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在军事层面解读国共内战的战争进程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一代国士孔祥熙

近代史上极为尴尬的翻页:八里桥之战

嘻哈哈在金边的悲情岁月

越南旧事:胡志明的爱情故事

越南旧事:奠边府战役前说

越南旧事:越南人的建军秘史与法国人的海鸥行动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上)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黄埔建军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漫谈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第55军的火力与后勤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之后,和谈与朝鲜半岛擦肩而过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

最新印度专题:

由曾经的印巴卡吉尔武装冲突,看加勒万河谷中印边境问题

从第三次印巴战争,看东巴、锡金、藏南和克什米尔

中印1962年边境战事:和谈,或者战争

中印1962年边境战事:详解克节朗河谷之战


正在训练的解放军某部。


最新:新四军往事:在皖南事变之前的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


1946年到1949年的国共内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战史之一。


网上,引经据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等方面考证国共双方得失的文章汗牛充栋。诸多高见之外,多年以来我和一些同好朋友也经常就这段战史反复研讨、推敲,因而有了一些个人视角的看法。


三年国共内战确实是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大决战,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故而,在政治、文化、经济等等方面碍于很多资料尚未解密,留给我这样的平民推敲的空间确实非常狭小。


要想一篇文章写尽宏大、繁杂的三年国共内战往事,远非一人一文可以阐述。


在此,我仅就纯粹的军事技术角度,简述国共内战得失。


回到1950年。


当时,国共内战结束,朝鲜战事尚未爆发,美国急欲了解中国局势,因而要求一些熟悉中国战情的军官及军事专家向国会报告国共内战情况。


其中,一位专门负责与国民政府合作的美军军需专家撰写专门报告陈述:


西方陆军所熟悉的大规模炮火支援、坦克、摩托化运输及飞机,在中国并不实用性地存在。


谁拥有压倒性的步兵武器弹药优势的,谁就握有王牌


同时,他对国军对非嫡系王牌部队描述,更是让美国议员们深感意外:


通常一个中国师配有三个团、5000支步枪、12门以畜力驮运的榴弹炮,以及一些号兵、卫生兵和运输兵,中国军队拥有的美式武器装备极少


1949年10月1日,徐州,解放军的谢尔曼坦克。


换言之,从来就非常自信给予中国国党一方极大军事支援的美国议员们,根本不相信实际上美国军援如此疲软、乏力……


内战爆发初期,在美国军援支持下国军单方面能够拥有的空军、海军等技术性作战部队,极为匮缺油料、弹药、零件和训练。


这个理论上占据优势的武装力量,其实在实战中几无太多作用。


诚如谁拥有压倒性的步兵武器弹药优势的,谁就握有王牌的结论,国军用于战场发挥极大作用的武装力量,则是地面部队。


以其新1军、新6军、第5军、整编第11师、整编第74师等五大主力,及其他相似的嫡系王牌部队,大致装备各类枪支上万支,各种口径炮400门左右,其中,大多配有105口径榴弹炮6至12门,各类汽车300辆上下。


国共军事博弈的结局,则是以这五大主力及其他相似的嫡系王牌部队被歼灭为标志。


到1949年10月,国军主力几乎被消灭殆尽,因而,这场战争也就渐近尾声。


相比较,同期解放军虽然没有空军、海军。但是,通过东北及山东的人口、粮食、煤炭等资源,以及背靠苏联、蒙古和朝鲜的陆、海、空运输线,解放军得以编成更多的,有极大实战价值的地面部队投入战场。


由此,在内战爆发的1946年冬到1947年春,国共战争就基本处于相持阶段。


当时,国共战争主战场在东北,次要战场在山东。而解放军在东北、山东战区的野战部队,其相当于国军的军或整编师的主力纵队,大致装备各类枪支数量超过万支,略占数量优势。


解放军在装备火炮数量明显远逊国军。


当时,解放军的纵队大多配备各种口径炮在45门上下,其中,部分主力配备75山炮12门。基本没有单独汽车。


可见,在字面上分析,国军与解放军的战力对比大致在7、8V1以上,甚至更为悬殊。


此外,抗战结束后至内战爆发前,国军控制18家军工企业,月产步枪约9000支,机枪1000余挺,山炮、迫击炮等各种火炮700门以上,产能远远超过同期的解放军方面。


土工作业的国军和碉堡——碉堡存在,也可侧见解放军当时缺少火炮。


那么,国共内战的进程,真的就是简单表述的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坦克大炮的过程?


