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殖民城市、贫民窟和新城:安哥拉共和国首都罗安达的城镇化模式【2018.5期优先看·主题】

王佳文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摘要】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综合发展长期处于世界最落后水平。本文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为例,分析了自16世纪欧洲殖民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三种城镇化发展动力(欧洲殖民、自发集聚、当代国际社会对非洲大规模投资),并重点从城镇化发展背景、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角度,对三种类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欧洲殖民城市、非洲贫民窟和国际化新城)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应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提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1  非洲城镇化水平概况及二元化城镇化发展背景


1.1 非洲城镇化水平概况


非洲拥有3020万k㎡土地和12亿人口,是世界上面积和人口第二大洲,有着广阔的陆地、富饶的资源、众多的国家和快速增长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洲。非洲目前是全球城镇化水平最低,但未来城镇化潜力最大的大洲。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5),非洲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从1960年的15%增长到2010年的40%,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60%(图1)。对非洲国家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图1  非洲各国的城镇化水平(2014年)


1.2  非洲历史上的奴隶贸易与殖民城市的初步发展


非洲地区发展落后固然有本地经济社会文化自身演化较慢的内在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长达4个世纪的奴隶贸易造成的伤害。自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觊觎非洲的人口资源,以奴隶贸易为目的鼓动非洲内陆部落战争,以便参战部落俘获年轻人口作为奴隶卖出。根据《非洲史》一书的统计,1532年之后的300年里,至少有1000万非洲人作为奴隶被买卖并活着登陆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图2)。1978年联合国在海地举行的奴隶贸易专家讨论会上,有些专家认为,10—19世纪从非洲输出的奴隶总数应在1500万~3000万人之间。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特别是此地区西部,除了沿海地区若干从事奴隶交易的城市高度发达(如安哥拉罗安达、贝宁的维达“奴隶海岸”),内陆地区人口密度普遍不高,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从当代全球城镇化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直接造成了今天非洲大陆差距极大的二元化城镇化现象,即高标准的殖民城市(colony city)和人居标准极低的贫民窟。


图2  16—18世纪的大西洋奴隶贸易


这个二元化城镇化现象,在安哥拉共和国,特别是在其首都罗安达(Luanda)的老城区和外围地区表现尤为集中。自2011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安哥拉共和国首都罗安达承担了《安哥拉共和国首都罗安达都市区战略规划研究》和《吉朗巴吉亚西城市总体规划》,全面调研并深入分析了罗安达地区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城镇化动力(欧洲殖民、自发集聚、国际社会大规模投资)形成的三种城市空间形态(欧洲殖民城市、非洲贫民窟和国际化新城)。本文对这三种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背景、空间布局、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做简单的分析,以期帮助中国规划师对这一地区的城镇化情况形成概览式的了解。


2  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城镇化模式及其典型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是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射,当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城镇化夹杂着19世纪之前外国殖民、20世纪非洲独立运动之后自发集聚、200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非洲大规模投资建设等多种动力,无论主动与被动、内生与外来,均反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历程。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作为非洲第四大城市,上述三种主要发展动力在此均有比较鲜明的表现,因此,通过分析罗安达,可以对当前非洲国家多样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成因、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代表性的了解。


2.1  安哥拉共和国及首都罗安达概况


安哥拉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南部,面积124.67万k㎡,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相当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面积的总和。安哥拉在历史上一直是班图人【班图人(Bantu),是使用班图语的黑人的总称。严格来说,班图只是一个语种的概念,对应着使用它的许多人群单位以及更小的集团。班图人属于尼格罗人种,擅长农业、狩猎和采集,他们是从今天靠近尼日尔—喀麦隆边境地区开始一波继一波地轮番迁徙而来的。班图语族今天约占1/3的非洲大陆】迁徙定居的地方,北部地区包括罗安达均由班图人建立的刚果王国所统治。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船队首次抵达,开始在罗安达一带贩运黄金、象牙和奴隶。1576年葡萄牙殖民者在罗安达设立据点建城后逐渐向内地扩张,拓展其殖民活动。1884年安哥拉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称为“葡属西非洲”。1951年,安哥拉成为葡萄牙的一个海外省。直到1975年,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兴起,安哥拉共和国正式独立,结束了400多年的被殖民历史,但随后立刻开始了长达27年的内战,直到2002年3月才全面结束内战,开始和平建设国家,并在2011年制定了《安哥拉2025年国家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对国土发展进行了远景展望(图3)。


