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汇智沙龙No.2』梁焯辉:回归前后20年——香港与内地发展的互动、转型及再转型

梁焯辉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今年4月和7月,本刊分别结合当期杂志的专辑组织了“汇智沙龙”,这两次线下学术交流获得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沙龙之后,编辑部对沙龙上的嘉宾发言进行了精心整理,在最近2周将陆续呈现给大家,希望您喜欢(喜欢请转发哦)。


《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No.2


20年之变迁

——香港与内地的转型和融合

梁焯辉,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香港规划师学会前会长

香港规划署前署长

今天我们要通过一个比较宏观、比较大的框架来看两地的经济、城市发展互动与转型。

 

1  回归之前的20年(1977—1997年)的经济转型:制造业转移

 

1960年代香港开始工业化,一些外企来到香港,其实50年代末也有一点,高峰的时候是1970年,制造业占GDP比例升至30%以上,就业占45%。但1970年代末出现问题,比如劳动力价格高、土地不足等,当时政府研究出了一份报告题为《香港多元化的抉择》,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香港的工业发展,比如说高端科技。与此同时,内地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香港在珠三角设厂,规模比以前香港的大很多,同时在香港发展服务业,支持大规模的珠三角工业化。内地逐渐由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有一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改革。1993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国有企业。

 

这段时间香港主要规划工作主要包括:


(1)1984年的《全港发展策略——深圳专题研究》,探究深圳的发展对香港有什么影响;


(2)1989年完成《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当时香港的港口发展非常蓬勃,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六号、七号货柜码头开始运营;


(3)1997年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是1996年完成的,因为回归没拿到审批,回归以后才审批。

 

2  回归以后的20年(1977—2017年)的经济转型:金融服务业

 

2.1 主要政策

 

香港这段时间面临的经济转型主要是金融服务业的转型,最重要的是2003年SARS后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基于这一协议,香港很多服务业可以到内地开公司,虽然当时的限制比较多,但后来又有一系列的协议,慢慢开放。2004年香港银行可以开个人帐户进行人民币的存款、兑换、汇款及信用卡服务。2007年国家允许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在香港称为两新债,也是人民币化的一项举措。2008年人民币跨境结算,2009年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中,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中心。201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至内地20省市。2013年广东省推出腾笼换鸟政策,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这时来料加工的制造业面对很多问题,前店后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14年沪港通,建立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2016年实现深港通,同年国际货币基金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7年债券通,允许外国投资者透过香港交易所购买内地债券。

 

根据香港工业总会2003年的研究报告,香港在广东设厂5万多家,直接和间接雇佣劳动力1000万人,当时前店后厂这个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到2013年,环保标准、社会资金、制造业整体环境都改变了,需要腾笼换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广东也取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香港股票总市值为309952亿港元,列全球第五,亚洲第三(2015年数据)。内地企业来港上市达到140多家;1993—2005年,内地企业来港集资共计4.5万亿港元。

 

2.2  规划工作

 

这20年香港的规划工作有多少呢?比回归之前多很多。

 

(1)1999年公布了《“商贸地带”概念及工业用地改划指引,为工业土地改划为商业用地提供了依据。


(2)2000、2001年专门研究跨界交通。由于香港工业外移,一些来料加工的产业,原料从香港运到珠三角加工,产品再运回香港,交通流量很大,影响两地的交通。那时我们开始了第一个研究,今天我们看到的深圳湾通道就是从这个研究来的。


(3)2007年开始研究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主要是优质生活竞争力和与内地的联系,因为我们已经转型为一个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对生活的要求很高,这是我们三个大方向中的一个,与内地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后来由此展开一系列的交通基础建设,例如高铁、港珠澳大桥等。


(4)1999年开始研究香港人到内地去的资料,最初只知道性别与年龄两项信息,目的地与出行动机我们都不明确。后来每两年做一个跨界旅运调查,到现在有一系列的数据可以分析。


(5)2008年完成《莲塘香园围口岸前期规划研究》,现在已经在兴建中,明年应该完成。为加强与内地的联系,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花了很大的工夫。


(6)2009年完成《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汇总报告》,这是第一次粤港澳三地一起来研究未来发展的研究。


(7)2011—2016年通过了活化工厦政策,针对香港工业化时期遗留下来的很多工业用地的改造要求,利用这个政策将整栋工业厂房大楼改为酒店、办公楼等。


(8)2011年启动九龙东计划,希望将观塘、九龙湾与启德老机场打造为香港第二个商业中心。


(9)2017年研究了甲级写字楼的问题,因为服务业发展很快,最近这两年香港办公楼的需求主要是来自于内地的公司、国企和民企,需要多找些土地来发展。


(10)2017年6月公布了《可持续大屿山蓝图》,主要内容是大屿山综合经济发展策略,以及大屿山商业用地的初步市场定位研究。


(11)《香港2030+》预计明年完成,这是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看。

 

2.3  创新科技——经济再转型

 

(1)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从工业转到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在可能会转型为创新科技。那么香港原来的优势产业,怎样利用高科技把它做得更好?


