哪个男生对我告白时要是说‘I love you',我非劈了他不可!”
 
说到“I love you”,不得不引起我对汉语含蓄而包含了更多更深更浓的情感而肃然起敬。“I love you”是可以脱口而出的,轻飘飘的,让人觉得这样的爱没有安全感。而且外国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说“I love you”。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让我们在面对“我爱你”时心中有了更多的感触:说的人总会觉得比“I love you”拗口,吐字有些阻碍,甚至会难以启齿脸红心跳,而听的人往往会觉得有更深一层的情感与承诺寓于其中。
 
比如,我妈是中学英语老师,对她说“Mum, I love you”时,我感受的是一种轻松平等的母女之情,但当我在母亲节轻声而怯怯的告诉她“妈妈,我爱你”时,泪水竟然想夺眶而出。这句轻声的话似乎给我一种肩负着为人子女的责任的警醒。
 
又如,说“你好”比说“Hi”郑重;说“再见”比说“拜拜”礼貌。
 
小董同学的感受说明,“I love you”和“我爱你”,虽然在语言上是等值的,但外语的身份和母语的身份是不等值的。
 
外语的“I love you”是不能用来对女朋友告白的。
 
对母亲说“I love you”,小董感受到外语文化的轻松平等;而对母亲说“我爱你”,女儿眼泪夺眶而出,油然而升的是作为子女的责任感。
 
这就是母语和外语在告白中的“中体西用”关系。

 
感受之三:母语氛围vs外语氛围
 
一个在中国居住了多年的美国人吐槽中国人的“热闹”,他把热闹翻译成noisy。他说:

“中国人害怕安静。比如,无论在室外搞什么活动,中国人一定要弄两个大喇叭,把声音开得震天响,连说话都听不见。我知道,这是追求人气。可是上中国人家里做客,他们为什么总喜欢把电视开着?这时也需要人气吗?”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意大利妈妈在中国每次用童车推她的孩子出去,总有周围热心人过来告诉她,这么冷的天你不能只给孩子穿袜子,一定要穿上鞋。那位妈妈极很不解地问她的中国朋友:

“在意大利,冬天穿短袖衫夏天穿羽绒服很自然,这个天只给孩子穿袜子是极其正常的。难道我不比她们更了解我的孩子?难道我不比她们更关心我的孩子?”
 
显然,西方语言和中国语言的氛围是不一样的。

美国人在中国呆了多年,很了解中国人喜欢热闹,但依然无法习惯中文的文化氛围。

意大利母亲能够听懂周围中国人的语言,依然不能感受中文氛围中的古道热肠。

 
回到小殳同学的问题——

当我们说语言世界观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母语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母语本质上不是我们的工具,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不能像对待工具那样对母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当我们说外语学习让我们了解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说的是工具性的第二语言学习。外语学习扩展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明白了理解的多种可能性,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人格,但外语不可能像母语那样决定我们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他就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语言混乱意味着思维混乱、人格混乱。

 
在这个意义上,母语和外语的体用关系,是多元文化关系中健康的人格结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