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珠海某区语文考题太”奇葩“,我却为它点赞!!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每年期末考试结束,都会有一些题目,被媒体拿出来吐槽。


今年也不例外,珠海香洲区语文期末卷子,命题者别出心裁地在每张卷子的后面,加了一道五分的“附加题”。


就是这五分的附加题,遭到了不少人的吐槽(当然也有点赞的)。


我们先摘录几道“附加题”——














这些题目一出,不少围观者惊呼,纷纷表示要回到小学,重新读书。




这类评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懂“非连续性文本”所致。


还有一类评论,主要聚焦在该不该考学生“必读书”。


我想先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整本书该不该考?如果可以考,怎么考?


不少人吐槽整本书考题,主要聚焦在两点:


第一,《绿野仙踪》《长袜子皮皮》《鲁滨孙漂流记》这几本书,该不该纳入考试范围?


第二,整本书阅读考试,该不该这么考?


对这两个问题,我想表达这样的基本观点:


整本书阅读,在推广初期,不但应该纳入考试,而且应该加大比重!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话。课标明文规定,语文教师要带着学生读整本书。但是,由于长期的思维因袭,加上“为考试而教”的思想作祟,不少老师,觉得整本书阅读“说说重要,其实不要,因为考试不考!”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依然不重视整本书阅读。仍然把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当作“圣经”,翻来覆去地咀嚼,颠来倒去地刷题。


语文,被搞得味同嚼蜡!


考试,是很重要的指挥棒。指挥棒指挥到哪,一线教师就会重视到哪。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珠海香洲区语文教研员,煞费苦心地出台了区域必读书书目,并将必读书纳入考试范畴,以此来推动整本书阅读。应当说,在整本书阅读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或者只是表面上重视,实际上应付)的阶段,通过命题来引起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特别关注,这是特殊阶段的特殊举措,整体来说,利大于弊。


至少,从面上来说,这样的导向,让一部分过去只教教科书的老师,感到“形势逼人”,若不跟上,肯定吃亏。于是,他们会跟着别人,半推半就地把书读起来。


尽管,这样的“半推半就”,有一种被迫就范的味道。但至少,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被迫,让孩子们有了读到优秀整本书的可能。


这里,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哪些书必读?谁来确定这些必读的书?


这个问题,其实比是否把整本书纳入考试范畴,更为重要!


一旦把整本书纳入考试范围,被选中的一本或者几本整本书,就有了与教科书等同的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导向、文字面貌、深浅程度,是否适合这个年段孩子?


所选的书,是否一定是最优秀或者说相对优秀的?


选书的标准和机制是什么?


这样一深究,我们就会“细思极恐”:


万一,教研员根据自己喜好,一拍脑袋或者从一些书单上随意挑几本,就确定了“必读书”;


万一,所选的书,离儿童认知水平太远;


万一,所选的书,价值取向有问题或者版本不对;


……


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担忧。


“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整本书阅读亦然。全区孩子,如果读的都是二流,或者三流的书。且这些书,还要被拿来考试,这是多么可怕!


所以,选什么书推荐给整个区域的儿童阅读,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宜慎之又慎。这跟目前微信中一张张流行的书单不一样。书单,毕竟是“仅供参考”,没有“必须阅读”的意思。而一旦通过行政命令,成为了必考内容,就成为“必须阅读”!


因此,我借此机会强烈呼吁:如果,非要推出区域阅读书目,且将整本书纳入考试范畴,请务必慎重,一定要几上几下,且要请专业团队把关,形成一个比较靠谱的书单。


如此,整本书考试,方能发挥它的指挥棒作用。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命题不当,导致教师肢解整本书,进而对阅读造成严重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致命的!


我曾经在一篇10W+阅读量,上百公众号转载的《语文成为拉分王,请别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一文中,表达过我的担忧,命题者一旦以考记忆为主,考试,很可能成为阅读的杀手(详见:张祖庆:语文成为拉分王,请别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指出,命题者要提升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认识水平和命题水平。


那么,珠海香洲区的题目,水平怎么样?回到具体的题目来分析。



不少人一看到思维导图,就本能抵触,认为超出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其实,这题出得很有水平。这水平,体现在题目的开放性。因为有范例,孩子们可以依样画葫芦,根据对整本书阅读的记忆,提取相关的事实,支撑观点。这是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的考查。


第二题,也很开放,考察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和推论能力。


这样的能力,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应有之义。这道题,和单纯考察死记硬背水平的题目不同。因为,它的指向,不是唯一的、封闭的,而是多元的,开放的。孩子们只要读过书,且认真读过,一定可以比较顺利地作答。


我为这道题点赞!



这道题,共五分。个人认为,第二题出得好!指向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阅读与微写作的有机结合,而且有一定的交际语境。


而第一题,其实是教科书选段的考查(教科书里,有《鲁滨孙漂流记》梗概与精华选读)。这道题,考查的是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相对来说,我不是很欣赏此题,容易让老师们把阅读引向机械记忆。



这道题,看起来有些复杂。但是,如果孩子读过书,其实一点都不难。题面有现成的小标题,孩子们只要读过书,就能很好地把相关的标题,填入方框,使之成为一张“情节图”。


“情节图”,其实是教会孩子长文短读,或者把一本书读薄的很有效的导读单。长期做整本书阅读的老师,所带的学生,都会轻车熟路。


此题的第二题,指向于幻想小说的本质:现实+想象。引导孩子们关注幻想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体来说,三个年级的阅读附加题,分数不多,题型灵活,引导教师关注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适当兼顾记忆和理解。是一份质量较高的阅读题。


关键的关键,是作为附加题出现,而且分值,只有5分!命题者,分寸还是拿捏得不错的!

