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维钢 | 从资讯认知到情感体验:融媒时代新闻表达的创新

田维钢 张仕成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摘要:在融媒技术的驱动下,“关系”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作出判断和实施行动的主要依据。受众不只满足于简单的资讯认知需求,更希望通过建立动态且持续的关系来获得理解和沟通层面的心理安全感。面对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传播关系发生了如下的变化:1.平等交流增强受众的个性表达和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2.情感互动促使媒体注重与受众建立信任关系;3.价值观共享重构受众的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感。今天,新闻业的变革进入了新的转型阶段,新闻表达的范式也需要在把握传播关系实质上进行创新:传播主体要重视在报道中融入“关系式讯息”;叙事形式要以“服务性思维”吸引受众为核心;传播渠道的拓展要以情感连接为内在逻辑。


关键词:媒介融合、关系传播、新闻表达



在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进下,新旧媒体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碰撞、互相推进的发展特征。基于崭新的传播理念和移动互联技术,传统媒体努力地调整姿态,积极地寻求着新的媒体融合之路,通过构建内容生产新平台和新型移动终端实现向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转型。在此背景下,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开始突破原有的传统表达形式,试图通过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重构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增强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


技术驱动引发关系新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传播逐渐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点对面”变为“点对点”的传播形式。与此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在新媒体平台上逐渐显现,基于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重构与用户关系、获得用户注意力成为媒体平台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新闻报道因其社会传播属性,主要还是以满足大部分公众的认知需求为目标,采用的是单向传播形式。在受众的信息渠道和媒介选择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表现出“远距离”、“高嗓门”、“冷色调”的特征。在这种传播关系下,受众虽然接触的都是相同的报道,但是每个个体对于报道的态度却有所差异。可以发现,此时的信息传播是“点到面”的一种传播形式。


△ 融合媒体时代  “点对点”传播


步入融合媒体时代,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等新平台不断出现,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向主动的信息选择者和传播者。随着媒体进入即时传播和共享的阶段,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进入动态的、持续变化的、相互影响的新阶段


融媒时代传播关系的重构:

从资讯认知到情感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播关系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媒介发展。网状的社会结构中,“关系”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作出判断和实施行动的主要依据,而用户粘性也成为媒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媒体在变革生产流程、创新传播方式时,也在努力拓展与受众的互动模式,从而增强用户对新闻产品的使用粘性。媒体需要明确融媒时代信息传播的实质,把握传播关系的结构变化,进而改善新闻报道的表达形态和传播渠道。


在传播中呈现:平等交流下的个性表现


随着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介演进,原有的新闻叙事框架被打破,媒体集团所遵循的叙事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比如,在一些新媒体的交互新闻中,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甚至还能出现受众与网络编辑共同设置新议题的传播现象。此外,用户更愿意接收新奇有趣的内容和报道形式,移动直播、沉浸式叙事、交互新闻等形式。


△ Quartz 交互新闻的移动端界面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与受众的交流逐渐以平等、对立的方式显现,这不仅催动了受众的个性表达欲望,而且也使得媒体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在报道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媒体集团开始将受众看成具有收看习惯和个性化需求的用户,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众多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新闻传播在融媒时代的关系属性发生的本质改变。


在聚集中建立:情感逻辑下的信任构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转型,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在物质利益的矛盾日益变得尖锐,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干涉,传统意义上以熟悉、简单互动和资讯共享为基础的人际信任正在逐渐被弱化和消解。当信息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后,个体渴望能够在情感价值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一套新型的信任机制。构建信任仍然是媒体发挥关系资源核心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集团开始更多的考虑将人格、意义及情感从碎片化的事实片段中释放出来,在信息传播中以丰富的人格化特征与受众构建起信任的关系。


△《钟山说事》  人格化新闻述评



在互动中重构:价值观共享下的群体认同


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受众接受信息不仅是为了获得资讯、娱乐等使用功能,更是为了满足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认可的需求。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同时,还通过各种符号为受众构建情境,而这些情境也为群体成员提供了价值观分享和确认的场所。尤其是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的新平台发展下,很多记者开始出现在直播平台上,在现场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根据观众的实时评论做出回应,从而传达出自己的价值观。



基于关系视角下的新闻表达创新


面对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地探索媒体转型和融合。从公式化、高姿态的表达方式中逐渐摆脱出来,以技术为支撑创建新平台,传统媒体尝试颠覆传统的表达结构,并与受众建立新的传播和互动关系。


新闻表达主体的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主持人、记者、新闻主播等角色也开始探索新的人性化表达方式。新闻传播主体在媒体转型阶段必须尽量满足社会的需要,发挥自己在专业内容生产领域的特长和优势,用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与受众建立新的关系或交往规则,从而实现新闻意义的共享和情感层面的交流。


从表达内容来看,表达主体要重视在报道过程中融入“关系讯息”。关系讯息是指传播者通过语言、声调、神态、节奏等表现出来的行为暗示。而接收者则通过解码的过程,将关系讯息通过意义建构转换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获得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理解。


△ 移动直播报道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


新闻叙事形式的创新


移动终端技术的出现为受众表达自我、分享信息和社交来往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新闻传播应利用技术的变革带来全新的报道形式,以“服务性思维”来引导受众实现“译码”的过程。


1.非线性故事化叙事结构减弱认知状态下的距离感。考虑到用户的传播习惯和阅读偏好,融媒时代的新闻报道还需要改变过往混乱的信息传播模式,以非线性的形式为观众讲述好故事。


2.全感官式叙事增强人际互动的代入感。在个性化凸显的传播环境下,移动场景的意义被极大地强化。在现实体验技术的支持下,受众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从旁观者的视角中剥离出来,甚至在体验路径中得到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信息反馈。


新闻传播渠道的创新


在融媒时代,随着媒介系统中的用户关系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情感连接将成为新闻传播渠道的内在逻辑。


1.  移动直播建立开放式的对话关系。移动直播是网络传播发展进化的趋势,传播者以视频化、可视化的方式能更深入、直接地实现人与人的连接。未来,融媒时代的媒体可以借助移动直播的形式与公众构建起更加多元化的对话“情境”,根据受众的立场和接收习惯对新闻的意义进行解读、协商,甚至是争辩,从而达到信息共享和情感互动的目的。

△  移动直播,多元对话


2.    平台化转型满足个性化传播关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让内容资源在自己的渠道应用上实现最佳配置,从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新媒体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内容资源进行掌控,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使得资源能够实现最佳配置。传统媒体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平台,通过筛选、整理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同时将媒体业务扩展至其他领域,更好地实现跨界合作。依托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的优势,逐渐与受众搭建起单向、双向、交互式等多形式的传播关系,完成在融媒体时代的平台延展和转型。


结 语


虽然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受众带来了独特而全新的新闻体验,但技术的出现仍然受到更深层次社会语境的影响。透过众多繁杂的传播形态,可以发现信息传播形态改变的本质其实是传播关系的改变。对于新闻业而言,从关系视角出发实现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作者介绍

田维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张仕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电视研究》2017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王晓红 | 新型视听传播的技术逻辑与发展路向

曾祥敏 | 新闻游戏:概念、意义、功能与交互叙事规律研究

赵淑萍 | 传媒变革下我国城市电视台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胡   芳                            

美编/邵暨阳   牛   耕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