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女性化思维比男性化思维先进?——谈文化价值观的性别隐喻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6级小张同学来信问:
 
“老师上课时说‘男性高于女性’是男性思维,而‘性别平等’是女性思维。对于这一点我有些疑惑:为什么女性思维不是与男性思维相对的‘女性高于男性’?
 
“从现代价值观来说,‘男性高于女性’的男性思维是落后的,而‘性别平等’的女性思维则是正确的、先进的。但是按照我的理解,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不应该存在谁对谁错,孰优孰劣,而只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不同。那为什么在性别问题上女性思维比男性思维‘先进’?
 
“老师上课还说‘以服务为动机’是女性思维。我的疑惑是:女性‘以服务为动机’的思维是先天自然的还是后天被塑造出来的?在男权思想掌控的社会,女性成了‘服务者’与‘牺牲者’。这种刻板印象,不仅以文化的方式刻在男性脑海里,也植根于女性的观念中。那么,‘以服务为动机’的女性思维是否有可能是通过社会文化后天塑造出来的性别思维,而非天生自然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被后天塑造出来的思想观念还能否被认为是女性思维呢?”

 
小张同学的问题让我一下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点到为止”却没有讲清楚。
 
同学们的疑问主要是被问题中的“男性”和“女性”迷惑了。这两个词,在这里只是隐喻,它代表两种思维方式。
 
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及其研究团队对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性别的维度作了二元区分。表面上看,区分的好像是男女不同的价值观,其实,区分的是人类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

 
1.强者思维vs平等思维
 
小张同学说和“男性高于女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女性高于男性”。其实,这两种思维都是强者思维。
 
同样,和“男性应当表现自己的权威和自信”相对应的,不是“女性应当表现自己的权威和自信”,而是“男性不必表现自己的权威和自信”。这才是和强者思维对应的平等思维。
 
因此,和“男性应当主导社会”相对应的,不是“女性应当主导社会”,而是“性别之间应当平等”。


为什么强者思维要用男性作为隐喻呢?
 
因为强者思维往往体现在男权语境中。而对男权语境的解构,不是要女权主义,而是提倡性别平等。
 
其实两性语言差异也部分反映了这一点。语言与文化课上一位男同学告诉我;
 
“我闺蜜就是不管是刚买的冰淇淋掉地上了,还是高考志愿不知道怎么填,都要向我哭诉一番。等她哭够了说完了,事情也差不多解决了。

“而我遇到什么事都不太愿意和我闺蜜说,因为觉得自己能处理好,没必要告诉她。就算有时候我闺蜜看出来了,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还是假装挤出笑容说没有。”
 
这样的男生思维,女生很难想象。这就是为什么会把“表现自己的权威和自信”符号化为男性价值观。
 
在两性关系上,强者思维非常传统。但维护或反对这种强者思维的现代人,往往不分性别。

 
2. 功利思维vs情趣思维
 
功利思维注重可以简单计算的利益,因而“钱和物是重要的”,更进一步,“事业和权威是重要的”。在这样的人眼里,“成功的人”是值得羡慕的,“大的快的是美的”,也因此,“生活是为了工作”。
 
情趣思维注重更为本质的东西,因而“人和环境是重要的”,“生活质量是重要的”。这样的人,“同情不幸的人”,认为“小的慢的是美的”,也因此,“工作是为了生活”。
 
两种思维方式可以视为思考问题的两个角度,其实并没有性别之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语言上看到两性思考与之相似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课上一位女同学告诉我:
 
“女性往往注意一句话中的人,而男性常常注意一句话中的事。

“以前我和Y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如果我和他说:‘今天天气真好’,他会回复:‘是啊,天气预报说今天是晴天’。

“如果我和女性朋友说:‘今天天气真好’,她会说:‘呦,看你今天心情不错嘛’。”
 
男生注意一句话中的事,女生注意一句话中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把“生活是为了工作”符号化为男性价值观,而把“工作是为了生活”符号化为女性价值观。

 
3. 单向思维vs双向思维
 
单向思维是一根筋思维。它无法超越和反思自己,也因此失去了自由和创造力。这样的思维认定“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是固定的”,“男主外女主内”,“独立是理想”,“男性化是理想人格”。
 
双向思维则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谐共生,因此主张“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是相当流动的”,“主内主外不分男女”,“相互依靠是理想”,“双性化是理想人格”。
 
双向思维就是小张同学质疑的“服务提供动机”。“努力的动力是服务”不是“女性不得不服从于男性”,而是指人与人关系中的相互成就,携手而行。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努力的动力是雄心”,即只考虑自己,且力图主导与他人关系。

 
如果用性别来隐喻,那么“努力的动力是服务”显然是女性化的,而“努力的动力是雄心”是男性化的。我们从两性语言也可以体会这一点。

语言与文化课上一位女同学告诉我:
 
“在谈论一个话题时,女生更能深入到对方的主观世界中,理解对方的感受。比如,女生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或是从别处听说的新鲜事。在这种时候,女生更易代入情感,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与对方‘感同身受’。
 
“当一方情绪低落、郁闷时,女生会对ta进行安慰,甚至自己也因此感到不开心;当一方有好事发生时,女生会情绪很高地夸赞,与ta一同兴奋。

“女生天生具共情的能力,较为感性,也更易与他人产生共同话题,理解对方的情绪。”

有一位女生在课堂讨论中讲了自己的真实的“心路历程”:
 
“前几天有小姐妹和男朋友闹了矛盾,来找我诉苦。大致诉说内容就是:男朋友最近对她很冷淡,总是不回消息。打电话也很不耐烦要早早地挂电话。她觉得对方已经不爱她了,问我要不要分手。
 
“我本意是想为她仔细分析一下情况,看看两个人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误解或是没解决的矛盾,最后再做决定的,但是当我的小姐妹开始啜泣默默垂泪时,我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怎么可以让我小姐妹如此难过呢?
 
“于是我回答:‘分分分!’然后我帮着小姐妹同仇敌忾,两个人一起怒骂了‘渣男’半天。”
 
这就是女生的“努力的动力是服务”。而男生遇到同样的朋友诉苦,反应一定是帮助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就是“努力的动力是雄心”。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趋向强者、威权、功利、单向度,何以被称为男性化程度高;反之,则是女性化程度高。

这里的“男”和“女”,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比喻,其依据是价值观差异与性别差异的相似性。
 
据荷兰研究团队在全世界的调查,男性化文化的典型是日本,美国的男性化文化相对温和。而女性化文化的代表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北欧国家)。
 
那么,中国文化又如何呢?

 
其实,林语堂很早就用性别来隐喻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他在《中国人》中这样说:
 
“中国人的心灵在许多方面都类似女性心态。事实上,只有‘女性化’这个词可以用来总结中国人心灵的各个方面。
 
“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的那些特点就是中国人心灵的特点”。
 
“中国人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词藻,喜欢妇女的语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具体的。他们对谚语很感兴趣,它像妇女的交谈。”
 
“中国话,中国语法,显示出明确的女性特征。它的形式、句法和词汇,都揭示出中国人思维的质朴、想象的极端具体、句法关系的极端简洁。”
 
“女人生活的本能比男人坚定,中国人生活的本能比其他民族坚定。”


同学们在语言的文化认同中已经涵泳迤久。此刻,面对林语堂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女性隐喻,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不是社会上流行的肤浅的文化自惭,
 
而是心领意会中深长的文化自信。



 
 
延伸阅读
申小龙:女性让世界更美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