图3  安哥拉2025国土发展远景展望


首都罗安达位于安哥拉共和国西北部,紧邻大西洋,面积2417k㎡,人口694万,是非洲第四大城市。我们通常说的和本文中的“罗安达”均指直接隶属国家的省级行政建制“罗安达省”,其下辖9个自治市,其中包括罗安达自治市。罗安达大部分为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宽扎河、本戈河与丹德河流经本省。根据2014年安哥拉“全国人口和住房普查”(RGPH)的最终结果,2014年安哥拉总人口为258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1100万,首都罗安达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据安哥拉“全国城市化和住房项目”(PNUH)分析(图4),并参考谷歌地图,1980—2010年的30年间,罗安达建成区面积从50k㎡拓展到480k㎡,除了机场、港口等大型交通设施,罗安达老城区(殖民城市)面积约为10k㎡,“慕赛克”(Musseques)地区【慕赛克”据说是当地土语,意为“散布的沙土”。根据联合国关于贫民窟的界定(一组个人生活在同一屋顶下,但缺乏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能得到经改善的饮水;有改进的卫生设施;充足的居住面积,不过于拥挤;住宅的结构质量/持久性;保有权的保障),世界城市人口有三分之一居住在贫民窟,贫民窟最集中的地方是最不发达国家,那里估计有78%的城市人口住在贫民窟,对照罗安达“慕赛克”地区的表征形态、人口密度以及住房和配套设施条件等,可判断其符合联合国对“贫民窟”的一般标准界定。但可能出于对安哥拉国家形象和民族自尊的考虑,本地人一般不称此类地区为“贫民窟”(slums)】约为380k㎡,1970年代以来的新建成区(大规模新城建设)约为80k㎡(图5)。这三种城市空间形态,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下形成的,在布局特征、住房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差异很大。


图4  1980—2010年罗安达建成区的拓展


图5  三种城镇空间形态在罗安达的分布(2011年)


2.2  殖民地城镇化——以罗安达老城区为例


2.2.1  初始城镇化与殖民城市形态


罗安达历史悠久,1576年葡萄牙殖民者建立了罗安达老城区,这也是欧洲殖民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建立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主要用于奴隶贸易及运输。19世纪以来,随着安哥拉黄金、钻石和石油的勘探与开采,罗安达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快速集聚,1940年罗安达已有6.1万居民,其中14.6%是白人;到了1970年,罗安达发展为西南非洲较有影响的大城市,拥有47.5万居民,其中包括12.5万欧洲人。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罗安达成为国家的首都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独立前,罗安达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城市景观和经济发展水平曾被誉为“西非小巴黎”,但20多年内战使市政建设基本停滞,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条件较差。


每种城镇空间形态都与其形成历史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罗安达殖民城市的形成也是这样。奴隶贸易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在滨海地区建设城市并围绕港口布局主要功能区的基本格局;殖民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要求采取星形放射、轴线对景的手法增强殖民地城市的气势和威严;殖民者为了表达其文化特征并获取心理归属感,在建筑风格上通常采取殖民地宗主国的建筑风格和具体设计手法。这些具有鲜明殖民地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共同作用,形成了殖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鲜明特征。


2.2.2  空间形态与布局特征


罗安达老城区(殖民城市)位于罗安达湾滨海地区(图6),港口条件优良,面积约10k㎡,它的布局集中体现了典型的欧洲殖民城市的几个特征。


图6  1883年的罗安达城区


(1)城市中心区主要承担殖民地军事统治堡垒和港口贸易区这两项核心功能。罗安达老城中心区临近港口,并在滨海地区高地设置堡垒,作为监视海面情况的军事设施。堡垒的平面形式采用具有防御优势的星型平面,这种布局模式最初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借鉴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理想城市模型,以意大利帕玛诺瓦城堡(Palmanowa,1593年设计、1623年建成)为典型代表(图7)。罗安达的圣米盖尔城堡建造于1634年,建造时仿理想城市模型,并根据滨海高地的地形在平面布局上做了适应性调整,现在该城堡被用作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图8)。


