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目
2月4日 上午 11:23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三代同堂:代际知识转移对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影响......张露,罗必良(4)“无名英雄”:隔代照料对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王建英,李萍,何冰,陈志钢(19)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于超,胡向东(38)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唐菁,曾庆均,刘浩(54)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时空分异、动态演进及共富效应......梁盛凯,陈池波,田云,潘经韬(75)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李晓阳,易鑫,郭鑫,李丹(96)农户生产性服务约束方式选择逻辑:来自生产风险与交易成本的考量......李丹,周宏,夏秋(111)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央地分担比例优化:从财政支出公平的视角......魏腾达,张峭(127)1三代同堂:代际知识转移对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影响张露(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摘要:已有研究偏重从政府和市场视角探究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塑造问题。关于家庭人力资本的研究文献也相对忽略农户行为的本源性动因,未能对代际知识转移的内在影响予以足够重视。本文以农业化肥施用量为例,利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1470户稻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讨论三代同堂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生成机理,研究表明:(1)三代同堂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生产经营中的化肥施用量,诱导其亲环境行为;(2)三代同堂诱致亲环境行为的内生路径在于改善人力资本,并与耕地质量和机械作业紧密关联;(3)家庭第一代成员的饥荒记忆,会强化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而显著增进家庭的亲环境行为;(4)家庭第三代成员的外出务工经历,会扩展其社交网络的宽度和层次,继而驱动农户家庭的亲环境行为。本文认为,农业领域的传统知识并不等同于落后经验,特定历史情景下父辈所积累的农业生产知识,往往具有亲环境的先进性;子代也存在对家庭知识积累的补充与更新,并能够成为亲环境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关键词:三代同堂;代际知识转移;农业化肥减量;亲环境行为2“无名英雄”:隔代照料对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王建英,李萍,何冰(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志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摘要: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包括工具变量法在内的多种内生性处理方法,实证研究隔代照料与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提供隔代照料总体上有助于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28.2%、平均每周非农劳动时间延长14.52个小时。异质性分析发现,隔代照料对年龄在30~39岁、初中学历的农村育龄女性的影响效应最大;较“离土型”农村育龄女性而言,隔代照料对“离乡型”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积极作用更大;隔代照料对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效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显著降低,对有0~2岁学龄前儿童的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最显著;隔代照料对东部地区的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效应最大,西部次之。据此,本文提出鼓励家庭支持体系构建和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并行、依据不同女性群体特点完善女性就业保护制度以减轻农村女性幼儿照料负担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隔代照料;农村育龄女性;非农就业;异质性3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于超,胡向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畜禽疫病会造成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损失,引发人畜共患病,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引起民众恐慌等,有效的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内关于畜禽疫病风险防控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梳理主要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模型,将畜禽疫病风险防控研究系统化,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一是畜禽流行病模型最初只对疫病感染率进行简单计算,随后将疫病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考虑在内,使用统计学模型考察疫病传播的复杂性,其后又将时空维度纳入流行病模型,建立畜禽疫病空间模型及模拟模型。二是畜禽经济学模型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成本收益模型对疫情造成的损益加以简单计算,或者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指定乘数估计疫情对其他部门的经济影响,还可以根据均衡模型考察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间关系,以及根据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畜禽疫病对其他商品要素和行业的影响。三是基于国家或地方农业部门经济模型和传统经济分析方法建立畜禽疫病综合模型,将流行病模型结果纳入经济分析中,以求解最优疫病防控策略或策略组合,并进行策略模拟。四是畜禽疫病模型的建立需要明确其建模条件,建立完整、准确的数据信息系统,根据现实情景建模,而未来畜禽疫病模型需要考虑疫病的社会影响,将社会伦理道德、公众心理预期、风险计算纳入其中,并结合多学科工具的支持不断完善。可以看出,本文通过对畜禽流行病模型、畜禽经济学模型和综合模型的梳理,将畜禽疫病模型发展系统化,为我国重大畜禽疫病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畜禽疫病;流行病模型;流行病—经济学综合模型4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唐菁,曾庆均(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刘浩(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可为全国整体和分区域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本文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同时纳入农业碳补偿率核算体系,测算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碳补偿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补偿率整体表现出“绝对水平上升,离散程度扩大”的特征,而粮食主销区表现出“绝对水平下降,离散程度缩小”的相反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碳补偿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销平衡区与之相反,区域内虹吸效应和“核心—边缘”的格局显著。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劳均机械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碳补偿率的影响也有显著异质性。研究建议,加快农业能源结构转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强化区域内部平衡性,以促进区域间农业减排增汇工作协调发展。关键词:农业碳补偿率;分布动态;区域差异;空间收敛5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时空分异、动态演进及共富效应梁盛凯,陈池波,田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潘经韬(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检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同富裕效应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特征;绿色创新与城乡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第二,虽然地区总体差异并不十分严峻,但呈持续扩大态势;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逐步下降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在上升。第三,考察期内乡村产业振兴及其子系统水平极化现象得到缓解,但仍呈现出显著的“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空间分布格局。第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这种共富效应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同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种效应发挥作用,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以上结论全面、客观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与演进态势,廓清各区域的优势与短板,揭示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新阶段重新评估产业政策效能,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关键词:乡村产业;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实现路径6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李晓阳,易鑫,郭鑫,李丹(西南大学)摘要:本文选取2010—2020年126家A股上市的涉农企业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验证了数字化转型对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赋能作用,并且发现该作用具有持续的正向性;(2)营业成本控制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中扮演着完全中介效应,即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企业营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水平;(3)期间费用控制效率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传导中扮演遮掩效应,即数字化转型使企业期间费用在总收入的占比上升,从而削弱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还提出数字化转型赋能涉农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资政建议。关键词: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经营绩效;传导机制7农户生产性服务约束方式选择逻辑:来自生产风险与交易成本的考量李丹(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宏(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夏秋(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摘要:服务约束行为是农户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委托—代理”问题下的理性反应。本文基于服务风险和交易成本视角,探讨了农户服务约束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为降低农业生产性服务过程中“委托—代理”问题所引致的生产风险,农户作为风险规避者,会通过一系列服务约束手段规范服务供给主体的作业行为,尤其是在生产风险较高的插秧、施肥和打药环节表现更为突出。(2)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农户不同服务约束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服务合约缔造的交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农户服务合约签订;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服务监督的机会成本就越高,会抑制农户服务监督行为的发生。(3)服务供给者来源与组织化程度对农户服务约束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服务供给者来源越熟悉且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降低农户对生产风险的担忧,从而减少服务约束。由此,为抑制服务供给方“委托—代理”行为发生,建议在培养组织化、本土化的服务供给主体同时要探索构建服务供需双方的激励相容机制。关键词:风险规避;交易成本;农业生产性服务约束8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央地分担比例优化:从财政支出公平的视角魏腾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摘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农业保险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中央财政补贴的粮棉油糖畜五大种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央地政府保费补贴分担比例的优化模型,并从非精算费率和精算费率两个方面模拟得出了中央政府对不同省份不同品种的保费补贴比例。结果表明:(1)按照东部和中西部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方式并没有缩小区域与区域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供给压力差异;(2)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3)基于财政支出公平的央地政府保费补贴分担方式能够促进中央政府补贴资金流向农业大省或财政弱省,按照精算费率优化央地政府的保费补贴分担比例可以进一步减轻高风险区域的补贴压力。由此,本文建议我国应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费率精算和风险区划工作,同时从财政支出公平的角度调整央地政府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分担比例。关键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财政支出;公平性;优化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版)》数据,《农业经济问题》符合影响因子为10.082,《农业技术经济》符合影响因子为7.173。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国际影响力CI值为170.220,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801,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158.252,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715,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杂志社官网:https://iaecn.chinajournal.net.cn/
2月4日 上午 11:23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粮食安全发挥需求侧管理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中的重要作用......仇焕广,雷馨圆,杨三思,苏柳方(4)基于创新链视角的中国种业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窦鹏辉(17)粮食安全视角下农地制度改革的要素驱动机理与利益协调机制......张明,杜盼盼,秦家艳(27)组织与制度关系网络、企业家精神与新农人创业......朱满德,赵琴,程国强(36)城乡融合的逻辑机理、多维测度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推进视角......徐雪,王永瑜(49)价值共创视角下公司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徐虹,张妍,张行发,呼延文娟(63)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李歆,刘晓梅,栾晓燕(76)产业经济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测度、区域差异及推进路径......李旭辉,陈梦伟(89)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卢京宇,郭俊华(105)网络营销赋能农村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商城”助农案例及其分析......陈卫洪,耿芳艳(118)子承父业的再农化与乡村振兴......王月,张强强,霍学喜(132)01发挥需求侧管理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中的重要作用仇焕广,雷馨圆,杨三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苏柳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统筹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但目前社会各界主要从供给侧探究粮食安全的保障路径,较少关注需求侧管理对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作用。本文基于需求侧管理视角探讨粮食安全保障,重点关注需求侧膳食结构不合理和食物浪费两大问题。具体地,本文剖析了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和食物浪费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合理膳食结构和食物浪费对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等多元粮食安全政策目标的负面影响,并从粮食供给侧优化、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资源环境改善和农业产业发展等多维度探讨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国家应充分发挥需求侧管理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关键词:需求侧管理;膳食结构;食物浪费;粮食安全;营养健康02基于创新链视角的中国种业发展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窦鹏辉(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摘要: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种业创新链各环节的相互协作、均衡发展关系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本文从种业创新链视角探讨我国种业创新发展的困境,揭示种业创新链价值“衰减”的特征及背后深层次原因,并在理论探讨科学与技术、政府与市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企业四类关系在种业创新链中的功能与定位的基础上,从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明确、适度竞争的国家种业创新体系,尽快改革现行种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多层次明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研发能力的大型种业龙头企业方面,提出破解种业创新发展困境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创新链;价值“衰减”;种业发展困境;破解路径03粮食安全视角下农地制度改革的要素驱动机理与利益协调机制张明,杜盼盼,秦家艳(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动因,阐释了农地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的价值。进一步,从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配置层面,剖析了农地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的要素驱动机理,并在识别障碍梗阻基础上,从强化粮农利益补偿机制、健全新型主体利益保障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利益约束机制、建立技术投入利益回馈机制等层面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农地改革的利益协调机制。关键词:粮食安全;农地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利益协调04关系网络、企业家精神与新农人创业朱满德,赵琴(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程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新农人创业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企业家的企业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以贵州省新农人创业企业为考察对象,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全面呈现新农人在不同创业阶段为突破资源瓶颈而积极构建关系网络的价值创造行为,系统探索关系网络、企业家精神与新农人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关系网络嵌入是新农人获取创业所需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治理资源的重要通道;不同类型关系网络提供的资源不同,在创业各阶段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社会性强关系网络是新农人创业初期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进入成长期,新创企业的关系网络开始由社会性关系网络向技术性、政治性和市场性关系网络拓展,以获取企业成长所需的异质性资源。企业家精神对于适时构建、维护、变革关系网络,获取网络资源至关重要;关系网络的信息传递和共同规范则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家精神,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共同提升新农人创业绩效。关键词:新农人;网络嵌入;企业家精神;创业绩效05城乡融合的逻辑机理、多维测度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推进视角徐雪(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王永瑜(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摘要: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关键词: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06价值共创视角下公司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徐虹,张妍,张行发,呼延文娟(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摘要:公司社会创业通过参与第三次分配,重构公益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生态系统,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价值共创视角出发,基于万达集团扶贫丹寨县的案例考察,探索政府、企业和农民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研究发现,公司社会创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二者协调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借鉴价值共创三阶段过程模型,构建了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机制。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创业主导角色经历了“中央政府—大型企业—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转变,社会创业网络日益复杂。在公司社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国家—市场—社群协同治理相互嵌入机制和多元主体地方文化认同机制在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立足于“国家—市场—社会”的合作互动,为大型企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司社会创业;价值共创;大型企业07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李歆,刘晓梅,栾晓燕(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本文以我国养老保障的薄弱端——农村养老资源整合为研究范畴。已有研究虽然达成了“资源整合+多元主体责任”的共识,却忽略协同资源间的自由流动和承担责任的动态变化,且资源整合与农村养老需求的适配性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源交换理论和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有机结合,构建我国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逻辑框架,在深入剖析农村养老资源存在可及性及均衡性不强、多元主体配置能力差异大且效果不协调、养老资源价格标准与质量标准不规范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需求为主导的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机制有三个特点:第一,从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最大的两个因素——身体自理程度和收入水平出发,划分六类老年人群体并总结群体特征,用以判断和归纳养老需求;第二,构造农村养老资源整合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强调兜底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并辅以资产调查与情况调查的原则,本文详细阐述了分类分层分阶段养老资源整合机制向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资源监管与执行的具体内容;第三,提出农村养老资源整合阶段的二维分析框架,总结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将资源整合阶段的特点嵌入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的发展,以便实现资源供给的平稳过渡。最后从宏观层面提出完善我国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农村养老资源整合机制的优化路径,即建立规范统一的大数据信息系统与资源交易平台,合理划分不同阶段多元主体的关系与职责,厘清农村养老资源整合阶段,健全组织保障、完善实施机制。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分类分层分阶段;养老资源整合机制08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测度、区域差异及推进路径李旭辉,陈梦伟(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本文基于序关系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LWM组合赋权法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及四大板块乡村数字化转型综合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揭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推进策略。研究发现,(1)从时空视角看,考察期内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指数呈显著上升态势,但空间非均衡程度明显;从结构视角来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指数虽有所改善,但较其他三个子系统增速不容乐观。(2)考察期内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板块间差异是区域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及四大板块乡村数字化转型的绝对差异均呈上升趋势,伴随着“优者更优”现象;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存在不同类型的极化现象,且极化趋势逐渐加剧。本文研究有助于把脉当下全国及四大板块乡村数字化转型所处阶段及演进态势,为新时期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双赢提供经验借鉴。关键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数字化转型;Dagum基尼系数;区域协调发展09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卢京宇,郭俊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三农”发展的影响日益彰显,作为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以及把蛋糕做大、分好的重要载体,它既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导向,更切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探究、厘清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对完善共同富裕总体框架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逻辑上看,三产融合满足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对生产力须“富裕”与生产关系须“共同”的基本要求;从现实逻辑上看,三产融合缩小了行业、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从实践逻辑上看,三产融合的特质性促进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繁荣式、公平式、合作式、均衡式、长远式发展。基于三重逻辑机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产融合需要同构“五链”,即通过提升价值链、拓展功能链、延伸产业链、联动要素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关键词:三产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逻辑机理010网络营销赋能农村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商城”助农案例及其分析陈卫洪,耿芳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所需,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互联网+”时代下实现网络营销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有机衔接,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时代的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网络营销,数字赋能也成为乡村振兴的趋势。本文以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商城”助农为案例,从理论与案例两个角度分别阐释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理论机理与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网络营销作为一种销售渠道赋能农村及其产品营销的路径实现,能够引导经济资金、人才与技术要素等涌入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要素的重新分配。鉴于此,本文认为政府有必要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加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探索组织管理创新模式、夯实农业产业数字化平台、提高政府社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来优化农业产业数字化营商环境,推动农业从传统营销迅速向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提高数字生产力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网络营销;数字赋能;农村产业数字化;新型农业现代化011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01农机装备关于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几点思考......赵春江,李瑾,冯献,马晨(4)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金文成,王欧,杨梦颖,龙婷玉(13)如何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基于农机社会化服务视角......曹光乔,吴萍(22)农机服务主体双重角色动态转变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检验——以华北平原农机服务专业户为例......魏素豪,卢洋啸(32)02组织与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石锐,钱忠好(47)共同富裕视角下低收入人口界定、测算及特征分析......谭清香,檀学文,左茜(56)农民视角下的乡村振兴:选择、困境与策略......洪名勇,张安琪(70)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集体经济影响研究——基于集体行动视角......徐艺宁,潘伟光(79)产权科层视角下集体成员权的实现机制研究......肖盼晴(92)03产业经济中国生猪产业碳排放经验解构与动态达峰路径选择......梁耀文,王明利(101)智慧农业助力粮食生产减损的内在逻辑与长效机制构建......崔宁波,刘紫薇,董晋(116)03其他中国流动人口二代成年后面临问题研究......石智雷,王璋,邵玺,周小强(129)01关于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几点思考赵春江,李瑾,冯献,马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摘要:智能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通过梳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经验,研究认为农业发达国家在构建本国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体系中,均结合了本国“三农”特色,并突出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在研发推广中的关键作用。立足我国农机装备智能化转型的历史维度,研究发现我国智能农机装备经历了由实验室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点状示范向主要领域规模化应用的演变趋势,面临着农机农艺与农具融合不紧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集中度不高,以及人才储备不充足等问题。未来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力加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与智能化制造,尤其要支持研发制造与集成推广一批适应我国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地域类型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本文建议从创新平台建设、配套政策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队伍培育等方面共同发力,助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关键词: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强国;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农业智能化02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金文成,王欧,杨梦颖,龙婷玉(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摘要: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发展经验,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从补足农机装备短板、解决部分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艺与农地相结合、打造农业领域的大国重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强国;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路径03如何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基于农机社会化服务视角曹光乔,吴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当前,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内涵、内在逻辑、重大需求、现实障碍等方面对农机社会化服务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如何能够实现“服务好”“带动好”小农户,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小农户;服务;带动04农机服务主体双重角色动态转变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检验——以华北平原农机服务专业户为例魏素豪(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卢洋啸(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兼具生产与服务功能的农机服务主体是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华北平原农业机械化的调研数据,以农机服务专业户为例,考察了农机服务主体双重角色转变的内在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竞争与交易成本的外部困境,引致农机服务主体服务半径收缩、服务面积与收益同步下降,出现农机和劳动时间的同时闲置;人力资本专用和实物资产专用性的内部矛盾,增加了农机服务主体转入其他行业的粘性,其本身在经营农业方面具有人力资本和机械装备的比较优势;在外部困境与内部矛盾的双重约束下,农机服务主体角色从服务供给主体转变为租地自营兼具对外服务的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的交融发展。本文为思考中国式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关键词:农机服务主体;角色转变;市场竞争;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05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石锐,钱忠好(扬州大学商学院)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妥善解决大国小农现实约束下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按照“三权分置”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等问题。为此,需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环境的变化适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并强化关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激活土地资源资产要素,有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地产权;三权分置06共同富裕视角下低收入人口界定、测算及特征分析谭清香,檀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左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摘要:本文将中等收入下限标准作为低收入标准,根据收入动态变化,将低收入人口划分为持久性低收入人口和潜在中等收入人口。持久性低收入人口指到2035年仍无法达到中等收入下限的人口,根据中增收方案的收入预测,2020年中国农村和城镇持久性低收入人口规模分别为2.53亿人和1.38亿人,分别相当于农村和城镇常住人口的49.57%和15.26%。到2035年,约有0.8亿持久性低收入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导致城镇持久性低收入人口比例提高到20.41%。利用住户样本数据分析了农村持久性低收入人口不利结构性特征,以及增收和改善福祉面临的困难。针对低收入群体“提低”政策思路是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共享繁荣发展。关键词:低收入人口;持久性低收入人口;共同富裕;共享繁荣发展;收入预测07农民视角下的乡村振兴:选择、困境与策略洪名勇,张安琪(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摘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乡村变迁浪潮中做出何种选择将深刻影响未来城乡关系的演变进程。本文以个体农民为对象,以乡村发展现实为基础,根据农民与土地、村庄关系的松动程度将其划分为离土离村型、离土守村型、守土离村型与守土守村型四种基本类型,并从外生与内生两个角度重点解读其中两种具有过渡意义的分化形态背后所折射出的“城愁”与“乡愁”。本文提出应从大城市城镇化与小农户现代化两方面着手,深化户籍制度双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完善社会多元治理体系,从而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打造城乡间发展与平衡的共赢格局。关键词:农民分化;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08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集体经济影响研究——基于集体行动视角徐艺宁(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潘伟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摘要:自2015年开始,我国农村先后进行五批股改试点,致力于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产权模糊的问题,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但当前集体经济外部依赖性强,整体水平不高。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理论机制阐述和案例分析对股改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股改能够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并实现分红和增进农民社会福利;股改通过提高农民集体认同,形成农民集体行动,改变资源配置,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股改对集体经济影响具有时滞性。最后提出加快集成改革,有序破除农村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发挥地方财政职能支持农村建设,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守住各类底线红线,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与路径,进行市场化经营等政策建议。关键词:股改;集体认同;集体行动;集体经济09产权科层视角下集体成员权的实现机制研究肖盼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摘要:近年来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拓展成员的财产性权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导致了成员自益权与共益权之间的进一步分离,且使以程序性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共益权陷入困境。近期公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不仅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反而会加剧问题的恶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多个层次间的博弈,并且各层次间形成循环往复的嵌套性关系。因此,可基于产权科层的视角,从个体、集体和国家三个层次探讨集体成员权的实现机制。即拓展个体层的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并实行多元激励机制。健全集体层的决议机制和统合式监督机制。国家层的制度设计和相关立法应对集体成员的自益权与共益权、农民集体与集体经济组织等加以明确区分,并在立法中完善集体决议撤销权的相关规定,为集体成员监督权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关键词: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成员权;自益权;共益权;产权科层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下降了吗——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李裕瑞,潘玮,公丕萍,陈秧分(4)“规模效应”还是“拥挤效应”——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许佳彬,李翠霞(22)农地经营权强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的正规化——基于fsQCA的分析......米运生,王家兴,徐俊丽(44)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结构与相对贫困治理......顾宁,李颜汝(6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融入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佟大建,张湖沿,应瑞瑶(79)自雇何以影响农民工健康权益可及性——基于CMDS数据的实证分析......周德水(95)普惠金融缓解农户多维不平等的效应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张琴,王艺容,余新平,赵丙奇(111)大数据视角下生鲜电商供应链物流服务策略研究......石成玉,陈怪亨,王妍,王荣彬(129)0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下降了吗——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李裕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潘玮(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公丕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陈秧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农业的经济地位不再重要?本文基于1997—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农业的前后向联系及农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特征,利用2012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各省份的农业前后向联系和区域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的后向联系水平小幅增长、前向联系水平大幅增加,表明农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程度稳步提升,农业的作用并未下降。(2)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下游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角色正逐步从消费品转型为投入品。(3)农业的前后向联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增加值越大的省份,农业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往往越大;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的省份,农业生产对其他产业的产品需求往往越大。本研究从经济系统、产业关联的角度为理解农业的角色变化提供了新认知,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的农业政策设计,应从“大农业”的角度,将农业与其关联产业进行统筹考虑。关键词:农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前向联系;后向联系;乡村振兴02“规模效应”还是“拥挤效应”——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许佳彬,李翠霞(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探究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对于实现奶牛养殖业绿色转型、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8个省份奶牛养殖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效率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产业集聚与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规模效应”先发挥作用,在跨越产业集聚拐点以后,“拥挤效应”将起到抑制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后,计算所得的奶牛养殖产业集聚拐点值为3.10,即拐点左侧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显著提升环境效率,拐点右侧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将会降低环境效率,稳健性检验证实倒“U”型关系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养殖优势区域拐点值为4.19,明显高于普通区域的1.40,目前仅有少部分区域跨越拐点值,绝大部分区域依旧需要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以提升环境效率;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政府环境支出的无效扩张、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会显著抑制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提升作用。因此,本文提出鼓励推进奶牛养殖集聚发展、优化奶牛养殖空间布局、时刻关注奶牛养殖集聚规模、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治污机制等政策建议。关键词:奶牛养殖;产业集聚;环境效率;规模效应;拥挤效应;绿色转型03农地经营权强度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的正规化——基于fsQCA的分析米运生,王家兴,徐俊丽(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有着强烈资金需求而在融资渠道方面倾向于正规机构。基于大量转入农地的事实,其能否实现融资渠道正规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地经营权强度。本文从法律、事实和感知三个维度度量农地经营权强度,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分析农地经营权强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正规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正规化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农地经营权在法律维度、事实维度与感知维度具有高强度能够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正规化;特别是,农地经营权在法律维度具有高强度是核心条件。本文既肯定了从法律上创设农地经营权的重要性,也从事实维度和感知维度提出了提升产权强度的改革方向。关键词:农地经营权强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正规化;fsQCA04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结构与相对贫困治理顾宁(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李颜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完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分配制度,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缓解相对贫困、保障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结构和相对贫困治理”展开研究,探讨了三者的理论联系,基于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2018年)的截面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收入结构在土地流转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转出和土地转入对缓解农户的相对贫困水平都有显著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在土地转出减缓农户相对贫困的过程中,工资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农业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土地转入减缓农户相对贫困的过程中,农业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财产性收入具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关键词:土地流转;收入结构;相对贫困;中介效应模型0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融入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佟大建,张湖沿(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瑞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将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专题数据与区(县、市)数据进行匹配,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从就业、健康医疗、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四个维度测度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究其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为0.815,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两个维度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子女受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就业维度均等化水平较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上升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其中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维度均等化的提高作用显著,就业和子女受教育维度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升农民工在当前城市的主观融入与行为融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个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高收入、家中有土地资源、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群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有居住证、有劳动合同、已婚农民工群体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本研究认为,应切实提升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农民工在城市居留,从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城市融入;城市居留意愿06自雇何以影响农民工健康权益可及性——基于CMDS数据的实证分析周德水(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自雇已成为农民工城市就业中日益普遍的方式。