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刊导览 | 【连载】《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五)




相关阅读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一)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二)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三)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四)


【编者按】日本,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近邻,从古代对中国的亦步亦趋,到明治维新的奋发图强,再到二战时悍然发动侵略最终自身遭受重创,直至今天以倡导和平为主流,日本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化着,不那么容易看清楚。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经历了“奇迹”式的增长,无论是科技制造、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日本几乎达到了全方位的先进。这几十年里,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中的成功经验和迷惑反思都值得我们一再探究和学习。在组织“日本城市史漫谈”系列的同时,编辑部将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日本。近期,我们将围绕《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这本书展开一个小系列,了解日本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代的规划实践对城市规划的深远影响。最后,衷心感谢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的引介和建工社刘文昕编辑的大力支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授权转载


1980年代案例:高山市街角整治

基于空间节点的街角整治创造出有效的都市空间


照片1 从高山阵屋一侧看中桥方向


1 时代背景及项目意义与评价


自20世纪60年代始,岐阜县高山市在各自治体中率先开展了街区的恢复保护以及河流净化活动。其开端是以1965年岐阜国民运动会为契机,由市民发起的各种街区美化运动。在河川净化方面,组织了为让宫川河流恢复清澈的儿童会活动和“美化河流会”等市民活动。在街区保护方面,1966年上三之町结成了上三之町街区保护会,此后,保护区域扩展到上二之町。在这一系列运动后,高山市于1972年制定了城市街区景观保护条例,并于1979年划定了重点历史建造群保护区。


这些景观保护的举措在部分地区获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城市化和城市旅游观光业发展的同时,市区街道景观也在整体恶化。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推进街道的恢复保护进一步向前发展,在传统文化城市环境保护地区改造规划中,对包含近代街区在内的城市整体改造手法进行了探讨,得出三个结论:①拓展城市空间,创建宜居环境;②展示美丽景观;③建设市民与观光客之间的互动场所,街角整治规划就是基于这些视点而被提出。


街角整治规划获得学会奖的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将历史和传统融入日常生活中,规划中不仅展开了历史街道建设,而且开展了以市区整体良好景观为目标的“城市建造”等一系列城市设计规划。第二,以少量的投资对街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市民和观光客而言,极大地改善了环境。第三,街角整治后,当地居民承担起街角管理责任,美化自己的家园,并且从其他地区居民也提出街角整治要求可以看出,涟漪效应已经形成。


2 项目特征


2.1 城市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区整治规划之街角整治概要


街角整治是国土厅地方城市整治选定的试点项目,它是在“城市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区整治规划—提升高山—传统与和谐文化环境创造—街角的发现”(1980年)的基础上立项的。高山市城市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区整治项目发展委员会(以下统称传统委员会)制定了街角整治的工作流程,传统委员会当时云集了一批城市规划的大师,诸如伊藤郑尔先生(当时工学院大学校长)、川上秀光先生(当时东京大学教授)、加藤晃先生(当时岐阜大学教授)、渡边定夫先生(当时东京大学助理教授)等,他们曾担任TAKE-9规划设计研究所的顾问。街角整治在各种主体的互动中编制规划制定的过程如图1所示。下面将以“街角”为重点介绍整治规划的内容。


图1 街角整治流程


图2 街角的选择

现状路口、桥梁、山脉的交会处选为街角


照片2 中桥(左岸)

面对观光客集中的桥前广场


照片3 大雄山改造点

位于中心街区的东入口


照片4 城山改造点

位于中心城市东部入口处城山公园入口


(1)街角的理论街角整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①为了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环境的意识和感受,提升街角的活力;②街角是市民和观光客交流互动的场所;③通过在街角放置城市宣传报和海报等,使之成为创造市民文化的小基地;④街角提供设备(公共电话、邮箱等),提升市民生活便利度;⑤街角是景观的基本要素,丰富了街道景观;⑥行政以较少的预算进行景观保护区整治时,通过确定街角整治的行动方针,可以期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而且它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容易被接受;⑦基于公共利益的街角整治,提高了分散各处的城市节点的环境水准,也能促使附近私人建筑设计质量提高。


(2)街角的选取旧城下町区域是传统区域核心,传统核心300m范围内所涵盖的空间定义为周边地带。在对传统核心区和周边地带100个街角的详细踏勘基础上,总结出了数个一体化的整治方案,共有43个街角被选为整治的对象(图2,照片2~照片4)。此外,这43个街角在整治规划书中作为方案提出后,又对整治对象进行复审,传统核心区和周边地带到目前为止共有53个街角被纳入整治对象(图3)。接着设置两类评价标准进行街角重要性评价。一类是基于调查组的现场勘探进行实际情况评价,另一类是基于构成景观体系的线性要素进行评价:①河流;②干线道路和迷你巴士路线;③设定传统核心区和周边地带的3条边界线,根据这些线的重叠情况划分其等级。


