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重新构建农业经济学的思路

......钟甫宁(4)

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

......张红宇(13)
组织与制度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

......朱红根,陈晖(21)

中国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机制及对策

......陈明华,张边秀,张腾文,初勤儒(34)

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的内外联动而内不动

——基于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的实践考察

......杨锦秀,刘敏,尚凭,吴晓婷(51)

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机制、障碍与因应策略

......齐文浩,齐秀琳(62)

嵌入的机制探究:撤县设区中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

......李宁,周琦宇(72)

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中国路径

......朱乾宇,樊文翔,钟真(88)

合作社绿色生产何以可能

——来自四川案例的过程追踪

......陈吉平,任大鹏(100)

双重组织化:规模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绩效提升路径

——基于“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案例分析

......曹铁毅,邹伟(111)

获取有道: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保障农机服务的实践及其支撑机制

——基于苏北H镇的田野调查

......王子阳(123)


国外农经




俄乌冲突下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外溢效应及中国思考

......李董林,李春顶(132)


012023年第3期

重新构建农业经济学的思路

钟甫宁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核心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农业经济学也不例外;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必须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呼应重大社会需求,具有强烈应用和实践性的农业经济学更是如此。核心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具有普遍的共性,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社会需求则高度依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对于农业经济学来说,其发展还要加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因为资源禀赋的决定作用,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始终重点关注生产主体内部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总体效率和生产者福利则更多依赖打开外部市场,而近20~30年来则逐步转向农业的外部性,因而不再从宏观层面上关注农业生产本身。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农业生产的宏观问题和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农业经济学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因而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社会需求与基本科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重新构建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农业经济学。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基本科学问题;重大社会需求;农业生产的特征

022023年第3期

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

张红宇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


摘要本文揭示了全球农业强国的农业表现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最大程度提供满足国民对基本农产品所需的农业产出能力,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充分话语权的共同特征。并认真剖折了中国建设农业强国面临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大国小农背景深刻、农业与非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以及在全球农业竞争中缺失相应地位等特点和挑战。本文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需要在努力确保国民基本农产品所需、提升农业从业者收入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提升中国农业在全球农业竞争中的话语权等方面有所作为,并在思想认识、基本原则、行为举措及创造典型等方面提出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思路与做法。

关键词农业强国;全球特征;中国国情;路径选择

032023年第3期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

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

朱红根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陈晖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乡村;时间演变;区域差异;空间分布

042023年第3期

中国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

机制及对策

陈明华,张边秀,张腾文,初勤儒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熵值法基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三大维度测度了2006—2019年全国及四大区域农村民生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考察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平衡并揭示其空间和结构来源,借助分位数标准化方法探究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充分并剖析其内在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1)农村民生发展整体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东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且水平较低的省份对水平较高的省份存在“追赶效应”。(2)农村民生发展的总体不平衡呈下降趋势,区域间不平衡是空间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与西部区域间不平衡的贡献最大,东部区域内不平衡贡献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人民生活不平衡是全国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东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为社会发展不平衡;且任意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其对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的作用强度。(3)农村民生发展不充分水平整体呈下降态势,西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不充分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区域;社会发展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充分存在重要影响,人民生活对东北地区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充分影响显著。本文丰富了农村民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为探寻加快实现农村民生高质量协调发展对策提供重要借鉴经验。

关键词: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分位数标准化

052023年第3期

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的内外联动而内不动

——基于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的实践考察

杨锦秀,刘敏,尚凭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吴晓婷

(成都行政学院)


摘要依托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重要机制,实践中容易出现外部行动而“内”不动的困局。本文以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为支撑理论建立外部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进一步理解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内外合力促进乡村振兴的联动模型,对于理解外力推动、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分析视角,同时借助个案研究方法探索了外力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初始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发现,(1)重塑文化认同是破解内部弱参与的有效手段,但单向的文化撬动难以激活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活动能够强化村民联系,唤醒主体意识,这个过程需要依托外部资源的推动;(2)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的着力点是形成内外合力,落脚点是重建村落共同体,促成村民的一致行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和持续性;(3)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实现依赖于赋能、参与、认同的渐进式治理,其中,赋能是根本目的,其实现过程就是村民参与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新内源发展理论;外部资源;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社会力量

062023年第3期

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机制、障碍与因应策略

齐文浩(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齐秀琳(郑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力量;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赋能乡村

072023年第3期

嵌入的机制探究:

