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陈曼君:惠安闽南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惠安闽南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后   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除了对博士论文各章节进行修改外,还增加了不少篇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以为不带宾的动补句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几乎没有什么“油水”可榨了,因此在做博士论文时压根儿就没有把它纳入探讨之列。等多年以后我能抽出时间相对静下心来梳理博士论文时,才开始关注这一论题,未曾料到,竟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成为本书中篇幅最大、分量最重的一章。

出版书:《惠安闽南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


此刻正是金秋十月,窗外风和日丽,屋里阵阵凉意。望着刚刚完成的书稿,顿时思绪飘飞,心潮涌动,仿佛又重返美丽的暨南母校,回归昨日的学生时代。这里的一砖一瓦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青灯黄卷的孤寂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多少豪情满怀的欢乐时光,这里的三年时光更见证了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术成长。这里留给我们的是许多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感激之情。

暨南园一直是我追梦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德高望重的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及其带领下的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是全国汉语方言研究的学术重地。终于,我有幸于2002年至2005年在恩师詹伯慧教授门下受业三年,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攻博三年,恩师对我们的培育和教诲是多方位的。他既严格要求我们,又能创造利于各展所长的研究氛围;他既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又努力创造条件,让我们多次走出去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大大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他既常常教我们如何做学问,又常常教我们如何做人……尤其在博士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把握上,恩师更是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他一方面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一方面又尽可能地提供各方面的资料。恩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宽厚随和、仁慈大度的处世风范,都使我受益终生感佩终生。此外,恩师和师母平时还在生活上给以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并为我的工作分配问题操了很多心。此恩此情,也令我铭感五腑,终身难忘。

不仅如此,暨南大学文学院和恩师还尽可能地为我们营造各种各样的学术环境,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中获得一次次的提高。尤为难忘的是,攻博三年,暨南大学文学院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都是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语言学界顶级专家。每一次座谈会在围绕语言学科建设这一中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之余,都邀请七八位专家作专题学术演讲。作为会议发起人詹伯慧教授的弟子,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全程参与,既一一聆听了各位专家富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又一一领略了专家们各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学术睿智和学术光辉。这两次盛会使我深受启迪,获益良多,对我的学术进步无疑是一次有力的推动。深深地感谢暨南大学感谢恩师为我们提供这样难得而又终生难忘的学术氛围。



(陈曼君及其弟子在集美大学)

在学期间,我有幸聆听了邵敬敏老师和杨启光老师,伍巍老师和钟奇老师,朱承平老师和甘于恩老师分别讲授的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音韵学和语音学知识,古汉语语法和方言学史的课程。各位老师在系统授予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上下功夫。他们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一丝不苟的治学之道和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都使我受益匪浅、受用无穷。

在我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邵敬敏老师更是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使我深受启迪和感动。伍巍和甘于恩等老师不仅对我博士论文的选题给以建设性的指导,而且十分关心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甘老师还赠送相关的研究资料。除了对我们的学业给以莫大的帮助外,伍老师和师母还在生活上给以具体的关心,使我感动不已。彭小川、邵慧君、陈晓锦、邵宜、王建设、方小燕、胡松柏等诸位老师,孙玉卿、徐红梅、刘新中、杨蔚、崔淑慧等诸位师兄、师姐以及李冬香、王红梅、刘嫦娥、苗竹林、马慧香等同窗平常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将永远铭刻于我心间,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这里还要感谢刘新中师兄拨冗为我制作惠安县政区图。

三年的求学时光虽不漫长,也不短暂。如果不是父母、丈夫和哥哥、姐姐的全力支持,要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是难以想象的。攻博三年,年迈的父母不仅全心全意地负起照顾儿子的重任,承担家中的所有事务,并不时给以我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完全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而且还是我博士论文语料调查的主要合作人。为了我的学业为了我的博士论文,他们付出的辛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看到他们操劳的身影,在心有戚戚的同时也越发感到学业完成之来之不易。丈夫曹学功也从各方面给以我极大的支持。此外,博士论文的语料调查和核对工作还得到哥哥、姐姐和弟弟的全力配合和帮助。


作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父亲陈法今还是我进入方言学的启蒙老师,而且一直是我在方言学、语法学领域不断成长的良师益友,他给以我的教育和启迪是难以言表的。可以说,我在学业上的点滴长进与他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博士毕业不久,2006年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课题获得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此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对博士论文进行充实,使论文由10来万字扩充到20来万字。2008年,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访学,师从沈家煊研究员。2010年和2011年,我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曹茜蕾教授、贝罗贝教授。三位先生从理论和方法给我以巨大的帮助,深深地影响着我未来的发展。由于一直忙于其他任务,直到做完两年博士后工作归国以后,去年才得以抽空开始考虑如何把博士论文转化为本书的问题。去年以来,教学之余,我能致力于本书的构建工作,完全是丈夫和婆婆鼎力支持和宽容大度的结果。真诚地感谢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现在,儿子也渐渐懂事了,使我倍感宽慰。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还凝聚着众多先生的心血。博士论文评阅专家张双庆、周长楫、胡松柏、邵慧君、方小燕、陈小枫教授,答辩委员会成员张双庆、陆镜光、施其生、林伦伦、伍巍教授不吝赐教,在肯定之余,也提出了一些中肯而宝贵的意见。使我深为感动的是,林伦伦教授所提的意见细致入微,并特地逐条逐条地把它们标写在纸上,在惠赐值得商榷之处的同时,也指出多处错别字。他对论文所倾注的心血由此可见一斑。上述这些教授的无私奉献和真诚帮助,使博士论文减少和避免了诸多错漏之处,也为本书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同时,他们和学界其他师友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帮助和鼓励,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我,使我总是心存感激。

集美大学文学院领导非常关心我们的成长,不仅从精神上时时加以鼓励和鞭策,而且全力支持本书的出版。本书除了获得福建省社科项目基金资助外,也获得集美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现在博士论文终于变为有一定厚度的书稿,终于即将付梓。然而,它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永恒的遗憾,我最敬爱的母亲再也无法亲眼目睹书稿的问世,再也无法和我一起分享人间的喜怒哀乐。两年前,母亲永远地离开心爱的我们,与我们阴阳两隔,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母亲吃苦耐劳、善良贤惠、朴素大方,又聪明能干、坚韧勇敢、克己爱人,具有惠安女所有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她为我所做的奉献太多太多了,我无以为报,谨以此书献给她——我伟大的母亲杨梅香。

2013年金秋十月于厦门集美大学


往期精彩

1.行走田野杂记|大西博子:《萧山方言研究》后记【转发】

2.行走田野杂记|陈晓锦:《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后记

3.行走田野杂记|林伦伦:《南澳岛方言语音词汇研究》前言


本期编辑:杨   洋

本期审读:杨玉婷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方言母语,你我共同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