(2)内地城市如深圳在这方面发展迅速,可能是全国发展比较好的,其他还有中关村发展得也很好。


(3)香港回归后,每一届特首都有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观念,成立了创新科技委员会


(4)2009年,创新科技被定为香港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现在政府投放比较多,加上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推动,市场也相当活跃。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也有了,共用工作空间,包括创客,发展得很蓬勃。根据我的研究,2012年的时候,香港只有四五家创客空间,到现在40多家,美国最大的VWork也在香港,他们的运作模式很多元化。


(6)创新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创客空间认识新的人,发生交流碰撞——在香港、深圳、广州、东南亚地区、美国、英国,等等。

 

2.4  全球化推动经济发展

 

香港的改变和转型其实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过程是必然性的,比如说工业成本高了,竞争力下降,就要搬到便宜的地方。服务业怎么完成?因为生产都分散了,分散以后服务业不可能跟着分散,而需要地区的总部,比如东南亚的总部可能在香港,或者新加坡,这造成了全球城市的出现,也就是金融业的全球化。我看下一波是创新科技的全球化,现在十大公司,以前可能是石油公司、汽车公司,现在都是软件、硬件的公司,阿里巴巴、腾讯还有美国的Google、苹果,经济已经转到这些科技公司来发展。这是不可逆的,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些机会。

 

城市升级转型具有非必然性,我们能不能把握个别城市、个别地区,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条件、有没有这个方法来利用这个大趋势。

 

3  展望未来20年(2017—2037年)

 

未来的机遇,一是创新科技发展的世界大趋势,二是“一带一路”,三是粤港澳大湾区。

 

从香港经验来看,有些我们觉得很好的,比如说陈教授说的TOD。“一带一路”上的城市和国家可能没有那么多钱来建地铁,BRT就是一个方法,广州的BRT就是不错的。另外,香港金融业的前景很好,相关的基金、公司可以在香港股市上市,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不是可以以创新科技和“一带一路”作为切入点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  小结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香港与内地的互动、融合是香港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当时内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的香港可能会不一样,可能是做高科技工业,这个很难说。我们怎样去处理这些当下的挑战和机遇?为什么我要谈1997香港回归之前和之后的20年?如果不好好地研究过去互动、融合带来的好处和问题,怎么能知道往下该怎么做?很多的课题可以研究,比如说市场和政府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架构是什么样?做得好吗?可行吗?我们要研究一下未来20年推动发展的要素,我想是很有帮助的。展望未来我非常乐观,如果我们因应世界趋势发展,结合各自的优势加强协调,一定可以再创高峰。同时,也要理解香港的城市规划,很多是因应市场的改变,城市规划是在引导和配合经济发展,但其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最重要的工具是土地供应,什么时候供应?条件是什么?在什么地点?内地的规划工具比较多,税收补贴很多,香港现在也有一点补贴但是不多,而且也不在城市规划的范畴内。了解这些,也是重要的课题。


发言文字稿未经报告人审阅


文字整理:祝美琪 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祝美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相关阅读

《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开张了!

『汇智沙龙No.1』新城新区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汇智沙龙No.1』王凯:发展动力、空间创新与规划响应——关于新区新城的一点思考

『汇智沙龙No.1』龙瀛:中国城市的空间发展及其问题

『汇智沙龙No.1』陈蔚镇:活力与秩序的制衡——以苏州老城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为例

『汇智沙龙No.1』赵星烁:美国新城新区发展回顾与借鉴

『汇智沙龙No.1』冯奎:新城新区站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前沿

『汇智沙龙No.1』张辉: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发展研究

『汇智沙龙No.1』唐健:新城开发中的TOD理念——以铁路用地综合开发政策为例

『汇智沙龙No.1』吴建峰:开发区建设和融资和财政的风险

『汇智沙龙No.1』马妍:从新产业都市到智慧城市——日本新城新区的脚步

『汇智沙龙No.1』刘继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