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以匠人精神,打造让人震撼的学术讲座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 图为“猎豹”CEO 傅盛年度演讲照片)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耳朵。听课、听讲座,都通过耳朵吸收信息。


难听的讲座,家家相似;精彩的讲座,各有不同。


其实,骨干教师和卓越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作讲座。把自己的思想、主张、经验、做法,深入浅出地分享给更多人,也是一项基本修炼。


作讲座,首先要看主讲人的学术底蕴。但,仅有底蕴,是不够的。讲座,也是个技术活儿。一场卓越的讲座,必须要以匠人精神,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倾情演绎。


一般来说,卓越的讲座,大抵会有如下元素:


逻辑性


卓越的讲座,如一篇严密的议论文,从破题、立论、论证到结语,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行云流水、浑然一体,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


卓越的讲座,要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我们的理念(主张)、我们的策略(做法)、我们的范式。有破有立,有支撑理念的案例与操作策略,有思考的过程,最后上升到可迁移的范式。这样的讲座,不仅仅告诉听众,我们怎么想、怎么做、做成了什么,还要告诉听众,我们对该学科或该事物,有怎样的规律性认识。


把规律性的认识和可视化的流程告诉听众,才是最重要的。听众,需要获取的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堆事实和荣誉。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听讲座,常常只是听到第一个层面——现象层面。亦即:我们做了什么或者我们做成了什么。


没有了对“如何做”进行思考,这样的“所做”,往往无法从现象抵达本质,不能给听众以更多启发。常常,主讲人陷在自己的语境里滔滔不绝,而听众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为,听众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和经验。


这样的讲座,常常显得空洞、浮夸,听众没有获得感。


怎么想、怎么做、可迁移。这,才是卓越讲座所呈现的三个逻辑层面。


比如,要讲《卓越教师必须迈过的三道坎》,我们得回应:


1.卓越教师相比于职初教师和骨干教师,其核心素养有哪些?

2.为什么很多教师只能停留在骨干而无法抵达卓越?

3.从骨干到卓越,究竟有几道坎?这些坎,该如何迈过去?


把这三个问题剖析清楚,最后,以可视化的思维流程,提炼卓越教师成长可以迁移的行动策略,那么,听者就能知其所以然。


这,大概就是这个讲座的内在逻辑之所在。少了任何一块,都是不完整的。


逻辑性,其实就是思辨性,它体现主讲人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


可听性


有些教授、学者,文章写得很有逻辑力量,但其讲座,常常让人昏昏欲睡。原因,就在于缺乏可听性。


好听的讲座,往往以故事、案例吸引听众而且,故事一般不宜长,以1-3分钟为宜。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即可深入浅出地阐释一个大道理,让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所选的故事,最好适度陌生化否则,你没开始讲,听众已经知道要讲什么,无趣。


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或是身边的小故鲜活、有味、有料,能够说明问题。同一个观点,用一两个故事即可。切忌把学术讲座,变成“故事会”。


所选用的案例,最好是课堂上大家经常会遇到,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小场景、小细节。场景、细节,越真实、越饱满,效果越好


如果逻辑性是整个讲座的骨架,那么故事和案例,则是讲座的血肉。没有骨架,一盘散沙;只有骨架,味同嚼蜡。


逻辑,让讲座充满思辨性,故事和案例,让讲座充满趣味性。


思辨性和趣味性兼具的讲座,谁能不喜欢?!


对话感


聆听卓越讲座,让人如坐春风。主讲者,如拉家常一般,娓娓动听地把自己的理念、主张、策略、范式,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听众。


对话感,是卓越学术讲座的另一重要特质。


有些讲座,逻辑性是强的,故事和案例,也是有的,但就是无法抵达听众内心。原因在哪里?


原因,就在于缺失对话感。


讲者,没有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听众需要听什么。常常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准备好的东西,竹筒倒豆子,大水漫灌,说完了事。概念多、语速快、PPT杂,听众根本没听明白上一页在说什么,下一张PPT扑面而来,一个又一个陌生概念紧跟而上。这样的讲座,让人如坠五里云雾。


贪多、求全,往往是很多主讲者常犯的通病。


其实,听众不是一张白纸。讲述人,没有必要把自己搜集到的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呈现出来。


大段大段地引用名家论述,用枯燥的理论来阐释另一个枯燥的理论,非把大家绕晕不可!


作一个好的讲座,犹如点菜。你点的每一道菜,都是奇珍美味,用餐者往往无从下口。


因此,富有对话感的学术讲座,一定是认真研究听众需求的。作讲座前,一定要站在听众立场去分析:


1.听众处于什么层次?他们对我所要讲的话题,已有那些认知基础?

2.哪些,是必须要讲深讲透作为重点讲的?哪些可以一带而过的,哪些是可以略去不讲的?

3.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听众乐意接受?


讲座之前的“学情”分析,非常重要。否则,没有定位精准,过深或者过浅的讲座,对听众和自己,都是一种不负责任。


当然,前期分析,是基础。关键,更在于如何让讲座有现场感。






这里,结合我的观察,谈几点如何让讲座有现场感的体会:


精心设计PPT


PPT,是辅助工具。如果演讲者对自己的口才超级自信,不用PPT,依然可以精彩呈现。然而,这毕竟对主讲人要求太高。


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借助PPT,让讲座锦上添花的。


但,很多时候,我常常看到一些很糟糕的PPT。一个页面,三四百字,密密麻麻,乱墨一堆,别说是否有美感,看起来都很吃力。这样的PPT,不但起不到辅助作用,常常会分散注意力,让声音表达大打折扣。其效果,是破坏性的。


PPT上的文字,要少之又少,提纲挈领地呈现关键词、短句,即可。







好的PPT,能用简练的语言和线条,把事物的内部结构梳理得一目了然这样的PPT,能化腐朽为神奇。


PPT要适当选一些感官冲击力强的图片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片,既可以成为鲜活的例证,又能减缓听觉疲劳,让整个学术分享富有节奏感、美感。


同时,还以引入几段视听冲击力强的(最好不超过三分钟)短视频或者自动播放的系列图片(最好配上适当的音乐),制造强烈的震撼效果。


另外,一个卓越的学术讲座,最好PPT上适时出现3-5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金句整个屏幕,没有其他任何背景,非常醒目地呈现凝炼、隽永的金句,这会让我们的讲座加分。


善于掌控整个舞台


演讲者,要善于掌控整个舞台,要离开发言席,站在适当的位置。随着讲述,偶尔走动,偶尔侧身,偶尔环视,这样的互动,会让观众随着你的视线而动,气场,就是这样出来的。


讲座中,偶尔抛一两个不太难的问题,与大家互动,赠送一份小礼品;或者,邀请观众一起来朗读1-2分钟的小片段、参与一个小游戏,都是很好的小策略。


总之,卓越的讲座,并非信手拈来,它需要苦心经营,是一门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儿。唯有用匠人精神去精心打造,优质讲座才会让你的学术思想传得更远。


当然,真正的高手,无招胜有招。台上一站,张口就来,摘叶飞花,功力非凡。那样的人,修炼成精,万里挑一。天赋、学养、技巧集于一身,我们,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所选PPT为猎豹CEO傅盛演讲,来源网络)



诚意推荐一些关于演讲技巧的书



编辑:小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