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河上的居住空间 |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更新

蒋单弢 城市设计 2023-02-06

是否落在地上的才叫住宅?


是否有一些不同与寻常的居住方式?


在阿姆斯特丹,四通八达的运河与当地的人们“朝夕相处”了百年,逐渐衍生出了许多与水有关的居住方式。


Via:维基百科


via:摄图网





桥宅



阿姆斯特丹由一圈圈的运河围绕而成,而在这些运河之上则有着数不清的桥梁将土地串联组合成网络。


阿姆斯特丹也是一个港口城市,期间来来回回的船只需要桥梁经常的开合来保证船只的运行流畅。所以在阿姆斯特丹某些桥梁的一端会有一些小小的构筑物,它们是控制桥梁开合的控制室,每当有船只经过的时候,就会有工作人员来到这些桥梁控制室来进行桥梁的开合操作。


然而随着自动化的普及,桥梁的开合渐渐由中央枢纽控制。这些形式各异的桥梁控制室也渐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功能而被废弃。


Via:SWEETS hotel


Via:SWEETS hotel


到了2012年,荷兰市政厅与设计师合作决定共同将这些散布于阿姆斯特丹的桥梁控制室改造成供游客自主入住的酒店房间,统称为SWEETS hotel。


Via:SWEETS hotel


项目选取了阿姆斯特丹28处桥梁控制处并将其改造为酒店的住房。改造过程充分利用了桥梁控制室开阔的视野,将生活功能置于期间使得住户能够充分地欣赏周边的景色。


比如酒店的202号房间,利用房子原本的环形玻璃窗,居住者拾阶而上,来到房子的最顶层便能欣赏到周边360度的城市视野。


202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202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202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酒店的101号房间,是一座高耸的三层桥屋,坐在这座桥屋的最高处可以看到停泊在北荷兰运河上的船只。三层的空间也使得101号房间成为了所有SWEETS hotel中内部面积最大的桥屋。


101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101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SWEETS hotel中除了那些坐落于桥梁旁的房间外,也有像206号的房间,位于运河的中心。它远离道路,远离行人,是一座坐落于市中心的小岛。且206号房间与周边没有桥梁的连接,入住与退房之时都会用船只搭载着租客进入到房屋的内部,更添那闹中取静的氛围。


206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206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206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206号房间.Via.SWEETS hotel


206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笔者在荷兰实习期间有幸采访到了这个项目的主创设计师之一,问其是怎么想到要把桥梁控制室改造成酒店时。主创回答说其实一开始也没有想着要去改造桥梁控制室。最开始的设想是基于阿姆斯特丹人口的增加想要对城市的一些空地加以利用,比如屋顶、公园等。


设计团队向市政厅提交了一份可以活化利用城市空地的设计概念。在设计团队与市政厅交流的过程中,市政厅提议可以将城市中空闲的桥梁控制室替换掉原本概念中的城市空地。于是乎一项改造阿姆斯特丹桥梁控制室的项目就诞生了。主创笑着说这个控制室的提议是市政厅送的一份“大礼”。


102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这些桥梁控制室的功能定位又是怎么确定的呢?为什么全部都被改造成就了酒店?毕竟整个阿姆斯特丹有如此之多的控制室,为啥不能是各种各样的功能?


主创说其实这一点在改造之初也有着广泛的讨论。改造后的桥梁控制室怎么才能够被大众所使用?比如改成艺术家的工作室吧,其实说到底还是属于艺术家私人的,他并不是真的属于大众。


最后基于政府管理的方便和对于大众依旧可以使用这些空间的考虑,市政厅决定集体将这些构筑物租给一个酒店公司,再由酒店和事务所一起合作改造这些构筑物。如此操作之下政府只需要和酒店公司一个租用者进行对接而不是一个构筑物一个主体去和二三十个租用者进行对接。同时酒店也给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体验阿姆斯特丹的机会,也算是一种对于公众开放。


311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对于酒店的运营,所有房间都采用自主入住的方式,租客只要在酒店官网预约,到了时间就可以入住。酒店方也给主创设计师们提供了每年几次免费入住的机会。在采访的最后主创在他居住过的桥屋中热情地和我推荐着几处他觉得住着很舒服且安静的桥屋,比如那个位于运河中心的206号房间。我一看价格七百多欧一晚上,也只能口头谢谢主创的建议了。


104号房间 Via:SWEETS hotel





船屋



当然除了桥梁控制室,阿姆斯特丹还有一种特色的河上景观那就是遍布运河两岸的船屋。


最早的船屋原本是货船,船主和他的家人们住在甲板下的小房间里。退休后,船东将船停泊在运河边上后继续在其上生活。


二战之后,为了解决阿姆斯特丹住房短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住在旧货运船上。而到了现在如果想拥有一艘船屋,则需要一个名为“ ligplaats ”(泊位)的特殊许可证。阿姆斯特丹的这些许可证数量有限,而且需求量很大。


如今的船屋变成了只有高收入的人群才能居住的场所。谁拥有泊位许可证,谁就可以在水上建造自己的城堡。在阿姆斯特丹,他们会称这些海上宫殿的主人为“wateryuppies”——嬉水士。


船屋 via:viagens.sapo.pt/viajar/viajar-mundo/artigos/europa-25-rotas-de-comboio-ou-autocarro-mais-rapidas-do-que-as-viagens-aereas


