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论 | 郑伟:吴语概说【转发】

语言文字周报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虚词、词序是汉语及其方言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虚词的共时描写与历史溯源是汉语语法史、方言语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各种原因,撇开北方官话不论,汉语各大方言的文献资料的丰富程度、时代早晚等都不尽相同。




吴语从晚明开始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历史文献,比如《六十种曲》(若干南戏的宾白)、《山歌》(明·冯梦龙编)、《绣榻野史》(明·吕天成撰)、《缀白裘》(清·钱德苍编)、《三笑》(清·吴信天撰)等,这些语料的时代、地域性质大致上都是比较明确的。


——摘自郑伟所著《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一书中“内容提要”部分


什么是吴语?

从地理范围上说,吴语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全境以及江西省、福建省和安徽省的一小部分地区。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提供的统计数字,吴语的分布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使用人口约7000万。


作为一种汉语方言,吴语从最初形成,直到发展为目前的面貌,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吴语的最初来源应是古楚语。从先秦直到六朝以前,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是古代百越民族,即侗台语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对不同区域的越民族,在称呼上也会有所差异,浙江会稽一带的叫作於越,温州一带的叫作瓯越或东瓯,安徽境内的叫作扬越,福建地区的叫作闽越,广东一带的为南越,广西一带的为西瓯或者骆越,散居在江汉一带的越人叫作山越。


现代吴语分布于长江下游五省一市,北与江淮官话,西与徽语、赣语,南与闽语交界。


从历史上看,吴语首先在江苏南部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一带)形成,继而扩展至安徽的长江南岸地区以及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再到浙江中部、南部和西南部。


吴语的不同分布地区,接受历代南下的北方移民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苏南、浙北比浙中、浙南接受了更多的北方移民,如西晋末年,王室南渡,定都金陵,中原大族均居于帝都及其近畿。移居浙江的北方大族则多集中于会稽郡,近代以来的大量苏北移民渡江南下,也只是居于钱塘江以北。因此这些地区的吴语更容易受北方话的影响。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郑张尚芳的分区方案,吴语内部可以分为六片: 北区太湖片,南区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处衢片,西区宣州片。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是太湖片吴语,习惯上也称作北部吴语。


近年来颇有学者提出讨论,提议对吴语内部作新的分区、分片。北部吴语方面,汪平提出对北部吴语内部新的分片方案: 毗陵小片、苏嘉湖小片、上海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甬江小片。其中上海小片是从旧的苏沪嘉小片中新独立出来的,原有的苕溪小片被取消,并入苏嘉湖小片,其他都是沿袭《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分片方案。南部吴语方面,曹志耘提出将原来的处衢、婺州两片内部方言的关系重新作出调整,建议将南部吴语重新分区如下: 金衢片、上丽片(包括上山、丽水两个小片)、瓯江片。


——见《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第一章《绪论》§1.1.1《引言》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


郑伟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当当网在售中

敬请垂注

豆瓣读书页面

请戳阅读原文



(转自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 2017-3-30)

图文编辑:彩娴

图文审读:可可

责任编辑:老甘


往期热文:

专论|演化音法学和汉语音法演化研究(上)【转发】

“同人”和“同仁”

推介 | 肖自辉:《汉语方言学大词典》


欢迎投稿:jnufy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