本文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分析了自雇对农民工健康权益可及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自雇对农民工健康权益可及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这一现象存在性别、代际和区域的异质效应,对于男性、老一代农民工和东部地区更显著。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在低分位点上,自雇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分位点的上升,自雇的影响程度显著提高,与农民工健康权益可及性呈现高阶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自雇既通过影响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健康权益可及性产生正向作用,又因社会保障的相对缺失对健康权益可及性产生削弱作用。在采用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关键词:农民工;自雇;健康权益可及性07普惠金融缓解农户多维不平等的效应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张琴,王艺容,余新平,赵丙奇(宁波大学)摘要:脱贫攻坚胜利意味着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在发展上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表现多维度的特点。缓解农户多维不平等,关系着我国能否守住来之不易的减贫成果,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基于农户的五维资本与不平等的多维表现,通过建立资本与能力的关系,构建普惠金融缓解多维不平等的理论框架和作用机制,并利用CFPS微观数据和A-F法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缓解农户多维不平等的效果。研究表明:(1)普惠金融通过储蓄、信贷和保险等形式,直接增加农户金融资本,提升农户可行能力,从而缓解多维不平等;(2)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效应,间接增加农户物质资本,提升农户可行能力,改善对物质、人力和社会不平等的缓解效应;(3)普惠金融对多维不平等的缓解效应具有环境异质性特点,在东部地区和在信心家庭中降低陷入多维不平等的概率分别高于西部地区和无信心家庭。因此,在精准识别多维不平等人群和改善内外环境基础之上,应持续推进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提升农户金融的可获得性和适配性,从而缓解农村不平等,助力共同富裕。关键词:普惠金融;不平等;资本08大数据视角下生鲜电商供应链物流服务策略研究石成玉,陈怪亨,王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王荣彬(昆明理工大学)摘要:本文通过网络爬虫获取京东自营店、天猫官方旗舰店生鲜产品在线评论数据,基于知网情感词典对在线评论进行数值化处理,通过TF-IDF计算指标权重,从可靠性、时效性、专业性、移情性四个维度,对比生鲜电商供应链不同物流服务策略及不同生鲜产品(肉、蔬菜、水产、水果)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自营物流服务各维度均优于第三方物流,但专业性优势不显著;不同生鲜产品中,水果、蔬菜物流服务评价均较低。自营物流企业具有良好口碑,品牌影响力大,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利用完备的仓储、配送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平台信息共享,促进生鲜电商供应链各节点联盟合作,实现从订单到交付全流程精准服务,提升配送人员职业素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生鲜产品和良好的购物体验。关键词:生鲜电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策略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关于第一届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征文的通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切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各国在乡村研究领域的交流,拟召开第一届“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邀请各界人士共话乡村未来,共谋乡村发展,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现将大会征文通知如下。一大会主题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二征文主题(包括但不限于)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2.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保供研究3.乡村产业振兴研究4.乡村文化振兴研究5.乡村生态振兴研究6.乡村人才振兴研究7.乡村组织振兴研究8.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研究9.农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10.生活富裕研究11.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12.其他与乡村发展、会议主题相关的研究内容三征文须知1.征文要求。投稿论文是原创性论文(中文全文、英文摘要),已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均可。论文格式参考《农业经济问题》期刊投稿要求。电子稿件提交的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请将电子版稿件Word及PDF版本发送至会务组联系人,以“姓名+单位+征稿主题”为邮件标题,邮件正文请写明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专业、单位、职称、主要研究领域,联系电话)和稿件是否同意编入论文集。电子邮件发送后,截稿3个工作日如仍未收到邮件回复,请进一步联系确认。2.优秀论文评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将组织评审专家委员会从投稿论文中择优选取优秀论文,设立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大会组委会将邀请优秀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作分论坛报告。优秀论文将优先在会场墙报进行展示。3.优秀论文推荐。未公开发表的特别优秀的参会论文将推荐进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匿名审稿流程。《农业经济问题》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于1980年创刊,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为10.082,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认定的23种A级重要期刊之一,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农业技术经济》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于1982年创刊,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为7.173,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4.论文集出版。经大会组委会审核通过的论文,将收录到大会论文集,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印发。四征文单位1.组织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支持单位: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五与会与征文投稿方式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将通过线下方式举办,召开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征文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投稿电子邮箱zhongaifen@caas.cn。六征文联系人仲老师,18810670655,电子邮箱:zhongaifen@caas.cn孟老师,13651305307,电子邮箱:mengsiyi@caas.cn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杜志雄,高鸣(4)01土地问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政策效应——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罗必良,李尚蒲(19)城乡平衡发展理念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钱文荣,赵宗胤(37)宅基地制度改革视域下传统村落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对策......曲颂,郭君平,夏英(45)耕地非粮化整治的组织逻辑与实践限度......赵鑫,林琳(58)试点地区宅基地流转的实践探索与推进路径——基于安徽省东至县的考察......张勇,江学祺,李忠林(69)02农村金融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张正平,董晶(81)数字化“金融+产业”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的机理与案例分析......刘冬文,苗哲瑜,周月书(96)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内在逻辑、障碍与推进路径......王韧,陈嘉婧,周宇婷,宁威(110)03组织与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管理的改革困境与立法化解......孙聪聪,耿卓(124)回到过程之中:西南边境小农户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困境与思考......李臻(135)01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高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摘要: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亟需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针对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短缺且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来源与方式单一等问题,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应主要围绕人才、土地、资金三个方面,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等九个领域,采取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持续注入活力。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农村改革;人才振兴;土地制度;资金投入0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政策效应——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罗必良,李尚蒲(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摘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基于2013—2019年全国县级数据,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1)基于传统多期DID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且结果稳健。其中,夜间灯光数据通过了异质性多期DID的平行趋势检验。(2)机制分析表明,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促进土地价格的差异化、强化环境规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均能有效释放入市改革的政策红利并促进县域经济增长。(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入市改革更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增长。鉴于我国于2022年再次启动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工作,本文将有助于为新一轮入市改革的精准施策提供政策依据。关键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县域经济增长03城乡平衡发展理念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钱文荣,赵宗胤(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摘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城乡平衡发展理念,在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结合地方政府宅基地改革的多样化探索,探明城乡平衡发展理念下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思路。本文认为,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存在地方改革实践逻辑与城乡平衡发展的矛盾、制度改革目标之间的矛盾、制度改革目标实现与现实中权利主体不清晰之间的矛盾、宅基地市场化流转的需要与城乡土地产权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四大矛盾,要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平衡多元改革目标、健全农民财产权利、化解改革主体矛盾,实现城乡平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关键词:城乡平衡;农村宅基地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04宅基地制度改革视域下传统村落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对策曲颂,郭君平,夏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保护好、发展好乡村文化遗产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传统村落中的古民居保护利用形势较为严峻,宅基地无限期持有、用途管制、转让受限、退出不畅、收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房地一体确权进程迟缓以及村庄规划长期缺位是桎梏传统村落古民居活化利用的重要症结。以扩能、赋权与放活为导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松绑宅基地使用权、激活古民居资源打开了突破口,本文遴选了山西泽州县大阳镇、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和浙江松阳县横岗村三个典型案例,依据“房—地—人”三位联动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为不同发展条件的传统村落选择适宜的古民居活化利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未来依托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从建立古民居闲置监测机制、拓宽古民居复合性功能和转让范围、健全古民居流转交易机制、分类实施古民居有偿退出政策、加快村落规划编制以及完善产权人私益补偿与筹资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传统村落古民居;宅基地制度改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05耕地非粮化整治的组织逻辑与实践限度赵鑫,林琳(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摘要:耕地非粮化整治不是从新农业到旧农业的转型过程,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以W村为例,本文讨论行政发包何以成为非粮化整治的组织逻辑,包括网格化的权力分配、柔性的政策传播方式、弹性的补贴激励措施以及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智慧。尽管整治效果显著,但研究发现发包存在实践限度,集中表现为造成去小农化、改变“国家—农民关系”、短期内的奖补措施弱化政策执行的长期效果、再造了乡村的公共空间、集体经济组织决策丧失活力。研究认为,耕地非粮化整治需要与其他农业农村政策有效衔接,要兼顾耕地保护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坚持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当鼓励但有限度地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基层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责任边界。关键词:耕地非粮化整治;行政发包;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06试点地区宅基地流转的实践探索与推进路径——基于安徽省东至县的考察张勇,江学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忠林(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农业农村局)摘要:宅基地流转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重点探索的内容。现阶段宅基地权能实际扩张、宅基地功能转型及宅基地流转范围突破促成了宅基地流转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安徽省东至县的考察,对该县三个村探索的三种宅基地流转实践样态即“宅基地置换+村集体收储+工商企业租用”模式、“村集体主导+农户入股+合作社运作”模式及继承宅基地使用权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并分别从实施目标、实施资源禀赋、实施成效以及可推广性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求提出宅基地流转的推进路径,以期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路径及完善宅基地制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宅基地流转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关键词:宅基地流转;“三权分置”;实践样态;推进路径07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张正平,董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摘要:中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农信机构改制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风险分担机制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行业迅速发展,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稳步推进,为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本文基于对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挑战和金融科技发展机遇的分析,从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改善风险定价等角度阐述了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从助力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重塑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等维度揭示了金融科技赋能的现实路径,进而提出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关键词:金融科技;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机制;路径08数字化“金融+产业”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的机理与案例分析刘冬文,苗哲瑜,周月书(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摘要:创新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数字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数字化“金融+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以中和农信“乡助”APP数字化平台为案例,分析了其服务小农户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发现,数字化“金融+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业生产收入,为小农户提供了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形成了可持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案例分析表明,“乡助”APP数字化平台拓宽了小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农资采购渠道和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了小农户使用金融服务的门槛,帮助小农户跨越“数字鸿沟”,有助于小农户与大市场、数字化金融服务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衔接。本文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数字化“金融+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更好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供了启示。关键词:数字化;“金融+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和农信09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内在逻辑、障碍与推进路径王韧,陈嘉婧,周宇婷(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宁威(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建设离不开全面、充分的风险保障。作为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农业保险从多维度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有着深刻、多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农业保险目前仍存在“大而不强”等不足和短板,应重塑其功能架构和制度设计,多维协同发力,持续优化供给,并通过完善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环境、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范围、改进保费补贴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举措深化这一内在逻辑,使之成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稳定器与助动器。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强国;内在逻辑;现实障碍;推进路径10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管理的改革困境与立法化解孙聪聪,耿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导向提倡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形成的股份实行静态管理,但改革中存在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难以有效区分、劳动积累贡献不足以成为股份静态管理的依据、非成员股东持有股份正当性合理性存疑等理论和实践困境。《民法典》坚守保障成员生存的集体所有权,明确集体所有权的本质属性是体现成员公有的民事权利,成员随特定事实而变动是其固有特征,作为特别法人的集体资产量化股份有别于营利法人股份,从而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构了私法逻辑。为实现与«民法典»私法秩序融贯协调,凝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成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应当将全部集体资产及其收益予以股份量化,以成员身份为前提设置个人股,股份随集体成员身份得丧而变动,如此方能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向深入,并真正实现集体所有权。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民法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成员股;动态管理11回到过程之中:西南边境小农户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困境与思考李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摘要:在后扶贫时代,如何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迈向共同富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理解农户生计适应性和脆弱性是进一步培育农户内生动力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社会资本为分析工具,在修改SLA理论框架基础上揭示云南M抵边村将外部干预行动“内部化”的机制性过程,发现新产业植入前,当地人基于“意会”的社会关系网络维系了人与物的流动,形塑了农业组织形态、保障了兼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新产业植入后,尽管农业组织形式被改变,行动者仍借助互惠与信任等传统组织要素维持产业稳定,体现出生计适应性;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缓解了生计压力,但行动者自身生计能力仍存在提升空间。该案例揭示,应重视行动者自发形成的经济互动形态,并在激活其所蕴含的积极资源基础上,创造有助于展开多方合作的制度环境。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社会资本;产业脱贫振兴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2023年第9期农户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采纳决策、成本收益及作用机制分析......周曙东,王颖(4)数字农技推广服务促进了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吗——基于黄河流域3省微观调查数据......高天志,冯辉,陆迁(23)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共同富裕视域的分析......赵建国,刘子琼(39)数字经济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高亚飞,关皓天,秦朗(54)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基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张皓乙,胡南燕,宁满秀(70)消费券影响蔬菜批发价格吗——来自中国50个批发市场的证据......张瑞龙,杨肖丽(86)精准扶贫帮扶项目的减贫成效及其对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启示——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刘慧迪,苏岚岚,易红梅(105)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视角的农场动物福利标准政策选择分析......刘禹辰,王常伟(126)012022年第9期农户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采纳决策、成本收益及作用机制分析周曙东,王颖(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花生主产区528个花生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边际处理效应模型考虑了异质性效应,揭示了农户的决策动机,探讨了新型肥料对成本收益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施用新型肥料增加的成本是影响农户采纳决策的核心要素,农户事前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比较差异、风险偏好、食品安全意识等进一步影响了农户的选择行为;(2)新型肥料减量增效作用显著,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增加了花生单产和收益,但也显著提高了生产成本,改变了要素投入成本,使施肥成本增加一倍以上,同时降低了农药和雇工成本;(3)从作用机制看,新型肥料通过提高单产和收购价格增加了收益,通过“减施效应”减少了施肥成本,但未抵消“价格效应”对施肥成本的推动作用。此外,新型肥料施用的“时间效应”进一步影响了成本收益,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需要在长期实现,且不同规模农户的成本收益有明显的异质性。基于此,本文认为新型肥料的推广要考虑农户认知和施用后的经济效益,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关键词: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采纳决策;成本收益;作用机制;边际处理效应模型022023年第9期数字农技推广服务促进了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吗——基于黄河流域3省微观调查数据高天志,冯辉,陆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利用鲁陕晋三省1475份农户数据,以测土配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三种绿色生产技术选择为例,分析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与未使用数字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相比,使用该服务对绿色生产技术选择概率明显提高48%左右,使用频率越高,对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影响程度越深;(2)数字农技推广服务正向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积极性和采用规模,并再次运用IV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学术前沿和未来趋势:第三届中国农业经济与产业发展(海口)峰会(CAEF 2023)征文通知

“中国农业经济与产业发展(海口)峰会”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主办,致力于打造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高端学术会议。峰会旨在为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界、业界提供一个学术成果交流与分享的高水平开放平台,鼓励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探讨,推进中国农业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创新。会议将邀请知名专家作学术前沿报告、举办产业高峰对话,杂志社领导、优秀审稿专家讲解选稿标准及学术规范。会议将同时举办《农业技术经济》创刊40年(1982—2022年)成果评选、“2019—2022年度‘十佳论文’‘优秀审稿专家’”颁奖仪式,以及2023年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现场选稿会。选稿会邀请知名审稿专家对投稿论文进行现场点评、作者答辩、杂志社领导及主编审定,并对优秀论文颁发《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稿件录用通知书。具体安排如下:一、会议时间和地点时间:2023年11月24—26日地点:海口二、时间安排报名开始时间:2023年10月8日报名截止时间:2023年11月15日投稿截止日期:2023年11月1日三、征稿选题来稿需为未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排版格式参照《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排版要求。会议将优先(但不限于)考虑如下征稿主题:1.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2.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创新;3.乡村振兴与智慧乡村建设;4.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农业风险管理;5.“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农业经济发展与合作;6.
2023年9月6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农村电商的关注用户数对销售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陈卫平,李艳(4)互联网使用会增加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吗——来自CHFS2019的微观证据......崔宝玉,程耀庆(20)农户非农就业充分性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性别差异视角的分析......许彩华,管睿,余劲(39)性别差异、家庭困境与创业选择——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奚国茜,彭屹(53)目标价格补贴改革对农户大豆生产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陆钰凤,贾杰斐,杨青(66)新农保政策会缓解城乡老年健康机会不平等吗——来自CHARLS数据的证据......张郁杨,陈东(82)牧户经营规模对综合效率与经营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典型草原地区为例......王慧,杜富林(100)CAFTA情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研究......黄勇,牛惠亭,李谷成(113)“藏粮于技”背景下我国小麦产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蔡晓琳,李慧泉(130)01农村电商的关注用户数对销售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陈卫平,李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本文基于东、中、西部5个省份13个县(市)的415份农村电商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关注用户数对农村电商销售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关注用户数对农村电商销售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关注用户数会通过用户黏性这一中介因素提高销售绩效;(3)农村电商的自我呈现、用户维护及用户教育这三方面社交梳理行为会正向调节关注用户数与销售绩效之间关系;(4)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具有良好营商环境(东部地区、入驻电商孵化园与便利物流条件)、采用传统电商平台、受教育程度高及35岁以上的农村电商,其关注用户数对销售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些研究结论对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农村电商;关注用户数;销售绩效;社交梳理行为;用户黏性02互联网使用会增加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吗——来自CHFS2019的微观证据崔宝玉,程耀庆(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摘要:当前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凸显,“寒门难出贵子”已成为常态。本文利用CHFS2019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增加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可能成为破解“寒门难出贵子”困局的重要路径;(2)对家庭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户、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和低教育投资水平农户,互联网使用在农户子女教育投资中会起到更大促进作用,其在促进农户弱势阶层子女教育投资中能发挥更明显效应;(3)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影响农户社会资本以及风险态度尤其是客观风险态度作用于其子女教育投资,并且,公共教育满意度在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其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本文研究结果为互联网使用在解决农户贫困代际传递、破解“寒门难出贵子”困局方面提供了启示。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子女教育投资;社会资本;公共教育满意度;风险态度03农户非农就业充分性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性别差异视角的分析许彩华,管睿,余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4省12县96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Probit、Tobit和Order-Probit模型,从非农就业时间、就业区域和就业稳定性等多个维度重构非农就业充分性分析框架,并基于性别差异视角探究非农就业充分性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农地流转决策行为方面,家庭层面非农就业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农户农地流转;个体层面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性非农就业时间和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女性的非农就业时间、非农就业区域和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决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地流转契约选择行为方面,女性非农就业充分性有利于促进农户签订正式化合约,而男性的非农就业稳定性降低了签订正式化合约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非农就业充分性对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女性非农就业充分性有利于农户签订正式化合约。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性,实现劳动力市场与农地流转市场的协调发展。关键词:非农就业充分性;就业区域;就业稳定性;农地流转;性别差异04性别差异、家庭困境与创业选择——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研究奚国茜(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彭屹(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摘要:基于创业者所嵌入的家庭结构视角,本文分析了家庭困境对农村女性创业选择和创业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创业的可能性显著低于男性,但是家庭陷入困境的女性创业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女性创业的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显著低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困境家庭中进一步扩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困境家庭的创业女性缺乏工作技能、打工经历、管理经历,并且倾向于选择轻资产的服务业,是导致其创业规模偏低的原因。本文结论丰富了创业理论中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并为改善农村创业环境、促进性别平等、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关键词:女性创业;家庭困境;工作家庭冲突;性别差异05目标价格补贴改革对农户大豆生产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陆钰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贾杰斐,杨青(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摘要:为继续深入推进大豆市场定价和价补分离改革,实现大豆补贴与玉米补贴机制的衔接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2017年我国取消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同时建立了大豆生产者补贴。本文基于2014—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以及201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并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对大豆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改革提高了补贴标准,进而扩大了大豆的播种面积;第二,改革也提升了大豆在粮食播种面积中的占比和相对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第三,改革对大豆生产的促进效应在次年减弱,原因在于大豆补贴标准的提高在次年没能达到农户预期水平且补贴标准的设置未能充分考虑成本上涨因素;第四,改革效应在第三年实现回升,这得益于大豆玉米补贴机制的衔接使得政策目标更加可控。因此,需要根据生产成本和外部规则等变化适时调整补贴标准,注重引导农户预期,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控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今后稻谷和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的价格补贴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关键词:目标价格补贴改革;生产者补贴;大豆生产06新农保政策会缓解城乡老年健康机会不平等吗——来自CHARLS数据的证据张郁杨(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东(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从机会不平等这一创新性视角出发,基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CHARLS基线调查微观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对城乡之间老年健康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健康机会不平等,2011—2018年机会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且老年群体较之中年群体降幅更大;新农保政策显著缓解了城乡户籍造成的老年健康机会不平等,这一结论在更换匹配方法、调整研究样本、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新农保政策的缓解效应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中等收入、得到更多家庭养老支持和健康状况更差的老人受益更多;新农保的政策效果在短期内随着养老金领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政策持续性尚有待加强。关键词:机会不平等;老年健康;城乡差距;新农保;PSM-DID07牧户经营规模对综合效率与经营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典型草原地区为例王慧,杜富林(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面对小牧户与大市场难以实现有机衔接的现实困境,规模经营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保障牧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为了厘清综合效率、平均效益与总效益随经营规模的变动趋势,探寻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用锡林郭勒盟410份牧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综合效率、平均效益与总效益均表现出“倒U型”趋势。(2)综合效率在经营规模对平均效益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中介效应;总效益能够调节经营规模对综合效率水平的影响。(3)综合效率、平均效益以及总效益极大值点对应的经营规模分别为1033羊单位、775羊单位与910羊单位。最后,本文提出对策建议,期望为牧户的生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牧户;经营规模;综合效率;平均效益;总效益08CAFTA情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研究黄勇,牛惠亭,李谷成(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最早建立、进展最快、效果最实的自贸区,其建立与发展对推动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及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反事实的合成控制法评估CAFTA战略对东盟整体和各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并通过生存分析进一步评估CAFTA战略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持续性。研究发现,合成控制法较好地复制了CAFTA战略实施之前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情况;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生了贸易促进效应;但CAFTA战略对不同成员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效应不仅大小不同,甚至方向相反。进一步的生存分析发现,CAFTA战略实施延长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的持续期。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效应;合成控制法;贸易持续期09“藏粮于技”背景下我国小麦产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蔡晓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李慧泉(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本文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视角,构建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函数移动的影响机理分析框架,构建多要素技术进步的偏离度指数和要素偏向指数,分析2004—2019年小麦产业的要素偏向性特征趋势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小麦产业及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主要是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不同阶段对技术进步存在差异性影响。小麦产业要素偏向特征呈现“劳动力—生物化学—土地—劳动力”的趋势,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偏向主要以劳动力和生物化学要素为主,以土地要素和机械要素为辅。小麦产业的技术进步模式表现为以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为主、机械型技术进步为辅,各主产区的技术进步模式存在差异,这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扭曲和地理特征有关。农业人力资本和农业科技投资是促进小麦产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小麦产业实现节本增效和提高“藏粮于技”具有现实指导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关键词:技术进步偏离度;要素偏向指数;要素偏向特征;技术进步模式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01产业经济新阶段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形势、问题和对策......辛翔飞,王祖力,刘晨阳,王济民(4)林长制改革的理论解释、历史回顾与制度效应......林煜国,吴成亮,侯方淼(17)02组织与制度乡村特色产业的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以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为例......仝志辉,杨润峰,罗建章(31)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于成都崇州的实践考察......申云,景艳茜,李京蓉(44)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合作社的跨期贫困治理逻辑——基于是否脱贫摘帽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杨丹,程丹,邓明艳(6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基于地方立法文本和规范性文件的分析......童航(73)制度嵌入、组织化与农村社区慈善的价值共创——基于山东省W村的田野调查......李放,马洪旭,沈苏燕(86)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韧性建构及其治理逻辑——来自晋南蒲县的经验......王镜淳,穆月英(99)能人型村干部生成逻辑及其治村实践——基于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经验证据......韩旭东,杨慧莲,郑风田(113)03其他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与时空分析——基于现代流通理论“三维”视角......王刘坤,祁春节,汤路昀,向锶(127)01新阶段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形势、问题和对策辛翔飞,王祖力,刘晨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济民(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摘要:本文结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及产量增长动因分解,回顾梳理了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并在剖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研判产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产业监测预警应急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控能力明显不足,扶持政策的预见性精准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压力长期存在,是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性特征表现为,猪肉供需进入新格局,生猪养殖企业化成为趋势,产销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双碳目标约束、高质量发展势所必然,高科技创新及应用加快步伐。本文提出,将非洲猪瘟防控作为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对症下药实行科学稳健的逆周期调控;大力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推进生猪养殖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猪产业发展质量;优化饲料粮供给路径,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和价格相对稳定。关键词:生猪产业;发展历程;问题;前景展望;对策建议02林长制改革的理论解释、历史回顾与制度效应林煜国,吴成亮,侯方淼(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林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林草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和长远发展问题。关于林长制制度改革的理论主要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说、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同时也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博弈论等概念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我国林长制改革的主要阶段包括林业管理制度失灵阶段、2017年之后的需求诱导式的局部制度变迁阶段和2021年之后供给主导式的全局制度变迁阶段。林长制制度效应显著,首先解决了原有制度的横向交易成本过高、纵向政治势能不足、内部职能差距悬殊等问题,同时也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间接效应,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制、运行、监督、维护等成本。虽然我国林长制改革通过制度变迁暂时达到了均衡点,但是改革仍可能存在“无限政府”、制度供给过剩、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继续深化完善。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林长制;制度效应03乡村特色产业的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以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为例仝志辉,杨润峰,罗建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探究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从外源式发展到内源式发展的研究视角转变,本文在新内源式发展理论视角下,通过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聚焦外部社会力量和内部乡村产业组织何以有机协同进而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多重维度赋能—组织-流程重构—关系协同创新”的“三阶嵌入式”新内源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多重维度的赋能嵌入有利于破除产业基础薄弱的制约,组织-流程的重构嵌入有利于重振产业组织能力,关系协同的创新嵌入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表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嵌入作用有助于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关键词: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发展;产业兴旺;嵌入式发展;乡村振兴04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于成都崇州的实践考察申云,景艳茜(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李京蓉(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高质量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成都崇州市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创新,通过构建以“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体系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模式、实现机制及其经验镜鉴。研究发现,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在对接农户需求和国家社会资源能力上各具特色,且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强化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来实现村社治理现代化。受村社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其运营主体总体上呈现“村社党支部主导→村社能人(企业)主导或与村社党支部共建→乡镇政府统筹协调”的演进趋势。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通过产权共有机制、共建共治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为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村社集体经济产权“共有制+分配制”改革,增强村社集体资源整合与组织保障能力,强化村社集体“共建共治”人才培育,优化村社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与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好各方利益“平衡账”,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词:村社集体经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实现机制05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合作社的跨期贫困治理逻辑——基于是否脱贫摘帽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杨丹,程丹,邓明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脱贫摘帽区;风险管理;资本深化0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基于地方立法文本和规范性文件的分析童航(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标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核心问题。