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彭兰玉:保护语言资源就是保护珍贵文化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在文末标明,敬请谅解!


转自:“湖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公众号



彭兰玉: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彭兰玉老师


若说语言是空气,她便是活在这片空气下的行者。1977年,彭兰玉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被衡阳师专中文系录取,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十余年。1981 年,彭兰玉到上海访学,师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此后她开始涉足方言领域的研究。2002年,彭兰玉以教授的身份到湖南大学任教,成为语言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2005年,彭兰玉主持国家课题《湖南方言体貌系统比较研究》,在湖南省选取了80个调查点,她的足迹遍布乡村郊野。彭兰玉长期执教于高校,并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语言文字工作,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方言文化保护和中文国际传播方面取得诸多成绩。4月9日起,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17集“中华成语” 陆续播出。如何学语言、教语言、用语言?从成语说开去,顺着文化的脉络,彭兰玉娓娓道来。




成语灿灿昭文明




《教育家》:您在做客《百家讲坛》时提到,成语是一个很大的文化雪球,它是不断滚动、变大的,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雪珠,折射着一个故事、一个思想的智慧或是文化的痕迹。由此,您觉得中国成语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里? 

彭兰玉:我们整体地去看成语,它确实是一个闪着晶莹智慧之光的文化雪球。它一直滚到现在,滚到网络时代。我们现在说“人艰不拆”“喜大普奔”那些词,也是成语,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关于中国成语的独特魅力,我总结了三点——好用、好看、好听。

第一,成语的概括性极强。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当下,各国都要携手合作,你用“同舟共济”这个成语就能够十分凝练地表达这一层意思。

第二,成语是高级文明的产物,它的文明级别比较高,让人们觉得很典雅。比如,我要写论文,如果不做调研,就在屋子里面写,别人会说是闭门造车。如果换一个词,比如闭门造船,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但“雅”的色彩就没了。

第三,成语有节奏,有韵致。大多数成语都是 4个字、2个音节构成的一个双韵的平衡结构,听起来很顺耳,说起来朗朗上口。

 

《教育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如何让当代青少年感受到成语的魅力呢?

 彭兰玉:成语在语文教学中占了较大比重,一直到大学阶段,文科还要教成语。可是有的人对成语可能没那么有感觉,或者说成语无法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使他产生共鸣的触觉,这或许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我个人觉得,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营造课堂的现场感。如果只是把成语词典里的释义讲述给学生,学生就不会感兴趣。词典里的成语是安静的,是静态的,而课堂就是现场,教师要营造现场感。我遇到过一名学生,当时他的一只眼睛做了手术,包着纱布,只能用另一只眼睛看东西。在我的一堂课上,学生们在讨论当前网络语言运用的情况,这名同学发言说:“就目前语言运用的局势来看……”另一名同学开他的玩笑说:“你只有一只眼睛,还看得清目前的局势吗?”这名同学就用成语来接话:“我一目了然!”大家都为他鼓掌。这就产生了现场感。学生们会觉得成语真有用,既化解了尴尬,又增加了课堂的幽默性。 

第二,要让学生体会到成语的文化感。教师在讲成语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是具体的、鲜活的。例如,讲到“六韬三略”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从“韬”和“略” 是如何分类的入手。“韬”说的是安邦定国的战术,有龙韬、虎韬、豹韬、犬韬。为什么要用动物来命名?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龙富于变化,虎善于作战,豹攻击力强,犬的防守能力强,如此对应起来,文化感才能凸显。教师在课堂里给学生制造一种文化感,学生就 会生出一种“我想了解个究竟”的想法,他的兴趣就来了。

第三,要让学生养成思辨感。有的成语最开始的意义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意义是有区别的,教师若带学生溯源成语的来龙去脉,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成语很有意思,不然成语就仅仅是个符号。任何成语都是在人 们运用的过程中去提炼其意义指向的。曾有很多人问过我,如“空穴来风”“万人空巷”这些意义存在争议的成语,到底哪一个解释才是对的。我认为,我们不要简单地去问一个结果,而要去了解这个成语是如何获得新意义的。教师应把这种思辨感融入教学,鼓励学生查阅多种资料,动脑筋去学,不是简单地查一个词典就够了。




