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UPI的故事 | 刘健:写作的乐趣——《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纪念杂谈

刘健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为庆祝《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国际城市规划》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据说,人一旦开始喜欢回忆,就代表着走向衰老。所以自从过了人生中场,为了通过心理暗示让自己保持年轻心态,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回想过去,尤其在众人面前。然而必须承认,回忆过去的美好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足以抵消对于衰老的杞人之忧。于是在己亥年的谷雨时节,谨遵《国际城市规划》(以下简称杂志)编辑部同仁的邀请,宅在家里回忆过去,继续记录与杂志及其编辑的愉快合作,以此纪念杂志创刊40周年。


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创刊30周年之际,曾应邀写过一篇短文,讲述了自己从进入城市规划领域求学,到开始城市规划职业生涯之后,缘于文章发表而与杂志及其编辑建立起的深厚情谊,谈到了自己从读者到作者,再到编委的身份转变,以及与杂志和编辑之间从师生之谊到亦师亦友,再到“家庭成员”的关系转变。今日再读这篇短文,思考前后10年的变化,心中忽然生出一丝对于写作和发表的感慨,权且作为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杂文的主题。


说来也巧,第一次在《国际城市规划》上发表文章是1999年,恰逢杂志创刊20周年。当时的《国际城市规划》还叫《国外城市规划》,出刊周期还是季刊,编辑部成员只有两个人,主任曹新新和编辑高健。当时的自己还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青葱一枚,并不完全理解写作和发表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更谈不上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写作和发表,往往只是因为读过一本书、走过一座城、看过一件事,心中有些感受,难免有些思考,再加上必要的研究考证,于是就有了与他人分享的冲动,有感而发的文章也就一气呵成;同时,又因为这些文章大多与国外城市相关,《国外城市规划》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1999—2009年的10年间,先后在《国际城市规划》上发表了7 篇文章,基本都是这样的经历。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如此感性的写作过程并不完全符合严谨的科学论文训练,却让自己切实体会到写作和发表的快乐,从而激发和培养起对于撰写和发表学术文章的兴趣和热情。正是出于这种兴趣和热情,10年当中除了撰文发表之外,还与编辑部密切合作,翻译发表了4篇外国专家的学术文章,组稿编辑了关于法国、荷兰以及德国鲁尔地区的3个专辑。虽然在当时,这些翻译和编辑工作并不被学术评价体系认可,却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锻炼了自己在不同语言逻辑之间轻松切换的能力。


因为上述工作,与编辑部主任曹新新和2003年加入编辑部的孙志涛编辑日渐熟稔,并对她们心生钦佩。曹新新主任虽非城市规划专业出身,但通过长期的翻译和编辑工作,自学掌握了丰富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甚至不逊于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我在2006年接手《城市规划(英文版)》的编辑工作之后,时常以她的经历鼓励编辑部的各位英文编译同事,相信她们日后会成为英文专业里的城市规划专家。孙志涛编辑在城市规划设计市场热火朝天之时,因缘巧合毅然选择退出生产实践,转而投身自己并不擅长的杂志编辑工作至今,那份淡然和坚持至今印象深刻。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对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职业的突破创造了新的条件。这个时期,随着编辑队伍的壮大,《国际城市规划》锐意改革、成绩斐然,一连获得多个核心期刊称号,学术影响也持续扩大,同时坚持在栏目内容和出版方式上不断创新,规范工作流程,严把编辑规范。在这些改革努力的带动之下,自己参与杂志工作的数量也明显增长。10年当中,作为作者,或独立或联合发表文章累计10篇;作为编委,累计评审杂志投稿28篇、年会投稿17篇,并且参与了中英双语的《国际城市规划读本》(1、2 册)的策划与编辑;此外作为特邀编辑,还成功完成了两期专辑的组稿编辑,以及一次半路夭折的不成功努力。因为杂志领导层和编辑部的人事变动,特别是曹新新主任退休,孙志涛担任编辑部主任以及多位新编辑入职,上述工作分别与不同的编辑合作完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相互之间的愉快合作。


然而令人惭愧的是,就个人感受而言,在完成上述工作的过程中,责任使然的成分越来越多,乐趣使然的成分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因为面对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写作和发表已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与人分享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多了一些功利的考量,例如职称评定需要文章发表,研究课题要求文章发表,甚至在落笔成文之前就要考虑如何能够确保投稿文章可以尽快发表,以及如何提高文章引用率,等等。当写作和发表由发自内心的意愿变成了外在要求的任务,有感而发的快乐也就自然淡漠了。其实,学术研究原本就是建立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基础上的职业,文章也因而应该是在遵循学术规范前提下的有感而发,而不应该沦为只是彰显功利考量的任务工具。学术文章当然要严谨、要规范,但也可以不失温情和乐趣,尤其是有关城市和城市规划的文章。就此而言,《国际城市规划》在最近几年杂志主题上的大胆创新,特别是对于非正规经济、人本主义、健康问题、乡村地区、发展中国家等的关注,就是很好的范例。


文章可以彰显作者的性情,杂志也能反映编辑的风格。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和职业发展面临转型,同类学术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际城市规划》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与风格,在此基础上从容地寻求突破和变化,这其中除了信心与坚持作为后盾,想必也少不了乐趣和热情的支撑,这一点在编辑部主任孙志涛身上体现得最为深刻。因为同为女性,年龄相近,又各自负责一份杂志的编辑出版,无形中有了不少共同话题,从办刊中的创意与困难,到生活中的情趣与困惑,可谓无话不谈;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无不令人信服,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乐趣才是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


学术论文的写作也应该如此。在《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提醒自己,遵从内心的意愿,享受写作的乐趣。并以此文祝愿杂志,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优雅的从容!


作者:刘健,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相关阅读

吕斌:不忘初心,与改革开放同行——祝贺《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创刊40周年

秦凤霞:心里话

张庭伟:开窗看风景——祝贺《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