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刊导览 | 《国土空间规划国际比较——体系·指标》(二)

翟国方 顾福妹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的《国土空间规划国际比较——体系·指标》,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授权转载。为保持转载部分的完整性,标题及图表序号有改动。


《国土空间规划国际比较——体系·指标》(一)



4  美国国家层面空间规划——美国2050战略空间规划


美国2050规划主要面对的是以下6大方面的背景,全球化挑战与全球贸易地位的削弱;老化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中的不均衡不平等问题加剧;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威胁;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


4.1  指标体系


美国2050战略空间规划旨在实现以下5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增长繁荣与提升竞争力的国家发展框架;世界一流的多模式交通系统;保护景观环境和沿海河口;确保所有成员的经济社会机会均等;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都市连绵区。


指标框架按照战略部署分为四大部分,针对四大发展特殊地区制定相应的对策。并非覆盖全部国土,而是针对美国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瞄准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包括巨型都市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和大型景观保护区(图6)。


图6  美国2050战略规划目标层面指标框架


表4  美国2050战略规划核心指标体系


表5  大都市连绵区划定指标表


通过以下指标划定可能存在的发展滞后地区,通过所有城市的指标排序,评出每项指标倒数第三位的城市和郡县,以下表格中四项指标中三项或以上位于少数前三名的城市即可评定为发展滞后地区(表6)。


表6  发展滞后地区划定指标表


4.2  空间特征


(1)现状空间特征


图7  PRA标准确立的大都市区


通过一套科学的量化指标进行巨型都市区域的界定,可视为人口指标与就业指标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确定美国可能存在的大都市区域。


图8  发展滞后郡县空间分布特征


发展滞后地区的确定包括两个空间尺度,共构成发展滞后地区。一个是以县为单位的面状区域,另一个是以城市为单位划分的点状区域,划分标准相同。


图9  发展滞后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美国区域内部、城市和郊区之间以及大区域之间的增长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而衰退地区表现不同的类型比如偏远农村落后地区、工业萧条区、衰退的中心城市、内城或郊区内环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等等,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战略满足不同发展落后地区的特殊需要。


图10  人口超过五万的发展衰落城市


人口指标与发展滞后城市以及大都市连绵区的空间叠合,可以直观地看出发展滞后城市与大都市区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美国的673个城市中,18.72%被确定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这126个落后城市中居住着占总数16%的人口,约72%(91个)的发展滞后城市位于大都市区域,而只占其总数的17%,大都市区域以外,发展滞后城市总数的25%,充分说明了大都市连绵区作为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大都市区是美国城市化体系发展的主要空间增长形式。大都市连绵区以外的发展滞后城市空间上呈现出围绕周边郡县相对聚集的集群特征,尤其是在大平原和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带表现典型。


图11  人口密集区分布特征


人口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围绕着人口超过五万的中心城镇呈现点—圈式的空间分布特征。许多人口分布密集区聚集在一起形成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人口连绵区尤其是东北大西洋沿岸以及五大湖地区,人口的集聚必然带动资本、技术的聚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就业的增长,促成一个个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


图12  住房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美国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分布和规模基本符合中心地法则。都市区的增长是从中心城市逐步向外扩展的,由此形成了中心城市与若干郊区城镇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关系。


住房密度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特征,东北部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此外西海岸以及西南部阳光地带住房密度也比较大,集聚水平较高。


图13  美国大河流域空间分布特征


虽然美国历史上的很多土地利用决策和基础设施投资是在州和地方层面上做出的,但是联邦的政策和资源却是操纵国家空间发展“看不见的手”。构建一个集成的水资源管理方法需要跨区域的流域尺度层面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


图14  网络频宽空间分布特征


图15  人均供水所需投资空间分布特征


图16  人均排水所需投资空间分布特征


从图中可看出人均供水和人均排水所需投资呈现出不叠合的空间分布特征,供水投资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在地形地质较为复杂的大平原地区所需投资较高,而排水所需投资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与人均用水量有很大的关联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北部大都市区所需投资较高。


(2)规划空间结构


研究监测多个变量指标—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就业情况、交通发展现状、交通流量、拥堵情况、客货流量和交通阻抗等指标参数,建立科学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建立不同城市间的交通走廊,并通过评分方式来从空间上反映指标空间分布情况。


