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2017-06-25 孤雨竹 果壳科学人

周末干什么?就看科学人!科学人专栏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的嘉宾是首都师范大学考古专业的孤雨竹。提到考古这个专业,大概很多人会想到那句著名的台词“把文物交给国家”吧(偷笑),那么真实的考古工作是什么样子的呢?考古学博士会遇到哪些与其他专业博士不同的挑战呢?孤雨竹将给大家讲述他所经历的考古学。


大家周末愉快!


下期预告: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非典型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真实的考古工作


大家在这两年很火的那些电影里或电视剧中,看到的“考古”场景跟真实的考古工作有很大的差距(PS: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过《鬼吹灯》《盗墓笔记》等这些小说,唯独就是跟着媳妇看过几集《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在我看来类似这些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实际的考古并不是这样)。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野外工作


真实的考古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如果进行时下流行的区域系统调查(就是划定一个区域,一般五六个人一字排开,同时向前推进,观察地面上的遗物,寻找可能的遗址),每天都要徒步走很远的路程,风餐露宿,午饭都是在野外吃些面包、火腿肠之类的食物。田野发掘的话,中午会有时间回住处吃饭、休息。在进行一个遗址发掘之前首先会用洛阳铲进行钻探,对遗址的堆积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考古钻探之一。供图:秦存誉


考古钻探之二。供图:秦存誉

 

接下来就是确定发掘区域,因为遗址都会比较大,大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小的也有几万平方米。考古发掘不可能全部的揭露,我们会根据具体的学术目标,在钻探的基础上选择区域进行发掘。随之就是布方(专业术语叫探方,探方就是一个个小的工作单位,大小有10X10,5X5和1X1米等,根据实际情况也会有变化),传统的布方方式是使用皮尺、罗盘、木桩、线绳等工具,每个探方的方向均是正南正北方向。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田野考古中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如使用全站仪进行布方测量,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准确。


操练新式设备RTK。供图:孤雨竹

 

布方完毕,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发掘了,发掘是从早到晚,逐步向下发掘,要先做离我们现在最近的地层,也就是年代上最晚的土。这是个技术活,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去判断。在逐层向下清理时,每做到一个平面,都要用手铲进行刮面,寻找遗迹,这也是个很考验技术的活,需要长期的训练。


刮面 基本技能之一。供图:孤雨竹

 

灰坑(古人的垃圾坑)、墓葬、房子、水井、路等遗迹都是通过手铲找出来的。所以手铲是我们田野考古中,必备的工具。毫不夸张地说,在田野考古中,离开手铲寸步难行,我们通过手铲释读地书。


按单位收集遗物。供图:孤雨竹

 

在发掘过程中,按照每一个最小单位,把出土的遗物进行收集。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以往我们不注重的东西,现在都要搜集,甚至是每一块土中,我们都会发现重要的信息。时下每个遗迹单位出来的土都要进行浮选。


清理出土遗物。供图:孤雨竹


浮选中 通过浮选可以得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遗物,如稻壳、小动物骨骼等。供图:孤雨竹


二、室内整理


田野工作结束后,随之进入室内整理阶段。首先是对发掘出土的陶片进行清洗,晾干后就可以进行拼对了。在拼对时必须以一个单位为基础,不能把不同单位的陶片放到一起。首先是按质地和纹饰进行分类,分类细致的话,拼对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很多完整的器物,都是通过一点一点的拼对,复原起来的。所以拼陶片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件考验耐心的活。


修复陶器所用简易工具。供图:孤雨竹

 

记得自己刚开始接触时,一天能拼上两三片就不错了,后来熟悉了,就快了很多。接下来我们把这些拼对出的较好的陶片作为标本(一般选择有口沿,有底的,能看出器形的选为标本)进行绘图,大部分陶片只要进行数量统计就行了。当然除了对实物进行整理外,也要对文字资料和图画资料进行整理。最终把各类遗迹和遗物进行描述整理,分析研究形成考古发掘报告。当然考古发掘报告不是最终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绘图工具。供图:孤雨竹


绘图进行中 绘图者手中所用自制米尺,比用圆规效率高。供图:孤雨竹


绘图进行中。供图:孤雨竹


这里只是简要的描述了一下考古工作,具体的工作还有很多。总之,考古工作是一项很花时间的工作,有的遗址从发掘到最后考古报告的出版,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此中的艰辛,我想只有身临其中的我们才能体会得到。


