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呼吁表忠心的亚裔精英,是真的“忠诚”外国吗? | 科技袁人Plus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2-05-18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前不久,已退出美国总统竞选的美籍华人杨安泽称对自己身为亚裔感到“有些羞耻”,呼吁亚裔美国人积极向美国展现自己的忠心,引起了很多人的抨击。
       这期视频,唐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了这种行为。在原始社会中,被孤立的个体往往会有生命危险,为了缓解恐惧,个体需要努力寻求认同。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渴望肯定就要自我贬低甚至丢弃尊严去迎合,难道不是更让人看不起吗?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视频链接:


部分评论:

saiya1989:

现在最荒谬的现实是在国内有一帮拿着中国国籍,说着中国话,接受着中国教育的逆向民族主义者,这些人就是真正的民族败类。

此处心安_是吾乡:

最高水平的见识,是不带着刻板印象去看任何人,同时也不要因为任何一种身份而“羞耻”。

棠渊

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就觉得无比的可悲,但是因为不具备相关的知识,所以自己都搞不清那种悲哀的源头。谢谢老师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



精彩呈现:

国外的月亮比较圆!“亚裔羞耻”的背后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唐义诚。 最近,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美国亚裔意见领袖 Andrew Yang(杨安泽)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了一篇文章,说“作为亚裔感到羞耻”。新冠肺炎让美国社会开始有歧视亚裔的风气。但是多数人选择忍了,像杨安泽这样向美国“表忠心”不知道美国人怎么看?传导国内,多数人还是觉得有点“过”了吧? 


人类学家一般把这种行为叫做“逆向民族主义”,通常指的是遭遇歧视的民族主动自我矮化,狂热赞美所谓“优秀民族”渴望肯定的行为。心理学上,对“逆向民族主义”也有过一些研究。 心理学有一个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说的是每个人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群体(social groups) 来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我们无法融入任一群体的时候,就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此时,大脑做出的反应是“恐惧”。这种反应在人类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时就有了。人类群居存活的概率大一点,一旦被孤立,就意味着有生命危险。现在,虽然很多人宅在家里也能过得很好,但大脑还保留着这种原始反应。为了缓解这种恐惧,个体就要努力求认同。 比如杨安泽这个事情当中,他作为华裔美国人在国籍上失去了“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但长着一张亚洲脸。就算是精英,甚至是在美国出生的人,也常被认为“不属于这个国家”。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地融入,目的是重建身份认同。比较极端的例子发生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华裔军人吕超然,作为美军中唯一的华人,作战特别英勇,多次营救白人队友,赢得了美国海军十字勋章。 这些有身份认同矛盾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很“敏感”,一句有刻板印象的评论就可能激活。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召集了一些美国亚裔大学生,问他们一些提示亚裔身份的问题,比如说“你英语到底怎么样?”,然后再让他们在一堆食物列表里写下自己最爱吃的食物。结果就发现,比起没有被提问的亚裔学生,那些被问了问题的学生,写下汉堡、披萨这种美式食物的比率,比写包子、寿司这些亚洲食物,多了三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机制可以解释“逆向民族主义”,叫做“向攻击者认同”。有这种认同的人会模仿攻击自己的人去欺凌他人,减缓自己作为受害者恐惧和焦虑,而防止自己内心的失控。鲁迅说的“弱者愤怒,挥刀向更弱者”就有点“向攻击者认同”的意思。 历史上,由“向攻击者认同”导致的自我憎恨数不胜数,辛普森杀妻案的黑人检察官一心要置辛普森这个黑人于死地、负责审判犹太裔苏联间谍的犹太裔法官一定要判那个间谍死刑。现在中国最爱讲什么“女德”的许多都是女性,……以及,在美国最爱刁难和压迫中国学生的教授,自己是华裔不在少数。

 
值得一提的是,“向攻击者认同”还可以解释屡禁不止的家庭暴力行为。家暴的施暴者在童年时期通常受过父母的虐待,他们一害怕就开始“向攻击者认同”,长大之后开始虐待自己的子女。 想起来,我曾经咨询过一名服刑人员,从小经常被父亲虐待,有时甚至被打得满脸是血,在青春期时,加入了黑恶势力,开始学父亲一样去欺凌弱小,最终锒铛入狱。这就是向攻击者认同的极端例子。 但是,并不是所有移民都会出现“逆向民族主义”,有人反其道行之,移民之后更加爱祖国。 《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称之为“远程民族主义”,他认为这种情感的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来自负罪感。原因在于,能够移民的这些人大多数是母国的精英人士,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祖国,内心里就觉得这是种背叛行为。热爱祖国一部分也是为了缓解负疚感。 


不论是“逆向民族主义”还是“远程民族主义”,都是一种心理失衡。要“平衡”,必须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每个身份有不同内涵,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美国的一群亚裔女生做数学题,你要事先强调她们都是女生,她们就考得不是那么好;你要事先强调她们是亚裔,她们就能考得更好。 即使“标签”效果明显,想要真正接受自我还需要“去标签化”,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保持清醒。归根结底,最高水平的见识是不要带着刻板印象去看任何一个人,同时,也不要因任何一种身份感到“羞耻”。 学习心理科学,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我们下期再见!
拓展阅读:看完这集,我竟没有信心躲过渣男 | 科技袁人Plus
被指责时,该如何花式应对?| 科技袁人Plus
国内疫情接近尾声,为什么依然有人忧心忡忡?| 科技袁人Plus
“甩锅”是一种本能?难怪我控制不住自己 | 科技袁人Plus
全民抗疫之际,为什么有人总想“主动感染”?| 科技袁人


背景简介:本文是【科技袁人Plus】呼吁表忠心的亚裔精英,是真的“忠诚”外国吗?的介绍,视频发布于2020年5月7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A411t7N6)。
责任编辑:杨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