语言能力的强大与否

在于语言逻辑




《教育家》:国人汉语能力退化的问题已引发多方关注,乃至有人表示,汉语正在面临一场危机。您觉得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彭兰玉重外语学习、轻汉语学习是原因之一。 倡导外语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汉语肯定没问题,而外语又那么重要,就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忽视汉语学习。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是网络发达带来的碎片化语言表达。在网络上,我们重意会、轻言传,比如用表情图或焦点词代替完整的语言表达。如果习惯于碎片化表达,长久以往,形成思维惯性,人们可能就无法再进行完整的、有逻辑的、有照应的表达。 汉语能力退化,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准确表达受到影响,不会完善地去思考;二是深入表达受到影响,使语言浮于表面;三是流畅表达受到影响,无法词连成句、句连成段、段连成篇。我们要重视流畅、准确、深入的表达,我认为这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 


《教育家》:您认为,当前中国青少年汉语言文化教育现状如何?面临哪些瓶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 的语言能力?

彭兰玉:近年来,掀起一股新国学热潮,诗词诵读呈现普及态势。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值得肯定,然而我们应注意——所有的活动和实践都有待于化作举一反三的能力。我们不能为了国学而学国学,为了吟诵而吟诵,为了读整本书而读整本书,为了引经据典而用一些不着边际又没有说服力的辞藻。如此,孩子的汉语言文化其实并未丰富,语言能力也没有提高,更得不到夯实。 语言能力的强大与否在于语言逻辑。语言逻辑是个很大的概念。具体体现在:首先,你能够说清楚一件事情;然后,你能够用语言表达出事物背后存在的现象与规律。有的人心里头其实是有想法的,但他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把他的想法传递出来。所以语言能力应该要分层次,就是先讲清楚“事”,然后讲清楚“事” 里面的“理”,最后更深入一层把“理”所反映的规 律作进一步的挖掘。如果语言逻辑强大,意味着你对逻辑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考虑到了,别人就很难找到你话语上的空子。现在,普遍反对浅阅读,我认为也应反对浅写作,即没有语言逻辑支撑的文字表达。孩子要提高语言能力,除了阅读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要仅满足于进行文学创作,而更要去思考语言的逻辑关系能否成立。如此,语言能力就会提高得比较快。




保护语言资源

就是保护珍贵文化




《教育家》:《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收录了6篇与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相关的文稿,聚焦“保护语言资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认为当下语言资源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彭兰玉:从2016年开始,我连续几年参加了国家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每年大热的暑假,都会带领一个小分队进行方言调查和保护。中国的这项工程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资源保护项目的高度肯定。湖南的语言资源相当丰富。在湖南的湘南地区,语言还相当复杂,一个村就说一种话,村与村之间无法用各自的村话进行沟通,需要用西南官话沟通。湖南还有个很特别的女书。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2018年的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放在湖南长沙召开,闭幕式就设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我有幸能为大会的前期衔接和举办阶段贡献一份力量。大会最后向世界公布的《岳麓宣言》将在语言资源保护的历史中画上重要一笔。 语言资源保护并非呼吁各个民族的语言或是方言要与国家的共同语平起平坐。它的立足点是文化保护,且是珍贵文化的保护。语言资源的保护有以下三层意义:

一是把濒危语言文化保存起来。这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把这些语言保存到网上,大家都可以浏览、倾听。可能过去的乡音你已不会说,但到那里感受一下,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二是可以唤起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很多说方言的人并不知道他所说的方言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汉语是文化,汉语的方言也是文化,民族语言同样是文化。

三是可以唤起人们的传承意识。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学会普通话,这样才能够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遗忘方言。方言是有根的语言,有的年轻人学会普通话以后,家乡话就越来越不会说了,所以我们才要抢救,才要保护。

原载《教育家》2020年第六期

推荐阅读:

学人 | 周清海:《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后记

学术探论 | 胡伟、甘于恩:河南滑县方言的五类处置式

学术探论 | 詹伯慧:粤语研究的当前课题

1

END

1



本期编辑:陈雅婷

本期审读:陈娟娟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