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 | 甘于恩:粤语与粤语文化漫谈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粤语与粤语文化漫谈 


甘于恩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语言资源保护中心)




粤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大陆是粤语的发源地,粤语的使用人口有数千万之多。以下结合粤语文化,谈谈粤语的一些表现。



什么叫粤语


“粤语”(粤方言)传统称“广府话”,本地人又称为“白话”,外地人或某些区域习惯叫做“广东话”。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的许多县(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粤方言是社会通用的共同交际语。在海外如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华人社区,粤方言也是华人的主要交际用语。粤方言还有次方言的差异。


粤方言是与民族共同语差别较大的方言之一。其语音特点是:语音系统复杂,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古精、知、照三组合流,古晓、溪母合口多读f-,如“欢[fun55]”“款[fun35]”;较多保留完整的古-m、-n、-ng、-p、-t、-k韵尾,有长短元音的对立。词汇特点是:(1)单音节词比普通话多,如“衫”(衣服)“颈”(脖子);(2)一些复音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不同,如“挤拥(拥挤)”“齐整(整齐)”;(3)保存古汉语词较多,如“翼(翅膀)”“着(穿)”;(4)外来词比其他方言多,如“波(球,英语ball)”“恤衫(衬衣,英语shirt)”“士多(小杂货店,英语store)”;(5)有一批特有词,如“嘢(东西)”“点解(为什么)”“巴闭(厉害)”“边度(哪里)”。语法特点是:有的句型的语序跟普通话不同,如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表给予义的双宾句“畀本书我(给我一本书)”;有修饰语后置现象,如“你行先”(你先走),“食多啲”(多吃一些)。




粤语与广府民系


粤语体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与其相应的是广府文化。所谓广府文化乃是指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以广府民系为主体的一种地方文化,它从属于岭南文化。


据百度百科的介绍,广府人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占比例近60%。同时,广府人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广府民系有很多特征,比方海洋性明显、饮食清淡、食材丰富等,从语言来说,粤语也可以说是广府民系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


不过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广府”这个概念很容易引起误解,原因在于广州府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尽相同,“广府方言”“广府片”“广府民系”里面的“广府”,所指并不相同,其中“广府片”的范围相对较小。




粤语文化特色举例


粤语文化特色鲜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粤语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俗语,生动有趣、富有创意的俗字,以及独具南粤色彩的避讳现象。


(一)精彩纷呈的广州话语词


这些俗语俗字构成了广州话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广州话特征的一部分。广州话日常生活用语以生动形象见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通俗与典雅兼容


从文化底蕴看,广府文化远不如中原文化来得深厚、精致,但这同时也造就了它比较从容、自由的品格,在语词运用上,注重直观、生动、通俗,这实际上是粤地原住民思维特点所赋予的,因此,粤语熟语体现出许多与北方汉语有所不同的特色,例如近景取材、作喻成词,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作比(污糟猫、烂瞓猫、铁嘴鸡、放白鸽、执死鸡、死老鼠、大冬瓜、箩底橙),同时粤地临近江海,一些喻体也多取自鱼类,如“大头虾、失魂鱼、过江之鲫、墨鱼头”;造词时也不避鄙俗字眼,如“屎坑计”、“姣婆蓝(孔雀蓝)”、“龙船装猪屎——又臭又长”等。

但是,广州方言毕竟与古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说法、用词都显得十分古雅,如

上举的源于古汉语的单、双音节词,北方方言现多已变异不存了,广州话却仍见于口语;有些日常用语其实出自古典文学,如“三板斧”、“孔明斗周瑜——靠激”;而香港话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少封建时代的用语今天仍在使用,如“提堂”、“差饷”。这种通俗与典雅并存的现象,正说明广府文化强烈的兼容性。


