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沉的协议与被改变的人生:复盘竞业协议热点稿件 | 评稿会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9-06

竞业协议通常用于保护商业秘密。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禁止劳动者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竞对公司,或禁止他们在原单位离职后一段时间入职与原单位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避免掌握关键技术、保密信息的员工流入竞对公司,对原公司造成商业损失。但如今不少离职员工面临竞业协议下沉的困境,一些基础岗位员工也被纳入竞业范围,且违约金为其报酬的数倍,这显然违背了竞业协议设立的初衷,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

然而,目前竞业协议下沉现象愈演愈烈,今年三月某大厂对基层员工启动竞业并索赔高额违约金的事件再次引起媒体注意。如何在同题报道数量较多时找到新的切入点?如何将专业的法律问题清晰呈现给读者?如何找到信息源并展开沟通?

深度训练营第二期评稿会以“如何讲清楚‘竞业协议’这件事”为主题,选取了多篇相关报道并邀请《第一财经》记者崔硕、财联社记者敖瑾和“RUC新闻坊”成员林歆瑶,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全方位挖掘热点事件中的重要信息。
图片来源:Unsplash

Q1:大家对于哪些报道印象最为深刻?最喜欢哪篇报道?为什么?

付雨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日报》“原点original”的《被滥用的竞业协议,正在围困普通人》。这一篇对大厂基层员工离职“被围困”的处境描写得很清晰,写到了离职员工和他们的家人。其中提到函道的母亲向公司写了一封信,请求领导“宽恕”,但遭到拒绝。文章从家人这个视角切入,更能让读者有情感上的共鸣。“竞业协议”本来是比较硬核的知识,这一篇加入了感性的视角,可读性更强。

顾昭玮:这篇文章找到了两个典型人物案例——函道和李雨珊,他们相对而言都来自于更脆弱的家庭,拿不到工资会让自己和家人都处于一种很困难的境地,更能突出个人在结构性困境中的无力感。
袁扬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原点original”的《深度|徘徊在合法与合理之间:六问竞业限制协议的“双重困境”》,这篇把我想了解的所有边界问题都进行了清晰解答,比如竞对关系怎么判定、怎么判断劳动者是否属于保密人员、竞业协议的时间范围否是合理。访谈对象是胜诉员工的代理律师,比较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他提供的专业视角也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在可读性上可能稍差一些,但是能够很好地解答我们的疑惑。
Q2:操作稿件前需要做哪些案头准备?
顾昭玮:这里我分为知识储备信息来源两个部分来讲。必要的知识储备主要有:基本法理、竞业协议的定义、法律限制的主体对象和行为、竞业限制生效的法律依据和构成条件以及法院在判决时采纳的证据类型。还要理解员工离职过程中竞业协议生效的全过程,包括签订、收到被竞业通知、收到法院立案通知、被要求赔偿。另外还需要注意到竞业限制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差异:如何判定两家企业竞争关系、商业信息是否真正具有保护价值、劳动者是否真正具有保密义务、竞业协议中违约金、补偿金以及竞业期限的规定是否合理等问题。
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有法律数据库、法律条文、受访者和政府政策,也有部分报道引用其他国家的法律条文和实践加以对照来说明问题。从具体操作上来看,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人民法院案例库上搜索相关纠纷案件、查阅公开的竞业限制相关案例仲裁书、在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中获取涉及竞业协议限制的案件文书。相关的法律条文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民事诉讼法》,另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最高人民法院190号指导案例可供参考。受访者可以提供的主要信息是工作时间、薪酬状况、竞业协议、银行流水和仲裁书。
Q3:同题报道较多,如何寻找更新的切入点?

付雨洁:很多发布时间靠后的稿件,都会继续挖掘之前报道提供的线索,同时横向上也有扩展,可以观察到记者们扩充信息的方法。

一是采访对象的多样性。受访者可以分为律师、HR、员工。“原点original”的《深度|徘徊在合法与合理之间:六问竞业限制协议的“双重困境”》通过对话律师,呈现了很多干货。《三联生活周刊》的《遭遇裁员时,才知道泛滥的竞业协议有多坑》加入了前HR Nancy的视角。员工中除了被竞业限制的普通员工还有被裁员的员工,这是大部分报道都会涉及的采访对象。

二是选取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报道。除了互联网大厂,部分报道也会以传统企业甚至小企业作为报道对象,一方面能表现这不是部分行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竞业协议下沉的严重程度。

三是关注竞业协议的新动态,包括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司法案例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新的切入点。另外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目前的大多报道是在关注竞业协议的负面问题,但也有报道提到竞业协议在规则上对离职员工比较友好的一面,比如可以让离职员工在竞业期间也可以获得收入,空出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要求记者在进行报道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去尽力弄清这个从双赢出发的规则为什么在执行过程中让员工处于劣势。

