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第一次看到辅导员在新生群里发‘东区的各位小仙女们……’,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今天的“小仙女”何处安顿语言自我?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09

新闻学院16级小王同学在语言与文化课后写来长长的“课后感”,她说:“今天的课信息量有点大,所以想到的东西很散,感觉主要也不是有什么想问的,只是有些体会忍不住想说……
 
小王同学对课上讨论的多个问题谈了她的感触,其中她对社会学系10级小张同学所谈“可爱”一词词义变化有不同的看法。
 
小张同学说,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可爱”是一个美好的词。它和“学习成绩好”“人好”这样的评价完全不同。它代表男生对一个女生腼腆的好感。“这种感情虽然很微弱,但却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圣性。我记得当我第一次得到来自班上一个男同学‘可爱’的评价后,真是激动了一整天,心里无比自豪。
 
而到了初高中,“可爱”的流行解释成了“可怜没人爱”,是同学关系亲密的一句玩笑。“如果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说‘你真可爱!’那女生多半会故作生气的模样儿,然后回一句‘你才可爱,你全家都可爱!’”
 
进了大学,“可爱”的词义全变了。“当我向一个喜欢的男生表白时,他给出了‘你很可爱,但是……’这样的回答。我就像突然被雷击中,印证了之前的所有猜想,呜呼!‘可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我兴奋一整天的‘可爱’了!在这个时代,‘可爱’成了最温柔、最钝的一把刀,它试图掩盖刀锋利的本质,但却还是能够深深地伤害人。
 
小王同学说:“我怎么就希望被说成可爱呢……”由这个词她想到了另一个让她不吐不快的词:“仙女”。小王说:

 
可爱类似的一个词的意义变化,仙女这个词让我很晕。
 
小学时仙女是遥不可及的神仙女,是神圣的、美丽的、令人崇拜的。
 
到了初中,仙女随着我们物理老师一句一个月用电量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你真是小仙女不食人间烟火” ,然后,仙女就成了粗心的、呆呆的、傻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

然而那个被嘲讽算错题的人就是我……于是后来我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叫我小仙女”……

 
这还算是好的。

到了高中,一部分初中同学把小仙女这个绰号继承到了高中,但是基本上都忘了物理老师的那句话。

然后我们高中里的男生就把我们这些长得不好看的,但是喜欢上课抢答问题、班级学校有活动就会兴奋、看到大家习以为常的不公正的事情会生气的女生称作“仙女”。

相对的还出现了仙男”……
 
然后我完全接受了仙女这个不很友善的称呼,并且将错就错自称“fairy wang”

 
但是,进了大学,这个气氛又来了个180度转弯。第一次看到辅导员在新生群里发东区的各位小仙女们……”那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
 
可以说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我真希望这个词还是我接受了的样子,但是现在它既不神圣,也不含贬义,甚至连褒义都没有了。现在仙女就等于女生……就像女神”“女王一样,都变淡了……
 
一开始真心拒绝的,我还是怀念小学时傻傻地相信着天界遥不可及的时光,但是一回头,那已经是真正遥不可及的过去了。好可惜。
 
但是,没办法。谁也无法力挽狂澜。时代的发展也好,语言的变化也好,甚至一个国家、一个团队、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左右的……

 
小王同学小小年纪,对人生已经有“沧桑”感了,而这种感觉是从一个称谓词的时空变异开始的。我们看一下变异的过程:
 
1.“仙女”的小学时空义
 
小学时的“仙女”一词,是一个通用词,它的含义就是通行的字典上的含义。
 
2.“仙女”理据的初中空间变异
 
初中时物理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小王同学的计算错误时说:“你真是小仙女不食人间烟火,这里的“仙女”一词仍然是通行的含义。但在课堂这个环境中,同学们把老师批评的粗心、傻傻的这样的含义和“仙女”联系了起来,“仙女”这个词发生了空间变异,具有了社会方言的价值,并成了特定人物(小王)的专属称谓语。

