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实验室一期组队丨16个不同学科,创造1个共同体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从跨界共学实验室的招募通知发出开始,邮箱隔不了多久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来信通知。我们总会为之欣喜,因为又一份打破认知局限的力量,正在注入这个新生的实验室。


简历里,


有人写下期待,


“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能看到更宽阔多元的世界”(周子豪)


“我渴望通过这个活动,在参与中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我渴望通过这个活动认识到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学科背景的小伙伴,和他们一起探索学科融合的强大力量。”(许愿)



有人写下困惑,


“在新闻学院,读戏剧影视,想做文化记者,却一直在本地新闻中打转,不知如何突围。”(李同学)


还有人表达着自己对于打破学科边界的热忱与坚持,


“大二开始,我辅修了法学专业,课比别人多了一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法学严谨的逻辑和对社会热忱的态度,这对于一名记者是十分需要的。”(严同学)


“拜托!这个世界这么精彩,为什么要用一个专业、一门学科来限制自己的视野?”


在超过报名截止日期的一小时零二分后,“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终身学习者”向我们发来长信。这句话是信的结尾。


我们从收到的简历中选择了11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组成第一期跨界共学实验室。以下为录取名单:



3月14日,第一期跨界共学实验室正式组队,一段特殊的跨界之旅即刻启程。为了增进交流和了解,我们开启了“车轮采访”(每人按顺序采访下一个人),想看看横跨11个专业的ta们之间,会不会有火花四溅?


成稿中,总能看见新闻理想主义者“如同他乡遇故知”,感受到ta们之间在同频共振。对新闻的热爱,大概是来到这里的共同初衷。


周子豪 (采访者:林浩瑶)

 主修传播学

 辅修法学

 选修人类学

我们从人类学的实用性与否出发,带着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疑惑,以及对在中文媒体下语境的探索,聊得酣畅淋漓。最后,当我们提到媒体与新媒体、公关一类行业共存的问题时,子豪的回答同样令人深省。他说,坦然接受事与愿违,不回避的同时保持宽容的态度,无论终点靓丽与否,追逐的过程本身便值得记录,乐趣无穷

于若琳(采访者:沈伊婷)

 传媒大数据

高考时,她的第一志愿是新闻学,但由于分数差了几分,被调剂到了传媒大数据专业。但她知道,她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是这里,如今她已经打算好了大二转到与新闻相关的专业,为此在学业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生活中的于若琳,兼备感性与理性。哪怕是一朵云朵,她都能联想到许多优美的意象,甚至为它撰写一篇完整的稿子。同时,她又不失理性,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撰写了很多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数据新闻。


吴浩旖(采访者:许愿)

■ 土木工程

■ 新闻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比较挑战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的专业,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繁重的学习压力让浩旖喘不过气来。但是,在学习之余,浩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从土木工程专业到新闻学专业,理科与文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浩旖选择坚持自我初心的选择,走上了转专业这条道路。她觉得新闻学是一个最贴近“人”的专业,她希望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的活法。

许愿(采访者:周子豪)

 主修金融

 辅修网络与新媒体

文字对我而言像是种另类出口。它和数字给予我的感觉不同,赋予了一份价值感。很多人不太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新闻,特别与我的主修专业金融相较,家人们都会相信金融是份更体面且高薪的工作。但在我的心里想,兴趣是我选择职业的第一思考。

王宇瑄 (采访者:严胜男)

 新闻

 日语

宇瑄的故事始于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孙杨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1500米自由泳比赛冠军,“想要在比赛后的第一时间分享运动员们的喜悦与难过”,从此,体育与新闻像是相互支撑的双脚,帮助宇瑄不断探索世界


大一上学期她加入了学校的新闻社团“CBR传播人”,成为一名校园记者,在这里收获了勇气、常识与知识。如今,她已经成功完成5篇稿件了。有校园卫生巾互助盒这样的校内选题,也有独立影院、艺术家专访面向社会的选题;有被采访对象爽约的无奈,也有反复改稿的焦虑。虽然很忙很累,但宇瑄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跨界者们不同的专业背景或实习经历,又带来了打破认知边界或欣赏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林浩瑶(采访者:王宇瑄)

