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 | “一网统管”基层场景应用,哪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郭琳琳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不久前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加强城市治理明确指出,“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一网统管”是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将推动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自2020年初实施《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区都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一网统管”基层场景的应用,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网统管”基层场景应用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制约了制度效应的充分发挥,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原文 :《“一网统管”基层场景应用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 |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    郭琳琳

图片 | 网络


存在问题


顶层设计与个性需求之间还需磨合

  

为避免数字和平台资源建设的重复与浪费,目前是由区级政府统一部署“一网统管”总体工作并设置统一的“一屏观全域”的一屏底板。而应用场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基层管理需求,当基层难以围绕真实的价值问题去创造和选择场景,就会产生让应用场景空转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气币”现象。比如原有的街镇电动车防盗应用场景难以嵌入“一屏”这个底板,导致其无法再用。

  

基层场景应用便利化不够

  

场景赋能的基础是数据的畅通。经过十几年的政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政府间数据共享得到很大进步。但不同层级的政府和部门之间因为标准和格式不统一无法数据对接。数据开放度依然不够,造成数据难以共享。比如群租的治理在基层场景应用中数据推送还比较滞后,使问题整治的及时性、有效性打了折扣。再如店牌店招,相关主体的缺位错位导致管理便利化水平很低,美观和安全隐患的责任主体是街镇,但是相关数据的归集在市级系统,出现基层提交了数据却不能在平台中共享数据的尴尬。

  

基层场景治理的保障性不足

  

场景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而最先准确感知问题的是基层,基层实际投入力量尚显不足。调研中,较大的镇城运中心在编人员也只有两名,城市治理中社会和市民力量参与不足。人力投入不足和机构设置问题,实际导致了“一网统管”的成本大大提高。比如智能监管中摄像头等设备数量会大幅增加,安装和后期维护相关设备的费用会持续增加。而这方面投入越大、成本越高,则可持续性越低。

  

场景应用的可持续性差

  

现有场景应用可持续性差,经费投入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一网统管”的机制不灵活,运营思路僵化,难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治理问题。市场参与度和社会参与度都严重不足,不仅出现治理事务增多而数据使用权偏少的尴尬状态,也很难实现场景应用的可持续性。



对策建议


鼓励基层场景设计的个性化取向

  

梳理基层常用场景,统一纳入“一屏”底板。基层管理的场景设计都是由各自需求产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解决问题上有效、管用。比如周浦镇有自己先行开发的慧芯系统,应用在防盗、防老人走失等多项管理事务中,效果明显。这类事件在各基层管理中具有共性,建议将此类场景统一梳理接入,纳入城市管理的“一屏”底板。各地再可以根据各自特殊需求,嵌入或者接入自己的个性化场景,以丰富“一网统管”的对象。

  

陆家嘴街道的东方明珠陆家嘴环岛在已有的“一屏”底板基础上增加自己的“环岛”监控系统。该系统嵌入后,环岛人流如织也好,雨天打伞也罢,都可以精准测算,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各地也可以采取类似方式,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个性化场景,嵌入“一屏”底板统筹管理。

  

提高基层场景应用的便利性

  

在应用场景底板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部门工作便利,节约时间且节约成本。特别是不能出现数据格式和标准的“碎片化”,相互不能兼容,即使在一个网内,仍然是各自为战,导致“一网统管”有名无实。陆家嘴探索的经验就值得推荐,多年前陆家嘴街道就和公安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一旦发生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井盖失窃等,在公安接到110报警后,街道居委相关人员也能在平台上看到,同时到岗协助处置。这种街道统领联动,让公安的工作也更精准更有效,各方也就更愿意进行数据的共享。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据便利性,还需要利用场景归集数据,建立数据清单,加强数据双向共享。清单中有提供数据的主体、使用路径、目标功能等,尤其要体现事权和数据使用权的统一。基层有自己收集的数据,同时上传,有关部门也能尽快共享这些数据。比如浦东的界浜村微平台将自有的基础数据嵌入到“三级平台、五级应用”中,数据双向共享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便利化还需要在组织形态和组织功能上进一步完善。“一网通办”的组织形态经历从网格办到网格中心,再到城运中心的变化,组织功能上更趋向综合和应急,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和总结完善,以便利化为目标,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明确基层场景运维的保障性

  

基层场景能够运用得好,不仅需要较充分的物质经费保障,更需要组织制度保障、机构保障以及机制保障,才能发挥“一网统管”的最大效益。

  

首先是组织制度保障。在有充分的经费保障之后,领导挂帅主抓是关键。浦东新区能够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中探索先行并且取得成效,领导重视功不可没。建议在基层场景应用过程中,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配备好干部,才能最快速地将工作推进下去。

  

其次是机构保障。在区层面组建基层场景运营保障部门。在基层场景运用中,使需要的数据资源能得到、所遇的问题能解答、协同的部门能沟通、新技术手段的推广有培训,以消除工作人员在基层在场景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彷徨和无助,提高“一网统管”的总体效率。

  

最后是机制保障。主要是对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是不能让基层场景应用考核成为干部新的负担。科技赋能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效能,不是要增加处罚干部的手段。二是考评也可以双向互评。上级考评下级的场景应用效果,下级也可以对上级所推场景应用提出改进意见,以便让场景更符合基层管理需要。另外要完善基层场景应用,专家、技术公司和社会治理专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基层场景应用的可持续性

  

提高场景应用从设计、运行到监管的全周期效能而降低相应的成本,必须增强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在此过程中的参与。以最少直接干预、最小资源投入,激发最大市场动力和最大治理潜力。不仅提高数据使用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财政投入。

  

场景应用可持续性离不开市场参与。政府不应该成为基层场景设计运用的唯一主体,应该积极引进市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新技术、新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参与进来。比如商品房安装摄像头的权限不在街镇,街镇可以采用市场机制吸纳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参与进来,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再比如为了建立一个开放数据门户,可以通过开展该场景应用设计大赛,借助市场的力量吸收更多治理智慧,来完善相关方案。

  

场景治理可持续性离不开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必不可少,但在我国严重不足。美国波士顿在相关工作方面,就是鼓励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比如一个名为“领养消防栓”的应用场景就具有可借鉴性。波士顿的冬天积雪很厚,为此波士顿政府部门向全社会发布了一张地图,在地图上标注了全市13000个消防栓的位置,鼓励全市居民认领。一旦消防栓被雪掩埋,它的主人将收到手机消息通知,及时前去铲除消防栓周围积雪。其教育部门也对学生参与这项实践给予了升学上的优待。这种做法真正实现了过去由政府出面解决模式转变为政府开放数据、让社会参与利用的模式,大大强化了应用场景的可持续性。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9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关注 | 基层治理复杂多变,数字化转型如何落实?

关注 | 后疫情时期,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如何补齐短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