关于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各地存在立法层级低、内容结构形式多样、认定标准未达成普遍共识等问题,成员权益难以保障,应从法理层面重新审视这一难题。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的双层建构理论的提出既回应了历史逻辑、规范逻辑和自治逻辑,又是对现有实践冲突的弹性调和。成员资格认定应区分为基于集体财产基础上的原生性成员资格认定和基于实质贡献基础上的自治性成员资格认定。原生性成员资格认定应采“户口+社会保障标准”,立法表达为“初始取得”;自治性成员资格认定应采“实质贡献+程序通过标准”,立法表达为“加入取得”。在立法模式选择上,应在《民法典》中运用引致判断条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进行体系衔接,在成员资格认定规则的立法技术上应遵循“具体列举+兜底条款”模式,以保持规则内容的适度开放性;在内容安排上,应在类型化的基础上重构双层认定标准体系并进行程序性补足,全面构建成员资格认定制度体系。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成员权;双层认定标准07制度嵌入、组织化与农村社区慈善的价值共创——基于山东省W村的田野调查李放,马洪旭,沈苏燕(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进而实现价值共创有利于提升民生福祉、助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本文融合价值共创理论与嵌入性理论,提出“制度—组织—价值”的分析框架,剖析山东省W村社区慈善价值共创的制度嵌入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区慈善组织化面临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主体流失、慈善内生秩序弱化的发展困境;信用制度嵌入通过信用基金筹集、运行规则设置与自治机构再造,将资源、规则与主体嵌入社区慈善价值共创过程,在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的基础上,以资源动员建构价值共识、以规则下沉规范价值共生、以主体再造助推价值共赢,最终以慈善的直接效应、强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创造了个人福利价值、社区共享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拓宽了价值共创与嵌入性理论的应用领域,制度嵌入的机制呈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社区慈善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社区慈善;价值共创;制度嵌入;组织化;信用制度08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韧性建构及其治理逻辑——来自晋南蒲县的经验王镜淳,穆月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抓手,集体经济薄弱村更应主动有效应对风险,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因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脆弱性治理转向韧性建构对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韧性建构,基于系统韧性理论,构建了“资源—主体—效能”分析框架,分析蒲县化风险为机遇建构新型集体经济韧性的案例。结果表明:一是资源韧性建构,依靠外部推力、内部激励、集聚强化和价值实现抵御风险;二是主体韧性建构,以多元主体协同适应系统结构变化;三是效能韧性建构,凭借双重属性的平衡兼顾引领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内生逻辑贯穿于韧性建构的各个阶段,而内生逻辑要求主体的中介逻辑来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效能的实现逻辑则显示出内生逻辑和中介逻辑的兼容性,即韧性系统的更新能力。本文还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韧性建构链接到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中,提出经验参照。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韧性;治理逻辑;资源—主体—效能09能人型村干部生成逻辑及其治村实践——基于三个典型村庄案例的经验证据韩旭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慧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数字鸿沟影响相对贫困吗......张要要(4)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缓解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吗......王海平,洪灏琪,宁满秀(19)互联网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王晓全,郭苏媚,殷崔红(35)农信社全面股份制改革有助于农民增收吗......孙希芳,王晨晨(52)农业信用担保贷款与农户家庭收入:抑制抑或促进......胡杰,罗剑朝(73)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机理及效应测度......郝爱民,谭家银(88)农村儿童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长期效应研究——基于CFPS2010—2016的实证检验......周春芳,苏群(108)气候变化、收入流动与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刘魏(124)01数字鸿沟影响相对贫困吗张要要(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管理学院)摘要:缓解相对贫困是后2020年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工作。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接入背后隐藏的数字鸿沟是否阻碍了信息福利效应发挥,以及是否加剧相对贫困尚未得到严谨回答。因此,研究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互联网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构建数字鸿沟指数,考察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渠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模型和应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此外,渠道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通过削弱社会网络、阻隔信息传播和降低信贷可得性等渠道提高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由此,本文认为实务层面应着重弥合数字鸿沟,发挥数字赋能在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数字鸿沟;相对贫困;社会资本;信息传播;信贷可得性02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缓解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吗王海平,洪灏琪,宁满秀(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的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实施对农村中老年人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并且“城乡一档”整合模式的减贫效果优于“一制多档”模式,但在控制个体层面不可观测因素后,“一制多档”模式也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基于年龄分组的异质性表明,“一制多档”整合模式对45~54岁中年人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城乡一档”模式则显著降低了55~64岁群体的贫困脆弱性,但两种整合模式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减贫作用效果甚微;健康状况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中老年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及“城乡一档”的整合模式对健康状况较好的群体有显著的减贫效果;居住模式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及“城乡一档”的整合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与子女同住的农村中老年人贫困脆弱性,但难以缓解独居群体的贫困脆弱性。此外,本文还发现,整合政策在实施当年以及实施5年及以后年度均产生显著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能有效发挥减贫功能,但并未缓解农村高龄、患病以及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贫困脆弱性,亟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重点监测农村弱势老年群体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医疗保障;贫困脆弱性;双重差分法03互联网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王晓全,郭苏媚,殷崔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摘要: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关键词:网络扶贫;相对贫困治理;多维相对贫困;路径分析04农信社全面股份制改革有助于农民增收吗孙希芳,王晨晨(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农信社进入全面股份制改革阶段,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其改革能否帮助农民增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2013—2018年全国925个县(市、旗)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改制对农民增收有显著、稳健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信社改制有助于提高县域信贷供给水平和信贷配置效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信社改制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有限,而且改制后的农商行跨区域经营会抑制农民增收、扩大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拓展了已有文献对农信社改革绩效的研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信社改制工作和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关键词:农信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农民增收;创业活跃度;城乡收入差距05农业信用担保贷款与农户家庭收入:抑制抑或促进胡杰,罗剑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从理论和数理视角阐述了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机理,基于陕西和宁夏两地农户调研数据,以OLS和Probit模型为参考,通过Logit模型分析农户参与农业信用担保贷款的诱因,利用PSM
2023年7月2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土地问题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村庄治理现代化提升路径......洪名勇,曹豪爽(4)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运行模式的机制、困境与选择——基于制度改革情景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曹玉栋,李哲敏,岳广兴,王玉庭(13)权利失衡:土地流转中“三权分置”的异化实践及其破解......杜姣(29)嵌入地权意识的基层治理——基于珠三角H城郊村的经验考察......李欣茹(39)休戚与共:土地托管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重塑......余粮红,高堃,高强(49)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杨青贵(64)农业现代化的双重规模化路径下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产生、运行与意义......周娟,万琳(76)国外农经乌克兰危机对全球化肥供求格局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宋海英,姜长云(88)美国生猪契约生产模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实践效果与启示......白雪冰,胡浩,张岳(101)建立中印俄自贸区对区域宏观经济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评估......陈珏颖,齐心,武舜臣,刘国强(116)WTO的渔业补贴规则评析:基于CPTPP的比较......黄水灵,陈勇兵(131)1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村庄治理现代化提升路径洪名勇,曹豪爽(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农地制度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线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革新了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同时再造了乡村主体。所有权的具体明晰凝聚了村民的主体意识,资格权的期权逻辑重塑了乡村的内源主体,使用权的限制放松吸引来村庄的外源精英。乡村主体再造作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村庄治理的中介,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作用力向村庄治理传递,新主体从关系嵌入、要素嵌入、权力嵌入三个维度参与村庄治理。基于其作用机制,探索出“搭建多元主体治理框架、推进治理工具契约化、推进治理知识现代化、谨防‘资本—权力’共谋博弈”的四条村庄治理现代化提升路径。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主体再造;村庄治理2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运行模式的机制、困境与选择——基于制度改革情景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曹玉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李哲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岳广兴,王玉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摘要:明晰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运行模式对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的改革案例,借助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构建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的运行模式。本文发现,不同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差异较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模式将集体经济利益作为主要动员手段和方式;村民委员会主导模式将行政力量作为主要动员手段和方式;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导模式将人情关系作为主要动员手段和方式。不同运行模式适用性差异较大,面临多种困境。最后,本文对未来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的选择和运行提出建议:第一,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宅基地所有权为主,多种所有权行使主体并存;第二,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治理运行机制,明确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在宅基地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与职责;第三,注重提高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农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筑牢深化改革的根基。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事务理事会3权利失衡:土地流转中“三权分置”的异化实践及其破解杜姣(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三权分置”制度是在农村人地分离背景下进一步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创新。我国部分地区在正式的“三权分置”制度出台之前就已展开“三权分置”的探索,对这部分地区“三权分置”实践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三权分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良性运转。本文发现,“三权分置”出现了实践异化,体现为以所有权主体绝对责任化、承包权主体绝对权利化和经营权主体权利弱化为表现形式的“三权”主体权利的失衡,隐含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和政治稳定风险。“三权分置”的理想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性质的政治化是形成“三权”主体权利失衡秩序的主要原因。要破解“三权”主体权利失衡困境,应将土地流转性质去政治化,使土地流转关系还原为土地承包权主体与土地经营权主体之间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合作与谈判关系,构建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秩序。关键词: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异化;权利失衡4嵌入地权意识的基层治理——基于珠三角H城郊村的经验考察李欣茹(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地权意识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地权意识与意向性”为分析框架,探索地权意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郊农民群体形成的是物权观的地权意识。受该地权意识的驱动,城郊农民群体围绕“维权式”争利的目标,衍生出分裂状态的争利社会,并造成村级自治能力弱化。之后,伴随土地开发预期的影响,“挤占式”争利成为农民的意向活动客体,促使争利社会进一步强化以及基层政权悬浮。鉴于此,土地政策调整方向应以治理化为优先,树立现行集体土地和征地制度的制度自信。关键词:地权意识;争利社会;基层治理5休戚与共:土地托管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重塑余粮红,高堃,高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摘要:完善和创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是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重塑土地托管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这一理论问题,现有文献并未给出充分解释。本文整合实地访谈的一手数据和网络收集的二手数据,采用多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在数据、文献与理论之间的反复对接和迭代分析,尝试解构并重塑土地托管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从内涵拓展、维度增加、模式转变三个方面阐释新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演化逻辑。研究发现,(1)基于“价值共创—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逻辑,土地托管企业与农户形成“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2)价值共创是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其中,价值诉求是逻辑起点,价值主张是逻辑中介,价值衔接是逻辑终点;风险共担是利益联结机制的保障,其中,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配置是核心,风险防范是保障;收益共享是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包含共享主体、共享标准和共享客体。(3)与传统利益联结机制相比,土地托管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呈现三个新特征:一是“服务式”利益联结机制崭露头角;二是注重减污降碳成为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内涵;三是风险共担成为利益联结机制的新维度。关键词:土地托管;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企业;农户;扎根理论6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杨青贵(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摘要:破除“两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身份性对财产性的束缚,释放宅基地要素价值,实现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功能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目标。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实质上就是要在宅基地配置与利用中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利用。确保宅基地“三权”的正当逻辑约束和宅基地制度保障功能实现是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前提;完全按照私法逻辑构造宅基地使用权是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逻辑起点。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之“适度”要求主要体现为体系限制和边界约束。宅基地使用权的适度放活应当坚持宅基地使用权财产化、利用主体市场化、利用方式多样化,从放活要求、放活条件、放活模式、放活方案等方面予以构造。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适度放活;法理阐释;基本边界;实现进路7农业现代化的双重规模化路径下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产生、运行与意义周娟,万琳(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摘要: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转型推动下,顺应政府的农业治理需求、家庭农场的服务需求和农业服务市场主体的转型需求,以家庭农场经营为基础的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其结合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服务的规模化经营,以较低的组织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合作收益,并通过开展服务一体化以及在一体化下对利益结构的重新安排和服务锁定来凝聚成员,并且获得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领办人个人业务与合作社服务的互嵌,既形成了领办人运营合作社的动力,也实现了合作社对领办人的“锁定”。以家庭农场经营为基础的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发展对地区农业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以及成为农业治理的重要主体。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服务规模经营;农业服务型合作社;服务一体化8乌克兰危机对全球化肥供求格局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宋海英(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姜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摘要:作为二战以来欧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冲突,乌克兰危机的升级短期内减少了俄罗斯、乌克兰的国际化肥供给,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全方位制裁阻碍了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化肥贸易,地区局势不稳叠加新冠疫情导致的贸易限制措施减少了化肥的出口。粮食危机引致的局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扩大、农产品价格的升高带动了化肥需求。国际化肥价格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急剧飙升,已逼近196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化肥的国际价格大幅高于国内价格给中国创造了机遇,但天然气、煤炭、石油等化肥原料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化肥产业的发展,尤其对国内高度依赖进口的钾肥需求构成挑战。应紧密追踪乌克兰危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研判敏感性事件对国际供应链的影响;通过多元化进口战略,降低钾肥贸易风险;走科技创新之路,推动化肥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化肥;供求格局;价格飙升9美国生猪契约生产模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实践效果与启示白雪冰,胡浩(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岳(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摘要:生猪生产组织化是推动传统的家庭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现代养殖经营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美国生猪契约生产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剖析了其蓬勃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了其实践成效、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表明,双方追求潜在利润的内在动力及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是生猪契约生产模式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生猪契约生产模式发展促进生产专业化、规模化,进而稳定生猪生产波动的实践效果,以及美国契约农业制度环境、生猪市场环境和支持政策等外部环境条件的有机结合,验证了本文分析框架的适用性。本文据此得到如下启示,应引导不同规模养殖户采取适宜的经营方式,完善契约农业相关制度环境,推进地方生猪品种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对生猪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的建设,注重生猪产业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和短期灵活性,以及健全对农业龙头企业支持政策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关键词:契约生产模式;潜在利润;实践效果;外部环境10建立中印俄自贸区对区域宏观经济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评估陈珏颖,齐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武舜臣(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刘国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在国际局势逐渐恶化的背景下,构建中印俄自贸区对三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GTAP(第十版)数据库,动态模拟了中印俄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三国经济效应的变动以及对其农产品贸易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建立中印俄自贸区将提高三国的GDP水平,增加社会福利,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贸易规模,实现三国的互利共赢。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与加工农产品方面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印度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俄罗斯在畜产品方面具备较大竞争力。为提高自贸区建立的可行性,中国应积极推进三国的政治互信程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并对建立自贸区开展可行性论证。在贸易往来中,中国还应积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保护敏感性产品。关键词:中印俄自贸区;农产品贸易;自由贸易区;GTAP模型11WTO的渔业补贴规则评析:基于CPTPP的比较黄水灵(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勇兵(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渔业补贴问题是全球海洋保护的关键议题,为遏制全球渔业资源持续枯竭,防止渔业补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阻力,WTO首次专门针对海洋可持续发展成功地签订了«渔业补贴协定»,但条款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及CPTPP。本文分析了WTO渔业补贴谈判的诱因、历程与焦点问题,梳理了WTO和CPTPP在渔业补贴规则方面的内容,综合比较了两者在影响力、渔业补贴纪律、透明度规则、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协定文本深度方面的差异。在分析中国渔业补贴状况、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做好WTO《渔业补贴协定》生效准备,促进渔业补贴政策转型,完善渔业管理与治理体系,对标CPTPP渔业补贴规则先行先试,积极加强渔业多双边合作。关键词:WTO;CPTPP;渔业补贴规则;可持续发展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壹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路径分析......胡向东,石自忠,袁龙江(4)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宋洪远,江帆(18)贰产业经济中国涉农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严斌剑,王一如,翟允瑞,周应恒(30)欧盟共同农业政策2023—2027年改革的动向及其启示......曾寅初,计薇(43)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与融合度测算: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的视角......钱明辉,李胡蓉,郭佳璐,崔宇(58)大食物观引领下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陈志钢,徐孟(77)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得失与启示......刘颖,刘大鹏(86)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97)全球断供危机下中国油料产业发展的破局逻辑与实现路径——来自四川省三台县、湖北省监利县的经验......陈子豪,高嘉琪,熊航(111)叁农村发展乡村经济内生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逻辑——基于江苏省Z镇的经验考察......杨高升,庄鸿,田贵良,缪岗辉(121)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园区技术诱致模式研究......王京雷,陈欣,李晓阳(135)01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路径分析胡向东,石自忠,袁龙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三农”实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认识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把握好当前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研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生产保供、国际资源利用、科技装备、经营体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促进增收、政策预期等方面对农业强国的内涵要求进行剖析,并提炼总结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现实成效及面临的短板弱项。建议夯实国内农业生产保供基础,提升农业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富有竞争力组织力的经营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助力共同富裕,建立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关键词:农业强国;供给保障;科技创新;经营体系;绿色发展;政策支持02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宋洪远(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江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摘要:建设农业强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探究了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提出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从内涵特征看,中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聚焦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重点任务,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词: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03中国涉农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严斌剑(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一如(南京农业大学密西根学院)翟允瑞(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涉农产业增加值数据对于掌握农业全产业链价值状况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产业关联理念,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涉农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并基于中国历年投入产出表和可比的OECD投入产出表,核算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涉农产业发展状况。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涉农产业增加值在稳步上升,但总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中国涉农产业发展程度仍然较低。通过比较涉农产业发展国际经验,本文认为一方面中国涉农产业发展广度会继续下降,但是下降速度会放慢;另一方面中国涉农产业发展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产品加工制造部门和流通服务部门仍有很大增长潜力。本文为涉农产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撑。关键词:涉农产业;增加值核算;投入产出表04欧盟共同农业政策2023—2027年改革的动向及其启示曾寅初,计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2023—2027年改革,明确了由“三项领域目标”和“三个跨领域目标”组成的政策目标体系,将首次采用以“国家战略计划”为核心的新交付模式,在延续“两支柱”和“三领域”政策框架的同时,对各领域的政策干预措施进行了部分调整,实现了脱钩支付的“绿色化”,新设了“气候、环境和动物福利计划(生态计划)”,调整了“特定产品部门援助计划”的实施方式,重组了农村发展政策的“优先领域”,归并了农村发展领域干预措施等。改革后的新一轮CAP更加“绿色化”,更强调“知识与创新”并更加简化。2023—2027年新一轮CAP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大,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政策制定、执行、监测和评估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CAP改革;农业政策;欧盟05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与融合度测算: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的视角钱明辉,李胡蓉,郭佳璐(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崔宇(上海界面财联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摘要:农村产业融合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降本提效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促进各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均衡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充分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4+1”模式及农村产业融合度测算体系,通过对2017—2019年注册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工商实体经营范围文本数据的挖掘展开了农村产业融合度的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2017—2019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势头较好,呈现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趋势;(2)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季度变化趋势较稳定,部分融合模式下机遇与挑战并存;(3)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为此,本文建议在充分把握不同农村区域特色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产业联结,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持续加深农业产业链前后延伸以形成农村产业多元化融合,不断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培育力度以积极动员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文本挖掘;融合模式;融合度测算06大食物观引领下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陈志钢,徐孟(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摘要:大食物观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理念对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农业食物系统固碳减排存在巨大潜力,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大食物观的理念与碳减排目标结合起来,提出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的权衡关系出发,分析了大食物观视角下的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食物观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为低碳减排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引,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能助力粮食安全与低碳减排双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农业食物系统在2018年已经实现其自身的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转为净碳汇;但是随着未来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推进低碳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仍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小农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均衡的居民膳食结构,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严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食物观引领下的农业食物系统低碳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大食物观;农业食物系统;碳减排;粮食安全;权衡与协同07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得失与启示刘颖(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大鹏(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粮食收储制度的完善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应有之义。通过梳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发现,供需关系变化始终贯穿粮食收储制度演变,依靠市场力量和市场手段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思路。以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下一步玉米收储制度应在“价补分离”的框架下,一是调整政策导向,促进玉米生产恢复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玉米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三是合理设定储备规模,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建立玉米深加工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期巩固或扩大改革成效、实现新形势下的玉米稳产保供。关键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产业链;价补分离;调控能力08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摘要: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三产融合、带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天津市下营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实践为例,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视角,研究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实践的内在机制和运行逻辑。研究表明,首先,全域旅游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全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其次,旅游驱动的产业融合是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其产业发展机制是通过全域旅游的引流效应集聚大量消费者并形成在地化市场;基于旅游带动的产业拓展和协同实践,促进设施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旅游服务的兴起;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则为在地化市场提供商品,并通过建立相应的产品展示和体验中心,拓展出旅游服务功能。再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构成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土地资金或劳动力入股、劳动务工等方式形成基于地租、股权分红和工资的利益联结;最为重要的是农户还可以通过投资经营民宿或农家院为全域旅游提供配套性服务获取较高的经营性收入。最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旅游驱动下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有效实现的内在机制,其中在地化市场的形成是前提,三产有效融合发展是关键,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是根本,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是目标。关键词:旅游驱动;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在地化市场;多元利益联结;共享发展09全球断供危机下中国油料产业发展的破局逻辑与实现路径——来自四川省三台县、湖北省监利县的经验陈子豪(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高嘉琪,熊航(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危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由于国内食用油产需缺口不断增大,加之国际市场油料价格波动和国家政策调控等原因,油料产业发展面临比较优势缺失、种植收入降低、产业链断裂风险等问题。作为中国油料作物的第一大作物、国产植物油的第一大油源,油菜对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国内部分油菜主产区产业升级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在对比中国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本文以油菜为例,从资源禀赋和产业政策两个维度,对四川省三台县和湖北省监利县油菜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因子和典型做法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国内油料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优化建议。关键词:全球粮食危机;油料作物;油菜产业;产业竞争力;节本增效10乡村经济内生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逻辑——基于江苏省Z镇的经验考察杨高升,庄鸿,田贵良,缪岗辉(河海大学商学院)摘要: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乡村人口充分整合乡村内外部资源,投入乡村生产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诸多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外生式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差,本文结合内生式发展理论,基于典型案例观察,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利益主体间的联结机制与经营机制,探寻出了一条有效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精英是联结政府、资本和农民的关键纽带,能有效激活内部资源、承接外部投入。内部发展原始动力为精英引领农民以乡村自组织为基础场域,抱团经营;外部联结政府与资本持续服务、促进生产,不断扩大合作网络、形成利益联结体;推动乡村产业在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规范统一的生产指导、多源稳定的供销服务下,实现环保高效生产、收益持续稳定,最终达成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民参与;乡村精英;利益联结;乡村经济11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园区技术诱致模式研究王京雷,陈欣,李晓阳(西南大学商贸学院)摘要:为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乡村产业重要作用的发挥,本文拟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本文采用分步案例研究法,基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诱致视角,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理论框架,从诱致目标、诱致方式、诱致内容三个维度提炼乡村产业振兴技术诱致模式。研究发现:嵌入式技术驱动模式、螺旋式技术驱动模式以及链条式技术驱动模式都是乡村产业技术诱致的有效模式;“技术目标设定—嵌入产业分析—产品体系构建”的三重逻辑是乡村产业技术诱致的有效实现路径。为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政府可采取合理调控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有效推进园区技术研发活动、全面统筹产业与技术布局等措施。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技术诱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灾害损失可控性、受灾经历与农户极端气候响应......李美佳,林光华(4)气候变化下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推广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张明杨,程志强,范玉兵(17)农地市场发育与人情租金收敛——基于南方稻农地块层次数据的研究......唐旺,周聪,陈风波(35)市场化改革、流通资源配置效率与价格波动:以玉米市场为例......叶举,石奇(50)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农业碳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事件分析......陈宇斌,王森(67)疫情对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一般均衡模型......李慧娟,程宝栋,杨军(81)见贤思齐: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提升的一个解释......甘宇,李伟(99)农业机械化选择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来自2014—2018年的经验证据......吉星,厚轶,张红霄(115)农民合作社、贫困脆弱性与贫困阻断......郭露,刘梨进(129)01灾害损失可控性、受灾经历与农户极端气候响应李美佳,林光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与食物安全构成威胁,在极端气候增多的背景下理解农户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行为与方式,有助于公共政策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的冲击。本文构建了一个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农户响应行为规律,特别是极端气候属性和农户在极端气候下的受灾经历对其响应行为和措施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用吉林、江苏和四川3省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极端气候是否响应及措施选择与灾害损失可控性和农户受灾经历特点密切相关。因旱灾损失可控性高,农户对旱灾响应率高,而水灾和风灾等灾害损失可控性低,针对此类极端气候的应对必须公共政策介入。受灾经历对农户极端气候响应的影响效应存在心理阈值,即只有当受灾程度和灾害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农户才会给予响应。就旱灾响应措施而言,农户有严重旱灾经历会明显提升其选择抗旱品种和改善灌溉技术概率,而有频繁受灾经历会明显提升其投资灌溉设施的概率。关键词:灾害损失可控性;受灾经历;极端气候响应02气候变化下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推广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张明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程志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范玉兵(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摘要:气候变化及其裹挟的风险以及不断攀升的农业生产成本已严重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本文基于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推广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运用1994—2018年中国棉花生产数据,揭示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推广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推广持续地促进了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是以提高技术效率为主而非技术进步,研究结果比较稳健,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政策干扰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另外,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本文证实了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推广能够通过提高棉花劳动生产率、物质资本产出率和抑制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病虫害促进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广初期较低的应用率会使转基因抗虫棉抑制病虫害的效果存在滞后性。研究结论为提高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政策启示,也为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及其品种创新提供经验依据。关键词:气候变化;全要素生产率;生物技术;棉花03农地市场发育与人情租金收敛——基于南方稻农地块层次数据的研究唐旺,周聪,陈风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大量熟人间“零租金”和“低租金”形式的人情租现象,这往往被认为是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的表现,从而讨论人情租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角度出发构建农户收益理论模型,利用微观农户地块层次农地流转数据和村级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指标,探究了不同市场环境下农户农地流转中人情租金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村中依然普遍存在人情租现象,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对人情租产生了显著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越完善,亲缘和地缘关系对农地租金的影响越弱。本文结论对于重新认识农村中存在的农地人情租现象及未来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正规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情租金收敛;农地流转对象;农地市场发育04市场化改革、流通资源配置效率与价格波动:以玉米市场为例叶举(南京财经大学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石奇(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随着中国粮食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深入,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发生转变,探究市场化改革下政府与市场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机理,可以有效避免社会福利与效益的损失。