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字如面”与“石沉大海”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五一”劳动节,加两天春假,整理了几篇文章。有点空隙,遂翻开《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读了起来。读毕家书,脑子里翻腾起那些和语文有关的“见字如面”的往事。


              1.最意外的信 


我在龙门海岛教书的第二个年头,收到过一封很意外的信。


下课了,办公桌上躺着一封信。字迹颇为清秀,信封右下角,写着“钓浜乡中心小学  徐 缄 ”的字样。怎么也想不起,与我隔海相望的钓浜,有哪位姓徐的朋友或同学。


拆信,阅读。信的大意,是这样的——


祖庆:


见信好!我是钓浜乡中心小学的徐秀春。上星期,在松门镇粮管所会议室,听了你的《在仙台》,精彩至极!教书两年,公开课上出这样的水平,将来不得了!


……


徐秀春老师比我年长三四岁,彼时,他是温岭钓浜乡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几个月前,他在乡政府礼堂上的县级公开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秒杀”全场,引起轰动。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一直模仿他公开课时的举手投足。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他的“铁粉”。


今天,小粉丝居然收到偶像的亲笔来信,而且得到偶像如此高的评价。至今回想起来,都脸红心跳。


说实话,教书才两年,哪里懂什么公开课的章法,初生牛犊不怕虎,凭感觉上了次课。居然评价颇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偶像秀春老师,竟然亲笔来信。


很快地,回了一封信,表达感激和惊喜之情。此后,鸿雁往来,我与秀春成为了挚友。


2010年,我和他同一届评上省特级教师。这也算是那段“见字如面”往事的后续回响吧。


              2.最完美的信


陈可人老师,对我来说,属于叔叔级别的老师。


教书前几年,我有机会在县教研会和台州地区教学观摩上听到可人老师的课。细腻的教材处理,沉稳的教学风格,俊逸潇洒的板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上《麻雀》《小站》两课的很多精彩的细节,二十几年后,依然鲜活如初。


大概是1993年前后,我要在乡里上一节《别了,我爱的中国》。此课,已被秀春演绎成了经典,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居然选这一课!课,无论怎么备,都逃不出秀春的阴影。


于是,拿起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可人老师写信。


其实,那时可人老师根本不认识我,我猜测此信也许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十来天后,可人先生居然给我回信了。


拆信一看,我惊呆了!


可人的信,仿佛是印出来的,秀逸潇洒的蓝色钢笔行楷,完美得就像字帖。整整六页,清清爽爽,洋洋洒洒,从文本解读、目标确定到教学设计,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读他的信,就如听他谈话,朴实无华,意味隽永。


可人老师的信,我读了几十遍。对照他的信,我对教案做了重构。课,虽然没有像秀春那样引起轰动,但也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


事后想想,这大概是我教学生涯第一次“同课异构”吧。与偶像同课异构,底气,源于得到可人老师这样的高手指点。


            3 .最潇洒的信


几年后,我又一次冒昧地给另一位高手写信。


这位高手名叫张仁忠。


仁忠先生很早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至今,我还记得他当年在温岭县城关镇礼堂执教《狼牙山五壮士》的风采。大气、洒脱、豪迈,让我久久难忘。


教研员毛昉老师曾经和我说起仁忠先生评教坛新秀时,上的课文是《燕子》。在读课文的时候,他先把插图中的燕子遮住,然后忽地把遮住部分揭开,燕子”先遮后露”的处理,再现了无限生趣。


毛老师说得活灵活现,我听得如此痴如醉。


后来,要参加县教学比赛,我最怕处理“看图学文”这类的文本。于是,又一次冒昧地写信向仁忠先生请教。


很快地,仁忠先生给我回信了。


祖庆:


展信好!迟复为歉……


钢笔字极为潇洒。仁忠先生极为耐心地向我讲解了看图学文这类文本的特点和教学注意事项。


虽然,我似懂非懂,但读着如此真诚的信,我告诉自己,仁忠先生妙招在手,我再也不怕看图学文了。


后来,抽到的课,虽不是看图学文,仁忠的妙招,似乎用不上。但他传递给我的这份信心,在鼓舞着我。比赛,自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最不愿碰触的信


其实,我写得最多的,是给恩师季俊先生的信。无论在龙门海岛,还是家乡箬横,我几乎每隔半个月都要给季先生写信。


先生在一次教研会上认识了我,他告诉我,有什么事,就给他写信。于是,我便隔三岔五地给先生写信。取得成绩,写信;遇到困难,写信;情绪低落,写信;遇到喜事,写信;学校杂事,写信;家里琐事,写信……


给季先生写信,成了我青春年华的背影。


前年,我造访先生家,说起当年与先生通信的往事。先生告诉我,我写给他的信,他一封不落地都存着。他笑着问我,要不要拿出来给你看看?