首先,先看国共内战关系辽沈、平津和淮海大决战的三个主要战场。


东北战场的战区面积大体相当二战欧战西线战场,华北战场的战区面积相当越战中的越南战场,华东及华中战场的战区面积则超过了朝战中的朝鲜战场。


国共内战的大纵深战场,必然要求交战双方要投入庞大的军队进行全面对抗。


如此,在回忆录、小说和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国共内战,动辄即是数以千、万平方公里的大纵深战场,以及数以十万、百万的参战军队的大场面。


这样的大场面,首先就消化、稀释了国军方面空军、海军优势。其次,也消化、稀释了国军方面看似优势的汽车、火炮优势。


资料证实,在1949年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苏联除却在华东方面直接以空军支援作战之外,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方面几乎没有飞机作战记载。


无疑,地面优势之外,国军还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


然而,事实上国军空军能够作战飞机数量实际很少,炸弹更少,用于广大战区不过杯水车薪。


同时,国军在若干战役决战及对重点地区的空袭,更兼碍于匮缺油料、零配件、技术人员和指挥、通讯落后等等原因,用于实战往往无非战术性的点缀。


实战没有什么建树,空军不过摆设。


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军的步坦协同进攻。


国军海军向来山头林立,勾心斗角,军心不稳,且装备落后。


如此海军,招牌鲜亮,真正实战,只能仅靠几艘陈旧的军舰舰炮参战,完全徒有虚名。


在辽沈战役的塔山之战,国军海军以主力军舰重庆号巡洋舰对塔山炮击,其攻击不过仅起到对解放军的营、连、排单位的战术扼制效果。


显然,国共两军要在如此广袤的战场进行大决战,在当时军备条件下,只能依靠陆军。


可是,双方当时的陆军数量、兵员素质和装备状况,同样非常尴尬。


八年抗战,与日本早早占领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不同,在长江两岸战场展开的漫长的战争,极大消耗了大西南及抗战主战场等地区的兵源。


抗战后期,云贵川之外,其余两湖、两广长期为通过募招和抓壮丁征兵,兵员匮缺几近枯竭。


于是,在抗战结束后,唯有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才有足够的保障国共内战得以进行的兵员。


国共双方都有高效的征兵、募兵手段,完全可以保障双方军队浩浩荡荡进入战场。


然而,这些人基本都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城市平民。


战端一开,无论解放军方面,或者国军方面,都受限技术人才匮缺,都存在大炮、坦克等技术武器发挥战力的问题。


国共内战三年,天天战事紧迫。


兵员素质问题,以及辽阔的战场,都使得双方在发挥各自技术类远程火力、重火力及通讯、运输、医疗等等在投入实战后,作战效率大大降低。


对此,陈毅总结山东战场作战,对华东作战部队兵员素质有所认识:


美械使火力增强,但火器复杂,干部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消耗弹药甚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不上。野战能力很弱。


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过利害相等


朱德(前中)、陈毅、粟裕和华野一兵团将领。


解放军存在这一问题,国军方面同样更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尽管国共双方装备美式武器较抗战时期更多,然而,两军激战、鏖战,一旦遇到的无法掌握、消耗弹药、供给不上等等问题,自然极为恼火。


宏观去看,在二战期间,美国三年有余合计对华租借各类物资总额为30亿美元,约占美国在二战总军费的1%。


美国在二战后一度中断援华,直到后来恢复援华,在国共战争期间美国援华军费总额为4.6亿美元。


后来,美国在同样三年的朝鲜战争期间,则以300亿美元投入战争。


如此比较,国军通过自筹、早期美援军费,要应付时间相当于朝鲜战争,而作战面积则相当二战欧战西线战场、越南战场、朝鲜战场之和的中国内战战场,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内战爆发之前,国军方面蒋介石、白崇禧、陈诚等人均有速战速决,在一年内结束内战的战略期望。