本文基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粮食分品种月度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检验,从粮食流通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分析了玉米收储政策取消对粮食价格波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显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对玉米价格波动的直接效应为正,政策通过提升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对玉米价格波动的间接效应为负,表明市场化改革一方面直接加剧了价格波动,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资源配置效率平抑了价格波动。两种途径的影响程度不相同,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绝对值比为1:0.248,影响程度的差异来源于市场化改革调节流通配置效率的程度较低。因此今后市场化改革应注重调整粮食市场产业结构,在配合粮食流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同时,逐步放开粮食市场,以推动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良性发展。关键词:玉米价格波动;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化改革;双重差分法;遮掩效应05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农业碳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事件分析陈宇斌,王森(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立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政策评估的角度探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农业“碳减排”效果,采用连续型DID模型、中介模型等考察政策实施效果及其作用路径与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政策实施时点、剔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控制变量滞后一期等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显著。(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可通过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率而间接削减农业碳排放。(3)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碳排放分位点越高,政策实施的农业碳排放减量效果越弱;政策实施的农业“碳减排”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而在东部地区并不明显,在粮食主产区显著,而在非粮食主产区不显著;并且政策实施对化肥、农药、薄膜以及柴油等投入产生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翻耕和灌溉产生的农业碳排放反而具有一定提升作用。据此,建议应坚持贯彻并灵活调整高标准农田政策、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保持政策实施的相对独立性等,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农业“碳减排”效果。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效果;连续型DID06疫情对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一般均衡模型李慧娟,程宝栋(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摘要:本文通过评估疫情对就业、家庭最终消费、投资及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并作为冲击引入全球价值链一般均衡模型(GVCs_CGE),以刻画疫情对全球经济系统的影响,进而对2020—2035年木材产业经济发展及全球价值链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传统角度或增加值角度来看,疫情对全球木材产业冲击主要集中于国际市场,各国产能转向国内;全球价值链整体受冲击严重,但产业布局结构趋向紧密,区域价值链发展势头明显。其中,中国木材产业传统贸易部分与全球贸易联系逐渐萎缩,但全球价值链的供需能力相对提升,产业区域价值链分工趋势明显。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加强中国木材产业上游供给能力和区域间贸易便利化等政策建议。关键词:木材产业;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全球价值链;产业布局07见贤思齐: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提升的一个解释甘宇(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李伟(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摘要:关于创业榜样对创业意愿存在影响这一问题已获得诸多文献支持,但是创业榜样对创业绩效是否存在影响鲜有文献进行验证。本文利用898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讨论创业榜样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榜样的存在能显著提高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绩效。创业榜样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的机制在于,返乡创业者通过模仿创业榜样或接受创业榜样的指导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进而显著改善创业绩效。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具有较高创业能力的人在创业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少于较低创业能力的人,创业培训在创业榜样与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即创业培训缩小了无创业榜样与有创业榜样的创业者之间的绩效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激发本地成功创业者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引领及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创业培训的供给,并根据学员创业能力的高低提供差异化和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榜样;创业绩效;创业能力;创业培训08农业机械化选择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来自2014—2018年的经验证据吉星,厚轶,张红霄(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如今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时期。本文在理论分析农业机械化选择与农户相对贫困关系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2018年3期面板数据,基于面板Logit随机效应模型、扩展回归模型(ERM)、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手段实证检验农业机械化选择的多维减贫效应。以传统农耕为参照组的研究结果显示:(1)部分机械化的减贫效应约为5.6%,全部机械化的减贫效应约为7.4%,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支持上述结论的可靠性;(2)中介效应模型证实农业机械化会通过人力资本培育的中间路径缓解相对贫困,具体包括增加兼职经历、激励培训参与和提升健康水平;(3)依据不同机械获取方式而言,购买农机服务的机械化减贫效应更强,自购农机方式下机械化不存在减贫效应。本文有助于理解农业机械化减贫效应的理论机制,可为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提供政策启示。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购买农机服务;人力资本;多维贫困;相对贫困09农民合作社、贫困脆弱性与贫困阻断郭露,刘梨进(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摘要:全面脱贫后,防止返贫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扶贫工作关注的重点。而农民合作社作为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工具,科学评估其能否降低农村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从而有效阻断贫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三期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及三重差分(DDD)的方法检验加入农民合作社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期测度其在未来阻断农村家庭贫困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农民合作社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有效阻断贫困;并且户主受教育时间越长以及农村距离市场越近,农民合作社降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应越大。此外,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以及不同地区的合作社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应也具有异质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农民合作社通过增加农户收入、增加农户对社会的信任度以及提供隐性担保等方式来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贫困脆弱性;贫困阻断;PSM-DID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助力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担当”为主题,举办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活动和征文事宜通知如下:01会议时间及地点(一)会议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具体酒店待定);(二)会议时间:2023年10月下旬,会期3天,第一天下午2:00报到,第二天全天和第三天上午开会,第三天下午离会。02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03会议主题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01土地征用的外溢效应——基于农村劳动力创业的视角......黄晓雯,张萌娜,张林秀,张同龙(4)02农地流转对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中介效应及宅基地价值认知的调节效应......潘扬彬,顾汉龙,宇阳,何雨晴(22)03农地确权、要素配置与种植结构:“非粮化”抑或“趋粮化”......马俊凯,李光泗(36)04农业保险如何影响农户家庭储蓄率——基于五省两期调查数据......任天驰,杨汭华(49)05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养殖户的选择偏好及其异质性来源——基于最优—最劣选择实验法的分析......陈琦(64)06区域扶贫政策的助农增收效果评估......邓翔,张鸿铭,朱海华(80)07示范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效应——基于ESR模型的计量分析......刘杰,李聪,李树茁(98)08中国撤点并校政策的长期效应——基于对农村学生成年后收入影响的分析......郭炳序,叶春辉,陈伟玮,朱浩天(113)09农业社会化服务:衔接赋能抑或歧视挤出......张哲晰,潘彪,高鸣,穆月英,徐雪(129)1土地征用的外溢效应——基于农村劳动力创业的视角黄晓雯,张萌娜(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张林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张同龙(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摘要:中国农村频繁发生的土地征用现象改变了当地非农创业的外部环境,增加了创业机会。本文使用一套长时段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征地对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征用显著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外部机会吸引劳动力主动创业所致,而非劳动力失去农地所迫使。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征用所带来的创业更可能是发展型创业,而非谋生型创业。其中失地补偿起到了缓解创业资金约束的作用。本文对于理解农村土地征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以及改善农村地区创业环境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关键词:土地征用;外部机会;创业;发展型创业;失地补偿2农地流转对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中介效应及宅基地价值认知的调节效应潘扬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顾汉龙,宇阳,何雨晴(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摘要:本文基于沈阳市3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分化和宅基地价值认知在两者间的中介及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农地转入行为显著削弱了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而农地转出行为显著增强了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农户分化对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起完全中介作用,农地转入行为通过农户分化削弱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中介效应为6.81%,农地转出行为通过农户分化增强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中介效应为7.33%;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对于农地转入户,宅基地保障价值认知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对于农地转出户,宅基地资产价值认知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对于明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群体,针对农地流转行为不同的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关键词:宅基地退出意愿;农地流转;中介效应;农户分化;宅基地价值认知3农地确权、要素配置与种植结构:“非粮化”抑或“趋粮化”马俊凯(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李光泗(南京财经大学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摘要: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关键词:农地确权;农地产权;种植结构;要素配置;粮食安全4农业保险如何影响农户家庭储蓄率——基于五省两期调查数据任天驰(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汭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降低农户家庭储蓄率对于“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和加速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山东、湖北、江西、四川以及云南五省2019—2020年两期入户调查数据,使用PSM-DID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保险对农户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论:首先,参与农业保险可以显著降低农户储蓄率,且对于参保户来说,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储蓄率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次,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户消费、降低农户面临的客观不确定性、缓解农户对不确定性的主观担心从而降低农户储蓄率。同时,农业保险还通过“结果的示范效应”影响农户储蓄率,当参保结果产生“负向示范效应”时,农业保险对农户储蓄率不存在显著影响;最后,农业保险对高储蓄率农户影响更明显,对高兼业水平农户、高社会网络水平农户影响则较弱。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储蓄率;不确定性;示范效应5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养殖户的选择偏好及其异质性来源——基于最优—最劣选择实验法的分析陈琦(宁波大学商学院)摘要:科学规范养殖户生产行为是从源头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浙江省342户池塘养殖户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最优—最劣选择实验法,建立序次优劣混合Logit模型分析养殖户对不同绿色健康养殖方式及其支持措施的偏好,并探究偏好的异质性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四种绿色健康养殖方式的接受意愿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使用配合饲料、减少药物使用、实施低密度养殖和开展尾水处理,其中养殖户对开展尾水处理的负偏好最为明显。在支持措施方面,养殖户对技术指导的偏好高于养殖保险,但二者间的偏好程度差距随着最劣选择的介入显著缩小。偏好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小和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采纳减量施药的意愿越强,养殖收入占比越低、养殖面积越大以及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参与尾水处理的意愿越强,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少、养殖规模越大、养殖经验越少和风险偏好越小的养殖户对养殖保险的偏好越强。关键词: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选择偏好;最优—最劣选择实验;序次优劣混合Logit模型6区域扶贫政策的助农增收效果评估邓翔,张鸿铭(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朱海华(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要: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设立为政策冲击,检验了区域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提高23.3%,静态上缩小了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的收入差距;同时,“惠农”效果十分显著,扶贫政策使农民收入提高24.0%,促进就业、支持农业生产、提高人口素质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是扶贫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整体上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贫困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未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当地未产生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本文为厘清区域扶贫政策作用渠道,评估政策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亦可为相关部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参考。关键词:区域扶贫政策;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7示范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效应——基于ESR模型的计量分析刘杰,李聪(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李树茁(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全国典型地区350份有效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示范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效应。研究发现,示范社具有显著的农业标准化效应,即合作社的示范认证显著增进了农业标准化。示范社对农业标准化的影响机理表现为,示范社在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上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成员进行标准化生产,并对成员的农业标准化行为进行控制,进而推动农业标准化实施。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级别的示范社对农业标准化的增进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对农业标准化的增进效应显著高于市县级示范社。此外,示范社对新生代社长和有基地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增进效应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示范社动态监测、加强示范社自身建设、培育优质示范社基地和加快农业标准化规则完善等政策建议。关键词:示范合作社;农业标准化;ESR模型8中国撤点并校政策的长期效应——基于对农村学生成年后收入影响的分析郭炳序,叶春辉,陈伟玮,朱浩天(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摘要:撤点并校的初衷是通过整合学校布局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入学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少有文献关注撤点并校的长期效应,本文使用包含2000户农户的2005—2019年五期面板数据研究撤点并校对农村学生成年后收入的影响。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和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估计政策净效应并解决不同样本村撤点并校发生时间不同的问题。结果表明,控制了个人特征变量、父代特征变量和地区特征后,撤点并校会对受影响学生成年后的收入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撤点并校阻碍了农村学生的长期发展。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撤点并校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来自于通勤距离增加对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阻碍;对结果的异质性分析则表明,女性、来自欠发达乡镇和低收入家庭的个体受到的消极影响更大。关键词:撤点并校;收入水平;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9农业社会化服务:衔接赋能抑或歧视挤出张哲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潘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高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穆月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徐雪(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被赋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重要使命,其经营成色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购买决策及其影响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设施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的提效、增收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充足、农地普遍细碎化情况下,经营规模的差异并未显著影响农户获得服务的概率,小农户不会因为经营规模偏小而难以获得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提效增收功效,特别是通过要素补充与要素替代作用,小农户生产效率和家庭收入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规模经营农户,实现了提效增收“双衔接”。进一步强化这种积极作用,应继续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服务主体的功能和优势;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联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延伸服务领域,适当向产前、产后环节拓展;完善政策支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小农户;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内生转换模型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01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挑战、目标与路径......陈萌山,秦朗,程广燕(4)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樊胜根,张玉梅(11)践行大食物观和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黄季焜(22)大食物观下的农产品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朱晶,王容博,徐亮,刘星宇(36)大食物观:结构变化、政策涵义与实践逻辑......程国强(49)大食物观与国民营养健康......青平,王玉泽,李剑,闵师(61)大食物观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的战略思考与研究展望......龚斌磊,王硕,代首寒,张书睿(74)国际视野和权利视角下的大食物观......方平,李彦岩,周立(86)02百年纪念百年农民营养与福利变化:测度与政策......于晓华,刘畅,曾起艳(100)从反贫困向共同富裕:建党百年的实践探索与演进脉络......孔立,陈琼(114)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创新及启示......李万君,李艳军,史清华(133)01践行大食物观: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挑战、目标与路径陈萌山(中国农业科学院)秦朗(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战略规划办)程广燕(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关键词:大食物观;食物系统转型;路径;战略建议02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樊胜根,张玉梅(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摘要:本文总结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挑战,剖析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从食物消费、生产和贸易角度研究大食物观发展路径,提出保障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建议引导居民采取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降低营养食物价格和增加收入等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健康膳食;以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和大资源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通过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挖掘多种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研发未来食物、转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完善全球食物供应链等路径,增强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最后提出前置食物消费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支持范围、优化支持方向、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大协同管理机制和推进高水平开放等践行大食物观的战略选择。关键词:大食物观;食物供需;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03践行大食物观和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摘要:大食物观是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总体食物安全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本文旨在厘清食物系统转型过程和大食物观主要内涵和建立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过去粮食安全、食物观念和相关政策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已进入需要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从只关注基于农区耕地的食物生产系统向以农区耕地为主和以国土其他资源以至全球资源为辅的大食物生产系统的战略转变;但要践行这战略转变,目前在许多食物生产领域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文提出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深入探索与大食物观各生产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等创新,促进中国食物供给体系的多元化,更好地保障口粮安全和加快食物消费向更加营养、健康和环保的方向转变。关键词:大食物观;粮食安全;食物系统;政策;创新04大食物观下的农产品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朱晶,王容博,徐亮,刘星宇(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的水土资源实现了高于世界人均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开放程度和外部粮源的有效利用,农产品贸易已全面融入中国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收入增长、国内食物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风险波动的持续加剧等都对粮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种类高度集中、重点品种进口来源地依赖度偏高等特点会使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加剧背景下出现外部粮源的利用风险明显上升的情况。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拓展。保障“大食物安全”,既需要依赖于国内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开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开放水平,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降低外部粮源利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大食物观下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的构建也对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输入防控与进口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与进口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边境措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外部农产品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关键词:大食物观;粮食安全;农产品贸易;进口多元化05大食物观:结构变化、政策涵义与实践逻辑程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新阶段。本文在分析辨识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阐释在新发展阶段树立大食物观的现实意义与政策涵义,并初步评估我国食物安全保障现状与今后的挑战,为新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提出实践逻辑与政策取向。本文认为,大食物观的政策涵义在于要促进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深化和拓展,其实践逻辑是必须树立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和大市场观,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核心基础,应对今后我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的挑战,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必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抓紧建立完善我国食物安全综合保障机制。关键词:大食物观;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农业资源自给率;食物自给率06大食物观与国民营养健康青平,王玉泽,李剑,闵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食物与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厘清大食物观与国民营养健康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大食物观的理论逻辑,并从大资源观、大消费观、大安全观、大农业观、大科技观、大协作观、大市场观七个方面阐释了其科学内涵。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食物观对营养来源、营养结构、营养认知、健康保障、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再次,本文从食物系统发展、食物多样性、食物营养性、食物健康性、“食物—生态—农业”耦合性等方面分析了国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的变化如何影响着大食物观的塑造。最后,本文提出以大食物观促进国民营养健康发展的政策启示。关键词:大食物观;食物消费;国民营养健康07大食物观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的战略思考与研究展望龚斌磊(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王硕,代首寒,张书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本文认为大食物观的目标体现了粮食安全内涵的深度延伸、粮食安全外延的横向拓展、农业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和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在大食物观的要求下,中国农业体系仍然面临安全性、营养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四方面的诸多挑战,亟需科技创新的突破和支撑。因此,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以下方面发力:以粮食安全为基石,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从主粮到农林牧渔,拓宽食物供给种类;从生产端到产业链,确保全链提质增效;从唯产量到要生态,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基于此,相应的农业经济研究可以从农业技术创新、林牧渔业现代化、农食系统转型和农业绿色发展等四个方面开展。关键词:大食物观;农业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农业技术经济08国际视野和权利视角下的大食物观方平(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李彦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大食物观正开启新一轮食物安全整全治理的理论思考。“供给保障”视角以规模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方式应对食物安全问题,但这会加剧主粮与其他食物对国内资源的争夺,从而强化食物供应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体系治理”视角系统提出了食物体系转型的策略,但需要更明确的政策目标。国际视野和国内趋势表明,食物安全的内核是权利安全。“食物权利”的整全视角,本文认为权利视角下的大食物观阐明了食物安全“中国之治”的核心经验,即筑牢“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根基、彰显“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战略意志、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体系,以此立足国内资源,防范国际风险,担当国家责任。今后,应把保障权利安全作为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政策目标,实现国家发展自主性、人民参与能动性与生态保护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趟出一条逐步确立保障食物安全的中国道路。关键词:权利安全;大食物观;食物安全;食物主权;食物体系09百年农民营养与福利变化:测度与政策于晓华(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刘畅(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起艳(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准确测度百年内农民福利和营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政策意义。鉴于百年跨度上收入和支出的货币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恩格尔系数和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指标,修正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比较分析了农民的福利改善历程。结果表明,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民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以1978年、1989年、1995年、2012年为节点形成了五个阶段的鲜明变化特征。同时,农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出谷物消费量大幅减少而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变迁,相应地,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一直在稳步增加,卡路里摄入量在2000年后则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农民福利水准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带来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也得益于在市场改革造成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支农政策。城乡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的融合成为未来衡量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关键词:建党百年;农民福利;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营养10从反贫困向共同富裕:建党百年的实践探索与演进脉络孔立(西南大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陈琼(西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系)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是高度统一的,有必要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审视反贫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面向共同富裕的启示与前景。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贫困致因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效率分析工具。从贫困特征和贫困致因两个维度对百年贫困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归纳贫困致因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根据主要贫困致因、反贫困目标和战略环境变化梳理反贫困战略演进脉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战略正确处理了“整体—局部”“发展—分享”“内部—外部”关系。其一,针对整体性贫困的共性问题,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等局部性探索来开创发展路径,以局部引领整体,实现国家富强;针对局部性贫困的特性问题,以整体惠及局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其二,在不同历史阶段,轮番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掘“有能集体”的地缘优势和独特作用,充分发动团结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有效组织社会生产要素。三者协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将生产力发展转化为全社会的福祉提升。其三,优先破解内部交易效率问题,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内部经济循环;掌控中间交易主导权,有机组合内生式与外源式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内部循环的整体效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开拓了可行路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共同富裕;效率;贫困致因11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创新及启示李万君,李艳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史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探讨演进特点与政策创新。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占领区尝试实施了局部的农村经济政策。之后,农村经济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之初的妥协调整以及新世纪之初至今的转变提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实质是相关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主要以实现国强民富为宗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不断修正和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等政策创新。本研究为今后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经济政策;政策演进;演进特点;政策创新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6月2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唐华俊,吴永常,陈学渊(4)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1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高原(28)组织与制度关系劳动:农业生产中的用工秩序——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孙枭雄(41)乡村治理视域下村级组织功能分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江苏省两个案例的考察......曾恒源,高强(52)比较优势转化、优质要素集聚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经验观察......靳永广(6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及可持续发展机制——基于固城湖螃蟹的案例研究......耿献辉,牛佳,曹钰琳,谢东旭(78)产业经济农食系统转型背景下全谷物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王晶晶,张昕,高海秀(92)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朱战国,朱书凝,周琳,张彤(105)“双碳”背景下的中国奶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浦华,鲁帆,马莹(123)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的耦合评价——基于市场化视角......杨亚东,杜娅婷,杨万青,程长林(134)1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吴永常,陈学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演进特征,分析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主要挑战,提出有序协调和高质高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历“起步发展—探索改革—效率提升—协调推进—提质增效”五个演进阶段,各阶段呈现出深刻的、明显的、强烈的时代烙印和阶段特征,在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融合韧性、产品供需矛盾、农业经营瓶颈、资源环境约束、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增收动力等方面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最后,围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政策建议2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以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测算评价全国各省份农业与农村基本现代化完成度,以及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省份农业与农村基本现代化实现度存在明显不平衡,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协调性也有待改善,农村现代化滞后仍是协调发展的短板。推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应在充分把握好两者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和协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好两者之间的关联带动机制,做好乡村空间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推进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营造“宜居宜业”和“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环境。同时,还要加强资金投入的有机协同,围绕激发要素活力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高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乡村发展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探索起点、基础动力和发展战略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所具有的规范性含义,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代化,是统筹效率与安全的现代化,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塑造了小农家庭和集体村社的现代形式,推动构建了城乡融合与生态和谐的新型文明社会,使传统农耕与乡土文明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探索途径。关键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特色;规范性含义;现代化与文明形态4关系劳动:农业生产中的用工秩序——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孙枭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摘要:本文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分析了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用工秩序。研究发现,农民在日常生产中自发形成的关系劳动是农业用工的基本秩序。这一秩序内隐于地方社会,在实践中表现出极强的弹性和灵活性,并通过分类激励、隐性监督和伦理约束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推动形成隐性的农业用工市场,也使农业自发地进行现代化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秩序内在的组织结构,即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规则伦理化,这使整个农业生产呈现出“强关系、弱监督”的劳动特征。关系劳动不仅解释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配置逻辑,还可透视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重视社会关系在农业劳动力配置中的作用,引导和培育农户建立农业用工的分类管理机制。关键词:农业用工;关系劳动;农业转型;社会关系5