撤县设区中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

李宁,周琦宇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


摘要:确保地方政府在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的同时,切实履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区县建制变更下引入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的思考,并从制度空间上的可能性和现实选择上的利益激励两方面入手,提出并探寻了地方政府借助撤县设区转变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嵌入机制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和对2000—2019年1855个县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检验,研究发现:(1)现有事关撤县设区决策程序和方案内容确定的制度安排,为以地市政府和县级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弱化粮食生产职责提供了制度空间;(2)而且在中国式分权体制背景下,地市政府和县级政府又拥有借助建制变更(县的农政区变为市辖区的城镇区)弱化粮食安全责任的相同经济发展和权力晋升激励;(3)嵌入的制度空间和利益激励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撤县设区中拥有转变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可能与动机,经验层面上也表现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对撤县设区的正向显著影响。本文不仅拓宽了粮食安全的分析视野,在深化撤县设区动因解释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撤县设区的有序推进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撤县设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嵌入机制;制度空间;利益激励

082023年第3期

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中国路径

朱乾宇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樊文翔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钟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在历经坎坷中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的历史转变。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积极探索中从无到有;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正式确立中异化初现;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异化频发中曲折前进;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合作金融在“三位一体”中创新发展。回顾历史,农村合作金融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制度优势使其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变迁和立法缺失是农村合作金融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数字技术的赋能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将成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中需要完善立法,加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共同组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三位一体;乡村振兴;路径

092023年第3期

合作社绿色生产何以可能

——来自四川案例的过程追踪

陈吉平,任大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利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方法,从组织控制论和组织支持论的理论视角对四川省X水果合作社绿色生产情境进行案例剖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发展情境下,合作社的绿色生产动机产生于政府绿色规制、市场需求与合作社自身发展利益的多重耦合。组织支持和控制是我国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发展特征下形成的有利于集体行动的特殊制度安排,合作社绿色生产成为可能是一系列组织控制和组织支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核心的是合作社组织控制的硬性约束和组织支持的柔性激励互补形成的合作社绿色发展目标和成员绿色收益的有机均衡,而二者均衡的关键在于合作社绿色发展中,合作社服务功能和盈余分配机制实效运转下的组织与成员间互惠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合作社;绿色生产;集体行动;案例分析;过程追踪

102023年第3期

双重组织化:规模农户参与

社会化服务的绩效提升路径

——基于“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案例分析

曹铁毅,邹伟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中,规模农户既是服务需求者也是供给者,因此探索其服务需求实现和服务供给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规模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特征及困境基础上,提出其绩效提升的可行路径,并运用典型案例进行佐证。研究表明,当前规模农户的服务需求具有量大且多元化的特征,另外服务供给功能也日益凸显,但受高交易成本影响,其面临多元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和服务供给功能发挥受限的困境;而通过建设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组织化的服务联合体,可以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规模农户服务获取价格降低、服务需求实现和服务供给效率提升。在此过程中,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协同效应以及利益联结是保障服务联合体运行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双重组织化;规模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需求;服务供给

112023年第3期

获取有道: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保障农机服务的实践及其支撑机制

——基于苏北H镇的田野调查

王子阳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在非农就业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农机服务成为我国农户实现农业现代化衔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选择购买农机服务满足机械化生产需求,但如何从不确定性的农机服务市场中获取稳定的服务保障值得关注。通过H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借助农机合作投资、规模经营以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取得了农机服务中供给的优先性、需求的规模主导性和市场的可及性,获取了相对稳定的农机服务保障。但是支撑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保障农机服务实践的达成,实质是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与本地社会结构耦合关系的达成,具体而言,熟人、市场和行政三个机制共同形塑出农机服务网络的在地化。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农机服务市场;获取保障;支撑机制


122023年第3期

俄乌冲突下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外溢效应及中国思考

李董林,李春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俄乌冲突导致俄乌两大“粮仓”的粮食生产和出口遭受重创,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粮食期现货价格全面上涨,粮食恐慌波及全球。因粮食安全问题中东和非洲地区长期具有脆弱性、持续性、敏感性、诱发性和政治关联性等突出特征,导致其粮食安全在此次俄乌冲突局势下遭受严重冲击并带动恐慌情绪向全球蔓延扩散,引发区域内粮食面临断供、社会动荡加剧和政治风险上升等一系列潜在不稳定因素,外溢形成全球性的粮食恐慌,促使粮食通胀压力剧增、国际力量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扩散、粮食外交抬头等不确定性增加,中东和非洲的粮食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公共事件。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应高度重视中东和非洲粮食危机和全球性粮食恐慌,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内生产供给能力,加强内循环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粮食安全的“护城河”;加强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和监测,释放坚持对外开放的积极讯息,调控国内外舆论导向,稳定国内市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整体预期;加强粮食贸易治理,开展粮食供应链的补链和强链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国内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关键词:俄乌冲突;粮食危机;中东和非洲;中国思考


关于我们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

官网:https://www.iaecn.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