然而,受抗战结束形成的国共军队态势影响,受抗战结束后国共谈判和军调影响,国军筹划以战略进攻北上、东征,在东北、华北、苏北等战场的战略部署却久久无法到位。


以打通北上、东征的主要交通线而展开的战役攻击,往往被解放军以逸待劳予以化解。


在1946年里,东北在3月发生规模化激战,关内尚处停战状态。


到7月间,东北受军调介入相对平静,苏北又发生规模激战。


苏北一带激战后的国军。


国军方面作战计划虽然目标清楚,一旦落实在各个战场则显得极为混乱。


直到10月,南京方面才统筹苏北、华北、东北等主要战场配合行动,向解放军各主力集群发起了全面攻势。


然而,受前期战事影响,这次为各个战场协调一致的全面攻势,反而又是使得国军投入各个战场的作战部队为配合全面战略部署,在装备、运输、给养等等方面无法配套的情况下,匆忙上阵,渐成逐次添油之势。


国军向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甚至华南等目标发起全面攻势,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全无攻击要点。


战事延续到1946年底,国军的国防部在作战检讨自认:


国军因受政略影响及局部状况之诱惑,致将主力逐渐分散于各战场……各战场之兵力,均非绝对优势


其他国军将领对1946年战略,更是议论多多:


今日全国无重点,用兵如此决无胜算可言。


无计划,无准备,处于被动,常犯逐次使用不充分兵力之过失……多行全面攻击,兵力分散,攻防均无重点,建制常被分割,指挥系统重复而紊乱


而国军第一批次投入内战的军队,正是包括五大主力在内,较多装备美械的嫡系王牌部队。


在整个1946年,国军方面以添油之势向一线投入作战部队,由约占其总兵力的20%,到30%,再到10月达到峰值,为50%。


这时,国军深入广袤的苏北、华北、东北等主要战场,战线突然拉开,总兵力为43个师117个旅的野战部队,看似庞大,然而既要守卫城池,又要抽调野战,无疑已为疲军,捉襟见肘。


分析如此态势,延安自信认为:


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


卫戍交通线的国军。


战线太广稀释作战集群,这是国军当年应对日本侵略的持久战的核心战略。


然而,等到1947年,国军方面这才醒悟过来。


于是,南京方面在匆忙之间,开始筹划、出台新的重点进攻计划,向解放军在关内的以延安为核心的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核心的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核心的交通供应根据地发起重点进攻。


而这时,后勤保障发生状况,国共战局已经风云突变。


1946年7月,美国方面拒签向中国提供武器的出口许可,禁运生效。这一禁运,使得国军方面满心期望的在一年内结束内战也成为泡影。


由此,美械化害多利少的氤氲弥漫在关内关外主要战场的各部国军。


国军包括五大主力在内,以及若干部署战场的较多装备美械部队,本来就面临战线拉长,后勤保障的困难,又正值美国武器禁运,一时战力加剧下滑。


不少美械装备的国军不得不启用日式武器,甚至更陈旧的国产武装。


就在东北战场最为关键的1947年春夏期间,南京方面就当时国军2个美械装备最高的新1军、新6军的作战情况,专门致电东北指示:


东北部队对于美械弹药应设法节省,不得浪费,希特别注意,通饬所属遵照办理为要


同时,南京通过外交人员向美国通报内战战况,更是诉苦:


美械子弹之奇缺实为严重情形之主因也


——国共内战第二年夏秋之间,国共态势开始转换,在军事上看,美国武器禁运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南京方面诉苦,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在1947年3月,就国共战争战况,向美国政府报警:


中国军队弹药供应已达到危急程度


这时,按照南京训示节省弹药,却据守最具战略价值的东北的国军,不得不步步退守城市、铁路,处境更是窘困。


当时,廖耀湘陪同南京和美方代表视察部队,更是大吐苦水:


消耗很大,又不能休整补充,完全被拖垮了……自动武器大都消磨太厉害,冲锋枪有好多已不能连发。


自动武器和迫击炮没有充足的弹药补给,尤以炮弹奇缺……


正在土工作业的国军。


东北野战军的一个炮群。


美国武器禁运之外,国军本身以速战速决战略,四面撒网仓促发起内战,一旦不能如期结束,其先天不足的技术人才、粮食、煤铁、石油、零配件等军事物资准备,也就基本难以为续。


物资,给养,肯定也是国共态势转换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时,以国军方面如此尴尬处境,纵算美国即便同意终止武器禁运,再次向南京方面提供更多的坦克、飞机、大炮等等军援,国军方面接收装备之后,也没有随之配套,相关军事人才、物资,以培养能够操作这些武器和作战的军官、军事技术人员和士兵。