2023年5月8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一个异质性分析......郑宏运,李谷成(4)征地对老年人健康冲击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考察——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李琴,罗序亮,张同龙(18)施肥外包服务对兼业农户化肥投入减量化的影响......郑旭媛,张晓燕,林庆林,郭江影(35)生产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劳动力配置的优化作用——基于成员就业决策和家庭收入的视角......唐若迪,吉小燕,陈超(52)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基于CRHPS数据......朱建军,徐宣国,郑军(64)低保制度覆盖率、瞄准效率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主观评价......谢婷婷,聂卓(77)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时鹏,余劲(101)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的收入效应研究——基于还经济林、生态林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高清,朱凯宁,靳乐山(121)大食物观、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2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李敬锁,于文成,郭琦,褚倩倩(136)1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一个异质性分析郑宏运,李谷成(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利用2015—2020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面板数据,结合使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控制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选择性偏误,分析土地转入和转出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并构建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指标进行扩展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土地转入和转出行为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异质性影响。在低分位点(第20和40分位点),土地转入显著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而土地转出无显著影响;在高分位点(第60和80分位点),土地转入和转出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均呈显著负向影响。以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为被解释变量的分析同样支持上述结论。因此,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导向下,鼓励土地流转需要注意流转的对象和方向。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选择性偏误;异质性分析2征地对老年人健康冲击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考察——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李琴,罗序亮(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同龙(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摘要:本文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征地对人们健康状况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征地短期内能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即显著降低了抑郁水平、患高血压概率以及慢性病数量;但长期来看,征地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显著为负,它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提高了人们患慢性病的概率,并使得人们的睡眠时间减少。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短期的正影响主要是征地的货币补偿起作用;长期的负影响是由征地限制了人们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老年人很难向非农产业转移所导致。关键词:征地;征地补偿;就业;健康3施肥外包服务对兼业农户化肥投入减量化的影响郑旭媛,张晓燕,林庆林(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江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绿色生产对化肥投入提出减量化的要求,农户作为践行减量化施肥的主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施肥外包服务对兼业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证上检验兼业对农户施肥频率与施肥偏离量的影响,以及施肥外包服务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本文利用黑龙江、浙江、四川及河南4个省份128个村庄478个农户690个地块数据对上述影响进行检验,并得出如下结论,农业劳动力短缺会使得兼业农户减少施肥次数,但是会通过增加施肥量来弥补因施肥次数减少而导致的施肥不足,反而使得施肥偏离经济最优水平。施肥外包服务能够缓解兼业农户施肥次数的减少,但是在兼业对农户施肥偏离的影响中没有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对于兼业农户而言,施肥外包服务这种“轻简”化的选择,并未带来明显的“轻量”化的结果。关键词:施肥外包服务;兼业农户;化肥折纯量;施肥次数;施肥偏离量4生产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劳动力配置的优化作用——基于成员就业决策和家庭收入的视角唐若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吉小燕,陈超(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分别从农户老年和青年成员的劳动就业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机制,并从家庭收入及结构角度检验生产外包服务对劳动力配置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外包的农户来说,相较于不采用外包的反事实情形,其60岁以上老年劳动力的农业参与率会提高58.3%,但45岁以下青壮年农业参与率并没有明显变化,务工者平均务工时间要高出3.98个月,务工者占比提高0.137,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分别高出18458元和8234元。生产外包服务对老年人农业劳动和务工者外出务工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并有效促进了小农户的收入增长。关键词:生产外包服务;老年务农;外出务工;农户收入5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基于CRHPS数据朱建军,徐宣国,郑军(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作物的化肥减量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作物种植户亩均化肥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助于化肥减量。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是稳健的。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化肥减量的作用路径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促进机械化施肥的采纳、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户收入的增加来推动化肥减量,而亩均有机肥支出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和亩均化肥支出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化肥减量效应;作用路径6低保制度覆盖率、瞄准效率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主观评价谢婷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聂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摘要:本文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2010年和2014年中国村居层面低保制度覆盖率及瞄准偏误指标,考察低保制度覆盖和瞄准偏误对农民主观评价农村基层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村居低保制度覆盖率的扩大会显著增加农民对基层政府工作能力的肯定,但是随着低保瞄准偏误的增加,农民对基层政府工作能力的评价下降。(2)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姓占比越高、经济发展越落后、村委会选举比例越高的村庄,农民对于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公的反应更加强烈。此外,濒临贫困线边缘群体对低保制度覆盖率和低保瞄准偏误的敏感性最高,存在“酸葡萄效应”。(3)机制分析发现农民对低保分配方案的公平感知显著影响了其对基层政府及其代理人工作绩效的认可。关键词:无条件现金转移支付;低保资源配置;基层政府工作绩效7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时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陕南三市1712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农户搬迁决策和非农就业的联立方程,从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并检验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第一,生存的压力、搬迁的机会成本和资本禀赋是影响农户搬迁决策的重要因素,搬迁具有明显的农户“自选择”特征。第二,基于反事实假设,搬迁农户若不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下降5%和1.53%,而非搬迁农户若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提高23.49%和19.47%,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大于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分散安置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集中安置,搬迁对新生代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户。第三,搬迁通过空间位置的重置效应、培训机会的获得效应、发展环境的改善效应以及农户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效应四个渠道促进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综上,今后要在确保搬迁农户就业数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市场的包容性以重点解决老一代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问题,集中安置区既要重视当地就业机会的培育也应组织推动搬迁农户的劳务输出。应通过接续投资、精准培训及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尽快促进搬迁农户实现非农就业,但同时也应关注未迁出农户的发展问题。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非农就业;自选择;中国陕南;内生转换Probit模型8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的收入效应研究——基于还经济林、生态林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高清,朱凯宁,靳乐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项目到期之际,分析农户现有新一轮退耕规模的收入效应对下一步中国退耕还林政策调整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一轮退耕还经济林、生态林规模对农户收入效应表现出差异:还经济林规模与农户收入增速之间存在线性正向关系,并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还生态林规模与农户收入增速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户均退耕规模拐点为9.70亩,在各收入群体中均存在倒U型关系,且表现出益贫性。不同的政策参与强度下还林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同。当前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大规模扩张方面存在实践层面的挑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向经营多元化、功能多样化和综合效益方向转变。对于农户而言,需要综合考虑耕地生产力、家庭资源禀赋后选择合适的退耕规模和林种才能更好发挥政策的增收效应。关键词: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分析;经济林;生态林;农户收入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5月8日
其他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立足新征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聚焦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需求,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找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农业经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和时代命题。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制度创新与改革是关键。为此,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拟于2023年9月举办“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研讨会”,以“制度创新与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旨在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借鉴。现将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及地点(一)会议时间:2023年9月下旬(二)会议地点:贵州贵阳二主办及承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贵州大学承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贵州大学经济学院三会议主题制度创新与农业强国建设四征文内容会议主题设立多个研讨板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二)土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强国建设;(三)村庄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四)新型经营主体治理与农业强国建设;(五)要素市场化与农业强国建设;(六)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强国建设;(七)农业强国相关理论与制度研究。五会议准备征文截止日期:2023年8月31日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重新构建农业经济学的思路......钟甫宁(4)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张红宇(13)组织与制度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朱红根,陈晖(21)中国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机制及对策......陈明华,张边秀,张腾文,初勤儒(34)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的内外联动而内不动——基于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的实践考察......杨锦秀,刘敏,尚凭,吴晓婷(51)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机制、障碍与因应策略......齐文浩,齐秀琳(62)嵌入的机制探究:撤县设区中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李宁,周琦宇(72)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中国路径......朱乾宇,樊文翔,钟真(88)合作社绿色生产何以可能——来自四川案例的过程追踪......陈吉平,任大鹏(100)双重组织化:规模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绩效提升路径——基于“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案例分析......曹铁毅,邹伟(111)获取有道: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保障农机服务的实践及其支撑机制——基于苏北H镇的田野调查......王子阳(123)国外农经俄乌冲突下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外溢效应及中国思考......李董林,李春顶(132)012023年第3期重新构建农业经济学的思路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核心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农业经济学也不例外;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必须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呼应重大社会需求,具有强烈应用和实践性的农业经济学更是如此。核心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具有普遍的共性,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社会需求则高度依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对于农业经济学来说,其发展还要加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因为资源禀赋的决定作用,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始终重点关注生产主体内部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总体效率和生产者福利则更多依赖打开外部市场,而近20~30年来则逐步转向农业的外部性,因而不再从宏观层面上关注农业生产本身。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农业生产的宏观问题和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农业经济学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因而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社会需求与基本科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重新构建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农业经济学。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基本科学问题;重大社会需求;农业生产的特征022023年第3期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张红宇(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摘要:本文揭示了全球农业强国的农业表现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最大程度提供满足国民对基本农产品所需的农业产出能力,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充分话语权的共同特征。并认真剖折了中国建设农业强国面临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大国小农背景深刻、农业与非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以及在全球农业竞争中缺失相应地位等特点和挑战。本文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需要在努力确保国民基本农产品所需、提升农业从业者收入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提升中国农业在全球农业竞争中的话语权等方面有所作为,并在思想认识、基本原则、行为举措及创造典型等方面提出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思路与做法。关键词:农业强国;全球特征;中国国情;路径选择032023年第3期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朱红根(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晖(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数字乡村;时间演变;区域差异;空间分布042023年第3期中国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机制及对策陈明华,张边秀,张腾文,初勤儒(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运用熵值法基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三大维度测度了2006—2019年全国及四大区域农村民生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考察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平衡并揭示其空间和结构来源,借助分位数标准化方法探究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充分并剖析其内在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1)农村民生发展整体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东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且水平较低的省份对水平较高的省份存在“追赶效应”。(2)农村民生发展的总体不平衡呈下降趋势,区域间不平衡是空间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与西部区域间不平衡的贡献最大,东部区域内不平衡贡献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人民生活不平衡是全国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东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为社会发展不平衡;且任意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其对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的作用强度。(3)农村民生发展不充分水平整体呈下降态势,西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不充分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区域;社会发展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充分存在重要影响,人民生活对东北地区农村民生发展的不充分影响显著。本文丰富了农村民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为探寻加快实现农村民生高质量协调发展对策提供重要借鉴经验。关键词:农村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分位数标准化052023年第3期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的内外联动而内不动——基于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的实践考察杨锦秀,刘敏,尚凭(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吴晓婷(成都行政学院)摘要:依托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重要机制,实践中容易出现外部行动而“内”不动的困局。本文以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为支撑理论建立外部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进一步理解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内外合力促进乡村振兴的联动模型,对于理解外力推动、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分析视角,同时借助个案研究方法探索了外力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初始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发现,(1)重塑文化认同是破解内部弱参与的有效手段,但单向的文化撬动难以激活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活动能够强化村民联系,唤醒主体意识,这个过程需要依托外部资源的推动;(2)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的着力点是形成内外合力,落脚点是重建村落共同体,促成村民的一致行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和持续性;(3)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实现依赖于赋能、参与、认同的渐进式治理,其中,赋能是根本目的,其实现过程就是村民参与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关键词:新内源发展理论;外部资源;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社会力量062023年第3期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机制、障碍与因应策略齐文浩(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齐秀琳(郑州大学商学院)摘要: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键词:社会力量;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赋能乡村072023年第3期嵌入的机制探究:撤县设区中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李宁,周琦宇(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摘要:确保地方政府在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的同时,切实履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区县建制变更下引入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的思考,并从制度空间上的可能性和现实选择上的利益激励两方面入手,提出并探寻了地方政府借助撤县设区转变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嵌入机制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和对2000—2019年1855个县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检验,研究发现:(1)现有事关撤县设区决策程序和方案内容确定的制度安排,为以地市政府和县级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弱化粮食生产职责提供了制度空间;(2)而且在中国式分权体制背景下,地市政府和县级政府又拥有借助建制变更(县的农政区变为市辖区的城镇区)弱化粮食安全责任的相同经济发展和权力晋升激励;(3)嵌入的制度空间和利益激励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撤县设区中拥有转变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可能与动机,经验层面上也表现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对撤县设区的正向显著影响。本文不仅拓宽了粮食安全的分析视野,在深化撤县设区动因解释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撤县设区的有序推进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提供了科学参考。关键词:撤县设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嵌入机制;制度空间;利益激励082023年第3期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中国路径朱乾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樊文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在历经坎坷中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的历史转变。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积极探索中从无到有;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正式确立中异化初现;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异化频发中曲折前进;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合作金融在“三位一体”中创新发展。回顾历史,农村合作金融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制度优势使其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变迁和立法缺失是农村合作金融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数字技术的赋能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将成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中需要完善立法,加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共同组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三位一体;乡村振兴;路径092023年第3期合作社绿色生产何以可能——来自四川案例的过程追踪陈吉平,任大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要: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利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方法,从组织控制论和组织支持论的理论视角对四川省X水果合作社绿色生产情境进行案例剖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发展情境下,合作社的绿色生产动机产生于政府绿色规制、市场需求与合作社自身发展利益的多重耦合。组织支持和控制是我国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发展特征下形成的有利于集体行动的特殊制度安排,合作社绿色生产成为可能是一系列组织控制和组织支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核心的是合作社组织控制的硬性约束和组织支持的柔性激励互补形成的合作社绿色发展目标和成员绿色收益的有机均衡,而二者均衡的关键在于合作社绿色发展中,合作社服务功能和盈余分配机制实效运转下的组织与成员间互惠机制的形成。关键词:合作社;绿色生产;集体行动;案例分析;过程追踪102023年第3期双重组织化:规模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绩效提升路径——基于“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案例分析曹铁毅,邹伟(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中,规模农户既是服务需求者也是供给者,因此探索其服务需求实现和服务供给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规模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特征及困境基础上,提出其绩效提升的可行路径,并运用典型案例进行佐证。研究表明,当前规模农户的服务需求具有量大且多元化的特征,另外服务供给功能也日益凸显,但受高交易成本影响,其面临多元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和服务供给功能发挥受限的困境;而通过建设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组织化的服务联合体,可以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规模农户服务获取价格降低、服务需求实现和服务供给效率提升。在此过程中,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协同效应以及利益联结是保障服务联合体运行的重要机制。关键词:双重组织化;规模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需求;服务供给112023年第3期获取有道: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保障农机服务的实践及其支撑机制——基于苏北H镇的田野调查王子阳(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摘要:在非农就业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农机服务成为我国农户实现农业现代化衔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选择购买农机服务满足机械化生产需求,但如何从不确定性的农机服务市场中获取稳定的服务保障值得关注。通过H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借助农机合作投资、规模经营以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取得了农机服务中供给的优先性、需求的规模主导性和市场的可及性,获取了相对稳定的农机服务保障。但是支撑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保障农机服务实践的达成,实质是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与本地社会结构耦合关系的达成,具体而言,熟人、市场和行政三个机制共同形塑出农机服务网络的在地化。关键词: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农机服务市场;获取保障;支撑机制122023年第3期俄乌冲突下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外溢效应及中国思考李董林,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俄乌冲突导致俄乌两大“粮仓”的粮食生产和出口遭受重创,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趋紧,粮食期现货价格全面上涨,粮食恐慌波及全球。因粮食安全问题中东和非洲地区长期具有脆弱性、持续性、敏感性、诱发性和政治关联性等突出特征,导致其粮食安全在此次俄乌冲突局势下遭受严重冲击并带动恐慌情绪向全球蔓延扩散,引发区域内粮食面临断供、社会动荡加剧和政治风险上升等一系列潜在不稳定因素,外溢形成全球性的粮食恐慌,促使粮食通胀压力剧增、国际力量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扩散、粮食外交抬头等不确定性增加,中东和非洲的粮食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公共事件。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应高度重视中东和非洲粮食危机和全球性粮食恐慌,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内生产供给能力,加强内循环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粮食安全的“护城河”;加强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管和监测,释放坚持对外开放的积极讯息,调控国内外舆论导向,稳定国内市场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整体预期;加强粮食贸易治理,开展粮食供应链的补链和强链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为国内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关键词:俄乌冲突;粮食危机;中东和非洲;中国思考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4月4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2023年第3期目录中国猪肉市场供需的疫情冲击效应......石自忠,李俊茹,胡向东(4)农户劳动力配置与“一家两制”行为——基于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分析......杨丹,冷利(18)数字金融释放了农村家庭消费潜力吗——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视角的机制分析......许兰壮,张乐柱,伍茜蓉(37)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王亚军,郑晓冬,方向明,陈典(53)大都市郊区农户宅基地流转退出倾向及改革路径——基于上海奉贤区3100户农户的调查分析......郭昱,顾海英(71)农村电商政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要素流动和支出结构的视角......陈享光,汤龙,唐跃桓(89)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化肥减量施用的影响研究——基于要素配置的调节效应分析......张梦玲,陈昭玖,翁贞林,张予涵(104)组织支持激励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效应与路径——基于北方瓜果种植户的实证研究......张彤,郎亮明,陆迁(124)01中国猪肉市场供需的疫情冲击效应石自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李俊茹(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向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非洲猪瘟等疫情对中国生猪产业及猪肉市场带来巨大负面冲击,探究未来疫情形势变化对猪肉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猪肉市场供需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预测猪肉市场未来走势,并模拟非洲猪瘟等疫情冲击变化对猪肉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情况下,中国猪肉市场供需呈增长态势。2021年,生猪产能将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2025年,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达到4649.38万头和44127.85万头,生猪出栏量增长至70143.42万头,猪肉产量基本维持在5500万吨水平,生猪出栏率和胴体重达到158.96%和78.38公斤/头;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总量分别达到3159.41万吨和1188.68万吨,生猪和猪肉价格维持在22.96元/公斤和31.56元/公斤水平。(2)疫情减弱利于猪肉生产和消费,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出栏及猪肉产量增长,城乡居民家庭及户外消费增加,猪肉净进口提高,助力供需趋紧态势放缓及猪价下滑;相反,疫情增强不利于猪肉生产和消费,猪肉净进口减少,猪价上涨。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及猪肉市场政策与制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保障生猪产业有序发展及猪肉市场稳定运行。关键词:生猪;猪肉;供需;预测;非洲猪瘟;局部均衡模型02农户劳动力配置与“一家两制”行为——基于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分析杨丹,冷利(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在食品安全风险威胁下,农户“一家两制”的个体自保行为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试图从农户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对农户“一家两制”生产行为给出可能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决措施。基于2018年广东千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和逆概率加权回归(IPWRA)模型,本文探讨了农户劳动力配置对“一家两制”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和稳健性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带来的挤出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加剧了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但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显著加剧“一家两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偏高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对“一家两制”的影响不再显著。本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减缓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关键词:一家两制;劳动力配置;广义精确匹配;IPWRA模型03数字金融释放了农村家庭消费潜力吗——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视角的机制分析许兰壮,张乐柱(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伍茜蓉(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利用2015—2017年CHFS面板数据,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视角,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潜力三个维度,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整体呈倒“U”型分布并在中高收入水平处出现拐点,大部分农户仍处于拐点左侧,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升农户边际消费倾向。内生性讨论显示,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实现,具有持续性与平稳性。从消费结构来看,数字金融增加了农户发展型消费需求,然而中低层次消费需求仍是农户最倾向的消费类型。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数字信息与服务建设、促进农户增收、缩紧收入差距、完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等渠道,提振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户消费潜力。关键词:数字金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边际消费倾向;农户04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王亚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郑晓冬(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方向明,陈典(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关键词:留守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05大都市郊区农户宅基地流转退出倾向及改革路径——基于上海奉贤区3100户农户的调查分析郭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摘要:研究大都市郊区宅基地流转退出的倾向及其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引领借鉴意义。本文基于上海158个村310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2-模网等方法,研究了农户政策选择的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宅基地上房屋面积的保障权属是农户最关注的权利,“纯粹等面积”置换政策组最受欢迎,人口结构特征对其有着显著影响;农户更关心流转退出宅基地上的房屋面积是否受损,不太关心流转退出宅基地所有权是否仍归属集体所有;宅基地用益物权缺失增加了农户对财产权丧失的顾虑,“股份分红”政策组被接受度最低。农户的政策选择倾向性表明:法律层面的进一步明确,改革的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产权体系的调整等,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目标要求的改革路径。关键词:宅基地;流转退出;2-模网;用益物权;大都市郊区06农村电商政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要素流动和支出结构的视角陈享光,汤龙,唐跃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基于2011—2017年的全国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下,农村电商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农村电商政策减小了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了农民增收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且该政策在非贫困县、东部地区、ICT水平较高以及二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更具有显著作用。本文从资本和人口要素流动,以及政府主导下的财政资金支出视角对农村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机制解释,并发现各财政资金规划用途间的互补与互斥现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持续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合理安排资金用途,发挥电商农户的创业带动效应,积极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电子商务;要素流动;支出结构07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化肥减量施用的影响研究——基于要素配置的调节效应分析张梦玲,陈昭玖,翁贞林,张予涵(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化肥减量化施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2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和未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在化肥投入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参与社会化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化肥施用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地块规模和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促进化肥的减量施用。另外,通过将水稻茬期细分后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显著促进早稻和晚稻的化肥减量化施用,而对于中稻却产生相反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最后,根据农户对农业要素的依赖性将农业社会化服务分为劳动密集型社会化服务和技术密集型社会化服务后发现,技术密集型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化肥减量的主要外生动力,并且技术密集型社会化服务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此,通过有效识别农户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为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化肥减量化路径提供研究思路。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化肥减量化;要素配置;调节效应08组织支持激励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效应与路径——基于北方瓜果种植户的实证研究张彤,郎亮明,陆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本文从理论层面阐释了组织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陕西、山西两省725份瓜果种植户的微观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组织支持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间的关联关系,检验了组织支持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不同户主年龄与家庭种植规模下组织支持影响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组织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制度支持、工具支持的影响更为明显,组织支持通过增加农户市场准入机会、降低其风险认知的路径,激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时,相较于种植规模小、户主年长的家庭,组织支持对大规模种植户、年轻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家庭种植经验、社会互动程度、农业资产规模、市场便利性等因素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也产生显著影响。关键词:组织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市场准入;风险认知;有序Probit模型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4月4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01共同富裕以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重点、难点与政策建议......李实,史新杰,陶彦君,于书恒(4)农村益贫增长与共同富裕:成就、挑战和启示......沈扬扬,卢云鹤,滕阳川(20)农地确权促进农村共富的效力多大......詹鹏,陶彦君(33)02组织与制度论宅基地制度有偿改革的基础权利构造......夏沁(50)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问题研究......刘慕冉(66)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实施效果与村庄差异研究——基于江苏省H市的案例分析......刘华,赵祎平,刘翔,王琳(76)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户金融行为变迁——以浙江十村为例......高晶晶,史清华(89)面向小农户的农产品电商小企业技术嵌入动态演化机理研究......刘航(107)农村养老实践类型差异分析......甘颖(122)03其他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构演变及提升路径......钱加荣,赵芝俊,毛世平(132)012023年第2期以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重点、难点与政策建议李实(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史新杰(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陶彦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于书恒(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持续扩大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可能会阻碍共同富裕进程,因此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程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变动趋势,认为农村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精准识别低收入群体,难点在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本文同时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经验,为全国层面通过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推动农村低收入居民增收,需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关键在保障有劳动能力人口的就业机会,重点在增强无劳动能力人口的收入保障。关键词:农村;收入分配;低收入人口;增收;浙江022023年第2期农村益贫增长与共同富裕:成就、挑战和启示沈扬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卢云鹤(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滕阳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摘要:本文旨在评估我国农村近十年来的收入增长是否益贫并呈现共享发展特征,这对识别中长期内我国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将面临的成就与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利用CHIP2013—2018年农村样本和国家统计局五分组数据,测度农村的益贫增长指数和共享发展指数。研究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严格益贫特性,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快于社会平均增速。然而,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冲击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导致2020年后益贫特性暂时消失。基于共享发展指数的测度结果也印证了上述发现。进一步分析表明,“十三五”时期低收入群体的造血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其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快速提升,分享了经济发展成果。上述结论在展现成就的同时,也揭示了技术变革与全球范围不利发展格局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全新挑战。本文认为,下一阶段我国仍要继续积极探索有效“提低”路径,以益贫增长和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关键词:益贫增长;共享发展;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提低032023年第2期农地确权促进农村共富的效力多大詹鹏(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陶彦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hinese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专题研讨会征文启事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专题研讨会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任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和美乡村建设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从学术层面探讨新时代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举措、学理逻辑、基层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中国农业经济学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昭通学院,拟于2023年5月中旬在云南省昭通市召开“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专题研讨会”。一、会议时间及地点会议时间:2023年5月中旬会议地点:云南省昭通市二、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承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昭通学院三、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地权明晰能够改变村庄社会的互助机制吗......洪炜杰,罗必良(4)宅基地流转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曹守慧,丁士军,孙飞(17)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陈一明,温涛(32)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与牧户草场转入行为——草场流转市场转型期社会资本作用的再审视......史雨星,赵敏娟(45)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吗——以长江流域1122个水稻农户为例......张超,孙艺夺,胡瑞法(60)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会影响子女的认知能力吗——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王卫东,刘晓红,白云丽,张林秀(78)农业技术进步会降低农户的相对贫困吗——基于节本增产和外出务工的视角......彭继权,张利国(95)信息干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吗——来自太湖流域农户行为实验的证据......刘余,朱红根,张利民(112)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监管VS理解——基于中国家庭教育追踪数据(CEPS)的实证检验......张良,张立冬(127)01地权明晰能够改变村庄社会的互助机制吗洪炜杰,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摘要:村庄社会农户之间的利益目标具有统一性和冲突性两个方面,地权状态的变化能够改变农民之间的利益目标进而影响村庄社会的互助机制。结合CLDS2014年和2016年两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地权明晰能够显著改善村庄社会农民间的人际关系,已确权农户的邻里互助程度显著高于未确权农户,相反,农地调整所导致的地权模糊性会降低农民之间的互助水平。(2)村庄村小组越多,姓氏个数越多,则村庄社会的互助水平越低,而地权明晰则能够改善社会关系复杂村庄中的邻里互助;第一大宗族农户占比越高,则村庄社会互助程度越高,地权明晰反而降低了农民总体的互助水平。(3)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农地确权并不会显著改变村庄社会农民收入和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并且在考虑上述两类不平等因素之后,农地确权对农民之间互助水平的影响依旧稳健。文章强调,尽管地权明晰因降低宗族内部目标的统一性而弱化了其互助水平,但却因化解不同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性而提高了一般农户的互助水平。农地确权有可能诱导村庄社会差序格局的重要转型。关键词:农地确权;地权明晰;村民互助行为02宅基地流转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曹守慧,丁士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孙飞(中共徐州市委党校)摘要:不断扩大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而推动具有财产属性的宅基地有效流转,是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的强力引擎。本文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追踪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工具变量法,研究了宅基地流转对居民家庭总消费、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宅基地流转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其中,对家庭总消费的影响净效应为12.2%,对发展型消费的影响效应高于生存型和享受型消费;家庭人口数量、户主受教育水平等人力资本指标对居民家庭消费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对发展型消费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组间差异结果表明,在经济区域层面,宅基地流转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效应大小顺序为:东部>西部>中部,此外,相较于“农一代”,“农二代”家庭消费受宅基地流转的影响更明显。因此,为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应多渠道促进宅基地流转,注重提升流转户的人力资本,并警惕宅基地流转可能带来的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词:宅基地流转;消费;发展型消费;城乡经济循环03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陈一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温涛(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破解传统的信贷约束和金融排斥,增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和稳健性分析均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在促进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比数字化程度更明显,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分维度的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扩散效应,推动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助农的生态圈,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机械和灌溉等物质生产条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金融创新;乡村产业;数字化;空间计量04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与牧户草场转入行为——草场流转市场转型期社会资本作用的再审视史雨星,赵敏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基于北方草场流转市场转型现状和卖方市场特征,本文重新审视了社会资本在草场流转市场的作用,阐释了关系网络和社会互动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运用2020年在内蒙古、甘肃两省份牧区820户牧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关系网络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日渐式微,亲缘网络、友缘网络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无显著影响;关键网络节点仅对牧户转入草场有显著促进作用,拥有关键网络节点能使牧户转入草场概率提高14.5%;(2)以社会互动为表征的网络资源利用能力仍对牧户草场转入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互动提高一个单位,牧户转入草场概率和草场转入率分别提高6.1%和9.2%;(3)社会互动对草场转入行为的影响未受到关系网络调节,其原因可能是牧户关系网络的同质化;(4)社会互动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了牧户草场转入行为;相反,关键网络节点通过提高交易费用抑制了牧户草场转入行为,即关键网络节点对草场转入的促进机制并非降低交易费用,而是扩展牧户的交易半径和资源获取能力。