图7  意大利帕玛诺瓦城堡


图8  罗安达圣米盖尔城堡


(2)路网形态多采用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星形放射路网,形成较好的景观轴线。这种布局模式源自古罗马,并在欧洲文艺复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继承发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星形放射和轴线对景形成视觉和心理冲击,增强殖民地城市的气势和威严(图8,图9)。


图9  罗安达老城区南部的轴线对景


(3)建筑主要采用宗主国建筑风格。罗安达老城区主要使用宗主国葡萄牙常见的浅黄色建筑立面结合土红色瓦屋顶的地中海建筑风格,使殖民者在遥远的海外殖民地也能获取心理归属感。我们注意到,在殖民地建筑风格的影响要素中,殖民宗主国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气候只是次要因素。例如肯尼亚和刚果同处于赤道穿过的热带地区,但肯尼亚为英国殖民地,刚果为法国殖民地,因此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刚果首都金沙萨在建筑风格上具有较大差异。


(4)道路和街区格局根据地形条件采取方格形路网和自由式路网相结合的手法,兼顾城市运行效率和地形变化。在地形平整的地区,一般采用方格形路网划分的匀质街坊,这是殖民城市的典型特征;而在有一定地形起伏的地区,通常能够与自然地形有机结合,采取自由式路网和街坊,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图10)。


图10  罗安达老城区的城市肌理


2.2.3  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


多年的殖民地建设,使得罗安达老城区(殖民城市)具有较为完备的道路和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医院、学校、公园、博物馆、宾馆酒店、高级公寓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但是由于罗安达老城区面积较小,只有10k㎡左右,而紧紧围绕老城区的是面积高达380k㎡的贫民窟,因此老城区的各种设施,特别是较为体面的住房的供给严重不足。根据2014年的现场调研,罗安达老城区沿海中心地段(原殖民城市范围内)的住房售价约为10000美元/㎡,月租金约为100美元/㎡。根据美世(Mercer)咨询公司【其特长是帮助跨国公司和政府制定全球外派人员的报酬策略】近年的全球年度生活成本调查(包括居住成本),由于罗安达市内满足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海外派员需求的标准住房供应严重不足,导致其多年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排行榜上居于高位,2013—2015年连续三年排在榜首,2016年名列第二。


2.3  贫民窟城镇化——以罗安达老城周边的“慕赛克”地区为例


慕赛克地区的自发城镇化动力和贫民窟形态,与1975年安哥拉独立以后长达27年的内战有很大关系。内战期间首都周边战事不多,相对安全,因此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口不断迁徙到首都周边地区。而战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具备建设正规住房的现实能力,于是非正规住房,也就是贫民窟,密密麻麻地紧紧围绕老城区建设起来。由于慕赛克地区建设密度大、改造成本高,限制了和平之后对该地区进行改建的可能性。因此,和平时期首都地区的新的城镇化发展需求,必然是跳出慕赛克地区,在外围寻求新的城镇化承载空间。


2.3.1  自发城镇化与贫民窟形态


在罗安达10k㎡的老城区(殖民城市)周边,面积高达380k㎡的慕赛克地区内,估计居住着500万以上的人口。


2012年中规院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结合影像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慕赛克地区的人口密度随着形成先后以及与老城区的距离逐渐降低;(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达到5万人/k㎡,外围大部分新形成的聚居区人口密度不到1万人/k㎡;(3)平均而言,慕赛克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5万人/k㎡(图11)。