我难为情地说,季老,还是别看了,那时候不懂事,常常给您添麻烦。这些信,您就留着吧。


这些信,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去碰触。大概,怕在文字里遇见青涩的自己吧。


  5. 最让人愧疚的那些信


后来,有了电子信箱。通信,变得更加便捷。我也会发邮件向一些前辈请教问题。我的信箱里,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陌生老师的来信。有写信向我请教教学设计的,也有索要课件的,当然,偶尔也会有遇见烦心事,希望我指点迷津的。


开始几年,遇见这样的信,我都会耐心作答。再后来,事情实在忙,渐渐地,没有时间去回复这些信件了——本该“见字如面”,却成“石沉大海”。对自己的冷漠,我常常这样自我安慰:时间有限,我无法满足每个求助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回复。


于是,有些信,我便真的连看都没看就删掉了。它们,真的永远地“石沉大海”了。


今天,我在邮箱里搜索一份重要的资料。无意中,读到一位老师半年前写给我的信——


张老师:


 您好!


  今年4月,我们区里赛课,上的是《一面五星红旗》。原本以为,参加过演讲比赛获得区一等奖,在区里上过教研课,这次比赛如果拿不了第一,至少也到不了最后吧。


  这节课,我是用情境导读,通过自己入情入境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入课文的。最后通过拓展,让孩子拿出ipad打写。


 比赛之后,同事们也觉得设计不错。


 但是,成绩出来后,我傻了眼。评委给了我最后一名。


那时的自己,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想,上一堂好课应该是需要天分的。我没有天分,尽管我那么努力。同事也觉得,我只适合搞研究,不是个会上课的人。


究竟语文教学教什么?苦苦思索。后来终于明白,不用管赛课,用心做自己就好了。但是公开课,究竟怎么样才能上好,仍然是自己好认真思索的命题。


  絮絮叨叨了一堆,只想告诉您,我心里的结。等您没有那么忙的时候,请您看看我的课件,给我指导。


  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心!


            您的粉丝 某某


        2016年11月14日


事实上,这位老师,最近半年早已经和我有颇多的联系。她是一个很勤奋的人,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了全方位的实力。我一直很欣赏她。


我在意的是,她当时曾多么真诚地给我写了这封求助信,眼巴巴地等着我的回复。但是,我却连一个字都没有回复给她。这封石沉大海的信,让她多么失望。


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这件事。直到今天,我告诉她,我搜到了她半年前的一封信。她笑笑,告诉我,张老师,您很忙,我理解。


我却笑不起来,为自己的粗心和冷漠。


回想自己初出茅庐时,也曾冒昧地给尊敬的老师写信,而且,总能得到这些老师及时而又真诚的回复。我成长路上取得的点点滴滴,和他们的帮助与鼓舞,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许,没有他们当初的“见字如面”,也许“石沉大海”的,是我自己。


今天,自己在教坛上,有了那么一点虚名,却忘记了曾经年少时的彷徨与无助。


深深的自责!深深的不安!


其实,即便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依然觉得纠结。我深深地知道,时间是个常数,如果每一封来信,我都很认真地回复,恐怕,我的时间掰成秒使用,都难以让每一个写信给我的朋友满意。而且,这样做,一定会严重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


真的,我无法做到每信必复,我能做的,就是多写文章,多出书,通过文字,给更多年轻老师以参考和帮助。


想对曾经给我写信求助而得不到回应的朋友们(包括在微信公众号里留言的每一位)说一声抱歉,我不是一个冷漠的人,我理解每一个求助者,也很想给你一些建议,如果我有空,我一定会毫无保留地谈谈我的想法。只是,有时候怕匆忙的作答,非但无法帮到你,反而会添乱——尤其是教学设计,我真的无法三言两语给你以建议。匆匆忙忙的添乱,还不如假装没看见,让你自己想办法。


沉默,不是我视而不见,而是我想不出更好的应对之策。你一定会理解的,对吗?


“见字如面”,此刻,你看见我愧疚而真诚的面容了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