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今鄙俗还是那么招人喜欢:重温“宁杭之争”(总第266期)

2017-08-12 杜骏飞等 杜课

本期目录


本期包括三个内容:


1、事件背景回顾

2、杜骏飞:答记者问

3、编辑部:如今,鄙俗还是那么招人喜欢


事件背景回顾


2015年8月,知乎上一位网友提问:“杭州和南京哪个潜力大?”,引来另两位网友“王启超”、“葉神月”用联句酬酢的方式隔空对战,从两城的历史、文化、经济、名人、建设到教育、美食等诸多领域,两人用一条条引经据典、充满调侃意味的对答,引起广泛关注,后来又被发到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论坛,在网络上一度走红,因其联句酬酢的方式较一般地域贴里的粗俗对骂罕见清新,以至于被网友称为“最文艺的辩论会”。但两位网友的对答中有颇多庸俗粗鄙之处,引来杜老师的批评。下文为当时杜老师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的意见《关于“知乎网友宁杭之争”答记者问》(有删节)。


值此事件两周年之际,杜课带大家回顾这一事件,反思甚嚣尘上的网络文化鄙俗化现象,深感恰逢其时。

 


狂欢时我们忘记了什么?

—— 关于“知乎网友宁杭之争”答记者问

 

杜骏飞

2015年8月27日

 

“知乎网友宁杭之争”,已经热闹了几天了。这场号称“最文艺”的辩论,作为联句酬酢,本是佳话;参与‘辩论’的两位网友有文才,有见解,亦属难得。

 

不过,这次“宁杭之争”,演变为蔓延网络社区、新旧媒体的公共事件,形成了大众狂欢时,其中的文化缺陷也就同时得到了放大。这使我感到有必要提出告诫和批评。

 

回顾事件过程,我认为有四点值得大众反思:


1、“宁杭之争”对答的内容里颇有鄙俗,甚至有一些回合是在争相羞辱他人的人格,例如“你宁美女章奶茶,苏北莽汉身下喘”、“你杭女神梁操唯,高丽伶人胯下趴”之类,仅仅这一番对话,就同时歧视了女性、地域、种族、职业(电影艺人),虽然格调已然不堪,却似乎最能引发话语狂欢。顺便说一句,“诗词酬酢”的双方,也许并不知道:赢得关注,并不就是赢得尊敬。

 

2、“宁杭之争”这一番辩论虽然是娱乐,但检点文风,却是网上最流行的对骂体。倘若这是小圈子里的冲突,倒也罢了,但是,当这番对话被当作文化标本被全民围观、被媒体“弘扬”时,我们不得不为之警觉。——如今网上的文化讨论,往往是攻讦多于说理,戾气重,杀气浓,“文攻武卫”遗风之流毒,一至于此。更可悲的是,偏偏很多网民对此风趋之若鹜。语言暴力在网上所在多有,一代人在此涵化、浸染,其未来对民风、国本之影响,当可想而知。

 

3、从中国的文艺传统上说,文人之间的诗词酬酢,原本是风雅之事。但如今,辞章颓败,语文靡乱,各种词句已被任性玩坏。我希望,这股潮流最好别再殃及古典文学(还记得吗?“梨花体”败坏新诗的名声,迄今仍有余波)。至于一些新媒体对“宁杭之争”文学水准的盲目推崇、过度拔高,那是媒体人的浅薄所致。(顺便说一句,记者和编辑在做新闻时把自己当青少年网友,甚至以“小白”为自我身份认同,这么做,不管在市场上有多少成功,都会是新闻业的不幸)

 

4、作为传播学者,我在微信里特别提到:“宁杭之争”的炒作不能如此低俗,媒体不能为了新闻的关注度不顾体面、更不能自己习惯于出口成脏(看看各媒体的“撕X体”标题和内容旨趣就知道,如今鄙俗是多么招人喜欢)。施拉姆说,新闻有四大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教育功能。新闻人如果干净写作都做不到了,还谈什么教育大众?文化记者还谈什么守住底线?