图11  慕赛克地区的城市肌理


2.3.2  空间形态与布局特征


慕赛克地区位于罗安达老城区外围,沿着主要公路向外蔓延,总面积约380k㎡。居民受制于经济条件,对未来也缺乏明确预期,因此只是不断地小规模渐进式改善自己的住房。从空间布局的规整程度和住房质量来看,慕赛克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结构性较强的慕赛克,其面积占全部慕赛克地区不到一半。这类地区路网规整,布局结构非常清晰,尽管道路可能还是灰土路面,住宅也可能是简易建材,但有着严格的道路红线、建筑退让和高度控制要求,可以看出是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下兴建或改建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通常有集中的水车定时供水点和垃圾收集点。


(2)半结构性的慕赛克,其面积占全部慕赛克的较大部分。此类地区路网基本规整,道路红线和建筑退让管理的严格程度不如前一类,住房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可以判断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政府要求但不严格,在建设过程中有本地的约定俗成。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


(3)基本无结构的慕赛克,此类地区几乎没有建设管理,可以说是最典型的贫民窟。道路和建筑随意布局,住房建筑质量极差,有的甚至建设在垃圾堆上或者侵占了河道。这类地区基本上没有任何供水供电和垃圾、污水收集等基础设施或服务。总体来看,此类地区所占比例较小,通常分布在低洼地、河道两侧等处。


2.3.3  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


大部分慕赛克地区具有一定的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机构,如社区组织、派出所、卫生所、学校等,但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大部分设施比较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罗安达全市的城市供水覆盖能力较低。在供水方式上,由于自来水供水管网普及率低,全市自来水管网直接入户率不到9%,大部分用户由供水车供水。另外,由于供水卡车一般在本戈河(Bengo)的齐冈贡都(Kigangondu)地区直接取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供应,水质无法保证。供水能力紧缺,供水方式落后,普通民众通过水车买水的价格偏高,获得饮用水已经成为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支出之一(图12)。


图12  供水方式及其分布比例(左)和居民定时去取水点购买水(右)


(2)罗安达公共卫生清洁公司(Elisal)运营全国唯一的垃圾填埋场,负责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及处理,但设施处理能力较低,城市垃圾清运效果较差。特别是慕赛克地区的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很多垃圾被随意倾倒在街道上或地势较低的河道中,造成雨季来临时垃圾堵塞河道。


(3)罗安达没有系统的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加之部分慕赛克地区人们随意搭建简易住宅,甚至建造在河道或低洼易积水的地区,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除。垃圾堵塞河道也导致河流的排水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城市的雨水排除,并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城市内涝(图13)。


图13  垃圾阻塞河道,污水沿街道漫流


2.4  新城城镇化——以吉朗巴新城为例


从非洲整体来看,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以来的主要经济发展动力是国际社会的大规模直接投资,近年来中资企业成为其中增长最快的力量。以往在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投向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和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近年来非洲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投资开始投向城市建设和住房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非洲城市对正规住房的需求巨大,但资金有限、工期紧张,世界各国的开发建设企业普遍都是以现代主义的布局经验和标准化的建设速度在非洲快速建设住房。这种短期形成的新建成区,居住标准比原来的非正规住房(如慕赛克地区)有较大改善,但是与本地历史悠久的城市(如罗安达老城)相比,并没有体现出非洲本土和城市自身的文化与特色,甚至是简单采用了开发建设企业所在国的鲜明特色。于是这些快速建设的地区很容易在国际政治上被解读为“新殖民主义”【多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称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尽管中国在非洲投资了很多民生项目,但是在国际上获得的正面报道不多。2012年,BBC等西方媒体甚至将安哥拉的吉朗巴社会住房项目称为中国在非洲建设的“鬼城”,实际上BBC选用的无人居住的照片是在住房建成但尚未交工的时候拍摄的。此类不实报道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社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资企业在非洲城市建设中的积极贡献】。这就要求未来在非洲地区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企业,在快速建设正规住房和完善设施的同时,充分尊重、挖掘非洲当地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2.4.1  内战后重建背景下的新城形态


自2002年安哥拉结束内战开始和平建设国家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较差、住房需求巨大但供给不足,葡萄牙、南非、巴西、中国等国家的多家建设企业相继在罗安达开展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项目,包括巴西球王贝利也在罗安达开发了一个住宅小区,这些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中国的中信建设公司以工程总承包(EPC)方式兴建的吉朗巴社会住房项目(Kilamba Social Housing Project)。与罗安达老城区的殖民城市形态、慕赛克地区的贫民窟形态相比,大规模的新建成区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现代主义新城(new town)特征。