随着船屋几十年的发展,现在阿姆斯特丹的船屋根据水下部分的材质,可以分为铁质船屋混凝土船屋


铁质船屋。这类船屋起初均为货船,之后货舱经由改建成为船屋。出于保险费用的因素,这类船屋每三到六年就要送去修船厂进行维修,以防生锈。由于大多数船屋没有发动机,所以通常都是被拖船拖到修船厂的。在那里,船身外部会用高压水枪冲洗,再涂以特殊的涂料。在修船期间,船屋的居民仍可以住在船上。通常船屋在修船厂维护需要一周左右。


铁质船屋 Via: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msterdam_-_Boathouse_-_0626.jpg


而另一种则是混凝土船屋,这类船屋一般是长方形的,其内部装饰更现代化一些。它们是专门为居住而设计的,建造在一个能漂浮的混凝土基座上。由于混凝土不会生锈,因此此类船屋不需要去修船厂维护。


混凝土船屋 Via:www.5losttogether.com/renting-houseboat-amsterdam/


在阿姆斯特丹想要体验船屋的生活可以在Booking或者Airbnb上查找被当做酒店的船屋,当然一晚的价格也是相当不菲。也可以选择去参观位于市区的船屋博物馆,这是一艘在 1997 年之前被改造成房屋的驳船。


游客们在船尾登船,下五级台阶,街道的噪音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船舱的气味和颜色,以及水波的轻微运动。这艘船屋长23米宽 4.5 米,拥有 80 平方米的生活空间,与阿姆斯特丹的普通公寓大小相当。


船屋博物馆 Via:houseboatmuseum.nl/


1.甲板室/橱柜床;2.走廊;3.客厅;4.船屋模型室;5.睡房;6.船底;7.卫生间;8.水位线;9.放映室;10.船头。©蒋单弢


船身由甲板室、走廊、客厅、睡房等一些列功能组成。


其中甲板室曾经是船长及其家人的居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甚至能容下一个四口之家的居住。在甲板下面可以看到橱柜床,两个孩子曾经睡在船右舷的小橱柜床,两个大人的橱柜船位于船的左舷。


甲板室/橱柜床,©蒋单弢


再向下两级台阶,便进入了这艘船原本的货舱。以前货舱通常是很大的开阔空间,但在改造成船屋的过程中增添了一些隔断墙。现如今这里是博物馆的接待处和提供咖啡的地方。


走廊 ©蒋单弢


客厅部分,每个船屋的内部装饰都独具特色。这艘船的客厅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再现。客厅通过一个烧木室来取暖。另外,整个船屋里都有散热器与中央燃气锅炉相连接。隔热良好的船屋是很容易暖和起来的。


客厅 ©蒋单弢


睡房 ©蒋单弢


卫生间里面,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所使用过的废水会通过磨泵抽入到城市的污水系统。


卫生间,©蒋单弢


除了污水系统,船屋的供气、供水、供电和电信都与河岸连接在一起。


管道 ©蒋单弢


参观完毕,坐在船尾甲板的长椅上喝杯咖啡,晒会太阳与来往船只打个招呼。


船尾甲板 ©蒋单弢


阿姆斯特丹三面环水,甚至整个阿姆斯特丹都位于海平面以下,人们能够在桥宅和船屋中安稳地居住主要归功于荷兰的堤坝系统和风车群。


从荷兰海岸线往内陆走,可以发现整个荷兰由一层层各种类型的堤坝组成,它们阻挡着海水的倒灌。同时多层的堤坝也极大地提高了整个防洪的安全性。而风车主要起到排水的作用,风车利用风能可以将荷兰低洼处的水源源不断地排向运河和海洋。它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使得低于海平面位置的水能被持续不断地送入大海。


堤坝和风车 via:www.10wallpaper.com/view/Dutch_windmill_kids_dams-Windows_themes_wallpaper.html


桥宅与船屋,两者都是随着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化共同演化所形成的产物。桥宅由控制桥梁的开合而起,演变成如今站立在桥头供游客生活的瞭望塔。船屋由城市的港口功能而起,由原本的货船变成如今点缀在河岸边的一个个生活小品。


这些原本承担着城市职能的构筑物没有随着城市的更新而被淘汰,借助于居民和设计师的智慧摇身一变继续承担着城市里新的功能并成为城市中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蒋单弢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米兰理工建筑与城市设计在读研究生


点击链接阅读蒋单弢撰写的更多文章:

从废弃古堡到度假山庄,接待过无数贵族名媛,这才叫梦想改造!

从陵墓、监狱、宫殿到博物馆,圣天使堡带你穿越2000年时空 | 多图预警!

厕所、咖啡厅、礼品商店...解密圣彼得大教堂的那些“隐秘角落”

节点的秘密 | 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

就这三招,破解巴塞罗那空间魔法    | 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

原来停车场还能这么造?| 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

日本民居的千层套路,“回”字有多少种写法?

欧洲建筑考察:从刚性需求的纬度看老建筑改造

一个具有极致体验感的空间是什么样的?来自Cube houses的答案

河岸美学:细数巴黎与布拉格的河岸空间设计


深圳:如何建设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


网红的背后:重庆海棠溪筒子楼


表面是反都市主义,其实是反柯布西耶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加入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后台回复“特约编辑”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