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重温九一八,再论张学良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9月3日,全镜回顾抗战胜利日

73年前,中国推动着联合国成立始末

为亲人,自学刑侦,去追缉真凶归案

诗人穆旦,和他的抗战

2018年,湮灭在“乱坟山”的抗战记忆

川军抗战:淞沪会战,屹立如山

在抗战大背景下,再看淞沪会战

我的团长我的团:罗芳珪与抗战第一团

日苏战争系列,持续更新,点击可阅:

诺门坎会战,苏联红军到底有多厉害(上)

张鼓峰的喀秋莎(上)

苏俄红军与匈牙利孩子们的“较量”

怀旧苏俄——那些年,在中苏边境上,眺望强大的苏俄

最新:苏芬战争,二战时期最具喜感的战争(上、中、下)

最新扬州十日哭明月

影响美国全球战略和民意的911事件

活下去!就算是杂草,也会闪耀生命的光辉

张学良最初爱国心爆棚,他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此后,战争爆发,张学良转身开跑,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及远东格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始末极为复杂。不过,如今已简化表述为家喻户晓的“国耻”,简洁。


课本、报刊、网络甚至民间,都有很多关于这次“国耻”始末及历史评价。


在此,我仅写朋友们可能不太清楚的其他内容。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随后,日军诬陷东北军,攻击东北军主要军事基地奉天北大营。


就此,张学良麾下数十万东北大军一路不战而溃。到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日军以极小的代价,奇迹般席卷、囊括了肥沃、广袤的中国东北。


1932年3月,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


此后长达14年之久,中国的东北,却悲惨沦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最主要的军事、经济、后勤的大后方。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不仅蒙受天文数字般巨大、惨烈的牺牲,最为惋惜还在于,当时中国近现代文明的正常发育,被这场不期而遇的战争打乱和荼毒。


如今,张学良晚年回忆中,传说中的课本历史中的九一八事件似乎盖棺定论。


然而,除却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些事情,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还发生了什么?


而“柳条湖事件”由于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也是日寇集结侵华的军事信号,对日本侵略者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日寇占领东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柳条湖事件”的发生地点都被日本侵略者视作“风水宝地”加以“纪念”。图为1938年,日寇为炫耀侵华罪行建成的所谓“柳条湖事件”标杆与爆破地点“纪念碑”。


早在中苏中东路战争停战后,至张学良入关之前,东北军曾经对东北境内外的苏军、日军作过较为缜密的调查。


当时,在旅顺、辽阳、长春、海城、铁岭、奉天等十多处日军军营,驻扎不过万余人,勉强算作1个师团的日本关东军。


再加上能够与关东军相互策应的日军朝鲜军,总算日军野战、卫戍各部,也不过3万人。


九一八事变中束手就擒的奉天警察。


在谋求军阀利益最大化的张学良看来,这点日军不过留守东北军零头,想来,绝无可能可能翻起太大波浪。


为此,在1930年9月18日, 张学良发“巧电”,决心率东北军大举介入蒋冯阎中原大战时,他对东北边防的主要防御方向不是日本,而是苏俄。


和日军在东北境内驻军一样,当时苏俄在东北境内外也有数字更大的驻军。


斯大林执政早期,羽翼未丰。于是,苏俄专门在东欧轮番与边境签署友好条约,却在中苏边境部署了重兵。


中东路战争前后,苏军专门调集大量飞机、坦克、重炮、战舰等精良武器,包括当时苏军最新型的MC-1坦克,组建了针对中国东北的特别远东集团军。


这股苏军便是中东路侵华战争的主力。


该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蒙古骑兵营,总兵力最高峰时兵力不少于8万人。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也在事变前后,对苏军进行调查、评估后,认为,苏军在西伯利亚以东部署有8个师以上的战时编制师。


同时,远东若爆发军事冲突,苏军可在百日内向中苏边境调集至少20个师的兵力。


然而,事态却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发“巧电”一年后同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这次异常震惊得悉,端他老巢的不是苏军,而是日军。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图为1931年9月6日张学良不抵抗电文。


张学良晚年,真诚回忆解释: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这番自供,卸下了课本里蒋介石背了几十年的黑锅。


可是,如是对他这番解释稍微思考,不难发现,他的判断颇有理由,但他为溃逃找的理由,却未免过于继续欺史、欺人。


中原战争后期,1930年10月,张学良关东军主力入关。


很快,混战中的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


战争结束,大局已定,东北军入关准备已久,迅速调兵遣将八方出击,抢先占据、控制了晋、冀、察、绥四省,以及当时北方最为发达和极具军事价值的平、津、青岛三市。


到九一八事变前夜,继张作霖早年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就之后,张学良及奉系军阀们再回平津,空前膨胀之下,免不了弹冠相庆,大为振奋。