关键词:关系网络;社会互动;草场转入;交易费用;市场转型期05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吗——以长江流域1122个水稻农户为例张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孙艺夺(首都师范大学)胡瑞法(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摘要:本文采用长江流域贵州、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1122个水稻农户调查数据和处理效应模型,在解决自选择问题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正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而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总体上导致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下降14~15个百分点。但是,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技术培训、种植规模和地区异质性。关键词:回流;技术效率;自选择;处理效应模型06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会影响子女的认知能力吗——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王卫东(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晓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白云丽,张林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要:非农自雇佣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选择,其在改善家庭福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被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鲜有研究就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开展分析。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对子女综合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会显著提升子女的认知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讨论发现,劳动力非农自雇佣对不同性别、认知能力处于不同分位点子女的认知能力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也从多个维度探究该影响背后的机制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意味着更可能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促进子女学习投入度以及随迁概率的提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佣;认知能力07农业技术进步会降低农户的相对贫困吗——基于节本增产和外出务工的视角彭继权,张利国(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厘清农业技术进步减贫的贡献及机理对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湖北省1119个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测度农业技术进步,运用贫困脆弱性方法计算农户相对贫困,并基于IVTobit模型和门限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农业技术进步能显著提高农户人均收入2.397%和降低农户相对贫困0.338%,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会低估农业技术进步的减贫效应;(2)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相对贫困存在一个门限效应,农业技术进步更能降低门限后土地经营面积较大农户的相对贫困,且农业技术进步的减贫效应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减贫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高、中、低学历组农户;(3)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增产、农业节本和外出务工在农业技术进步减贫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20.92%、18.2%和18.97%;(4)未考虑家庭内部结构会使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和减贫效应被严重低估,从而造成“虚假贫困”问题,家庭等值规模系数能较好处理此问题。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相对贫困;门限效应;IVTobit模型08信息干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吗——来自太湖流域农户行为实验的证据刘余,朱红根(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利民(南京财经大学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摘要:源头分类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思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收官之际,面对经济型政策效果持续性不强问题,迫切需要重视环境、健康及技术信息等非经济型政策的干预功能。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状况,以太湖流域为案例区,通过开展行为实验,探讨信息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且技术信息干预效果强于环境信息和健康信息,可见农户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是提高垃圾分类效果的重要前提;对不同垃圾类别而言,信息干预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环境信息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对于有害垃圾,技术信息干预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还发现,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也是信息干预产生显著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应当按照“技术信息干预—环境信息干预—健康信息干预”的优先序进行,但也应结合当地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明确欠缺分类的垃圾类别,因地制宜地选择信息干预内容,同时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环境,高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改善。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干预;分类准确度;行为实验09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监管VS理解——基于中国家庭教育追踪数据(CEPS)的实证检验张良,张立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摘要: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考察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两期数据,采用OLS和Ologit回归方法以及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实证检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家庭结构会影响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的青少年的不良社会行为发生率要低于单亲居住或双亲非同住的青少年,其作用效果在父母之间有差异,总体来看母亲在规范农村青少年不良行为发挥的作用要大于父亲。其次,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父母监管与理解两种途径作用于子女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父母监管在家庭结构影响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作用要强于父母理解。再次,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与地区差异,女性负面影响大于男性,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最后,选择工具变量法以及PSM进行稳健性检验,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由于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的人生轨迹,而且关系着国家经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农村“双亲非同住或单亲同住家庭”对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关键词:家庭结构;不良社会行为;监管与理解;农村青少年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总目录

2022年第1期农民收入分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2013—2018年......李实,沈扬扬(4)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不平等......罗楚亮,滕阳川(15)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新变化......万海远,王盈斐(27)组织与制度衔接过渡期扶贫资产差异化治理研究......杜志雄,崔超(40)小农的韧性:个体、社会与国家交织的建构性特征——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疫情下的生计......李小云,林晓莉,徐进(5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要件——基于公有制下生产、生活资料公平分配的视角......王月英(65)嵌入视野下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机理——基于汨罗市C村“千亩大户”的个案分析......孙敏(79)乡村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形成机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李洪波,袁鹏,罗建强(89)其他中国食物系统的结构、演化与展望......周应恒,王善高,严斌剑(100)“保险+期货”服务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突出问题与政策融合空间......徐媛媛,李剑,王林洁(114)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国际农业经济研究综述......唐华仓,马恒运(128)2022年第2期“双碳”问题我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减排的情景模拟、主要路径及政策措施......叶兴庆,程郁,张玉梅,伍振军,李青,刘昌新(4)“双碳”目标下我国奶牛产业如何发展——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奶业碳排放研究......励汀郁,熊慧,王明利(17)组织与制度抗逆力塑造:乡村社区应急治理新框架......金莹,刘艳灵(29)土地管理困境:委托—代理的视角......蔡继明,李蒙蒙(41)农地“三权分置”下乡村振兴实现的理论、困境与路径......李怀(60)基于共识视角的新时代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姜海,田双清,陈乐宾(70)乡规民约促进脱贫成果巩固的机制研究——基于重庆市巫溪县实践的透视......王静,方冰雪,罗先文(85)农产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及应对机制研究......张喜才(97)直播电商与农产品上行价值重构:机理与实现路径......曾亿武,马长江,李丽莉,郭红东(108)其他中国主粮政策性农业保险:规则约束与政策优化......徐亮,朱晶,王学君(118)中国农业服务贸易的内涵、核算与发展对策......焦点,李春顶(131)2022年第3期食物安全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的中国方案......樊胜根,龙文进,冯晓龙,司伟,盛誉(4)转变中的粮食安全观:理论期待与新粮食安全观的构建......武舜臣,赵策,胡凌啸(17)农村发展共同富裕:浙江农家的努力与行动——来自浙江观察点的报告......史清华,韦伟,魏霄云(29)中国农村养老运营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基于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典型案例的分析......高凯,胡秋明(44)河长制背景下村域河流治理的多中心格局何以形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胡乃元,苏丫秋,朱玉春(60)如何扩大农村内需:基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视角......唐博文,郭军(73)土地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与展望......王俊龙,郭贯成(88)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与深化路径——基于农民权益的分析视角......乔陆印(97)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何以保障:分置还是错配——L市宅基地资格权择位竞价的案例研究......朱新华,吴舒心,韩沛岑(109)其他我国农业低碳技术的减排潜力分析......李劼,徐晋涛(117)农业龙头企业的自生能力:重要性、评判思路及政策建议......池泽新,彭柳林,王长松,赵隽劼(136)2022年第4期产业经济中国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选择......胡向东,石自忠,张合成(4)农业的减量化逻辑:一个分析框架......张露,罗必良(15)机构性质、社会共治与食品安全认证的有效性......邓衡山,孔丽萍(27)组织与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与博弈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赵鹏,王琳,刘华(38)政府委托监管与农村合作金融监管“魔咒”的破解......罗兴,安雪洁,何奇龙,马九杰(50)扶贫资产管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任金政,李书奎(62)乡村振兴时代“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源头村的个案考察......沈费伟,杜芳(75)土地问题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梁伟(85)乡村振兴视阈下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安徽省两个案例的考察......张勇,周婕,陆萍(96)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陈磊,姜海(107)其他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及其实践逻辑:基于合作生产视角......杨康,李放,沈苏燕(118)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与反思——兼议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学化......樊凡,陈毅(133)2022年第5期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陈锡文(4)数字农业数字农业的福利效应——基于价值再创造与再分配视角的解构......马述忠,贺歌,郭继文(10)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黄卓,王萍萍(27)大数据驱动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谢康,易法敏,古飞婷(37)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实施路径......李海艳(49)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再检验——基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调节效应的视角......徐光顺,冯林(60)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吗——基于全国两大家庭农场示范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陈志刚,章颖(83)中国苹果期货市场有效吗——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检验......侯晓康,刘天军,袁雪霈(98)其他中国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收入弹性、效应解析及模拟分析......张宗利,徐志刚(110)公共养老能替代土地养老吗——来自“新农保”影响农地租出的经验证据......汪险生,李宁,胡平峰,金晶(124)2022年第6期反贫困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演进逻辑......黄承伟(4)构建有效的防规模性返贫的机制和政策......汪三贵,周园翔(12)“十四五”期间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策略......张琦,万君(23)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赵映,张鹏(35)土地问题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前置及其效力扩张的制度风险与因应解决方案......靳相木,李梦微(46)如何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基于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视角......郭恩泽,吴一恒,王博,马贤磊(57)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及化解路径......王玉波(68)产业经济秸秆翻埋还田补贴发挥功效了吗......喻佳节,司伟,赵启然(84)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的达峰假象——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与检验......张越杰,闫佳惠(93)隐含水污染视角下的中国省际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李姣,李朗,李科(106)其他贸易便利化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房悦,范舟,李先德(122)赋能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实现方式——以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例......何得桂,武雪雁(134)2022年第7期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黄季焜(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大重点......黄祖辉,胡伟斌(15)东亚乡村变迁的典型事实再审视——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刘守英,陈航(2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和人力资本发展路径......罗仁福,刘承芳,唐雅琳,田志磊,易红梅(41)畜牧经济我国畜禽种业发展形势及对策......王以中,辛翔飞,林青宁,宋金波(52)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波动的外溢效应研究......宋亚东,李翠霞(64)规模经营对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稳定效应研究——基于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的双重检验......杨少华,王凯(81)扑杀补助对养殖户非洲猪瘟防控行为的影响研究......王子权,王琼,刘玉梅,孙刚,韩焘(97)其他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自给底线设定研究......普蓂喆,周琳,钟钰,陈萌山(113)后脱贫时代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实践路径研究——以辽宁省B市为例......张军涛,汤丽娜,刘冰冰,祝志杰(124)县域统筹视角下农村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刘二鹏,韩天阔,乐章(133)2022年第8期组织与制度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视角......钱文荣,洪甘霖,郑淋议(4)农地的社会功能及其制度配置——基于华北农村“小农户家庭经营”案例分析......印子(19)从政府管控到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逻辑转换和路径优化......于水,鲁光敏,任莹(32)村党支部领办型合作社治村逻辑与现实检验——以陕西省留坝县扶贫互助合作社为例......李东建,余劲(41)抱团发展:共同富裕视阈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创新——来自浙北桐乡市的经验......郝文强,王佳璐,张道林(54)产业经济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国种业发展的困境与选择......仇焕广,张祎彤,苏柳方,李登旺(67)中国粮食种植成本上涨的根源——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谭砚文,岳瑞雪,李丛希(79)主粮作物市县级农业综合风险区划与收入保险定价研究......陈燕,林乐芬(92)金融化作用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异动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基于非线性视角的分析......刘璐,张帮正(114)农村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再审视——基于河南省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的案例分析......牛文涛,郑景露,唐轲(132)2022年第9期国家食物安全与农业新发展格局构建.......杜鹰,张秀青,梁腾坚(4)“双碳”问题“双碳”目标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森林碳汇的潜力和政策需求......徐晋涛,易媛媛(11)中国农业碳中和目标分析与实现路径......赵敏娟,石锐,姚柳杨(24)“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研究:现状、误区与前瞻......张俊飚,何可(35)面向低碳发展的农业生态效率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基于SBM-ESDA模型......崔许锋,王雨菲,张光宏(4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碳排放变动及减排策略......韦玉琼,龙飞,岳欣冉(62)中国化肥减量政策变迁及其内在逻辑......陆钰凤(74)案例研究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智农通”的实践与启示......陈卫洪,王莹(86)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与关键举措......王军,曹姣(100)其他智慧农业革命影响及对策研究......牟少岩,丁慧媛,郑满生,李敬锁(111)举家迁移农民工时间配置的逻辑、困境与突围——基于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管煜茹,董晓林(118)中国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动态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产品间横向及产业链纵向价格溢出视角分析......丁存振,肖海峰(120)2022年第10期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及其转型:基于人情关系维度的考察......罗必良,耿鹏鹏(6)村庄的治理结构与地权界定......曹正汉,郑琰(19)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与中国乡村治理......许庆,刘进,杨青(32)新乡贤、变革型领导力与乡村治理——基于嵌入式多案例研究......张利庠,唐幸子(40)组织与制度大力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助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金三林,张海阳,孙昊,陈炫汐(53)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基于生产传统与现代市场的共生视角......王长征,冉曦,冉光和(60)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机会主义行为研究——基于S省Q村的实地调查......王钰文,王茂福(72)产业经济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田野,叶依婷,黄进,刘勤(84)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业产出:事实、机制和政策含义......方观富,蔡莉(97)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真赔”了吗——基于全国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牛浩,陈盛伟(113)后疫情时代我国大豆进口稳定性及产业发展研究......汤碧,李妙晨(123)其他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测算与建设研究......戈国莲,刘磊(133)2022年第11期粮食问题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与中国粮食安全......朱晶,张瑞华,谢超平(4)新发展阶段我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的调控思路与机制设计......程国强,朱满德(18)中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演进逻辑、现实矛盾与优化路径......曹宝明,黄昊舒,赵霞(25)我国粮食损失浪费现状与节粮减损潜力研究......武拉平(34)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范成方,李玉,王志刚(42)组织与制度中国农村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路径......万广华,江葳蕤,陈亚会(57)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唐海龙(70)何以破解特困地区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基于社会资本视阈的多案例分析......张正岩,王志刚,孙文策,宁兆硕(77)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谢璐,韩文龙(96)从悬浮到适应: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与情境实践......严红(106)其他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溢出效应:形成机理与现实表征......刘赛红,胡丽辉,孙媛(117)唤醒沉睡资源: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基于川西林盘跨案例研究......贾晋,刘嘉琪(131)2022年第12期产业经济中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演变及提升路径——来自上市涉农企业的经验证据......孙立新,王晓君,金晔,毛世平(4)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基于多视角的分析......张延龙,王明哲,汤佳,冯伟(19)中国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内涵特征与路径选择......胡浩,江光辉,戈阳(32)组织与制度隐性壁垒、城市融入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落户......田旭(45)跨边界发展网络: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逻辑——基于甘肃省临洮县的案例分析......吴彬,徐旭初,徐菁(59)县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内在逻辑、驱动机制和路径......王博,王亚华(73)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机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方国柱,祁春节,贺钰(82)超越与重塑:大数据驱动的新型治贫模式——基于首个国家级(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个案研究......谢小芹,林丹妮(95)宅基地资格权的治理功能及其差别化实现......林津,吴群,严思齐,刘向南(110)国外农经中国与CPTPP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葛明,严世立,赵素萍(121)百年变局、世纪疫情背景下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张宁宁,李雪,吕新业,袁龙江(136)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2月6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总目录

2022年第1期风险、信任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恢复——以新发地疫情食品谣言事件为例......于晓华,喻智健,郑适(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跨村流转土地......王震,辛贤(19)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苏岚岚,彭艳玲(3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农业机械化——基于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发展的视角......闫桂权,何玉成,张晓恒(51)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户增收吗——兼论农户参与模式异质性的影响......宋瑛,谢浩,王亚飞(65)农村女性劳动要素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张欢,吴方卫(81)农村外出子女通讯联系能改善父母精神健康吗......张驰,施海波,张崇尚,吕开宇(97)农业产业组织能否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来自陕西省眉县500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证据......牛文浩,申淑虹,蔡孟洋,张蚌蚌(114)政策支持、资本技能互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技能结构升级......胡泉水,江金启,张广胜(129)2022年第2期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的产出效应与风险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实证分析......孙顶强,邢钰杰(4)外包服务有助于减少农药过量施用吗——基于经营规模调节作用的分析......郑纪刚,张日新(16)乡土性赊销制度对小农户农机服务选择的影响效应研究......庄晋财,李玥(28)水资源稀缺性、灌溉技术采用与节水效应......徐依婷,穆月英,侯玲玲(47)数字金融的广度与深度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居民教育的协同效应视角......马威,张人中(62)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李晓钟,李俊雨(77)农产品网络销售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规模吗......李宁,周琦宇,邹丽琼(94)健康意识的觉醒还是从众心理——基于PSM方法的居民杂粮消费动因分析......黄毅祥,刘宽斌,赵敏娟(110)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否缓解贫困脆弱性——基于典型村庄调研数据的分析.....徐婷婷,孙蓉(126)2022年第3期农地经营权定价与职业粮农的规模经营——基于土地权利资本化视角的分析......李政通,顾海英(4)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研究——基于农民主体性的实证分析......杨晨丹妮,洪名勇(21)林地确权真的全面提高了农户营造林积极性吗......温映雪,宁满秀,刘伟平(38)农业生产集聚:能否促进耕地利用效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再检验......赵丹丹,周宏,顾佳丽(49)粮食期货市场对粮食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玉米为例......童馨乐,佴逸潇,谢戎蓉(61)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田雅群,何广文(73)非农就业与农业外包服务行为——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再考察......杨震宇,陈风波,张日新(84)技术进步影响农民工就业和收入了吗——来自劳动力异质性视角下的微观证据......李天成,孟繁邨,李世杰,高健(100)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贡献率研究——基于28个贫困县的调查......李芸,吕开宇,张姝(117)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产品出口质量:一个倒U型关系......张琳琛,董银果(129)2022年第4期空间异质性视角下革命老区空间贫困特征及致贫因素分析......程名望,李礼连,曾永明(4)精准扶贫政策与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排斥对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045户农户数据......管睿,余劲(18)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涉农扶贫企业:生产经营、扶贫带动与政策环境——基于全国1269个涉农扶贫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阮荣平,王若男,程郁(32)社会网络与收入多样化:非正规借贷和就业的中介作用......王群勇,张乃丹(50)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影响——基于2014—201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张正平,刘云华(67)数字化赋能: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方法的检验和分析......田红宇,王嫒名,祝志勇(82)农产品电商服务失败补救策略的效果研究......姜艺,池韵佳,青平,柏忠虎(103)隔代照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张云亮,柳建坤(117)技术扩散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区域溢出效应研究......何艳秋,成雪莹,王芳(132)2022年第5期我国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SSBM—网络DEA与LightGBM方法......林青宁,毛世平(4)僻壤不穷乡:资本技术构成产出效应差异与贫困县经济增长......徐春华(18)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否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栾健,韩一军,高颖(35)风险感知、社会信任与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悖离研究......陶源,仇相玮,周玉玺,胡继连(49)社会资本与农户融资约束——基于农户分化和农地金融创新的异质性检验......胡振,聂雅丰,罗剑朝(65)中国农村家庭存在储蓄率生命周期之谜吗......刘渝琳,李何波(77)精准扶贫提高了贫困户的幸福感吗——基于CLDS数据的实证分析......胡原,曾维忠,蓝红星,任彦军(91)经营权不稳定是否阻碍了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李博,王瑞梅,卢泉(105)疫情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妥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刘雪梅,刘妍慧(117)农地流转如何影响农村家庭养老计划——基于农地转出与农地转入视角的综合分析......符秋瑶,张栋浩(128)2022年第6期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刘玮,孙丽兵,庹国柱(4)退耕程度高低和时间早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多项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潘丹,陆雨,孔凡斌(19)新型故乡联结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陈菊慧,朱秋博,白军飞(33)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吴雪婧,于小兵,钱宇(46)家庭财政转移支付如何有效阻止脱贫家庭重返贫困——基于多维返贫测量视角......张鹏,吴明朗,张翔(61)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了吗......邓金钱,张娜(77)金融知识匮乏视角下农户信贷认知偏差与背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异质性分析......魏昊,夏英(94)宗族网络是否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计小青,赵景艳,刘帅(109)选举参与、公共投资与农村生活用水体系......葛章明,王晓兵,于晓华,闵师(125)2022年第7期收入差距与集体行动——来自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证据......章元,左丛民,张冰瑶(4)契约农业能否促进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谭永风,陆迁,张淑霞(16)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基于江苏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周莹,谢清心,张林秀,田旭(34)生猪疫情变动对猪肉价格的冲击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陈昱帆,花俊国,张俊华(48)中国饲料粮进口替代研究......陈雨生,周睿,张婷(64)要素市场改革下农户非农就业的增收逻辑......胡祎,杨鑫,高鸣(78)农地流转价格结构分化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5省调研数据......杜挺,朱道林,王兆林,李超(96)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黄杰,孙自敏(109)“厕所革命”与农村未成年人健康:微观证据及作用机制......董杰,尹希果,张宽,李后建(128)2022年第8期地权界定方式与劳动力非农转移效应——从常规确权到整合确权的准实验比较分析......胡新艳,许金海,陈文晖(4)土地托管对农户生态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边界......余粮红,高强,蒋治(22)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全国4省农户调查数据......吕沛璐,冯淑怡,曲福田(37)农业机械化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吴海霞,郝含涛,史恒通,葛岩(50)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有机肥与化肥替代弹性分析——来自渤海湾苹果主产区果农施肥行为调查......刘莉,刘静(69)草场细碎化如何影响牧户实现草畜平衡——以内蒙古与青海典型牧区为例......褚力其,张志涛,姜志德(83)同群效应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现象的影响研究——基于生态理性的中介作用......石志恒,张衡(97)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李瑶,刘俊霞,李磊(112)进口国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样化——基于产业及收入异质性分析......董立,聂飞,高奇正(125)2022年第9期菽玉真的不可兼得吗: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大豆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张姝,王晓君,吕开宇,胡向东(4)高水平开放下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刘丽,孙炜琳,王国刚(20)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对中国农业影响的量化模拟及政策启示......钱静斐,孙致陆,陈秧分,张玉梅(3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监管与盈利能力——基于风险承担与资产质量的中介效应......梁伟森,温思美,余秀江(46)脱贫农户收入不平等研究——基于陕西省周至县的数据......陈光,王征兵,王娟(59)门诊统筹改变了农村中老年人的医疗行为吗——来自医疗保险微观报销数据的经验证据......何文,申曙光(74)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户籍身份转换对中老年人孤独感水平的影响——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何微微,贾仓仓(88)“农转非”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工资差异变迁......许岩,付小鹏(105)非农就业、土地流转抑制了农户当前及二轮承包到期时土地调整意愿吗......张兰,孔岩,樊鹏飞,冯淑怡(122)乡村振兴水平差异及空间结构研究——以黑龙江西部地区为例......章磷,张秀茹,姜楠(134)2022年第10期金融科技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信用结构吗......张龙耀,袁振(4)村庄内部收入差距与农村人情信任——基于双Probit模型的非线性检验......梁海兵,张华(20)新农合参保者福利收益的竞争性分配......熊景维(40)相对贫困潜在增量治理:贫困边缘人群的识别路径和演化机制分析......于新亮,孙峥岫,上官熠文,于文广(53)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购买决策研究——转基因制度认知视角......张瑞娟,许菲(69)农户种植意愿的代际差异与化肥减量——基于湖北“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唐林,罗小锋,闫阿倩,杜三峡(83)认知规范、制度环境与果农绿色生产技术多阶段动态采纳过程——基于Triple-Hurdle模型的分析......罗岚,杨小芳,牛文浩,李桦(98)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基于70个县的控制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刘宇荧,李后建,林斌,傅新红(114)病虫害防治外包提高了农民收入吗——基于安徽和江苏两省水稻种植户的实证分析......王玉斌,王鹏程(132)2022年第11期务工城市双创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分析......刘新民,张衡,于文成(4)农民分化与农地流转矛盾——基于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蒋乃华,毛润仪,王兴稳,吕开宇(20)破坏性势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千村调研的数据......贺小刚,陈元,闫静波,杨婵(34)农业保险能减弱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吗——基于山东省、浙江省、陕西省的调研数据......刘素春,赵新宇,田冠超(53)放松信贷约束何以提升家庭农场的效率——基于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友艺,钱忠好(65)演化博弈视角下“银保”联动支农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李善民,宁满秀(78)农业保险、信贷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基于植棉农户的实证分析......毛慧,胡蓉,周力,孙杰(95)金融科技进步与农户机会型创业动机:抑制还是促进......齐乐,陶建平,刘苇,郭军(112)参与环节外包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关中平原887户农户调研数据......陈哲,李晓静,夏显力(131)2022年第12期农机外包作业服务为什么由盛转衰——基于交易风险对农户农机采纳行为影响的解释......魏素豪,唐忠(4)合同农业能否有效提高家庭农场技术效率和收入——基于812个种植业家庭农场调查数据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郭熙保,吴方(23)耕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规模效应抑或选择效应......杨继军,王鑫(43)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与农村中老年人健康——基于CHARLS数据的经验研究......曹鑫志,谭晓婷(56)城市规模与农民工的工资溢价:效应与机制检验......周光霞(71)农村家庭老人照料与农户内部收入财富不平等——基于CFPS2018数据的实证分析......单德朋,张永奇(88)家庭禀赋、政策认知与农业信用担保融资约束——基于陕西、宁夏765份农户调查数据......魏立乾,王亚平,罗剑朝(100)高保障高收入——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收入效应研究......任天驰,杨汭华(115)基于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冲击与市场转移效应......文洪星,黄晓凤,韩青,何红光(131)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2月6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2022目录第12期农机外包作业服务为什么由盛转衰——基于交易风险对农户农机采纳行为影响的解释......魏素豪,唐忠(4)合同农业能否有效提高家庭农场技术效率和收入——基于812个种植业家庭农场调查数据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郭熙保,吴方(23)耕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规模效应抑或选择效应......杨继军,王鑫(43)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与农村中老年人健康——基于CHARLS数据的经验研究......曹鑫志,谭晓婷(56)城市规模与农民工的工资溢价:效应与机制检验......周光霞(71)农村家庭老人照料与农户内部收入财富不平等——基于CFPS2018数据的实证分析......单德朋,张永奇(88)家庭禀赋、政策认知与农业信用担保融资约束——基于陕西、宁夏765份农户调查数据......魏立乾,王亚平,罗剑朝(100)高保障高收入——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收入效应研究......任天驰,杨汭华(115)基于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冲击与市场转移效应......文洪星,黄晓凤,韩青,何红光(131)01第12期农机外包作业服务为什么由盛转衰——基于交易风险对农户农机采纳行为影响的解释魏素豪(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唐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我国以跨区收割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使得在土地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大机械化,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然而最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农机外包作业服务市场正在大幅萎缩,必须探究农机外包服务“由盛转衰”的经济原因。本文从农业生产基本特性与农机作业工艺特征入手,基于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然后利用华北平原795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CMP、Bootstrap等多种计量方法对理论解释进行实证。本文研究发现,由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农业投入与产出对应的模糊性带来作业质量不确定风险,以及由抢农时效应带来的作业时间不确定风险,增加了外包成本,并降低了外包收益,促使农户农机技术采纳行为由服务外包转向购机自营,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放大了这一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构建农机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作业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建议。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交易风险;分工经济;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技术采纳02第12期合同农业能否有效提高家庭农场技术效率和收入——基于812个种植业家庭农场调查数据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郭熙保(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吴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812个种植业家庭农场样本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分析了合同农业对家庭农场技术效率和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后,合同农业在整体上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技术效率和收入。分组分析发现,参与合同农业后,低收入和小型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和收入显著提高,而高收入和大型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和收入提高不显著;务农人数对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和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合同农业对务农人数越多的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和收入提高的影响越大。不同作物种植异质性分析表明,合同农业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各种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但对于经营收入来说,它只在某些种植类型下有效,比如对高价值作物种植有效。不同模式分析发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契约模式较之“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契约模式更能提高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和收入。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家庭农场经营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关键词:合同农业;家庭农场;技术效率;经营收入;倾向得分匹配03第12期耕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规模效应抑或选择效应杨继军(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王鑫(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耕地经营权流转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识别。研究表明,转入耕地经营权家庭比未进行耕地流转的家庭亩均产值提升约27%,且转入耕地经营权对中青年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粮食主产区家庭转入耕地经营权对亩均产值有提升趋势。机制分析揭示了耕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两个途径:一是耕地经营权有利于实现机械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实现耕地的规模效应;二是农户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将种植农作物改为种植经济作物,“压粮扩经”的种植选择行为提升了耕地的生产效率。由此,本文提出要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发挥规模经营优势,重视转入农户在种植农作物上的自选择行为,吸收观念先进的年轻群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要警惕耕地经营权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关键词:耕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生产效率;规模效应;选择效应04第12期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与农村中老年人健康——基于CHARLS数据的经验研究曹鑫志,谭晓婷(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2016年起渐次实施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是否显著改善了农村中老年人健康以及制度改革对健康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有促进作用,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基础性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其影响的作用路径在于通过提升农村中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增加了过去一个月中农村中老年人的门诊就医次数,减少了农村中老年人患病未就诊的行为;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部分引发了事前道德风险,导致农村中老年人的体检频率相比于新农合时期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整合的健康效应。研究的政策含义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可从培养参保居民保健意识,重视预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关键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农村中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利用;事前道德风险05第12期城市规模与农民工的工资溢价:效应与机制检验周光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金融学院)摘要:农民工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然而是否获得城市化效应却存在争议,在中国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该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和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较为全面地研究城市规模扩大对农民工工资溢价的影响和三个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民工获得的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工资溢价效应显著,该效应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偏向性,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获得更高的工资溢价;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机制、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是城市规模作用于工资溢价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建议,坚持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决定作用;疏通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关键词: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机制;学习机制;共享机制06第12期农村家庭老人照料与农户内部收入财富不平等——基于CFPS2018数据的实证分析单德朋,张永奇(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基于CFPS2018年微观样本,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老人照料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老人照料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采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利用修正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双稳健IPWRA模型展开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果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这种显著影响在市场化程度高、男性群体中更加明显。