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学日语,就像一个语文100分的人去向30分的人学习一样”——语言与文化课上的“星移斗转”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09

新闻学院16级的日本同学板井来信:
 
“我是会说上海话的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很多时候也使用汉字,但是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大多是和汉语不同的。比方‘勉强’这个词在日文中表达的是学习,‘娘’在日文中指的是女儿。最经典的可能是‘大丈夫’,中文‘男子汉大丈夫’表示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形象,日文‘大丈夫’则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现在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刚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会觉得中文那么难学了。”
 
刚来中国的日本同学觉得中文难学,这和中日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两种语言的汉字貌合神离有关。

 
日语的汉字面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
 
1.虚实并举的本源模拟
 
我们都知道,上古时代,由于战争和朝代兴替,大批中国大陆的移民移居日本列岛,带去了汉字书写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形成基于本源模拟的文字系统,其特点就是虚实并举。
 
从实的部分来说,用汉字书写大部分源自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
 
从虚的部分来说,用汉字笔画构成的记音符号平假名,书写日语独有的助词和本土词,并且为汉字注音;用汉字笔画构成的片假名,书写象声词和外来词。
 
虚实并举是汉字在流变中适应日语特点的自然选择。

 
2.主动积极的汉字思维
 
汉字是表意字,具有较强的表意动机,它要体现用字人的主观意图,因此表意字在传播过程中就潜在发生各种变异的可能性。这些变异体现了日本人使用汉字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汉字思维。
 
1)字形变异
 
例如笔画的增减:汉字“步”的日本写法是“歩”;汉字“对”的日本写法是“対”。
 
又如笔画的伸缩:汉字“天”的日本写法是上一横长,下一横短。
 
2)字形替代
 
如“欠”代替“缺”,“芸”代替“艺”,“缶”代替“罐”,“弁”代替“辨”“辩”“瓣”。


3)字义变更
 
日语中的汉字字义变更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在日语的环境中,汉字的使用都因语境的不同而在意义上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异。例如原指大道、平地,在日语中指岸边;“”原指投物入井的声音,在日语中指盖浇饭;椿原指椿树,在日语中指山茶花。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日语用古汉语的字组翻译欧美语言的外来词,此时原字组的古文含义都会在翻译中重构。例如“经济”,在古汉语中是“经世济民”的意思,所谓“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个字组有“治国平天下”的含义。日语用这个字组翻译Economics,使它成为一个单纯的财产管理概念。记得梁启超对Economics的翻译是“生计”,然后注明“即日本所谓经济”。
 
当然,汉字的翻译是一种“重写”,它的组义原则上是对西语原词意义的阐释。在日语翻译外来词的过程中,变更的往往不仅是古汉语原来的组合意义,而且也会是西语原词的意义。

 
4)自制新字
 
日本人用六书的方式自制了一些“和制汉字”,例如峠(山口)、畑(旱田)、辻(十字路口)、雫(水滴)、躾(教养)、凧(风筝)、匂(气味)、駅(驿站)。
 
和制汉字中的一些字也反哺了本源汉字,如“呎、腺、癌、鳕”。
 
5)创造字组
 
日语使用的汉字字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例如“冷蔵庫”“宅急便”这些在汉语中已经耳熟能详的字组。
 
日本甚至有一个“创作四字熟语”的年度汉字活动,鼓励大家用四个汉字的组合描述一年里的世俗百态。2021年活动的主办方收到2.4万份来稿,最终入选的“四字格”有:
 
七菌八起,意思是无论新冠病毒扩散多广,都能“坚定克服”;
 
中伤必罚,意思是为应对网络诽谤和恶意中伤,日本政府研究修改法律并展开相应的处罚;
 
双子总爱,意思是日本上野动物园诞生的双胞胎熊猫宝宝,深受大家喜爱。

 
6)用字存古
 
就像我们今天在中国南方的方言中依然保留着普通话已经失落的古音,现代汉语中已经湮灭的一些古汉字在日本还活着。文字和语言一样,它的发展受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在流变中产生很大的差异。
 