张学良不仅个人军职高升,他的东北军更是浑水摸鱼,收编了阎锡山、冯玉祥不少乱军。


九一八事件爆发,此刻的张学良坐拥晋、冀、察、绥四省,及平、津、青岛三市,正在不断接手新的地盘。


日军占领吉林。


所以,九一八事变消息最先报来,就算张学良等人为老巢被端未免恼火,但是,按照张学良的性格和军阀们的本性,张学良和军阀们也绝不会有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的想法。


张学良和东北军阀们审时度势,应变危机之根本,便是他和东北军阀们的利益。


就算失去整个东北,只要保证军队不被事变影响受损,一旦日军止步于锦州或山海关,他们依旧控制着中国北方最广袤和肥实的地区


这可能是张学良一直不愿意名言的可心小算盘。


九一八事变后向东北各地进军的日军关东军。


东北在战略上一直处于被苏、日夹击态势。


早在中东路战争中,日军明为中立,暗自怂恿苏军放开手脚乱打一气,东北军损兵折将的惨状,使得张学良和东北军阀瞻前顾后、杯弓蛇影。


他们最为畏惧的,莫过于东北军如是顺应民意北上自卫,一旦与日军再度爆发战争,陈兵边境的苏军如果重演日本人在中东路战争的动作,东北军势必损失巨大,也就失去了割据的“筹码”。


事实上,张学良和东北军阀们的预判,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时,马占山将军以万余黑龙江军队奋起抵抗,自10月起,该部东北军即与关东军僵持于铁路沿线,扼制了日军向北攻势。


关东军在东北军事行动,毕竟是属于违背军政上级的“下克上”。九一八事变后轻松的胜利,鼓动了爱国爱天皇激情泛滥。


日本民粹情绪倒逼着日本军政不得不坐以观望。


此刻,日军关东军倘若遭遇坚决、有效抵抗,“下克上”的妄动将必然丧失合法性,假设如此,日军本来规模太小,企图蛇吞象完成全面侵略东北显然难以为继。


所以,在马占山将军部的抵抗期间,桀骜不驯的日军关东军内部也对如何善后九一八事件,出现了不同的、激烈的声音。


当时,日本军政最主流的善后意见,即是不作武装占领整个东北的企图,以谈判解决旅大的租借问题,为事件善后的主要目标。


然而,这时的苏军也确实在重演中东路战争中日军扮演的角色。


奉天被占领后,被日军拘捕的奉天军民。


得悉九一八事变爆发,莫斯科国际即向各地组织下达命令,明确了苏俄不准备介入事件和九一八事变性质:


帝国主义强盗的联盟,即国际联盟,准备重新瓜分中国的并同意发动的这场战争


而英、法、美帝国主义,便是斯大林认定的日军背后的事件策动和教唆者。


11月2日,日本最高军政再度向关东军发出严厉指示:


鉴于内外大局,无论以何等理由,断不允许部队越过嫩江、远向北进军


此刻,苏俄却开始以默认和配合日军进军黑龙江,向日本输诚。


在日军攻占齐齐哈尔前夕,时任苏俄外长李维诺夫向日本驻苏大使广田弘毅保证,苏俄将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不会援助中国军队。


日本驻哈尔滨总领馆在得到苏俄中东路当局承诺后,向东京报告了苏俄无意于日本为敌,并且可以利用苏俄占据的中东路北上黑龙江的消息。


19日,日军第二师团由苏占中东路运兵进军,占领齐齐哈尔。


对中国而言,九一八事变恶果进一步扩大。


11月23日,联共(布)最高组织专门成立了斯大林亲任主席的特别外事委员会。


该委员会说是以应付随时可能降临的国际帝国主义威胁,其实,就是苏俄应对九一八事变的非常设最高专门机关。


该委员会应对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策略,即是输诚以换取日苏友好合约的签署。


苏俄反复强调宣示,对九一八和中国东北局势的不干涉的中立立场。同时,苏俄中东路当局继续妥协默许日军在东北的行动。


很显然,苏俄目的,无非是想尽快与日本改善外交关系。


到1931年12月初,李维诺夫曾经多次向日本高级外交官表示、提议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苏俄的态度让日军关东军非常震惊——同样,对苏俄态度非常震惊的日军关东军迅速向黑龙江进军,在迅速占领全东北后,日军也让苏俄倍感震惊。