(3)街角的构成街角整治的方法有5点。①街角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基本属性。街角如果位于传统核心区的出入口,则街角就像是门一样,街角如果位于传统核心区以内,则应尽量保持居民的熟知性,街角(包括桥在内)是街道整体氛围的构成部分。②拓展街角的空间范围,充分利用相邻的公共空间和死角;同时拓宽人行道,形成无法违规停车的结构。③人行道可通过种植树木以及设置花坛等方式增加绿色。此外,街角的绿化要使人感受到四季变迁,从街角到街道,进一步增加其情趣。④考虑交通安全、交通形式,除了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离外,由于街角的交叉路口较多,为了使行人等候车辆时,车辆能自然减速而修正了道路线形。⑤设置街角纪念碑、指示牌、渲染气氛的照明等设施。


2.2 街角整治项目(点的整治)和街道、河流景色修缮项目(线的整治)的联动


在高山市,与街角整治等点的整治项目相互联系共同展开的是线的整治项目,包括街道和河流景观的修复。即通过点与点之间构成的线的联系,达成面的景观效果。另外,对于街道、河流景观修复项目,城市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区整治规划是作为“道路和滨水规划”来进行的。


街道、河流景观修复项目以铁匠桥左岸为例,通过3户居民的联合重建,沿宫川河步行空间跨越了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这被视为官民合作的典范(照片5)。另外,在私有土地整治费用中高山市政府给予了补助。


3 项目后续


街角整治项目,从1980年开始持续到1983年,被定为高山市的第三次综合规划,其工程费耗资3亿日元(包括国家援助5000万日元,县政府援助3000万日元),高山市60个街角得到整治,当初整治规划的实施已接近完成,市政府肯定了其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因此1985~2002年,这项工作得以延续进行。整治规划也不再限定在传统及周边区域,而是扩展到市区整体,最终有105个街角得到整治。


照片5 铁匠桥左岸通道

步行空间跨越国有土地及私人土地


图3 “街角”整治的场所

经过整治的街角分布已经发展到传统核心区和周围地带的53个整治地点


街角整治非常重视与当地居民的沟通,项目开始前总是悉心聆听居民的意见,特别是项目完成后的维持管理方面,有2/3的事项是委托给高山市的社会团体,例如自治会、敬老协会、妇女协会等,在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下,开展了志愿者无偿清扫等活动。


另外,街角整治并没有随着2002年规划结束而结束,高山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路面和水路的街巷畅通整治规划,街角整治规划延伸出的城市景观美化工程整治持续至今。


最后,回顾街角整治规划,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包括街角整治规划在内,高山市的景观整治整体上具有先进性。其被国土厅选为试点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高山市仍然拥有全国少有的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它的基础就是1972年出台的高山市城市景观保存条例,该条例甚至在国家1975年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区法规之前。作为1960年后半期开始制定的,具有独特历史性的景观保存条例的一个初期事例,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另外,1979年,作为国家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而被选中的三町地区的整体改造项目成为了核心工程,选取了多点的“街角”整治,整体形成一个网络,展现城市的魅力,这种方法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


第二,整治工程具有持续性和全面性,街角整治作为城市的固定项目推进了大约20年。还有,基于城市景观法规条例所进行的高山市综合景观整治规划,包括目前的街巷畅通整治规划,历史街区保护和历史文化弘扬等整治工程在内,并不是一次性的景观整治工程,而是持续的和全面的。高山市广泛的街道景观工程的实施在其他城市是罕见的。


作为将来的重要课题,街角整治和维持管理永远不会停歇,今后建立与地方社团组织的协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街角整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整治工程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提高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


初期的整治已经过了30年,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景观体系,高山市和当地居民在将来的整治推进中将增加新的方法,形成更加成熟的城市景观,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 岐阜県·高山市(1980):『国土庁伝統的文化都市環境保存地区整備計画─飛騨高山─伝統と調和した文化環境の創造─「 まちかど」の発見』.

2) 丸山 茂(1983):「「まちかど」は語らいの場─高山(特集·観光地と環境整備)」,月刊観光 197,26-29.

3) 小林 浩(1988):「高山市まちかど整備(県内各都市のまちづくり(都市計画)事例)」,新都市42(8),88-94.

4) 松浦健治郎(2002):「スポット的に「まちかど」を整備」,佐藤滋+城下町都市研究体『図説城下町都市』,p.111,鹿島出版会.

5) 阿波秀貢(2010):「高山市の新たな景観形成法の展開─「 まちかど整備」 ─「 横丁整備」30年間の歩み」,地域政策研究51,61-71.


识别二维码,马上购买本书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