四是选取合适的报道内容和形式。有两类报道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类是故事性较强的报道,代表是“原点original”的《被滥用的竞业协议,正在围困普通人》,其特殊之处在于对离职员工的家庭有很细致入微的描写,可读性非常强;第二类是数据新闻,比如“网易数读”的《我,小员工,跳槽被索赔100万》和“RUC新闻坊”的《下沉的竞业协议,平等地困住打工人》,数据新闻可以从整体上呈现竞业协议覆盖的范围、索赔金额等便于可视化的信息,非常适合这个选题。

Q4:报道中有哪些比较独特的信源、信息?

韩笑:采访所得信息的信源可以分成三类:被竞业限制的员工、公司代表和第三方(如律师、法庭审判长)。其中第三方是比较特殊的信源,他们本身较为中立,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法律背景和判例。竞业协议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纠葛,如果要平衡利益双方的表达权,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声音都需要被呈现。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陈宜芳的信源也比较独特,她可以从较为官方的立法或司法角度来解释关于竞业协议的诉讼审判。这段采访被多篇报道引用,但是内容较少,大部分法律层面的问题还是交给律师来回答了。

Q5:采访问题如何设置?

秦朗:这里我也分为员工、企业和第三方(律师、法学学者、司法人员)这三个部分。

对于员工可以提问具体的案例细节(签协议时候的场景、离开公司之后的时间线、赔款金额),重点需要提问的是他们前后的工作内容是否存在重合,在不在竞业范围内。还可以提问他们在被启动竞业后遭遇了什么样的取证手段(如跟踪、偷拍是否存在),另外还可以问问他们对竞业协议的态度如何。

对于企业HR或者猎头,需要确认近几年竞业协议是否确实被滥用了,询问启动竞业的原因和起诉原因,以及为什么不同企业的应对方式不同?滥用竞业是否对业界的人才流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第三方的提问还是围绕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首先要请他们解释清楚相关的法律条文,并对其中的关键词下定义(比如竞业限制的主体、竞争公司的定义和范围)。其次可以针对司法实践进行提问,比如滥用条件、竞对关系这些要件如何判定。最后可以站在大众的角度,询问他们在入职时应当注意什么,以及被启用竞业时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还可以询问学者是否观察到业界竞业协议下沉的这种现象,从宏观上应该如何应对。

Q6:如何平衡知识性内容和故事性内容?

宋佳旻:关于竞业协议的稿件,平衡知识性内容和故事性内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先界定法律问题,再举出具体的案例,和律师、专家的释法相结合。第二,选取主线人物故事,结合其他人物故事多线并行,在涉及法律问题时将知识性内容插入。这种写法相对比较自然,释法内容不会显得太突兀。另外,记者也可以采用数据新闻的形式,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结合大量的数据分析,指出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再进行解释。

图片来源:Pixabay

Q1:如何关注到这个选题?

陈显玲:我和敖瑾在2021年10月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汇,是因为一个商业秘密保护主题的的湾区峰会,峰会上颁布了《商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下简称《规范》),我认为这个文件其实为全国商企提供了较有参考价值的商业秘密保护样本,当时采访了起草《规范》细则的一些律师和部分企业。

我们在其中发现了和员工最直接相关的部分,“竞业协议”规定员工在离职后某段时间内,不允许到原公司的竞对公司工作。这原本是作为将商业秘密保护推进到员工端的措施。

查询之后发现,竞业协议引起的诉讼多到让我们感到泛滥的程度。企业将非核心的所有员工都纳入竞业范围,经过进一步的采访了解之后就有了《被竞业协议逼疯的打工人》这篇稿子。滥签、权责之间存在模糊地带、竞业期间原公司不支付协议规定的补偿款或金额不当等等,对员工来说这其中有很多隐形的“坑”。

竞业协议可以说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环,只不过这一环现在出现了很多问题。保护商业秘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是很重要的保护创新的方式。但是一旦泛滥又会伤害整个创新环境,这里的问题很有讨论价值。

Q2:记者如何发现新的角度?

崔硕:我是从微博发现了某大厂的高额竞业违约金问题,了解之后发现有很多类似的离职员工,他们被开启竞业限制后面临的违约金额都远远高于岗位所能提供的实际价值。我当时比较好奇违约金的设定标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多。

报题时是想从人物的角度来写,面临的问题就是只能找到单方面的调查对象,求证比较受限,真实性有待核实。和编辑沟通之后修改成目前这篇《竞业协议,边界何在?》,主要就是把竞业协议的边界给大家讲清楚。这样的话这篇报道的价值就不会局限于展现离职员工的遭遇,可以让更多读者从文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对采写来说也更好操作,不用去核查太多细节上的东西,出稿更快。其实是兼顾了内容和操作的一种报道方式。

Q3:对公司方的采访如何进行?