就拿我们比较熟悉的“読”字来说,它原来是“读”的异体字,在现代汉字中已经消失,日语却把它“扶正”了。
 
又如“広”在古汉语中与“广”同义,现代汉语选择了“广”,日语选择了“広”。“仏”在古汉语中与“佛”同义,现代汉语选择了“佛”,日语选择了“仏”。

 
由于日本对汉字的使用既有本源模拟,又有自主的汉字思维,所以中国学生对日语汉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误解到逐渐适应,继而慢慢开始欣赏的过程。

在语言与文化课二十多年的历史上,早期的同学对日语的感受大都是同样的汉字表现出的“貌合神离”,反映了本源汉字对流变汉字的“文化惊诧”。
 
国际金融系02级的小张同学告诉我:
 
“刚到日本不久,电视节目中有一个对棒球运动员松井秀喜的专访。松井对最近的不佳表现恭敬地向球迷道歉。在谈到原因时他用了‘怪我’一词。我以为他是欲将输球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事后一查字典才知道‘怪我’是受伤的意思。其实他是在找借口为自己的表现开脱呢,一来一去相差甚远。难怪日语中有句话叫‘油断一秒怪我一生’,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一秒的疏忽可能会让你受伤害一生’,如果直接取其汉字意思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外文系04级的小夏同学说:“我觉得鬼子的语言还是有点意思的”,例如:
 
日语“工夫”只取古汉语的“尽心想办法”“煞费苦心”义,丢掉了古汉语的“素养,造诣”义。
 
日语“步”是“走”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和古汉语一样。
 
日语中“丈夫”一词取古汉语的健壮、结实的意思。
 
“东洋”,在汉语指日本,在日语是土耳其以东亚洲各国的总称。
 
汉语的“独裁”相当于日语的“专制”,而日语的“独裁”相当于汉语的“专政”。
 
日语中的“小心”是气量小的意思,而在“小心翼翼”中又与汉语意义相同。
 
中文“爱人”指的是妻子,而在日语中指“情人”。
 
“皮肉”在现代日语中意为批判时政,讽刺,挖苦等,与人体的肌肤无关。
 
“汽车”,日语是“火车”的意思。

 
然而近年的语言与文化课同学们,对日语汉字词已不再有早期同学的“文化惊诧”,不再有日本同学板井那样的感触。

如果说早期同学对日语的感受是同样的汉字表现出的“貌合神离”,那么后来的同学对日语的感受更多是汉字在“异域组合”中表现出的新奇视野,以及游走其间的会意和欣赏。
 
中文系16级的小杨同学告诉我:
 
“学日语时遇到一个单词,一下子就被惊艳到了,甚至有些泫然欲泪了。这个单词就是‘見頃’,意思是‘正好看的时候’。‘紅葉見頃’‘桜見頃’,就是最适合观赏红叶和樱花的时候。 我当时就觉得,这真是一个只有日本人才能造出来的词啊~ 从这个词当中就能看出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和对自然的态度,甚至能看出他们的人生观以及对死亡超脱的态度。 
 
“还有‘花見’这个词,汉语翻译成‘赏花’,但其中的意蕴实在太不一样了。看到‘花見’这个词就仿佛看到了坐在樱花树下吃着精美的寿司和点心、喝酒唱歌的日本人。”

 
新闻学院17级的小郭同学告诉我:
 
“课上提到‘汉字让人充分地联想,意在言外’。像日语里‘小春日和’四个汉字,用来指晚秋到初冬间像春日一般晴暖的天气,带给人的联想便是无限的。”

 
随着全球化过程中语言文化交流日趋广泛深入,今天的同学们已不再有早期同学开始学日语时的感受:
 
“日语实际上就是一个汉语没及格的学生写的文章。比如常用日语中有:‘不思议’(不可思议)、‘天下一’(天下第一)之类。还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用词:把脖子叫做‘首’,把手臂叫做‘腕’,把中午叫做‘昼’,把女儿叫做‘娘’,把学习叫做‘勉强’,数不胜数。我的感觉,学日语,就像一个语文100分的人去向30分的人学习一样。”
 
“前辈”同学这样的感受,在今天给人“恍若隔世”之感。
 
这就是在复旦一门课的“时移世易,理自然也。”(晋·葛洪《抱朴子·钧世》)

 
语言与文化课走过20多年40多个学期,学生永远年轻;

课堂上任何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都会给上课的老师,也就是我,代际变迁的触动,

继而感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