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绛的“不争”到底是什么?(总第213期)

2017-06-20 杜骏飞 杜课

不争

文|杜骏飞

上次,和大家谈杨绛先生的时候,有同学问,杨先生说的“不争”到底是什么?是淡泊多呢,还是不屑更多?


还有同学问,不争,虽然是一个难得的品格,但现实如此骨感,世道如此艰难,如果不争,处处退让,人岂不是艰于生存吗?


按理来说,人不到老的时候,对“不争”是无感的,也没有多少资格谈不争。不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色也好,斗也好,得也好,大约其间都藏著一个“争”字。看来,就算老了,也是难免要争上一争的。


因此,不争,终究还是一场修行罢。考虑到不争的场合形形色色,不争的理由林林总总,故此,不争的面貌品质也当是迥然不同的。


我和各位一样,也时常遇到那些为了一点利益便争执不休之辈,与之争吧,失了风度,不争吧,失了公义。那么,到底是争还是不争呢?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信念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与人争斗。


我们这些凡人,大约都是做不了圣人的。不过,圣人之道,还是值得好好理解一番的:不争而又有所为,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第一种不争,是不作口舌之争


“不争”在《道德经》里有时也做“不诤”,意思是:在语言上不争辩。在这世界上,人的争斗中,有多少是为实在的利益而争斗呢?其实没多少。依我看来,大部分还是口舌之争。为了面子而叫嚣,为了章句而相互鄙夷,为了自证其是而辩词滔滔,其实,赢了口舌,往往也只是赢了一场空。


孔子在《里仁》里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学而》里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怎么一为君子,话就要少了?难道缄默是君子言行的标配吗?


确实如此。如果你的身边充斥着不如你的傻瓜,在听他们的呱噪时,你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说什么;如果你遇到蛮不讲理的对手,在听他们的狡辩时,你最好的反击就是不说什么;如果你的事业要求你做事胜于说话时,你最好的自我实现就是认真做事,但不说什么。


一默如雷,是你的不争,也是你超越的斗争。


看那些强词夺理的人,那些文过饰非的人,那些信口雌黄的人,那些巧舌如簧的人,你听到他们了吗?如果你充耳不闻,那就是你的防卫。如果你一默如雷,那就是你的反击。


按孔子的说法,这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流露于外却是不争,这是多么深的领悟!


自然,如果你能够选择不与之为伍,那就更好了。人以群分,一个君子离开宵小的聚落,其实更符合人生的自然之道。


当你离开那些你所不欲与之争的人群时,对他们来说,你成为了一个更久远的沉默,同时,你也在发出一个更巨大的声音。



第二种不争,是不作利益之争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阐发曰:“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因为要利万物而非利己,故能与世无争。


“道”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把自然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无论君、民,圣人、大盗,山水、鸡犬,都是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生命的整体。如若你以他人为自己生命的牵挂,又以自己为他人生命的背景,那么,慈悲是可能的。


当慈悲可能时,利益的不争也是可能的。


不过,修炼到慈悲,也是需要能力的。一事无成的人,慈悲为怀也仅仅是有心,很难大有所为。如果想要有为于慈悲,那还是需要令自己自强不息。当你站的足够高时,你的慈悲才会惠及得足够远。


那么,如何自强,又如何站的足够高?那就要不争而又有所为了。这就是《道德经》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关于不争于利益,你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当人之所争非我之所取时,我是不争的。


惠施在梁国作宰相时,庄子往见之。有人对谓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不料,庄子往见他时,说:“南方有鸟,其名凤凰,你知道吗?这凤凰呢,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得腐鼠,看见凤凰飞过,仰而视之曰:‘吓!’ 现在您也想以您的梁国而吓我吗?”


我们今天读这一段故事,会感到惠施在听庄子时,内心是崩溃的;而庄子在看惠施时,心里则一定充满不争的优越感。


如果你也想时常有此优越感,如果你也想摆脱生活那些无聊的日常纷争,你用什么方法?


这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认同设置得足够高。当你的追求不同于流俗时,你开始有优越感,你开始有能力不争了。



杨绛先生译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其原话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当杨绛先生安静地说“回家了”的时候,她的内心一定是愉悦的。因为,那是她的归宿,也是她的彼岸。


而在此岸,她确实没什么可争的。


编后语

不断重读杨绛先生,

总是能开启新的思考。

今日杜老师的哲思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悟?

欢迎在留言中摘录你所喜欢的句子,

也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 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世间好物不坚牢: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雍园记(全)庆典无言“作女”我们本没有资格纪念屈原 寄小读者媒介变人形证婚词两百期寄语人文论八卦号的倒掉(一)(二)你的本意是什么杜课的聚会 |不可实现的幸运,就让它消失吧|如何报道极端暴力事件张悦然:青春消费时代的逆行者|给父亲的十一首诗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宋惊艳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