但是,评论者,却往往忽视了“5分”这个事实,加上或对儿童阅读了解不多,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本能地指摘。


殊不知,这样的指摘,可能会让有志于积极变革的教研员寒心。


于是,改革者,往往很可能会成为被骂者;


于是,直接导致很多人不愿创新;


于是,我们的教学,又回到了原点。


无怪乎,很多试卷,至今依然有缩句等考试题型。




吐槽的第二个点,是关于“自助餐”、“世界杯”、“珠海大桥”等和以往不太一样的题目。这类题目,被人认为“变态”。它们,不是以完整连贯的文章出现,而是表格、数据、图片、线条等组成的文本。


这类文本,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但是一旦进入考试,不少人就惊呼这是“外来物种!


其实,这种文本,它叫”非连续性文本“,目前国际阅读测试,越来越受重视的考试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是什么?

比如,你拿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是不是被“陌生”的书名给吓到?

没错,对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家长,“非连续性文本”是个有些陌生的术语。不少人甚至第一次听说。


但是,你试试在百度中输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词,会发现,这个词语往往是和语文中考、高考联系在一起的。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频频“闯入”小学高年级、中考、高考的试卷中。而此类阅读题一出,考生会骂题目“变态”,老师也会骂命题者变态,哈哈,这样的阅读题也确实“非常态”。


曾经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语文试卷上出现某品牌广告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家长投诉老师借语文试卷做广告拿回扣的嫌疑!


哈哈,太逗了!


 有必要给你科普一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说白了,我们生活中的广告、发票、说明书、指示牌、作息时间表……这些,都是非连续性文本。


比如你早上起床后,你打开手机中的记事本,读了当天的事务安排表;


比如,路过一家早餐店时,你浏览了一下墙上的价格表,买了一份早点;


比如,到达公交站点后,你观察了一下站牌表,确定了车次。


这个过程中,你始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以非连续性文本并非外来物种,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每天日常息息相关。


中国孩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低下


2009年我国上海地区首次参加PISA国际阅读测试,Pisa2009阅读试题中,65%是连续文本试题,30%是非连续文本试题。混合文本试题大约5%。虽然上海学生在这次测试中独占鳌头,但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比例仅为1.9%,低于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日本、英国等7个国家。


无独有偶,PISA2000-2006阅读测试中发现,中国香港地区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测试中也得分偏低。



忽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会吃大亏!


首先是考试要吃亏。这一点不用多说了。从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语文考试,到每年的中考、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语文试卷里的熟面孔,只是,很多考生不认识它。也就是你吃了它的亏还不知道咋回事儿!


其次,日常的生活学习会吃大亏。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包括:各种表单(购物清单、发票、时刻表等等)、插图,谈话记录(人物访谈、群聊记录、会议记录……)、产品使用说明、示意图(包括房屋构造图、地图、紧急疏散通道示意图、导游图、高速公路出口示意图、座位表、各种购物区示意图),饮食卫生类说明(包括药物使用说明、菜谱、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各种证明、统计图表、目录、会议文本……


也就是说,这种阅读能力不行的话,你有可能到了陌生的地方寸步难行、有可能吃错药!有可能吃坏东西!搞错单据发票!有可能被领导批得灰头土脸……



好,回到珠海香洲区的考题上来。我们便会发现,这些题目,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



《一起读书吧》《自选套餐》《世界杯》《珠海大桥》等题目,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的大胆尝试。


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反思评价能力“”理解推论能力“。虽然,有个别题目出得太简单,缺乏思考力,大部分题目,还是很不错的。


(貌似有四年级的题目,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有些超纲,需要命题者注意,四年级,是不需要考非连续性文本的.)


表面上看,似乎卷子有些”花哨“,但事实上,这些文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小学阶段不重视培养,到了初中,考试会吃亏。其实,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这,才是最关键的关键!



如何理性对待命题革新


最后,我想谈谈,各方人士,如何理性看待命题革新。


首先,作为普通看客,在自己不理解“神题”用意之前,先不忙着下结论,而是先多问几个"为什么“,试着去理解命题者的用意;与其无端责骂,不如心平气和地探讨、建议,给命题者以借鉴与启发。发牢骚、辱骂,最终只会让那些锐意改革的人,成为”炮灰“与”出气筒“。


第二,作为教研员,在推出全新的题型之前,要和一线教师充分沟通,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命题者和答题者,不是猫和老鼠的天敌关系,而是学习共同体。命题者,通过命题,检验教和学的成果,发现教和学的问题,提出教和学的改进策略。这,才是正道!


第三,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把握当前改革动向,否则,我们将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第四,作为教研部门管理者,区域推出必读书或者必考书乃至其他新举措,要慎之又慎,因为它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可以可以成立考试委员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命题思路,加强命题研究,提升命题的可信度与效度(当然,小学阶段,有无必要这样考试,这,不是本文所论述的核心)。整本书阅读,在推动之初,在出台高质量书名的基础上,可以考,但要以高水平题目引导教师关注阅读策略。否则,考试,将成为阅读杀手!


第五,作为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生事物,而不是借助舆论,推波助澜,封杀改革,阻碍改革。


总之,理性,才是面对新生事物的唯一姿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