考虑到铁路的投资成本大,建设周期长,政府通过六大准则—大都市区规模、城市间距离、现有交通连、经济生产力、交通拥堵情况、是否位于大都市连绵区(研究城市人口与城市密度)来研究预测城市间高铁建设的需求量和可能性,根据上图的高铁走廊评分情况来排出前五十名的城市配对排序,前五十城市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加州、美国中西部。根据相关变量指标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筛选出高铁存在的最佳潜在市场,以应对乘客对高速服务的强劲需求。


图17  高速铁路走廊评分空间分布特征


图18  高速铁路规划空间分布特征


图19  客流系统网络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群战略对地方之间的协调产生积极作用。按照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以及精明增长的原则,土地开发有限选择有条件的现有交通中心,鼓励交通枢纽邻近的填充式开发,提升现有交通中心的活力,改善住房支付能力,保护重要的开敞空间并防止危及地方环境景观。


图20  系统网络空间分布特征


美国2050年规划主要围绕交通为主的重大投资提升增长的能力,改善弹性和冗余性,通过对人员和物资流动促进城市群的凝聚力。重大基础设施的新投资通过建立多种方式联运枢纽,为不同距离的运输提供适当的方便选择。


(3)空间演变规律


图21  1970年制造业占比超过50%的郡县


图22  2006年制造业占比超过50%的郡县


通过制造业1970~2006 年的空间演变情况看出几点:


第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先有了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空间上的集聚,才有了城市和产业带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工业化均集中在城市地区进行,大城市成为美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随后派生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空间体系。


第二,城市化不均衡差异化发展。在这个发展轨迹里,经济中心从东部向西部、南部依次推进。东北部经济中心地位早在19世纪时就已确立,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西部开发。直至20世纪以后,西部地区才完成了小城镇—一般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美国经济重心开始西移。以芝加哥、底特律、辛辛那提等全国性城市和地方性城市构成的中西部城市化体系,成为美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与东北部一起成为美国著名的制造业带。而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1960年南部城市人口才超过了农村人口,通过近10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城市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第三,城市化发展主导力量的转变。当今美国经济正处于由福特式工业生产向后现代信息经济(后福特式生产)的转变阶段,工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而服务业代之而起,拉动非农就业增长,从而带动美国城市化的发展。至今为止,美国已基本形成东北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服务业中心、西部为全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高科技产业中心的基本格局。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美国城市化进程先后嬗递的主导力量。


美国城市化体系的空间结构特点:


第一,大都市区是美国城市化体系发展的主要空间增长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兴盛,把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带往郊区,加快了郊区城镇的发展步伐,郊区涌现出若干功能较为完备的边缘城市,使得美国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演变。从微观上看,城市空间的分散化趋势十分明显。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分散化又导致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城市集中,使城市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集聚与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了大城市地域的迅速膨胀,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也构成了战后美国城市化体系发展的主要空间增长模式。


图23  2000~2050美国人口预测空间演变图


第二,美国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分布和规模基本符合中心地法则。都市区的增长是从中心城市逐步向外扩展的,由此形成了中心城市与若干郊区城镇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关系。以原有大城市为中心,逐步沿对外公路扩散而形成多层环形放射的空间形态和相应的各种循环系统,在沿海或沿湖城市则呈半环手掌形的形状。各等级城市的相互关系依然按照等级具有一定的向心性,规模较大的城镇仍然是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以交通网络为基础的城市化体系也呈一定的向心性,形成了大都市区圈层式的复合中心结构。


第三,美国城市化体系的职能分工明确且合理。美国城市化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明确、合理的职能分工体系。从总体上看,中小城市以工商业为专门化的居多,大城市较明显地具有专门职业和政府行政事务的专业职能。中心城市与郊区中小城市之间的职能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中心城市职能扩散型,二是中心城市与郊区城市职能互补型。


(4)规划应对路径


规划应对路径为四个应对路径:基础设施规划—“国家的重塑与复兴”;巨型都市区域规划—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滞后地区规划—促进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大型景观保护规划—政策与行动的战略框架。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直接购买本书


相关阅读

书刊导览 | 《城市“缩小”时代的再开发方向:识别性与可持续性》

书刊导览 | 《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

书刊导览 |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排版:徐嘟嘟


——to be continue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