靠着缴获的张学良东北军老巢的军械库和庞大的兵工厂生产补充,1932年4月,弱小的关东军在占据东北,扶持伪满洲国成立后,几乎一夜之间,撒豆成兵。


日军关东军由事变前的1个常设师团,膨胀为5个野战师团,3个混成旅团,2个骑兵旅团,5个独立守备队,总兵力突破10万,迅速反超苏俄远东军队。


就此,日本陆军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北上战略。


这时的苏俄似乎已经自吞苦果。


拘禁中的张学良。


虽然在伪满洲国“建国”以后,苏俄第一时间继续殷切,率先承认了伪满洲国。但是,日苏关系也就此开始步入恶化,预埋了后来的苏日张鼓峰会战、诺门坎会战等军事冲突。


当然,以张学良当时无限的贪欲和有限的智商,他和他的东北军阀们断然不会处于国家安危,作些许深远的思考。


他一味推诿、搪塞、回避九一八事件后的应变,也绝非出自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当然,他也绝对不会是因为担忧日苏夹击,导致东北国防力量的损失。



(长按添加关注流浪的橡树,更多精彩与友分享)


感谢支持和鼓励。关注朋友可加微信zhuerduo1222,橡树问好。


源于军阀本性,张学良和东北军阀们最高谋略,只能是出于保全东北军阀集团的最高利益去炮制。


如何保证东北军继续强大,继续接手扩大地盘,如何坐拥北中国,让张学良把当陆海空军副司令子子孙孙地当下去。


这才是张学良及东北军阀们在九一八事件后,最为忧心忡忡、殚精竭虑的事情。


九一八事件前后,东北军一切照旧,没有中断向华北四面调兵遣将接受新的地盘的动作。


对于应变,张学良和东北军阀拒绝了国军北上华北,企图策动锦州中立、托管。


失去东北,张学良梦寐以求无非是以锦州为中立地带,借以保全东北军的平津、华北利益。


九一八事变后,灾难继续扩大。11月,日军得寸进尺向锦州进犯。


迫于无奈,国民政府只得与美、英、法、意外交周旋。在日军逼近锦州,美、英、法、意才同意组成联军,驻防锦州。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军关东军。他们的装备不比东北军先进。


消息传来,一大批“爱国群众”正义爆棚,痛殴当时政府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要挟政府退出国联。


就在外交被群众正义绑架,美、英、法、意联军驻防锦州犹豫之际,张学良已经向全军下达了撤退命令。


可怜蒋介石、顾维钧、宋子文、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政府军政外交头面人物们,他们轮番软磨硬泡,命令、哀恳、苦求张学良:


请暂从缓;期能防御;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以固疆圉;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


等等。


然而,1932年1月2日,随张学良一纸手令,面临不过3、500人的日军轻兵,锦州东北军3万精锐居然一枪不放,再度一哄而散,全部撤至山海关内热河境内。


这时,日军不过千余人的主力尚在奉天附近集结,军官们还在为是否调动可怜巴巴的几辆坦克参战,争得面红耳赤。


莫名其妙间,辽西走廊最具军事价值的锦州重镇居然到手了,消息传来,日军关东军大惊失色,欣喜若狂。


苏俄态度和锦州失陷,日本军政同样为关东军莽撞的军事行动大感吃惊。至此,日军当然也就不再满足于以谈判解决旅大的租借问题。


九一八事变不断发酵,灾难扩展、漫延直到华北,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国祸。


锦州事变之后,山海关,就此成为中国的“国门”,也成为卢沟桥事变前的中日对抗最前线。


岁月沧桑,弹指间往事早已风轻云淡。


不过,假设再回头看看九一八事件和后来的热河抗战、长城抗战,张学良部往往非溃及逃。


所谓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一说,也不过是东北军面对日军,一路风声鹤唳乱跑一气,一路丧师失地,魂飘魄散到了西北后,无奈之下的一出花招。


抗战期间的张学良。


张学良确实是非常晦气之人。以前写西安事变时,我感慨过写了张学良,三月不要摸麻将,还真不是虚言。


试看:八年抗战战史证明,如以丧失土地,投降军队计,以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及东北军控制的地盘、军队为最


当然,我等不过平民,说到历史,唏嘘而已。


倒是我忍不住写了,你忍不住看了张学良三个字,最好别碰麻将,否则,只输不赢确实不划算。


所谓国耻,实则是张学良和当时东北军之无法洗却的耻辱

浴血河西:红军西路军的战史考察


点击可阅:

嘉定三屠,历史之殇(上)

嘉定三屠,历史之殇(下)

扬州十日前述

抗战中,最后的税警总团

诗人穆旦,和他的抗战

湮灭的抗战: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上)

南京屠城,是死难者,是牺牲者,更是战士

长津湖战役——柳潭里,雪原间,原木在移动

长津湖战役——兴南大撤退(大结局)

橡树西游记由青海向敦煌,寻找历史的浪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