2.4.2  空间形态与布局特征


罗安达的新建成区主要位于慕赛克地区的南向外侧,部分零星分布在西部滨海地区,相对临近主要交通道路,总面积约80k㎡,其功能类型及空间形态特征有以下特点。


(1)以较大规模单一功能开发为主。新建成区主要分布罗安达外围地区,包括内托大学、巴西企业建设的ZEE工业区、中国企业建设的吉朗巴社会住房项目,以及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的由世界各国企业兴建的多个中小规模居住社区等。


(2)以相对较为封闭的内向型布局形态为主。新建成区多位于慕赛克地区的边缘,新建成区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希望能够与慕赛克地区有效分隔,因此普遍采取了在当地更受欢迎的封闭社区(gated-community),而不是殖民城市面向街道的外向型街坊式布局形态。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封闭社区就是当前非洲城市社会阶层二元化的空间表现。这种封闭的内向型布局在城市结构和路网上与殖民城市传统布局形态迥然不同,表现为大地块、疏路网、组团式布局(图14)。


图14  新城地区的典型项目及其形态肌理


2.4.3  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


在安哥拉全国建材奇缺、成熟技术工人不足、配套能力有限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积极投资罗安达,从2002年以来快速建成了约80k㎡的工业区、住宅区及相关配套设施,体现了国际社会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建设的热情,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建成区的住房采取标准化建设,社区配套较为完善,在当地房地产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售价可以达到2000~3000美元/㎡。以中信建设兴建的吉朗巴社会住房项目为例,这个项目占地约10k㎡,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包括2万套社会住房、20多所配套中小学,以及从15km外的宽扎河直接提升引水的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基础设施,该项目是安哥拉战后重建过程中最大的单个社会住房项目(图15)。项目建设过程中,安哥拉总统多次视察并亲自为开工剪彩。


图15  中信建设的吉朗巴社会住房项目实景照片


另外,由于政府能力有限,总体来看新建成区的大市政配套水平较差,大部分开发项目没有能力做大型市政配套,有的项目居民入住多年也没实现供水。由于吉朗巴社会住房项目独立建设了配套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有的开发企业就通过高层关系,在该项目周边获得土地进行开发,其目的就是为了借用该项目的大市政设施。


3  非洲城镇化质量提升和“一带一路”的积极作用


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最后一块等待文明开化的大陆,在400年殖民历史中将非洲看作观察人类社会演化的实验场,用一个“胡图”语系和人群来概括这个地区450多种语言和大部分人口。英法葡德荷比等殖民宗主国在非洲大陆奴隶贸易和瓜分殖民的特殊历史,导致了今天非洲大陆差距极大的“二元城镇化”现象,一面是拥有体面住房和完善设施的欧洲殖民城市,另一面是住房简陋、设施缺乏的非洲贫民窟。近年来国际社会(包括中国)对非洲城市建设的密集投资,正在造就另一类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即现代主义风格的国际化新城,镶嵌在原有的欧洲殖民城市和非洲贫民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新城形态的城镇化新模式能否在可持续地提供较高水平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同时,体现非洲地区的多样化特色,还正在检验中;其结果也会重塑这一阶段参与非洲城镇化的各个国家在未来非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


非洲作为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住房供应方面都有巨大潜力,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应对非洲快速城镇化的现实需求,为提高非洲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的背景下,应当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分享经验、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中国特色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意义。


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哥拉规划项目组以及中信建设非洲区的合作团队。


作者:王佳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三所所长。wangjw@CAUPD.com


延伸阅读

撒哈拉以南非洲城镇化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

“一带一路”若干国家规划体系及案例简介【连载】毛里求斯(一)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镇化陷阱与破局之路——兼论中国投资的影响

中小城市是非洲可持续发展成败之关键

超越关税和基础设施:营商便利度对促进非洲经济特区成功的重要性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