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张屏生:在压力下,仍能保持优雅——记著名学者姚荣松教授

张屏生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张屏生:在压力下,仍能保持优雅

——记著名学者姚荣松教授



姚荣松教授在书房中

      姚荣松教授,台湾云林县人1946年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国文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姚老师是一个识见高远的学者,他很早就已在心中确立了「一个可以终身坚守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保持始终一贯态度的典范」,这样的生命情态就能使得学术研究的引擎持续发动,以等待见解成熟的到来;他虽然年届七十,依旧保有旺强的学术活动力,在退休之后仍然积极参与各种研究场域的交流讨论,丝毫没有停怠。他更让我们体验到「学习从不简单容易,即使活在愉悦顺遂的境遇中,也会碰到必得克服的障碍」,所以「即使在压力下,仍能保持优雅」。受到老师这种优质性格的潜移默化,已经过了五十岁的我,深怕「自己会像一块过了赏味期限的蛋糕,再怎样美味也没有什么诱惑力了」,所以每天更加勤谨的工作。



姚荣松教授主持学术活动

     我记得林炯阳老师在辅仁大学上声韵学课的时候,曾提到「学生要主动地学习,不能被动地听讲」。因为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都很一般,假若讲得太多、太深,学生会听不来而产生拒斥,所以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周密深入的回答;如果自己想要了解更多精辟的内容要想办法去老师身上挖。我对声韵学一直是很有企图心的,所以当时我总是利用下课林老师到教室外面休息抽烟的时候,把读声韵学的问题赶紧问老师,那段时间只有短短的5分种,一下子就上课了,林老师会坚持把问题说清楚了才去上课,他说上课很无聊,回答我的问题比较有挑战性,这个经验让我受用无穷。至于要怎样从老师身上挖宝?在我和姚老师长年共处之后,我得到的经验是:如果我们做好功课,带着问题去问老师,当然可以对症下药,立即解惑;但是有时和老师漫无次第的东拉西扯,老师反而会不经意地吐露一些比较细致的想法。曾经有些学生表示他们在问老师之后,老师讲的话没有切重要害!我想那是学生不了解老师思考的心理背景,以至于无法针对老师的回答继续提问。我们以前要问老师问题,大都会做攻防演练,把资料找齐了,相关文章读过了,才敢去找老师讨论问题。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之后,我们就猜想老师会怎回答,然后再根据老师的答案,追问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姚老师另外有一个人格特质 ― 他对人有相当程度的厚道;所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他所报告、讲评的内容倾向于「建设性的模糊」,也不太批评别人。他曾经表示「要证明自己对,不一定要说别人错!」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写论文的学生,在还没有完全充分占有材料之前,就忙着做判官,这样很容易把人给得罪了。他认为如果发现别人确实有错误,那就只陈述和自己认知不同的部分,不要过度的引申,就好像我们现在调查方言,常发现实际听到的音和前人的记录不一样,我只好说那是发音人不同,也不要说别人记错音;看得懂的人,自然会心领神会,看不懂的人也不会有副作用,这恰好是现在学生撰写论文在「文献探讨」这个部分经常遇见的情况;有些学生是根本没有看懂别人的见解,就胡乱瞎评,有些学生是认为别人论述缺乏说服力,就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2017年11月18日是姚荣松老师七十华诞,同门学友倡议给姚老师出版祝寿论文集,这个提议获得普遍的赞同和支持,共获得大作18篇,内容汇集了古代思想、文字学、近代汉语、汉语方言、闽南话歌仔册、地理语言学……等不同领域。

    本书能够顺利编辑完成要特别感谢程俊源,他刚进入台中教育大学任教,却不畏研究、教学工作紧逼环境的桎梏,欣喜担承本书征稿、编辑和出版的繁琐事务;其次也要感谢邱彦遂和张淑萍在开始阶段精心的细节筹划,更要感谢的是参与论文撰述的师长和同道学友,在百忙中仍能腾挪出时间来撰稿和校对,因为大家的倾力相挺,才能够透过本书精辟的内容分享一些有益的学术信息和资源,编辑委员会在此献上最诚尊恳切的敬意。

    《温故知新―姚荣松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虽然已经完成,后续的校对也一直在做,然而错误总还是有的,很期待读者能够给我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知错能改」,毕竟「知音的反对要比外行的同意更教人高兴」。

                         张屏生

2017年6月

于屏东驽马斋

(略有删改)     


《庆祝姚荣松教授七秩荣寿论文集》封面

主编:张屏生


往期热文

人物|张屏生:连盗匪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了——郑张尚芳教授访问记

 人物 | 张维佳:记郑张尚芳先生二三事【转发】

方言歌曲鉴赏 | 陈紫璇:闽南语亲情之歌 

责编:老甘

图文:诺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