崔硕:一种方法是从在大厂工作过、但目前已经离职的律师开始突破。他们对前司使用竞业协议的整个发展历程比较了解,对于竞业协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比较明晰。而且由于已经离职,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

对公司的采访我们提前做了一些工作,先找到被竞业的离职员工提供了当时的审判原件和竞业协议的原文本,我们自己先弄清楚其中上千万元的罚款是怎么回事,对照之后才去联系公司方面。

一般会先接触到公司的公关,但不会有太多的信息,公关本人会有很严格的把关,而且公司不会给公关提供具体的信息。所以当时聊了两个多小时,能用在稿子里的只有两句,而且他们提供的信息和大部分被竞业的员工提供的信息是不吻合的。但不管有没有具体的回应,这个角度还是很重要的,做报道的时候要有这种意识。

Q4:如何选择典型人物案例?

敖瑾:在写《被竞业协议“逼疯”的打工人》时,我选择把王珂(化名)的案例作为主线,主要考虑到完整性和对抗性。“完整性”一方面是整个事件的完整性。王珂经历了从交涉公司、劳动仲裁、与公司和解的整个过程,整个矛盾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很完整。另一方面是其中表现出的问题很完整,这件事讲清楚之后几乎可以回答我们当时的所有疑问。

另外,“对抗性”是指这个案例中矛盾比较尖锐、典型,能够充分表现竞业协议被滥用的严重后果,比较适合作为主线贯穿全文,也能很好地串联起其他案例。采访过程中,我是先“广撒网”,之后挑出来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对于其他人物的采访其实是作为侧面补充出现在稿件里,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这个问题。

Q5:法律条文与适用之间的差距如何厘清?

崔硕:我先看了一遍当时案例的判决,把自己不太能理解的地方都圈出来,主要就是关于竞业范围和金额,之后去问了律师。在问律师的时候不用太考虑这个问题质量怎么样,只要你不了解的就一定要问下去,获得答案之后,我会在标注过的文档里面进行更新。

律师回答后会带来新的疑问。比如一个律师讲到有的案子不能按照公司属性去划分,而是直接按照事实经营范围去划分的。我当时就追问了一下为什么,他回答说不同区域、不同法官有不同的风格,可能会有倾向性。这就成为后来文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点。

Q6:该选题下数据新闻如何操作?

林歆瑶:“RUC新闻坊”是一个校园媒体,所以我们的初衷其实是给大学生和应届生做一个科普,告诉大家在职场上如何应对相关的竞业限制情况。我们的这篇稿件也主要是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切入。

图片来源:RUC新闻坊

在做这篇之前,我们对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中的相关案例进行了完整的抽样梳理,之后发现各行各业都会有这样的现象。比较反直觉的一点是传统制造业占一大部分,因为这类型企业中也有很多技术人员。还有公司起诉违约金和实际判罚这一部分,大家可能看到公司起诉的赔偿金高得吓人,但其实法院在判罚的时候会酌情裁定,大多数不会超过公司要求的四分之一,这可能是数据新闻这种形式能获取到的比较特殊的信息点。

操作的时候,我们先把相关案件的时间限定在三年内,获取了四百多个样本,把它们爬取出来再筛选掉重复和无关案件,最后的样本是300多个。针对这些样本我们做了编码,编码的对象主要是被竞业对象的职业、被要求赔偿的违约金和实际判罚的违约金等等。获得数据之后,我们主要是用Adobe Illustrator来制图。整篇稿件的制作周期大概是一周左右。

数据新闻操作的一个要点就在于规范的样本。不能随便搜集几篇就得出结论,需要一个完整的抽样系统。但劣势是没有办法涵盖个人化的叙事,整个过程也比较欠缺专业的采访。

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个点,我们除了之前同学分析的信息源之外,前期还看了大量的相关论文作为背调,也为后期的操作提供了很多思路。


-END-

系列统筹|吴珮如 罗清如 刘   影

组长|卫元祺 袁扬洋

参与|顾昭玮 宋佳旻 付雨洁

秦   朗 韩   笑 卢倩莹 袁扬洋

编辑|吴珮如

值班编辑|黄麒臻‍‍‍

运营统筹|周智珊 陈子桐‍

运营总监|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极昼工作室」周航:突围自拆自建,如何操作独家选题?|解困报道复盘
[2]30岁裸辞,50岁留学: 逃离轨道的女性人生 | 社会观察
[3]《解困式报道操作指南》上线公测,没你不行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度训练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