 
3.“仙女”理据的高中时空变异
 
高中的时候,“仙女”词义的初中理据——物理老师的话——在短短两三年中已经被遗忘。它不再具有粗心、傻傻的时间性语义。

同学们用“语义惰性”重置“仙女”的词义,把它理解为“长得不好看,但喜欢上课抢答题,班级学校有活动就兴奋,看到不公正的事会生气的女生”,而且进一步扩大到“仙男”。
 
符号的空间性理据毫不顾惜地覆盖了符号的时间性理据——有趣的是这个时间性理据在当年初中时也是一个对通用历史语义不留情面的空间性理据。
 
我们在这里看到,词义的演变,因特定时空的情境,不断出现随理据遗忘而产生的工具性的“语义惰性”和空间性的语义重置。
 
而每一次语义的空间性重置,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时间性生命的活力。

 
4.“仙女”词义变异中不变的本源动机
 
“仙女”一词在小王同学集体生活中的时空变异,遵循着词义演变的一般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但变异再大,都没有悖离词义的“本源”:
 
首先,从“粗心、傻傻的女生”,到“长得不好看,但喜欢上课抢答题,班级学校有活动就兴奋,看到不公正的事会生气的女生”,它们的“词源义”就是对传统仙女概念的反讽和反叛。
 
其次,即使是在小王同学初高中环境中“仙女”一词的时空变异,也依然没有悖离“仙女”的历史含义——与众不同的年轻女性。
 
语言的约定俗成,具有不容辩解的力量。也就是说,约定俗成的集体心理中一定有深刻的共鸣。正是这种“寂静的轰鸣”让小王同学“完全接受了仙女这个不很友善的称呼,并且将错就错自称‘fairy wang’”。

 
5.“仙女”理据在大学时空的世俗化
 
到目前为止,伴随小王同学成长的“仙女”一词的含义都是差异化的,即词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异都在丰富“仙女”的涵义。

这种差异化意涵定义了小王同学的语言自我,成为她成长的深刻足迹乃至“心路历程”,因而得到小王同学由衷的肯定。
 
然而到了大学,在如潮的网络语言漫延和冲击下,“仙女”这个词和许许多多通用词义“正面”的词一样,被网络语境“非主流”“反传统”的政治正确祛魅了,词义由重到轻,色彩由浓到淡,义无反顾地开启了世俗化进程。

 
我们不得不指出,这样一个世俗化过程,其源点不在小王同学的社会方言中,而在“仙女”的规范语义中。
 
换句话说,经过网络语言的“洗白”,就像“变态”不再那么变态,“仙女”也不再那么仙女了。
 
由此我们可以真切理解小王同学的“内心拒绝”,就像她说的,“仙女”这个词——
 
现在它既不神圣,也不含贬义,甚至连褒义都没有了。现在‘仙女’就等于‘女生’了……就像‘女神’‘女王’一样,都变淡了……

 
6.词义的失重让现代人无处安顿语言自我
 
我们可以说,在以世俗化、平面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网络语言大大加速了词义“失重”的过程

“仙女”的词义无论在小王身处的初高中社会方言环境中如何变异,它的差异化都是追求人生意义的小王同学可以接受,并足以塑造语言自我的。
 
而一旦“仙女”的词义“漂浮”了起来,所有的差异化理解都在世俗化的语言狂欢中扁平化、线性化,淡化……,语言不再能够承受“自我”之重,小王同学就受不了了。

她的话很让人心疼:
 
一开始真心拒绝的,我还是怀念小学时傻傻地相信着天界遥不可及的时光,但是一回头,那已经是真正遥不可及的过去了。好可惜。
 
这就是小王同学在语言与文化课后陷入的沉思中,“忍不住想说”的。

 
写到这里,我们仅仅是在说小王吗?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词,像“可爱”之于10级的小张同学,“仙女”之于16级的小王同学那样——

在陪伴你长大的过程中,因其语义“沧桑”而让今天的你很晕很拒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