 主修城市规划

 辅修人类学

(城市规划是)将一个宏观的城市放大到微观的个体,从而开展研究和分析。“我们的研究就是围绕着城市和人文展开,去寻找一种最合适的城市环境,我们探索着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着城市和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我对于研究一些理想化的社会很感兴趣。“在学习人类学的时间中,人类学对于城市规划学也产生了一些相辅相成的影响。”用一种更加特殊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和考虑这个世界,会得到更加具有启发性的答案。


沈伊婷(采访者:吴浩旖)

 本科英语翻译

 未来攻读新闻硕士

在练习交传、同传期间,沈伊婷学会了一些能够快速记录有效信息的技巧,这些经验对她从事新闻实践很有帮助。“翻译不仅是逐字逐句的翻译,也要挖掘文本背后作者的真正意图。做新闻的话,不仅是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了解事实真相,找到真正发生了什么。”在她看来,翻译与新闻两个专业也有它们的共通之处。


在不同类型媒体实习的日子里,她也拓宽了自己对于新闻的理解。比如,她之前总认为做新闻就是写稿子、编辑这一块,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大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她都接触到了。


张蔚婷 (采访者:于若琳)

 社会学

通过社会学专业,张蔚婷了解到了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她学会了客观地看待世界,用整体观的思维思考问题,而这就是她未来运用到她的理想中的最核心的收获。张蔚婷的理想是希望可以客观地把新闻呈现出来,尽量减少撰写新闻者的主观色彩,而是让读者自行评述,引导读者去自行思考。

李心语 (采访者:张蔚婷)

 从事新媒体记者两年 

 目前为新闻传播研究生

关于对毕业以后的打算,虽然在这一行里干了两年,现在读的也是媒体专业,但她还未想好是否还要继续在这一行发展。“说来有点难为情,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不能不去考虑,所以还想不到将来要去做什么。不过慢慢地,自己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以前会抗拒当公务员,现在想想,毕业了回去考个公务员也不错。所以以后的事情也说不准。”


如果用一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话,她说,“过去是奔跑和选择,现在是疲惫而迷茫,希望未来是从容且坦荡。

蔡雪纯(采访者:李心语)

 本科新闻

 硕博医学

高考之后,她报考了浙大的八年医学本硕博连读。这个专业在硕士阶段才会进入正式的医学培养,本科阶段可以在浙大任意选择一个非医学的专业。与大多数会选择生物学这类与医学相近专业的同学不同,她选择了新闻学作为自己的本科专业,在她看来,本科阶段就是用来进行通识教育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阶段


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也的确让她在医院实习时,有了更多的包容和关怀。虽然她自我调侃自己在团队里是“认错第一名”,相比起本科学医的同学,她的医学基础不算扎实,在实习时也会常常犯错,但她将每一次的错误都视作成长的机会。



跨界,实际上是一种互助,透过不同的眼睛,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就像蔡雪纯采访严胜男的后记中说的那样:


“胜男目前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大三在读的学生,我是博三的学生,原本以为会有年龄差,可是在与胜男的对话里,她的回答从个人经验出发,却带着我抵达了一个更宽阔的世界,一个原本不在我的视野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火车高铁行李架设计不合理背后的性别议题,有公共议题的广袤世界。”


借用严胜男同学的一句话,正好足够表达跨界共学实验室的初衷与期待:


共同学习,寻找同温层,拥抱附近性,探索真正意义的通识教育。


希望在这个新生的实验室里,我们能一起创造这样的共同体。




参与方式

JOIN


请将简历发送到深度营邮箱:

nanduzhoukanshendu@163.com

(跨界共学实验室持续招募中!)


我们将在面试后,选择不同的专业为您组队。


除了在校生,我们也邀请毕业两年内的朋友加入,分享更实用的专业学识。




 - END -


运营总监|谢 婵

统筹编辑|陈星萌

值班编辑|刘艺琳


特别推荐阅读

跨界共学实验室|假如可以一下学11个专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