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有没有想过你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女心理咨询师的困惑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我收到语言与文化课一位同学的来信:
 
语言与文化课堂上提到,郎永淳给儿子的信中写道:

“你是一个男子汉,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你会看到,工程师是男人做得好,科学家是男人占多数,就连裁缝和厨师也是男人更出色。这并不是男人天生比女人强,而是男人更懂得担当,更勇于冲锋陷阵。他们勇挑重任,吃苦在前,呵护幼小,谦让妇女。他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得到了更多的历练,于是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我便想起女学者刘瑜在《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中的话:

“对我自己来说,女性这个性别之所以成为一个负担,就是因为女性都太沉溺于爱情这档子事了。得不到爱情时就天天叹息,失去了更要叹息。就是得到了,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好像总不是她想得到的那个。……


“如果这些女孩把她们得不到的痛苦、失去的痛苦、不得其所的痛苦统统给转化为创造性活动中的生产力,这该是生产力多么大的一次解放啊,这个世界又会冒出来多少女爱因斯坦、女托尔斯泰、女贝多芬、女比尔盖茨啊。……

“有时候我真的搞不清女人是真的被上帝陷害成这样,还是潜意识里是用爱情来逃避更大的社会责任与更浩瀚的自由。”
 
联想古今中外的成功女性,似乎都具有一些普遍认为的男性特征:刚强、不服输、果决、勇敢、行动力强……女性的个性特征真的束缚了她们的生产力吗?

因为女性有孕育后代的能力,所以创造其他财富的能力更弱,是自然的一种平衡吗?

 
对这位同学的问题的回答,我们强调三点:
 
1.两性的生理和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异。尊重性别差异,两性才能和谐相处,各展所长,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郎永淳鼓励儿子勇挑重任,吃苦在前,保护幼小,谦让女性,都是尊重性别差异的表现。
 
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性别方言应该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2.古今中外成功的女性,其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具有部分男性的特征,而且像刚强、不服输、勇敢这些特征并不专属于男性,同样属于女性。在今天,成功的女性还有坚毅、协调、共情、敏捷等女性特有的优秀品质。

 
说到底,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即在心理特征方面兼具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的人,在社会适应、人际协调、压力化解、排除万难诸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两性语言在风格气质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女性语言在富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与男性语言一样可以非常自信和沉稳。
 
3.生育和养育,是女性富有创造性的贡献,其价值丝毫不输于男性的贡献。人口再生产应该和物质再生产一样得到充分的价值肯定。而这一肯定,同样表现在对女性生育和养育语言的重视。

 
以上说得很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是一位女教师向朋友讲述她经历的一件事情:
 
上周“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技能面试,考官是老中青三结合,一水儿男士。主考是上了岁数的那位。我最怕的测量、诊断都没问,上来第一问是:“你喜欢哪类咨询?”

喜欢?我没咂出这个词儿的味道,就囫囵地回答说:“除了男士咨询性问题之外的任何问题。”

考官紧追上来,“为什么不喜欢?”

 
“觉得挺别扭的,有时甚至有被骚扰的感觉,尤其是成年男性讲性交细节,或者问我个人性经历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老考官循循善诱地说,“在这种时候你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而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
 
我当然知道“中立”原则是培训方向,忙连连点头,并老实地答道:“想是想过,但实践中自己很难做到。”
 
“那你是怎么回应的?”

 
“我就说,‘很抱歉,这个问题我很难给您您需要的帮助。如果您找我们的性问题专家咨询,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您。’然后告诉他联系的方式。”
 
考完之后,当时在现场做记录的督导说,老师考的就是你有没有“中立”,是不是把自己放进去了?又说她已经向考官解释,女咨询员接男求助者的性咨询普遍感到难以超越自己的局限,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考试算是顺利通过了,但忽然困惑起来。不知道自己作为咨询员(“咨询师”),是否真的认同“既不男也不女”的立场。甚至对心理咨询的整个“中立”原则也怀疑起来。假如不是在考场,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

 
这位女教师的困惑,是对女性能否超越其生理和心理属性的困惑。

其实没有抽象的“人”,只有具体的性别属性的人。要求女性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时“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无视人的心理的,所以受到了这位女教师心理上本能的抵制。
 
在女教师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朋友后,一位教师朋友表达了和我相同的想法:
 
人既是社会的,又是自然的,但是首先是自然的。这两种属性是相互作用,相互表现的。一个女医生给男病人看病,不会忘记她的病人是男性,只不过为了治病,她可以不在乎。


“一个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可以不生邪念,那是因为职业道德或者是司空见惯。但是他不能忘记他是个男人,因为他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严格控制在医疗的规范之内,而女医生给女病人看病则随便得多。

他们不可能脑子里只想一个抽象的人,不论对自己,还是对病人,那样就没有办法看病了
 
“性别的区别以及由此产生的限制在医院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妇产科的医生多是女性,只有很少的男医生。之所以需要男医生是为了弥补女医生的弱点:体力差、遇到疑难病症或大手术下不了决心。我想心理上也是这样。”

 
由此看来,抽象的“科学中性”,和抽象的“男女平等”一样,都将性别特征视为人的“第二特征”,是可以人为超越,甚至人为解构的。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去性别化”,才对人的自然属性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心理咨询师考试中,女教师对考官的回答,正表明心理咨询中性别的局限。这种局限对于女性来说,是一条底线。

 
就好像我在课堂上说过的一个段子——
 
亲MM一下,得到一个嘴巴!
偶不解:干嘛动手?你要是觉得吃亏,亲我一下不就行了?!
然而又是一个嘴巴!疑惑中……
 
疑惑什么?该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