2、内吸与外纳并行


广州话的俗语有不少是来自行业语的,原先带有浓烈的专业性,但粤地居民善于从自己内部的语言进行吸收转化——将一批专业术语引申为通用语词,为日常交际服务,说明广府人具有灵活应变的文化品格。例如:大剂(商业用语,原指开药量大,后泛指事情闹得很大)、八卦(宗教用语,原指用于占卜的八种符号,后比喻爱好打听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收科(戏曲用语,原指戏中角色动作结束,现通指收场)、散手(武术用语,指散打武术,现用于泛称本事)、走鸡(色情行业用语,原指妓女先收费而不为嫖客服务,借故溜走的行为,现泛指错失良机)、揸庄(赌业用语,原指做庄家,现指掌握控制权)、抢闸(赛马用语,赛马时抢跑,现指先于别人一步取得利益)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另一方面,广州话又是一种善于外纳的方言。除上节所述从外语借用语词为己所用外,它还从其他汉语方言借来语词,加以改造,以丰富粤语的表现力。如“捞松”(北方人的贬称,源于北方方言“老兄”)、“[khɔ55]老爷”(口头禅,指诸事不利,源于北方戏剧台词“可恼也”)、“打拼”(努力,源于闽南话)等。


(二)富有灵性的广州话俗字


在粤语区,民间往往喜欢使用方言俗字,这颇能体现民众富于创新的文化心理,常见的有训读字(指因意义关系而借用字形,语音上毫无关联的一类字),如“凹”(意“下陷”)、“甩”(意为“掉、脱”)、“鲗”(鲫鱼),都与标准语的同形字没有同源关系,这其实也可以视为粤语区的人利用现行汉字“仿拟”为方言字的巧妙移用行为;


会意字则指运用构字部件组成新字,如“嬲”(意为“生气”),取“一女为两男所夹必怒”为理据会意造字;“奀”(“瘦小,少”),“不大为小”会意造字;“冇”(音 [ mou13 ],意为“没有”),以“有”中空即为“没有”会意造字;“孻”,(音 [lai55],意为“最小的(儿子)、最后的”),以“尽头(最后得来)之子”会意造字;“孭”(音[mE55],意为“背”),原为“子+负”的写法,“负子”即“背”;“氼”,(音[mei22],意为“潜”),“人在水上”为“氽(泅)”,“人在水下”为“潜”;甚至英语外来词lift(升降电梯)也用这种造字法,造出非常有趣的方言字“車立”;


广州话还有大量运用形声方式创造的方言俗字,如:哋(我哋,我们)、咁(这样、那么)、喺(在)、餸(菜肴),不胜枚举。


(三)独具南粤色彩的避讳现象


1、什么是避讳


避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即古人在提及尊者(圣人、皇帝或长辈)时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来代替,如上讳下讳(不直呼其名,每曰上讳某、下讳某。上讳即名之上一字,下讳即名之下一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先伯讳上大下正”)。这种避讳我把它称为“避尊讳”。


与“避尊讳”相对,人们有时会对某些词语(带有消极意义联想)、各种消极现象(灾难或死亡)进行回避,这种避讳我把它称为“避贱讳”。当代社会避讳现象越来越少,这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有关。但在汉语方言中,语言避讳依然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属语言民俗。语言民俗往往与方言紧密相关,或者说,多数以方言的形式来展现。


2、粤语避讳的内部差异


粤语通行于两广,香港、澳门两个特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粤语是汉语方言中避讳现象最多的一支,典型的例子就是回避说“空”(用“吉”代替),忌讳说“伞”(用“遮”来表示),碰到“干”(阴平)类同音词要改变说法(“猪肝”说“猪润”)等。由于各地的语言特点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粤语的避讳现象,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比方粤西地区“扁担”说成“担湿”(原形是“担竿”),“猪肝”说成“猪湿”,就与珠三角不同。


即使是在珠三角地区,同一个对象,避讳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广州话一般不说“伯母”而说“伯娘”(“伯母”谐音“百无”),但三水话则说成“伯有”(“有”是“无”的反义词),三水话连“妗母”也避讳为“妗有”,这是连带避讳的例子。



以上简要地对粤语和粤语文化做一些介绍。我们处在粤语区,应该对粤语和粤语文化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最后,引用我2017年发表的一篇推文,作为本次讲座的结语:

我们来到广州,广州就是我们的家,要爱护她的一草一木,也要热爱广州这里的文化,热爱广州这里的方言。在广东省各地的所有士,对待地方文化,对待地方方言,也同样应该如此。

谢谢大家!



本期编辑:苏斯婷

本期审读:戴玉敏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普通话之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方言?

传媒语言 | 甘于恩:本土生活的生动写照——广东地区传媒方言词语运用漫谈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姥姥的炖鸡蛋

抗疫特备节目(音频)| 两地相隔,我怎么可能不想你(普通话,诵读:赵越)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