伸手援助,拉出陷入泥潭的南京,这对当时背负全球性战后重建包袱,急欲在欧洲应对苏联压力的美国而言,恐怕已是无能为力。


由此,国共决战态势悄然开始发生不可逆的突变。


东北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同时,当时的东北更拥有全国最优秀的粮食、煤铁、森林、军工、铁路基础。尤其在军工方面,解放军在东北及大连,胶东的军工企业的产能得以恢复,远远超过关内军工产能。


因而,在进入1947年之后,解放军经营北满、南满为基地,得到迅猛发展。


这时,在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山炮等火炮,以及其他军火的产能上,尤其在控制当时战争最为重要的粮食资源等等方面,解放军已经根本性反超国军。


——战争双方是无法依靠缴获来改善装备情况,逆转装备优势的。


正因为如此,解放军才得以在东北战场,以近千门重炮,及其交通、弹药和物资的保障,组织成为远东第一庞大火力打击力量,最大程度地压制和动摇了东北国军的抵抗。


解放军不可能靠传说中的作战缴获发展壮大。这是战争规律。


无疑,在1946年到1947年夏季间,国共双边战力的逆转,东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今再看,延安在抗战结束早早调集精锐干部、军队进入、布局东北,无疑是解放军取得国共内战胜利的最为重要的前因。


由最初进入东北,到后来建设北满、南满根据地期间,解放军即集中各类军事及相关的技术教官,开办了航校、炮校、卫校等军事技术院校。


可见,因为东北,国军不仅在军事物资方面开始落后解放军,在技术武器的使用人员及其他军事实用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也同步开始落后解放军。


之前,很多文章描述了技术类“解放兵”反戈一击的作用。


北野战军坦克部队。


实际上在1948年,解放军最为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拥有上千门的野战炮群,以及一定量的坦克、战车、汽车、医院、通讯等等技术兵种。


如此大规模的装备,如此巨大的军事技术人员需要量,仅靠作战去缴获、俘虏国军予以解决,显然是远远无法满足的。


解放军在东北崛起,这是为什么解放军率先在东北、华东打出战略主动的根本原因。


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胜利,也通过海运东北军火、基础军事技术人才抵达胶东军区控制的诸多港口,继而支援华野以优势军队,优势炮火,实现诸如围歼国军整编第74师孤军的孟良崮大捷等等胜利。


同样,由胶东港口往淮海战场川流不息的小推车,对淮海战役取胜更起到决定性保障作用。


为此,很多史书,也有陈毅对大连支援大炮弹的肯定之说。


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以实力证明了,谁拥有压倒性的步兵武器弹药优势的,谁就握有王牌


战争持续到1948年11月,美国解除武器禁运。


几乎同期,国共两军在东北、华北、淮海,已经开始火星撞地球般的空前大决战。


在这样广袤的战场上,国共两军既不可能像二战时期美日交锋、苏德交锋、美德交锋那种高密度、高烈度的现代化机械化正面搏杀,也不可能依靠现代化交通进行机动。


激战双方更多时候,也就只能依赖各自的步兵,低近到5公里之内展开,然后靠近到以百米、十米、甚至贴身距离,开始近战,相互搅浑厮杀。


——现在,已经是军事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军队还保留着5公里越野训练科目,可能是向历史致敬吧。


非常出名的,决定性的辽沈战役中的辽西会战,淮海战役的潘塘镇会战,即是大兵团低近搅浑厮杀的典型战例。


东北战场的林彪


分析辽西会战,潘塘镇会战等等战例,也可得出客观结论:


当时,国共内战作战的高级将领如林彪、粟裕、杜聿明、廖耀湘等人,其现代化战争指挥水平,必然因为诸多客观原因限制,远远逊色二战期间主要参战国同级将领。


颇似中超球队与英超、西超等球队类比。


世上本无军神。


可见,在国共两党关系中国国运的三次空前大决战中,双方有限的技术类军事资源,诸如远程火力、重火力及通讯、运输、医疗等等,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了。


于是,步枪、机枪和其他轻型迫击炮、山炮成为决胜战场最实在、最管用的利器。


粮食,更成为决胜战场最有效的军事资源。


千万农家子弟,平民子弟,他们作为兵员,自然更是最为重要的战争资源。


——事实上,受当时的教育、文化条件限制,当年的他们大多是文盲、半文盲,无名无姓。


作为同胞,作为中国人,他们同室操戈,付出了千万条生命。使得我们站在中国发展、进步的今天回望,无不深感警世。


有闲有空,烦劳三点一转,支持。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