机制路径分析表明,家庭老人照料可以通过限制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参与,减少此类群体的工作收入,从而影响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家庭老人照料能够通过提升房屋价格,间接拔高低收入农户“创业门槛”,从而降低其自主创业意愿,最终影响农户内部财富不平等。本文拓展了农村贫富差距及老龄化的相关研究,为改善农户内部分配格局创建了新的视角及研究路径。关键词:家庭老人照料;农户收入分配;农户财富不平等;IPWRA模型07第12期家庭禀赋、政策认知与农业信用担保融资约束——基于陕西、宁夏765份农户调查数据魏立乾,王亚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剑朝(陕西省农村金融研究中心)摘要:本文基于陕西永寿县和宁夏西吉县765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从贷款可得性和融资需求缺口视角,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讨了家庭禀赋、政策认知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农业信用担保融资约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融资需求缺口对农户家庭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1)丰富的家庭禀赋能够有效缓解农业信用担保融资约束,主要表现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可得性,但未能有效缩小信用担保融资需求缺口;(2)交互作用表明,在家庭禀赋短期内难以改善的制约下,提高农户政策认知水平既能显著提高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可得性,又能有效缩小信用担保融资缺口;(3)相较于非农业家庭、高资产家庭,农业家庭与低资产家庭的融资需求缺口对家庭收入水平的抑制作用更大。因此,应侧重对规模农户和低资产家庭的贷款政策宣传和扶持,同时强调农户应充分利用教育和产业发展资源加强对自身禀赋的积累,实现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为推动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在县域、乡(镇)基层的进一步延伸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关键词:家庭禀赋;政策认知;农业信用担保融资约束;融资需求缺口08第12期高保障高收入——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收入效应研究任天驰,杨汭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提高保障水平是农业保险政策改革的重要举措,高保障能给农户带来高收入吗?本文基于湖北、江西、四川以及云南四省1290户农户数据,通过分析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农业收入的倒U关系,以及保障水平与非农收入的门槛效应,讨论了一个“折弯”的总收入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保障水平的提高在门限值(0.740)之前可以有效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但其增长效应在越过门限值之后消失,从而高保障并不必然带来高收入;其次,保障水平对农业收入存在倒“U”型影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则存在门槛效应,在倒“U”型拐点之前,农业收入的增长为总收入提供了增长效应,越过拐点后,“增长的非农收入”拉平了“下降的农业收入”,形成整体上“折弯”的总收入曲线;最后,保障水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于规模经营户,小农户收入曲线的“折弯”点出现更早。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农户收入;非线性关系09第12期基于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冲击与市场转移效应文洪星,黄晓凤(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韩青(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红光(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摘要:利用2008—2017年国内主流媒体报道数据及与51个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以猪肉进出口为例,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了基于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冲击与市场转移效应。研究发现:(1)近年来频繁曝光的猪肉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负面冲击是导致中国猪肉贸易逆差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猪肉食品安全事件每增加1%,中国猪肉出口额下降约0.23%,而猪肉进口额上升约0.18%;(2)中国猪肉进出口也会受到贸易伙伴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没有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伙伴对中国猪肉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程度比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伙伴更强烈,从而使中国对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贸易伙伴的猪肉进出口额反而更高。这意味着,食品安全事件虽然会对一国出口产生负面冲击,但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事件可带来市场转移机遇,出口商可通过市场替代减轻损失。关键词:食品安全;媒体报道;贸易冲击;市场转移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目录金融科技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信用结构吗......张龙耀,袁振(4)村庄内部收入差距与农村人情信任——基于双Probit模型的非线性检验......梁海兵,张华(20)新农合参保者福利收益的竞争性分配......熊景维(40)相对贫困潜在增量治理:贫困边缘人群的识别路径和演化机制分析......于新亮,孙峥岫,上官熠文,于文广(53)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购买决策研究——转基因制度认知视角......张瑞娟,许菲(69)农户种植意愿的代际差异与化肥减量——基于湖北“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唐林,罗小锋,闫阿倩,杜三峡(83)认知规范、制度环境与果农绿色生产技术多阶段动态采纳过程——基于Triple-Hurdle模型的分析......罗岚,杨小芳,牛文浩,李桦(98)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基于70个县的控制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刘宇荧,李后建,林斌,傅新红(114)病虫害防治外包提高了农民收入吗——基于安徽和江苏两省水稻种植户的实证分析......王玉斌,王鹏程(132)01金融科技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信用结构吗张龙耀,袁振(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摘要:信用贷款能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门槛,是解决农业农村融资难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信用贷款。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用贷款和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本文以2014—2019年苏、浙、闽三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信用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显著降低担保贷款占比,这意味着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降低农村地区经营主体获得贷款的门槛。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规模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势力较弱和成本收入比较高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对其信用贷款占比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受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将贷款信用结构从担保贷款向信用贷款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下降趋势。关键词:金融科技;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结构;信用贷款02村庄内部收入差距与农村人情信任——基于双Probit模型的非线性检验梁海兵,张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在市场经济变革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冲击下,具有差序格局的农村人情信任日渐缺失。本文从村庄内部收入差距视角探讨农村人情信任动态变迁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村庄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人情信任呈现非线性影响,即随着村庄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村民之间的人情信任将经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轨迹;且这一基本结论在模型设定、估计方法、测量误差、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村庄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人情信任的影响具有收入阶层异质性。具体而言,收入差距拉大使低收入阶层更容易表现出不信任他人,使高收入阶层更容易引发他人的不信任。(3)收入差距对人情信任的影响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且这一影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关键词:人情信任;村庄内部收入差距;关系网络03新农合参保者福利收益的竞争性分配熊景维(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摘要:在医疗保险中,政策参数和保险支付的射幸原则规定着医保待遇分配的救助公平要求和属性。据此,获益参保者间应有比较一致的平均收益率(报销率)。而现实中,新农合参保者的个体收益率存在着较大的人际差异。本文运用浙江、吉林和湖北三地的调查数据,建立和估计参保农民医保收益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发现,以医保关系资本、信息获取优势和就医行为策略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性权能对参保农民的福利收益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拥有就医—医保关系资源和经常利用该关系资源看病的参保农民,对新农合报销政策了解程度更高或对医保报销程序更熟悉的参保农民,门诊就医经常选择乡镇医院或申请大病救助的农民,获得了平均更高的医保报销率。这预示着新农合参保收益的分配具有以参保者个体权能为承载的福利竞争性质,即其医保福利的实际分配除受正式制度参数和射幸原则的规定性约束外,还在与参保者的互动中受到来自后者的社会和信息资本等个体权能因素、行为策略因应等非正式制度的调节和“修饰”。关注医保收益分配中非正式制度和参保者“竞租”行为的影响,弱化个体和环境因素给医保分配机制附加的额外冲击将有利于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运行。关键词:新农合;福利收益;福利竞争;影响因素04相对贫困潜在增量治理:贫困边缘人群的识别路径和演化机制分析于新亮(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孙峥岫(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官熠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于文广(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摘要:贫困边缘人群作为当前贫困问题转型后的新生群体和未来相对贫困人口的潜在增量,对其进行精准识别和常态监测关乎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建设。在相对贫困的研究视域和治理阶段,本文首先将贫困边缘人群定义为当期未发生相对贫困,但却具有贫困脆弱性的人口群组。随后,借助CFPS五期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在利用AF法和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分别测度相对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的基础上,识别出贫困边缘人群,进而分析其时空演进路径。最后构造Probit模型,从个人、家庭和宏观三个层面以及时空双维度探究致贫因素和防返贫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结构老龄化是贫困边缘家庭的主要致贫因素之一;贫困边缘人群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减贫的内生动力;正式制度前期并未产生明显的脱贫效果,但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其脱贫效果开始显现,而非正式制度始终是贫困边缘家庭分担贫困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城乡一体化和土地城镇化建设是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战略举措;贫困边缘家庭的致贫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关键词:相对贫困;贫困脆弱性;贫困边缘人群;长效治理;时空演进05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购买决策研究——转基因制度认知视角张瑞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许菲(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摘要:本文基于2020年线上调研收集的消费者问卷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消费者在转基因制度以及技术层面的认知水平是否对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购买的低意愿,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转基因制度的不了解,以及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缺乏;消费者对转基因制度的了解程度,在消费者安全性评价与购买决策之间有一定调节作用,越了解转基因制度的消费者,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对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越强;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了解程度越高,其对国内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也越高,进而更有可能主动购买转基因食品;不同家庭、人口特征群体对国内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消费决策行为表现不同。因此,加大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力度的同时,加强转基因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及宣传工作,对提升消费者转基因食品的科学认知水平,破解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低、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难度大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制度;认知水平;购买决策06农户种植意愿的代际差异与化肥减量——基于湖北“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唐林,罗小锋,闫阿倩,杜三峡(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将种植意愿分解为父辈种植意愿和子辈种植意愿,重点探究种植意愿及其代际差异对当期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代际差异的年龄效应、规模门槛效应以及未来农地处置方式的差异对种植意愿与化肥施用量关系的影响,并利用湖北“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父辈和子辈未来的种植意愿能够显著影响农户当期的化肥施用决策,若父辈或者子辈未来有种植意愿,则农户会选择在当期减少化肥施用量,而且子辈的种植意愿能够进一步强化父辈意愿对化肥施用量的负向影响。虽然种植意愿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不存在年龄效应,但却存在规模门槛效应。相较于小农户,父辈未来种植意愿对规模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更大。土地流转的处置方式进一步削弱了父辈种植意愿和子辈种植意愿对化肥施用量的负向影响,而自己种的处置方式则进一步强化了父辈和子辈种植意愿对化肥施用量的负向影响。关键词:种植意愿;代际差异;化肥减量;稻农07认知规范、制度环境与果农绿色生产技术多阶段动态采纳过程——基于Triple-Hurdle模型的分析罗岚(南京大学商学院)杨小芳(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牛文浩,李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依据果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动态决策过程,本文将果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划分为果农转变现有农业生产模式意愿、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及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3个阶段;并基于樱桃集中种植区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Triple-Hurdle模型分析认知规范、制度环境对果农上述3个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1)果农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处于发展阶段,绿色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2)果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受到认知规范和制度环境的综合影响,认知规范对三个阶段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激励制度、引导制度和约束制度对三个阶段影响存在差异;(3)制度环境总体上正向调节认知规范与果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但调节效应呈现维度和阶段差异性,引导制度和激励制度分别在前后各两个阶段发挥作用。政策制度的激励和约束难以根本改变果农决策的初衷,而引导制度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应注重识别果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阶段,根据不同类型的果农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技术服务措施,充分发挥认知规范与制度环境的协同作用,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升果农的环境保护责任感以规范认知,加强制度环境的引导作用,激发果农的自觉行为。关键词:认知规范;制度环境;绿色生产技术;多阶段动态采纳;樱桃种植户08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基于70个县的控制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刘宇荧(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李后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林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傅新红(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摘要: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引导正确施用化肥、降低化肥施用量。鉴于此,基于2014—2018年水稻主产区12个省70个县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在使用控制方程法、基于异方差的工具变量法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考察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植技术培训能带来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即参与水稻种植技术培训能够使得农户化肥施用量有效地降低47.90%~68.00%。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即购买水稻保险、加入农民合作社等行为会显著强化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然而,土地转入行为则会削弱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这意味着鼓励农户购买水稻保险、加入农民合作社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发挥化肥减量效应。同时,也揭示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在未进行土地流转农户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词:技术培训;化肥减量;控制方程模型;水稻种植09病虫害防治外包提高了农民收入吗——基于安徽和江苏两省水稻种植户的实证分析王玉斌,王鹏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从病虫害防治外包影响农民收入的机理分析出发,利用2019年安徽和江苏两省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回归模型(ETR)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IVQR),实证检验病虫害防治外包的增收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购买病虫害防治外包服务的样本比例不高,约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5.7%;第二,非农就业人口比例、种植面积和村庄距县城距离对农民病虫害防治外包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病虫害防治外包有助于提高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四,病虫害防治外包有助于提高农民家庭人均纯工资性收入,但对家庭人均种植业净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第五,病虫害防治外包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低收入水平农民来讲,病虫害防治外包的增收效应更强。关键词:病虫害防治外包;农民收入;ETR模型;IVQR模型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2022年第11期目录务工城市双创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分析......刘新民,张衡,于文成(4)农民分化与农地流转矛盾——基于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蒋乃华,毛润仪,王兴稳,吕开宇(20)破坏性势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千村调研的数据......贺小刚,陈元,闫静波,杨婵(34)农业保险能减弱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吗——基于山东省、浙江省、陕西省的调研数据......刘素春,赵新宇,田冠超(53)放松信贷约束何以提升家庭农场的效率——基于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友艺,钱忠好(65)演化博弈视角下“银保”联动支农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李善民,宁满秀(78)农业保险、信贷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基于植棉农户的实证分析......毛慧,胡蓉,周力,孙杰(95)金融科技进步与农户机会型创业动机:抑制还是促进......齐乐,陶建平,刘苇,郭军(112)参与环节外包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关中平原887户农户调研数据......陈哲,李晓静,夏显力(131)NO.1务工城市双创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分析刘新民,张衡,于文成(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员注入动力与活力,因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特质激发理论为基础,实证研究了务工城市双创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务工城市双创环境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倒U关系;务工城市双创环境与农民工机会型返乡创业呈现倒U关系,却显著促进了农民工生存型返乡创业;对于省外流动农民工,远乡务工城市的双创环境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倒U关系,而对于省内流动农民工,近乡务工城市双创环境显著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认知能力在务工城市双创环境与农民工返乡创业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往研究关注农民工创业与农村双创环境的“同源性”,本文关注重点在于外出务工城市双创环境的“异源性”影响,探索了一条连通城市环境与乡村创业的城市反哺农村路径,并据此为农民工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城市双创环境;农民工返乡创业;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远乡务工城市;近乡务工城市NO.2农民分化与农地流转矛盾——基于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蒋乃华(扬州大学商学院)毛润仪(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王兴稳(扬州大学商学院)吕开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增强农地流转矛盾化解水平、提升农村公共危机防范能力,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不同类型农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分化水平中的农户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差异对农地流转矛盾发生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过程中,农地流转矛盾发生的激烈程度依照纯农户(不包括种植大户型纯农户或家庭农场型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类市民化农户顺序依次显著下降;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在农民分化与农地流转矛盾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在理论层面拓展了有关农地流转矛盾缘由的知识积累;从实践层面启示出,在继续加强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增强非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可获性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其非农收入能力建设,减少他们对农地的依赖性,降低来源于非种植大户农民自身的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从源头上着手化解农地流转矛盾,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良性发展。关键词:农民分化;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农地流转矛盾NO.3破坏性势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千村调研的数据贺小刚,陈元,闫静波(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杨婵(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利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破坏性势力对村庄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探讨了二者间的权变因素及中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破坏性势力显著地阻碍了村庄的经济发展,降低了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地方政府新官上任对破坏性势力与农民收入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地方政府新官上任会削弱破坏性势力对农民收入的消极影响;村庄创业精神在破坏性势力与农民收入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即破坏性势力会通过遏制村庄创业精神降低农民收入水平。本文以破坏性势力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非正式制度对村庄经济发展与创业精神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深入理解新兴市场的制度变迁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键词:破坏性势力;农民收入;村庄创业精神;地方官员新上任NO.4农业保险能减弱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吗——基于山东省、浙江省、陕西省的调研数据刘素春,赵新宇,田冠超(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摘要:为了研究农业保险对非农就业意愿的影响,本文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分析农民个体的就业倾向。通过分析山东、陕西、浙江三省的微观数据,利用Order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2022年第11期粮食问题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与中国粮食安全......朱晶,张瑞华,谢超平(4)新发展阶段我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的调控思路与机制设计......程国强,朱满德(18)中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演进逻辑、现实矛盾与优化路径......曹宝明,黄昊舒,赵霞(25)我国粮食损失浪费现状与节粮减损潜力研究......武拉平(34)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范成方,李玉,王志刚(42)组织与制度中国农村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路径......万广华,江葳蕤,陈亚会(57)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唐海龙(70)何以破解特困地区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基于社会资本视阈的多案例分析......张正岩,王志刚,孙文策,宁兆硕(77)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谢璐,韩文龙(96)从悬浮到适应: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与情境实践......严红(106)其他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溢出效应:形成机理与现实表征......刘赛红,胡丽辉,孙媛(117)唤醒沉睡资源: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基于川西林盘跨案例研究......贾晋,刘嘉琪(131)01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与中国粮食安全朱晶,张瑞华,谢超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面对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及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实,国内粮食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国际粮食市场供应与流通的稳定性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现行多边贸易治理框架下存在的规则失宜、机制失灵、谈判失效等问题被不断放大,叠加以气象灾害、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为代表的极端事件的持续发酵,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体系的公信力与有效性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改革滞后的贸易治理体系,我国应在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积极维护多边机制正常运转、大力推动农业贸易规则改革、加强区域农业经贸合作、完善国际粮食风险防控机制,与各国一道共同构建更加完备有效的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体系,夯实粮食国际贸易基础,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词:农业贸易;国际秩序;市场风险;粮食安全;中国作为02新发展阶段我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的调控思路与机制设计程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朱满德(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粮食、肉类、蔬菜、植物油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事关民生,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我国已经建立相对系统完备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和市场调控体系,但在新发展阶段,目前的稳产保供体系、保供稳价机制,面临更加复杂而严峻的新形势新挑战。为此,本文初步提出我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的监测预警、宏观调控、应急保障等制度化机制化设计思路和要点,进一步提出强化重要农产品国内供给保障能力、压实保供稳价责任、统筹处理常态与应急等关系、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实时监测网和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等政策建议。关键词: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供给保障体系;调控机制03中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演进逻辑、现实矛盾与优化路径曹宝明,黄昊舒,赵霞(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摘要:粮食储备是政府、企业、城乡居民及社会组织为应对粮食获得风险,或政府为调节粮食市场供求而建立的粮食库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粮食工作的特殊使命,以及粮食系统不断衍生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粮食储备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不同的体系构建和制度安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粮食储备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为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粮食储备体系在目标与功能、安全与效率、中央与地方、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需要从目标、功能、结构、布局、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储备;优化路径04我国粮食损失浪费现状与节粮减损潜力研究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关于我国粮食损失浪费和节粮减损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对粮食损失浪费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粮食损失浪费的测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利用2016—2017年全国大范围实地调研和测量数据,对田间到餐桌主要环节的粮食损失浪费进行测度,同时对节粮减损的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第一,三大主粮的综合损失浪费率为20.02%,其中加工环节最大(6.03%),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损失率较低(1%以内),从品种来看,小麦综合损失率最小(13.38%),水稻综合损失率最大(30.27%);第二,根据当年粮食产量测算,我国三大粮食总损失浪费量为12170万吨;第三,基于样本最小损失率,同时考虑生产实践的可行性,本文测算的粮食减损潜力为7.06%,即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三大粮食综合损失率可以降低为12.96%,这样可减少损失4292万吨。为此,本文从粮食供应链各主要环节分别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关键词:粮食损失;粮食浪费;食品浪费;节粮减损05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对策——以山东省为例范成方(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国家税务总局淄博市周村区税务局)王志刚(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依据2009—2019年山东省粮食生产状况数据,结合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政策,从生产成本、产业供需、质量安全、政府政策、金融建设方面对山东省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生产利润空间收窄,粮农收入遭遇增长瓶颈;有效粮食供给欠缺;粮食质量安全有待提升;政府粮食库存高,财政压力大;粮食产业保险信贷建设不健全。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推进现代化粮食种植,提高粮食种植综合效益;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调整政府粮食政策,改善粮食质量;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减轻库存压力;加大金融机构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力度,提升金融保障能力。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6中国农村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路径万广华,江葳蕤(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陈亚会(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其中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的背景,本文提出将农村共同富裕分解为两个子目标:农村平均收入达到城镇的水平,同时将农村内部不均等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与此相对应,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为: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同时显著改善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据此,本文首先总结了城乡收入差距高企的原因,并运用CFPS数据进行了验证;其次,借鉴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本文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农村内部不均等的贡献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推动城镇化与市民化、促进农业人口的非农就业、提高农村教育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互联网普及力度等举措,以加快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分解07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唐海龙(北京市平谷区委员会)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程的考察,以及对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和方向的辨析,就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系统的思考。首先概括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梳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脉络,总结农村集体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内涵定位、功能等角度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讨论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应该具备的特征;最后就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08何以破解特困地区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基于社会资本视阈的多案例分析张正岩,王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孙文策(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宁兆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合作社根植于农村地缘性的社会网络,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依赖最多的便是社会资本。本文突破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过对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家合作社案例的比较分析,考察了合作社社会资本对社员参与集体行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所蕴含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促动合作社产生了高水平的稳定性信任,能有效化解社员“合而不作”的动机,避免合作社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社会网络是合作社实现“里应外合”的特殊资源,不同的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结构特征催生出不同状态的信任供给;高质量的正式制度可以维系网络关系产生的信任,并协同非正式规范对社员的制度信任观起到强化作用;制度的有效执行可进一步拓宽社员的网络边界,促进合作社的社会信任实现稳中有增;合作社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增加对社员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合作社信任半径的延伸和凝聚力的增强。为此,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真帮扶、严督导”的角色定位,一方面帮助合作社进行外部网络拓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社的监测评价。合作社则在完善并高效执行制度的同时,注重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共情环境。关键词:特困地区;合作社;社会资本;集体行动困境09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谢璐(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能和新活力。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范畴,即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农村治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就是通过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数字化赋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治理新途径。面对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和数字技术变革带来新挑战的双重困境,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五大实践路径,即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共同和有计划地利用数字生产力、以数字化驱动制度改革、以数字化变革推动“赋权赋能”和以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融合;社会再生产;治理数字化10从悬浮到适应: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与情境实践严红(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基于实践经验,本文建构“制度—情境”分析框架,对A县公共品“适应性供给”创新模式进行解构。研究发现,项目进村制度悬浮会导致公共品供给低效甚至无效。制度适应是处于统一性制度文本与差异化乡土情境之间的中间环节,县域政府能够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结合社会内生需求、基层治理能力和乡土权力结构三个维度,以供需有效衔接的决策机制、资源属地管理的赋能机制和民主监督的社会吸纳机制,实现制度逻辑从悬浮到适应的转变。当制度安排适应乡土情境时,有利于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达成供需均衡、村民参与和监督有效的实践效果,优化公共品供给效率。这表明,制度适应是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有效机制,需要强化公共品的县域统筹能力,培育县域自主性,使其能够因地制宜地优化制度。最终以制度的情境适应性实现动员群众和组织社会,促成村庄社会对公共品的自我建设和自我管理,实现公共品供给有效。关键词:制度悬浮;适应性;公共品供给;县域政府11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溢出效应:形成机理与现实表征刘赛红,胡丽辉,孙媛(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摘要:作为现代经济核心,金融是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会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经济的整体性增长,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为充分发挥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正向溢出效应,本文以湖南省浏阳市的相关案例为基础,运用经典经济学理论,从关联网络、空间辐射、产业中介三个维度对金融溢出效应的形成机理展开剖析;基于宏观公开数据与微观调研数据,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溢出效应的现实表征。并针对农村金融溢出效应发挥不完全的现状,提出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层次、推动金融数智化转型、挖掘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等对策建议,为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决策制定参考。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农村金融;溢出效应;形成机理;现实表征12唤醒沉睡资源: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基于川西林盘跨案例研究贾晋,刘嘉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摘要: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底色所在。本文立足乡村生态资源集体产权特性与半封闭性公共池塘资源特征,结合自主治理理论,提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基于川西林盘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一是集体行动,以唤醒沉睡生态资源,实现整体生态空间打造与生态资源要素化;二是共同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且发挥互补性作用的中国特色治理规则,以多要素集聚、多业态拓展实现生态要素产品化;三是利益共享,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调节利益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乡村集体产权与乡村主体的新视角,不仅为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实现与振兴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通过中国特色实践丰富了自主治理理论。关键词: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川西林盘;案例研究END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目录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及其转型:基于人情关系维度的考察......罗必良,耿鹏鹏(6)村庄的治理结构与地权界定......曹正汉,郑琰(19)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成本与中国乡村治理......许庆,刘进,杨青(32)新乡贤、变革型领导力与乡村治理——基于嵌入式多案例研究......张利庠,唐幸子(40)组织与制度大力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助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金三林,张海阳,孙昊,陈炫汐(53)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基于生产传统与现代市场的共生视角......王长征,冉曦,冉光和(60)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机会主义行为研究——基于S省Q村的实地调查......王钰文,王茂福(72)产业经济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田野,叶依婷,黄进,刘勤(84)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业产出:事实、机制和政策含义......方观富,蔡莉(97)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真赔”了吗——基于全国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牛浩,陈盛伟(113)后疫情时代我国大豆进口稳定性及产业发展研究......汤碧,李妙晨(123)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22年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9:30-11:30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顾益康(浙江省农委原副主任)浙江省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实践及思考马晓河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文启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农业经济问题》将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需求,洞察农业发展焦点问题,辨析农村改革热点问题,探讨乡村振兴难点问题,现特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公开征集论文,组织刊发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征文要求如下:一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01目录国家食物安全与农业新发展格局构建.......杜鹰,张秀青,梁腾坚(4)“双碳”问题“双碳”目标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森林碳汇的潜力和政策需求......徐晋涛,易媛媛(11)中国农业碳中和目标分析与实现路径......赵敏娟,石锐,姚柳杨(24)“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研究:现状、误区与前瞻......张俊飚,何可(35)面向低碳发展的农业生态效率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基于SBM-ESDA模型......崔许锋,王雨菲,张光宏(4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碳排放变动及减排策略......韦玉琼,龙飞,岳欣冉(62)中国化肥减量政策变迁及其内在逻辑......陆钰凤(74)案例研究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智农通”的实践与启示......陈卫洪,王莹(86)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与关键举措......王军,曹姣(100)其他智慧农业革命影响及对策研究......牟少岩,丁慧媛,郑满生,李敬锁(111)举家迁移农民工时间配置的逻辑、困境与突围——基于结构化理论的分析框架......管煜茹,董晓林(118)中国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动态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产品间横向及产业链纵向价格溢出视角分析......丁存振,肖海峰(129)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评《中国农业碳减排路径研究》......蓝海涛(144)01国家食物安全与农业新发展格局构建杜鹰,张秀青,梁腾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摘要:入世20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大进小出”已成常态,其中蛋白类食物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食物自给率呈现下降趋势,国家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食物安全问题愈来愈重要。因此,有必要将粮食安全进一步向食物安全扩展和延伸,更加强调粮食安全基础上的食物安全。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要在明确战略底线和战略思路的基础上,立足国内打好种业翻身仗,着眼于国际打造海外供应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新发展格局。关键词:食物安全;食物自给率;农业新发展格局02“双碳”目标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森林碳汇的潜力和政策需求徐晋涛,易媛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摘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一项措施。