我所经历的考古学


学习考古和其它专业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田野考古实习是学习考古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两栖动物,一会在城市生活,一会又去了乡间田野。造就了我们特别能吃苦,适应能力特别强,各种环境、各种条件都能适应,也算是专业带给我们的好处吧。还有一个好处是我们这些人到一个地方那都是深度游,因为一般在一个地方考古发掘,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十来年。这样就对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练就了一身读“地书”的绝技,更多了一种达观的态度。在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时,不会很快的贴上一个先进与落后的标签。让我们有了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容乃大的气势。


当然田野考古也是非常的辛苦,每天风吹日晒,经受严寒酷暑的考验。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包青天,需要一个冬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变回原样。


环境的变化致使有的遗址已经远离现代人居住的聚落,很多时候以考古遗址为中心,方圆几里人烟稀少,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在远离城市的乡间,耐得住寂寞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如果你是一个爱热闹的人,还是不要从事这个行业。


除了这些,身体还要经得住考验,那就是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条件洗澡。记得同门说过,曾经在工地一个月时间没有洗澡。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可以说不论干哪一行,从事什么专业,都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考验一个人到底喜欢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关于博士这件事


我认为,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靠个人的自觉性。


其实我们博士期间课程设置上只有三门专业课加上英语和政治。考博时不考政治,但是入学后是有政治课的,而且课堂纪律要求很严,不准旷课。因为本人研究生和博士是在同一所学校,上了两次政治课,讲的内容差别不大。因此,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得过且过。英语课程还好,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跟着老师在课堂上还能学到点东西,对以后还是有些用处。有两门专业课是导师主讲,其中的一门之前也有学过。另一门是集中上了几次课,写了个作业完事。总之,博士期间课业压力不大,一般在第一个学期最多第二学期,所有的课程就能学完。


主要还是科研压力比较大,要发表两篇核心期刊再加上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这可以说是很多人的一个拦路虎。这个在读博前也是知道的,那时候还信心满满的,然而等到真正入学后,顿时感觉到压力很大。这个压力主要来自自身,自己想着多出些成果,这样对以后发展会比较有利。因此,我在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心里有些着急,也有些担心。后来心态慢慢地调整过来,明白还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多看多思考,针对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这样下去肯定是有成果出来的。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想读博进一步做研究,英语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阻碍,很多人因为英语成绩不好,不能进入更高的平台。自己就是一个例子,考博时报考了三所学校,所有的专业课都过了,而且成绩还不错,但只过了本校的英语线,就只能在本校继续读书研究。没有想到英语最后成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教训。希望大家不要重走我的路。


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认为从事一个专业对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比方说我吧,都是和过往人类遗留下来的遗存打交道,因此对过往的历史关注的就比较多。造成思想上难免有些保守。说的不好听可能就会有些守旧。沉浸在过往的辉煌之中,对现实生活和现世世界关注的比较少,这些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平衡的一方面。


再往大的方面去说,学习了考古,尤其是史前考古,使自己更加有文化自信,底气更足。看到我们的先民在几千年前已经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有的文化成就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如在距今八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精美的骨笛,说明八千年前的先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有了数理概念。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长达五六米的独木舟,说明史前先民有了远距离交往的能力。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的玉琮,工艺水平精湛,出现了微刻技艺,能够在一毫米的范围内刻出四到五根线条。距今四千年的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黑陶,确实能够达到接近蛋壳的薄度,至今我们无法复制。这些无形中给了我们很大的文化自信。


 八千年前的笛子。图片来源:《舞阳贾湖》


既然是真心的喜欢这个专业,而且已经走到了现在,就希望自己能一直坚定的走下去,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有一句话说的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者名片


编辑:婉珺

排版:小米

题图来源:123RF



读(过)博的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专业有话要说?

给后台留言,或者添加科科微信(guokrscientific)发送“博士有话说”,加入我们的专栏!


科学人周末专栏:我的专业是个啥?


科学人段子手们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向你讲述读博意味着什么,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们每天的日常是什么,读博前和读博后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单身生活,进口洗发水和国产洗发水在缓解脱发方面的不同表现……


建筑学、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生物学、数学……他们曾经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细节的专业刻苦研究。


还没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过:

PhD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们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吗?

他们都找得到对象吗?

他们真的都在遭受脱发困扰吗?


在考虑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犹豫:

我该不该读博?

我该选哪个专业来读博?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到底该先找对象还是先读博?

读博之后如何保持头发的飘逸浓密?


关于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了解的专业是什么?留言给我们,你的问题大概可能也许基本上都将得到解答!


前期精彩回顾:

我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我是生态学博士!

建筑学博士是做什么的?搬砖工?包工头?

读了语言学博士,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扩展阅读】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