是的,狂欢时,我们似乎忘记了什么。

 

希望关心这一案例的网友们静心思量,当我们在谈论文学和争论的价值时,是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在消费“宁杭之争”之类的“斗文”时,是在消费什么?如果在这场“宁杭之争”中,我们写作和对话时更为自重,力求真诚、典范地写下自己对城市的评判和赞美,同时,更重要的是——善己而不恶人,我想,这不仅是对思想理性的遵从,也将是对风雅传统的致敬。

 

希望我们的网络空间里,有一天能够洋溢着理性和文明,当我们‘以文会友’时,能够对文化传统和文化规范抱有庄敬之心;也希望网络看客不偏好语言暴力、话语斗殴。也许还应该加上一句注脚:尤其是在文化青年糜集的“知乎”社区里。

 

我认为,这不仅是教养问题,而且是社会伦理的边界问题。

 

当然,我最希望的还是:报道文化和社会事件的媒体人,懂得品鉴语言文本和文化现象,并且清晰地知道:何为善、何为不善?何为美、何为不美?何处当赞誉、何处当批评?若能如此,这也将是对当下媒体精神的重塑。我说过,这是一个鄙俗的媒体时代,迄今仍是。我写过一篇文章:《大众传播的瓦釜时代》,迄今我仍然坚持这个批评。


昨天有人问我,为什么说想要跟“宁杭之争”二位网友的老师对话,还要请他“对上联”呢?我是这样想的:文章之隳乱,世风之浇漓,究其因果,还是师道之不存久矣;如果一代文学青年不能承文统而继道统,那么整个文化界就有义务承担匡救的责任。

 

像我这样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对文字知敬畏,对文化有坚守,对新闻负责任。

 

2015年8月27日匆匆

 


如今,鄙俗还是那么招人喜欢

王巧玲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位列前三甲的,是尼玛、屌丝和逗比。现在从任何一个人口中听到这三个词,都不会觉得惊讶。这是网络文化对现实的影响,鄙俗文化在现实的融入,可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以《水浒传》为例,“X”不离口的,都是李逵、孙二娘那些纯粹的粗人,而林冲、扈三娘这些稍有教养的人就不会。而当下网络语言中的脏话,显然抹平了吐出者的“身份”界限,可惜的是,这种抹平没有任何“进步”的成分可言。

 

如杜老师所言,“如今网上的文化讨论,往往是攻讦多于说理,戾气重,杀气浓。”在互联网的语言使用中,低俗语言暴力的社会危害性最为突出。无论打开贴吧,还是微博,在时事热点的网民评论中,随处可见侮辱性词语,这些评论并不提出与事实辩驳的论点,也不以逻辑为根本。2014年11月,四川泸州一名少年因感情受挫而在微博中声称自杀,跟评中不仅有各种辱骂,“不行博主必须死”等恶意评论不在少数,最终这名少年因未能及时救治而身亡。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上海女教师撑伞事件中,网民通过“脑补”情节以补全自己认定的事实,进而对当事人进行各种低俗谩骂,对当事人而言,这可能会是一生的心理阴霾。

 

古云“里有君子而鄙俗化”指作风高洁的真君子,会带动整个社会鄙弃俗气。(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鄙:鄙弃。)而现在,社会追崇的却是低俗的文化,又如何培养起君子来鄙弃俗。从媒体文章的标题来看,震惊体、竟然体等一系列标题党泛滥成灾。而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10万+,又有多少是依靠“星腥性”来提高阅读量。被称为“毒鸡汤”的咪蒙,有人统计,“最爱骂“特么”,文章中出现了326次”。在《你哪里是表白,你明明是性骚扰》一文中,不到1500字的正文中出现了5次“傻×”。《致贱人》一文中,咪蒙得出的结论就是“人对弱者不能过分善良”。在《有个词能1秒钟恶心到我:男闺蜜》一文中,得出了“男女之间不能有真正友情,否则就是乱搞”的结论。咪蒙文章中充满了这类粗鄙的字眼,一些夸张的例子,产生出“咪蒙体”,无论是文章标题还是文章内容,都免不了哗众奇宠,鄙俗的嫌疑,却受到了网友的极大追捧。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施拉姆说,新闻有四大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教育功能。诚如杜老师所说“新闻人如果干净写作都做不到了,还谈什么教育大众?文化记者还谈什么守住底线?”

 

“赢得关注,并不就是赢得尊敬。”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404动物园 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 | 关于“敌人”的知识系统 | 写给儿子的箴言|写给儿子的箴言(续)写给儿子的箴言(续二) |“写文章就像生孩子”:答问录|读书行为的算法逻辑保持始终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警惕人群 | 这下你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学传播了


关注:关于一封求助信:写给可能凋敝的中产 | “公知“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相亲鄙视链 | 七种穷人: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 利他 | 运动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王巧玲  狐言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