本文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和产品市场替代三个维度,论证了森林碳汇的巨大潜力并给出具体的测算结果,并指出目前林业部门存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不足。要想实现森林碳汇的潜力,在集体林区,需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去除限制性的林业管理政策,调动林农和私人部门投资于林、改善林业经营的积极性;在国有林区,需要重启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并适时调整天然林禁伐政策,加速将部分退化的天然林改造为高产的人工林。由森林生产力改善而增加的木材供给,如果用于长期固碳的产品形式,例如建筑用材可以替代高碳建筑材料,有助于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森林碳汇;林业改革;天然林禁伐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01目录收入差距与集体行动——来自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证据......章元,左丛民,张冰瑶(4)契约农业能否促进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谭永风,陆迁,张淑霞(16)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基于江苏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周莹,谢清心,张林秀,田旭(34)生猪疫情变动对猪肉价格的冲击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陈昱帆,花俊国,张俊华(48)中国饲料粮进口替代研究......陈雨生,周睿,张婷(64)要素市场改革下农户非农就业的增收逻辑......胡祎,杨鑫,高鸣(78)农地流转价格结构分化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5省调研数据......杜挺,朱道林,王兆林,李超(96)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黄杰,孙自敏(109)“厕所革命”与农村未成年人健康:微观证据及作用机制......董杰,尹希果,张宽,李后建(128)01收入差距与集体行动——来自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证据章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左丛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冰瑶(南京大学商学院)摘要:收入差距的持续上升会通过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宏观政策、社会稳定等渠道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展开,本文则基于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背景提出理论假说,认为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会抑制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调查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后发现,第一,村内的收入差距确实与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负相关;第二,利用农村税费改革作为工具变量解决了村内收入差距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村内收入差距对村民的集体行动有显著的负向因果效应。中国21世纪初的税费改革降低了村内的收入差距,进而提高了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政策制定者除了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收入差距,还有必要关注局部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本文还为全面评价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关键词:收入差距;集体行动;农村税费改革02契约农业能否促进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谭永风,陆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淑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摘要:“龙头企业+农户”作为一种新型契约养殖模式,对于保障畜牧产业稳定增长和养殖户持续增收起到积极作用,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这种契约模式能否促进养殖绿色生产转型仍需进一步检验。本文利用四川、河南和山东三省468户生猪养殖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在考虑和修正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基于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契约农业参与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效应与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契约农业参与能够促进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在反事实假设情境下,参与契约农业养殖户若未参与契约农业时,其绿色生产转型将降低9.20%;未参与契约农业养殖户若参与契约农业时,其绿色生产转型将提高37.26%。第二,契约农业参与扩大了养殖户间绿色生产转型的差距,参与契约农业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程度差距的贡献率为7.71%。第三,契约农业参与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存在群组性差异,表现为契约农业不仅可促进有绿色转型意愿养殖户的绿色生产转型,还可促进无转型意愿养殖户的绿色生产转型,且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收入占比较低及风险偏好程度偏低的养殖户,契约农业参与对其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效果更好。第四,机制探讨表明,契约农业参与对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作用依次源于成本控制机制、技术采纳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关键词:契约农业;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内生转换回归模型;Fields分解法03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基于江苏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周莹,谢清心(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林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田旭(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造成负面影响,改变了居民的膳食偏好,这些变化均对农村家庭食物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疫情对居民膳食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江苏省2019年与2020年两年农村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和Poisson模型与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家庭的各类食物消费数量与膳食质量(多样性与膳食偏离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好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双重作用下,农户大部分食物消费量(谷类和奶制品除外)均显著提高;但膳食消费量的提高并未改善总体膳食质量,受疫情影响,农户总体膳食多样性水平下降,且食物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的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食物消费质量04生猪疫情变动对猪肉价格的冲击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陈昱帆,花俊国(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俊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2009年2月至2020年1月生猪疫情相关月度数据,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VAR模型研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的时变冲击和肉类产品间的横向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显著的横向溢出效应。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滞后期、不同时点上的冲击方向及冲击大小存有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受生猪疫情冲击,牛肉、鸡肉价格随猪肉价格变化出现同向波动、先负向后正向,但鸡肉波动幅度更大;羊肉与其他3种肉类受生猪疫情冲击表现不同,呈持续正向冲击。据此研究结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及时展开生猪疫情防控、进行舆情管理,实现生猪疫情期肉类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提供政策建议。关键词:生猪疫情;猪肉价格;TVP-VAR;冲击效应;溢出效应05中国饲料粮进口替代研究陈雨生,周睿,张婷(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摘要:在我国饲料粮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规模激增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饲料粮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外供给的视角,通过CR4指数(行业集中度指数)和HHI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近年来中国饲料粮的进口市场格局,计算出口产出弹性,寻找饲料粮国际贸易市场上具有出口潜力的国家,再利用2012年1月—2018年12月的月度进口数据,基于LA-AIDS模型,测算了不同进口饲料粮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重要饲料粮(玉米、大豆)的进口市场结构属于高寡占I型市场;(2)大麦、小麦、高粱、木薯干对玉米进口具有产品替代性,而DDGS(干玉米酒糟)与玉米表现为互补关系;(3)乌克兰、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不仅拥有较强的玉米和大豆出口潜力,还可以作为饲料粮替代品种的进口来源。因此,本文建议全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饲料粮贸易合作,增加这些地区的饲料粮进口规模,实现进口来源国替代,分散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适度开放饲料粮市场,引入适量、低价的大麦、小麦、高粱和木薯干等替代品种对高价玉米进行替代,以满足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市场需求,稳定饲料粮市场供给。关键词:饲料粮进口;饲料粮替代;LA-AIDS模型;粮食安全06要素市场改革下农户非农就业的增收逻辑胡祎,杨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高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摘要: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关键词:非农就业;要素配置;农民增收;市场化改革07农地流转价格结构分化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5省调研数据杜挺(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道林(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兆林(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超(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摘要:农地流转价格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过去学者较多关注其时间和空间特征而忽视其结构特征分析。本文运用黄淮海地区5省3504份调研数据,从用途和主体两个维度对农地流转价格的结构分化特征和机制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价格在“用途”和“主体”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结构分化特征。在流转用途上,农地流转价格呈现非农用途>养殖用途>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分化趋势;在流转主体上,农地流转价格呈现出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的趋势。结构分化机制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价格的用途分化是由不同流转用途收益水平的差异导致的;而农地流转价格的主体分化并非由不同流转主体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效率差距所导致,而主要是受不同主体流转用途差异的影响。关键词:农地流转价格;结构分化;农地流转用途;农地流转主体;分化机制08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黄杰,孙自敏(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1998—2018年31个省份的种植业碳生产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方法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表明,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总体区域差异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演变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部分经济区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和极化特征;整体上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高水平地区种植业碳生产率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不仅要把握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还要积极利用经济区之间种植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实现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关键词:种植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空间溢出;动态演进09“厕所革命”与农村未成年人健康:微观证据及作用机制董杰,尹希果,张宽(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后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中的农村微观样本,在控制函数法的有序多分类模型(CF-oprobit)实证框架下,对厕所卫生设施改善与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因果效应和内在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评估和识别。研究发现,(1)农村家庭拥有独立使用厕所会显著提升处于12~16周岁的未成年人健康水平。(2)异质性分析表明,独立厕所对上述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健康的保护作用在少数民族、独生子女以及学龄前为留守儿童的样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3)独立厕所对于该阶段未成年人的健康保护机制并不是传统文献所认为的通过阻断排泄物对水源污染实现的,而更有可能的解释是:独立厕所可以解决传统开放式厕所人畜排泄物堆积的问题,进而避免蚊蝇和空气等其他途径导致细菌传播。(4)对接通自来水的家庭样本分析表明,拥有不同类型厕所卫生设施均能显著提升上述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健康概率且作用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别。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关于卫生基础设施的健康效应领域文献,还对当下中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经验参考。关键词:厕所革命;未成年人群体;健康保护效应;中国农村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2年8月8日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刘玮,孙丽兵,庹国柱(4)退耕程度高低和时间早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多项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潘丹,陆雨,孔凡斌(19)新型故乡联结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陈菊慧,朱秋博,白军飞(33)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吴雪婧,于小兵,钱宇(46)家庭财政转移支付如何有效阻止脱贫家庭重返贫困——基于多维返贫测量视角......张鹏,吴明朗,张翔(61)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了吗......邓金钱,张娜(77)金融知识匮乏视角下农户信贷认知偏差与背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异质性分析......魏昊,夏英(94)宗族网络是否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计小青,赵景艳,刘帅(109)选举参与、公共投资与农村生活用水体系......葛章明,王晓兵,于晓华,闵师(125)01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刘玮,孙丽兵(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庹国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摘要:本文结合保险定价基本原理和保障水平驱动机制,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户经营性净收入的影响机理。同时,本文利用2008—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户经营性净收入的影响。面板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在保障广度和保障深度两方面影响农户经营性净收入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并且在农业灾害发生前,财政保费补贴比例的提高有助于增强保障广度和深度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驱动力;在农业灾害发生后,保障赔付效益对保障水平的农户增收效应具有抑制作用。最后,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考察不同保险保障水平影响农户经营性净收入的差异。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农民收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02退耕程度高低和时间早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多项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潘丹(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陆雨,孔凡斌(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将农户退耕还林参与行为视为动态的过程,从退耕程度高低和退耕时间早晚两个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基于农民收入增加的退耕还林政策优化提供决策参考。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利用多项内生转换模型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的估计结果表明,就退耕程度而言,退耕程度高会显著地提高退耕农户收入,但退耕程度低则会显著地降低农户收入。表现在于基于反事实假设,退耕程度低和程度高的农户若选择不参与退耕,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上升8.50%和下降15.56%。就退耕时间而言,与未参与退耕的农户相比,参与退耕时间早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不明显,但参与退耕时间晚的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显著减少。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退耕时间晚的农户若选择不参与退耕,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上升6.66%。因此,可以采取激励退耕程度低的农户扩大退耕规模,延长退耕时间早的农户补偿年限及提高补贴标准等方式,继续巩固已有退耕成效,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收入;退耕程度;退耕时间;多项内生转换模型03新型故乡联结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陈菊慧,朱秋博(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军飞(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农民工微观在线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依托新媒体的新型故乡联结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为获得稳健的回归结果,实证模型中的内生问题采用工具变量回归进行处理。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新型故乡联结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返乡概率,其边际影响明显高于天然的亲缘与地缘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对于故乡的环境感知在其返乡决策中发挥显著正向中介作用,但经济感知存在负向中介效应。这意味着,在吸引农民工返乡的政策措施中,地方政府不仅要在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环境上下功夫“筑好巢”,也要更加重视利用蓬勃发展的新媒介、新平台,增强农民工对故乡经济发展的预期和信心,主动与外出农民工缔结联结与互动,积极宣传地方经济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举措等,才有可能“引回凤”。关键词:农民工;返乡;故乡联结04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吴雪婧,于小兵,钱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摘要: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成为未来反贫困工作的核心。而自然灾害的冲击,是其重要的风险因素。本文首先在理论上详细探究了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机理,其次基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FGLS和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自然灾害显著地增加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从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的异质性分析来看,政府补贴、多元经营、高受教育程度能够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在更换贫困线及脆弱线标准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家庭收入因素是自然灾害影响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农户健康、交通运输因素次之。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要重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监测,加大保险力度及完善路面交通体系,并倡导农户开展多元经营、提升人力资本。关键词:自然灾害;贫困脆弱性;农户贫困;CFPS05家庭财政转移支付如何有效阻止脱贫家庭重返贫困——基于多维返贫测量视角张鹏,吴明朗(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翔(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摘要:贫困被视为人类幸福的敌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返贫风险,财政对阻止返贫的机制及效用值得重视。本文探讨返贫发生机制及财政“阻返”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在A-F多维贫困测量的基础上识别家庭的多维返贫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家庭财政转移支付的“阻返”效应。结果显示,家庭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显著阻止脱贫家庭返贫的可能,现金转移支付的“阻返”和阻止致贫或持续性贫困效果不明显。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阻返”机制;返贫;多维返贫测量06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了吗邓金钱,张娜(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的新业态,大幅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能够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优化收入分配。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设计完整的检验策略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这一结论经过内生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但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这一结论在分区域、分经济发展水平的检验中均成立,但缓解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发挥得更充分。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受益于数字普惠金融便利性和低成本的优势,农村居民能够充分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获得比城镇居民更高的增收效应。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不平等;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07金融知识匮乏视角下农户信贷认知偏差与背离——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异质性分析魏昊(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夏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在构建金融知识影响农户信贷认知与信贷背离的理论分析下,本文利用黑龙江、河南、四川和浙江四省粮食种植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运用IV-probit模型和含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农村金融存在深层次的隐患,农户普遍具有金融知识匮乏、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等问题;金融知识匮乏引致农户正规信贷背离,压制农户信贷申请积极性,同时金融知识匮乏导致农户对正规信贷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区域发展不平衡下金融知识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经济落后地区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加强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和差异化施政是改善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的关键。关键词:金融知识;信贷背离;信贷认知偏差;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性施政08宗族网络是否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计小青,赵景艳,刘帅(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摘要: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是实现乡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理论层面探究了宗族网络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影响,考察传统民间力量在现代乡村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并基于“千村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宗族网络与村级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宗族网络显著抑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且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净流出、抑制土地流转以及减少公共品供给等途径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网络规模在均匀型宗族结构、平原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农村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宗族网络强度在均匀型宗族结构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政府部门的支持不仅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缓解了宗族网络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抑制作用。关键词:宗族网络;村级集体经济;土地流转;政府补助09选举参与、公共投资与农村生活用水体系葛章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晓兵(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于晓华(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闵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条件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基于“选举参与—回应”模型与“二部制付费”俱乐部物品消费理论,本文探讨了通过公共投资的机制,村庄选举参与水平对农村生活用水体系的影响,并利用CFPS两期面板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与Mundlak估计法检验了选举参与水平通过公共投资的机制改善农村生活用水体系的推论,同时采用宗族势力作为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表明,随着村庄选举参与水平的提高,农户使用自来水和冲水厕所的概率也显著增加,其中公共投资起到了重要机制作用。在采用线性概率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更换公共投资占比作为机制变量、控制区域差异变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基层民主参与意识,重视基层选举参与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关键词:选举参与;公共投资;农村生活用水体系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2022年第6期目录反贫困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演进逻辑......黄承伟(4)构建有效的防规模性返贫的机制和政策......汪三贵,周园翔(12)“十四五”期间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策略......张琦,万君(23)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赵映,张鹏(35)土地问题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前置及其效力扩张的制度风险与因应解决方案......靳相木,李梦微(46)如何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基于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视角......郭恩泽,吴一恒,王博,马贤磊(57)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及化解路径......王玉波(68)产业经济秸秆翻埋还田补贴发挥功效了吗......喻佳节,司伟,赵启然(84)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的达峰假象——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与检验......张越杰,闫佳惠(93)隐含水污染视角下的中国省际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李姣,李朗,李科(106)其他贸易便利化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房悦,范舟,李先德(122)赋能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实现方式——以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例......何得桂,武雪雁(13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演进逻辑黄承伟(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摘要: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针对当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实践、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提出并深入阐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战略演进过程,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和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这一战略演进的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持续提升的理论素养、战略思维能力及坚持系统观念是战略演进的支撑,而持续强化战略实施的动力机制和优化工作推进体系是战略演进的保障。关键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演进构建有效的防规模性返贫的机制和政策汪三贵,周园翔(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脱贫攻坚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过渡期的重点任务,然而防规模性返贫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分析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返贫风险和原因,对目前政策实践中防止规模性返贫监测体系和政策帮扶体系进行分析,梳理构建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完善防返贫监测纳入和风险消除机制;二是加强对监测户中非脱贫户的政策覆盖;三是坚持因户施策,杜绝“应帮未帮”现象,强化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帮扶措施。关键词:脱贫与返贫;规模性返贫;防返贫监测“十四五”期间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策略张琦,万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摘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是中国“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的重要任务,这既有强烈的现实需求,也有时代发展需要。对此,国家需要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标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使命来巩固脱贫攻坚的减贫成效;以持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巩固拓展持续增收机制;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目标巩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果;以提升县域发展和基层治理水平,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制度成果;以创新改革为目标,把脱贫攻坚的精神和价值成果拓展到农村改革和国家治理领域。而要做好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在推进策略上需要把握六大战略转型,在时序推进策略考虑采取分两个阶段有序推进,空间策略推进上根据三类不同地区实际采取分区域差异性推动。关键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体思路;策略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赵映,张鹏(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扶贫政策推动了绝对贫困的大规模消除,阐释政策变迁、解开政策减贫“秘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构建“场域—形式—行为”政策变迁分析框架,阐释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从着力解决温饱、致力总体小康、奋力全面小康,再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历史分期。在“减贫战略—农村改革—理念转型”场域中,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渐进式政策更替、层叠、漂移、转换变迁保持存续和稳定,持续塑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行为者行为,促进贫困人口内生发展、摆脱绝对贫困。农村扶贫政策稳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这为刻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政策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关键词:农村扶贫政策;政策变迁;绝对贫困;历史制度主义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前置及其效力扩张的制度风险与因应解决方案靳相木,李梦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2019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将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前置于征收申请环节,并将其效力扩张到对能否启动征收权予以约束,这一改革旨在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各项程序性和实体性的合法权益,但也意外导致土地征收向国家购买的混同和异化,原本公权性质的征收权在正式的法律制度上遂演变成“协议征收”。征收权的公权性质之混同和异化将加大征收实务中“小群体抱团”“钉子户”和地方政府“逼上梁山”等制度风险。因应解决征收权的公权性质之混同和异化所导致的制度风险,应当沿着疏解征收权的非公益性职能的思路,让公益性职能归公权、非公益性职能归市场,推动强化公益性征收的公权性质、建立国家购买集体土地制度和实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位一体”改革。引入强制缔约制度是在新法确立的补偿安置协议前置框架下强化征收权的公权性质的可能选择,允许国家购买集体土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则是让征收权退出非公共利益领域的两项补位性制度安排。关键词: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强制缔约;国家购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如何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基于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视角郭恩泽(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一恒(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王博,马贤磊(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摘要:探索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路径是现阶段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产权配置形式和产权实施机制的视角着重探讨了两者对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权配置形式的有效性与产权实施机制的可执行性是影响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产权配置形式的权利权能内涵不清与权能实现路径的缺失,以及产权实施机制存在的委托代理风险和市场活力萎靡是制约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地聚焦于产权实施机制构建更有利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可通过提升复合型产权实施机制的可执行性进一步发挥产权功能,促进“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产权配置形式;产权实施机制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及化解路径王玉波(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摘要:为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来源,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2001—2017年相关数据,描述激励约束机制下的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发展历程,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乡村自身三个层面识别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及总体运行框架,阐释各项潜在障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时间序列上各潜在障碍因素数值变化趋势。采用熵值及理想解相似排序法测算三个层面障碍程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17年影响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三个层面的障碍作用同时存在,但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与乡村自身的障碍程度呈现“此消彼长”变化趋势,导致总体障碍度没有显著变化。随着土地财政资金规模的增长,对于以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障碍逐年减小,表面现象上最主要的障碍是乡村自身发展较滞后的现实情况,实质根源是国家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及分权财政体制和经济增长为主的政绩评价体系。从完善土地财政形成制度根源、优化考评监管体系、征收保有环节房产税、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推动低效农村建设用地异地入市与农户规模化经营等方面,提出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化解路径。关键词: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乡村振兴;潜在障碍因素秸秆翻埋还田补贴发挥功效了吗喻佳节,司伟,赵启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秸秆还田是缓解我国秸秆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激励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2018年黑龙江省实施了秸秆翻埋还田补贴政策,而补贴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值得研究。为此,本文基于对黑龙江省农户开展的追踪调查数据,利用PSM-DID方法,分析了秸秆翻埋还田补贴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秸秆翻埋还田补贴政策显著促进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采用不同的匹配方法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与此同时,农户经营规模是影响秸秆翻埋还田补贴效率的重要因素,即秸秆翻埋还田补贴促进大规模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对小规模农户的促进作用却不显著。因此,本文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识别农户的投资预期、实行差异化补贴,调动小规模农户技术采纳的积极性,以提高补贴政策的效率,达到消耗秸秆存量的目的。关键词:秸秆翻埋还田;技术采纳;补贴;政策评估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的达峰假象——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与检验张越杰,闫佳惠(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在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本文基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判断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EKC曲线形态及曲线拐点是否存在,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及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对肉牛产业碳排放是否达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肉牛产业碳排放EKC曲线形态呈“倒N型”,并已经越过拐点,但产业尚未实现碳达峰。在研究中发现,EKC曲线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推演的结果,若仅以EKC曲线判别碳排放是否达峰可能会造成达峰假象。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中国肉牛产业未来可能会迎来产业增长与高碳排放并行的阶段,无论是为履行碳达峰承诺还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都应提高产业自主能力,合理规划布局碳减排政策与产业自主发展策略。关键词:肉牛产业;碳达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VECM模型;脉冲响应隐含水污染视角下的中国省际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李姣,李朗(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李科(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摘要: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了各省份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水污染及其构成来源,同时分析了农业水污染随贸易在省与省之间的净转移方向和数量,并依据水污染治理成本确定了各省份的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端和消费端水污染排放在全国各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大,省际之间确实存在大量的水污染转移。转入区域主要为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渥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转出区域则主要为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依据各省份农业水污染的净转移方向,确定的生态补偿支付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和宁夏,其中北京市的支付补偿标准最高,为25.65亿元;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有辽宁、湖南、河北、吉林、甘肃、黑龙江、广西、江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新疆、海南、贵州、四川,其中河北省的受偿标准最高,为24.52亿元。考虑到农业水污染转移的复杂性及生态补偿支付/受偿数额的不对称性,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仍需充分发挥中央政府或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关键词:多区域投入产出;隐含水污染;省际生态补偿;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贸易便利化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房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范舟(康奈尔大学)李先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摘要:本文研究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全球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考虑到所有在产品层面存在零贸易值的双边关系,本文建立了跨期10年,包含了110个国家96类产品约1150万个观测值的完全平衡面板数据,使用多边阻力方法将理论中多边关系对贸易的影响纳入研究框架,选择泊松极大似然模型进行回归。研究发现,在农产品领域中,与出口国相比,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更大;导致农产品与非农产品领域进出口双方贸易便利化的边际效应发生反转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基础设施。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边境管理水平提高虽然在整体上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在低收入组国家间发挥的作用很微弱;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在各国家组合中均较为突出,出口国为低收入组国家时边际效应最大;改善商业环境在贸易国为低收入组国家时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所有低于世界平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国家提高到平均水平,全球农产品贸易将增长584亿美元,约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量的4.5%。关键词:贸易便利化;贸易成本;多边阻力;引力模型;泊松极大似然回归赋能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实现方式——以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例何得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武雪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摘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关键词:赋能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创新;治理有效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百年变局、世纪疫情背景下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征文启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综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逆经济全球化贸易战升级、俄乌冲突、极端气候灾害等多种因素叠加,使得国际粮食供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难度与风险进一步加大,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讨新发展阶段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挑战和保障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农业经济学会拟于2022年7月30日在东北农业大学召开“百年变局、世纪疫情背景下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一、会议时间及地点(一)会议时间:2022年7月30日(二)会议地点:黑龙江哈尔滨二、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承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高端智库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三、会议主题百年变局、世纪疫情背景下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四、征文内容1.建党以来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2.百年变局与俄乌冲突下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与面临的主要挑战;3.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及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4.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贡献与发展困境;5.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路与对策;6.树立大食物观与保障食物供给。五、会议准备征文截止日期:2022年7月20日应征论文务请于2022年7月20日前发送到指定邮箱,主题请注明“应征论文”,论文写作体例请参照《农业经济问题》,并写明作者姓名、单位、职称职务及联系电话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将聘请专家进行评审,优秀论文将直接进入《农业经济问题》审稿程序。会议将邀请入选论文的作者参加学术研讨交流。六、联系方式会议论文联系人:李雪联系电话:010-82106183电子邮箱:lixue05@caas.cn关于我们《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官网:https://www.iaecn.cn/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陈锡文(4)数字农业数字农业的福利效应——基于价值再创造与再分配视角的解构......马述忠,贺歌,郭继文(10)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黄卓,王萍萍(27)大数据驱动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谢康,易法敏,古飞婷(37)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实施路径......李海艳(49)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再检验——基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调节效应的视角......徐光顺,冯林(60)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吗——基于全国两大家庭农场示范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陈志刚,章颖(83)中国苹果期货市场有效吗——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检验......侯晓康,刘天军,袁雪霈(98)其他中国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收入弹性、效应解析及模拟分析......张宗利,徐志刚(110)公共养老能替代土地养老吗——来自“新农保”影响农地租出的经验证据......汪险生,李宁,胡平峰,金晶(124)农民合作社研究的高质量学术成果——评徐志刚等«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理论与经验»......孔祥智(144)
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