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观察》2024年第2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目录



卷首语

互联网人类学的时代之问

/陈庆德


本刊特稿

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

/刘  涛  刘锦鹏


在场·互联网人类学观察

结伴:数字媒介与流动的社会关系——川藏线背包客的联结实践考察

/孙信茹  王智勇


花的“旅行”:短视频实践与网红地的生产——斗南花市的互联网人类学观察

/杨星星  谢  翔


“做一日蟳埔女”:短视频打卡如何建构集体想象——对一个网红话题的田野考察

/王东林  朱  岚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改造我们的学习”:准确、全面地引证马新观经典论著

/熊  壮  陈力丹


深观察

“数字在场”:社交媒体时代视觉图像的传播范式重构

/胡正荣  李涵舒


“解读”抑或“留白”:数据新闻语图结构的认知效果研究

/惠一蘅  方  洁  董晨宇


媒体融合研究

场域博弈: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融合的困境突围

/孙梦如  吕澄欣  吴  飞


华夏传播研究

从自发到自觉: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


“联系和分离”:江南之桥与城市意义空间的形构

/谢洁琼  王晴川


数字生活

春节红包仪式的“数字化”与“逆数字化”——基于 NVivo12 的扎根研究

/刘国强  李  洋





卷首语


互联网人类学的时代之问

陈庆德


Questions of the Times For Internet Anthropology

Chen Qingde


【摘要】

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些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流动性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如何在数字技术和实体空间的互动合作中产生富有张力的故事。无论是行走于现实空间和网络世界的背包客,还是走进网络世界的鲜花,又或是人们打卡的网红地点,都是最为具象化和微观的表达。然而,在这些现象背后,经由叙事者重新意义化后的文本,并非仅仅满足于在地方性或微型叙事中就能截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是要在不同叙事的理论预设的追问中,获得和保持生命力与新鲜感。理论研究的精髓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询,而非对已知事物自以为是的洋洋自得。而理论的真正价值或许正在于由持续的自我批判所带来的反思性。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时代之问;理论研究



本刊特稿


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

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

刘 涛 刘锦鹏


The Road to the "New" Rhetoric in Digital World :Constructing the Digital Rhetoric System of  Convergent News Narratives

Liu Tao,Liu Jinpeng


【摘要】

修辞学和叙事学具有内在的关联结构和通约逻辑。有别于经典叙事所擅长的语言修辞模式,数字叙事客观上呼唤“数字修辞”这一全新的修辞理念。所谓数字修辞,意为面向数字文本的一种修辞观念、形式与实践。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原理,可以从修辞本质、修辞语法、修辞情景和修辞效果这四个维度加以综合分析。在修辞本质方面,融合新闻超越了传统的修辞劝服模式,越来越多地转向界面引导,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义生成方式——引导式生成,即在用户的参与中实现某种“共享”的意义生产。在修辞语法方面,融合新闻通过语义规则维度的程序设定、文本结构维度的时空操控、意义路径维度的情节决策,重构了一种基于互动的叙事语法。在修辞情景方面,融合新闻的情景修辞主要体现为对故事情景的创设,对新闻现场的模拟,以及对混合情景的再造,从而在情景维度上重构了文本语义感知的元语言系统。在修辞效果方面,融合新闻沿着文本故事和体验场景两个维度,拓展了新闻叙事的情感向度,构建了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现实认知模式。


【关键词】

融合新闻;新闻叙事;修辞叙事;数字修辞学



在场·互联网人类学观察

(特约主持:孙信茹)


结伴:数字媒介与流动的社会关系

——川藏线背包客的联结实践考察

孙信茹 王智勇


Companionship:Mobile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

Sun Xinru,Wang Zhiyong


【摘要】

研究采用线上田野和流动民族志的方法,对G318川藏线背包客的流动实践进行考察,探讨背包客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和联结方式,由此提出“结伴”的概念。本文认为,结伴是流动性社会和数字时代背景下,人的连接和群体组建的一种形式,它强调的是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参与者主动和自愿生成的短暂、临时的伙伴关系。结伴作为一种新社会性的表现,展现出人们游走于熟悉与疏离、个体与群体、线上与线下等多重复杂场景之间的变化样态,为观察处于媒介技术和流动性变革下的群体关系和联结方式提供深度的个案剖析和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结伴;社会关系;川藏线;背包客;互联网人类学



花的“旅行”:短视频实践与网红地的生产

——斗南花市的互联网人类学观察

杨星星 谢 翔


A "Tour" for Flowers :Short Video Practi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ternet-famous Sites

Yang Xingxing,Xie Xiang


【摘要】

关于数字媒介与网红地点的塑造有诸多研究,但深入现场探究技术与人的互动,会发现这一议题仍有丰富的研究拓展空间。在对云南斗南花卉市场的田野观察中发现,短视频多元实践主体通过将花从实体物转变为虚拟物的打造过程,实现人、物和地点的多重连接与互动,最终达成斗南的网红化与意义的建构。透过物的视角理解网红地点生产的新意和重要价值在于:实体空间中的实存之物向虚拟空间中象征物的转化过程,是技术实践者将自身文化框架和情感表达注入人地关系的过程。这为我们理解人、物、技术与信息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短视频实践;物;网红地;斗南花市



“做一日蟳埔女”:短视频打卡如何建构集体想象——对一个网红话题的田野考察

王东林 朱 岚


"Be a Xunpu Woman for one day" :How to Construct Collective Imagination by Shooting Short  Video at an Internet Famous Site

Wang Donglin,Zhu Lan


【摘要】

短视频打卡推动了特定人、物和地点的加速网红化,但鲜有研究关注打卡过程。研究对游客在一个网红社区的短视频打卡过程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发现网红话题“做一日蟳埔女”是打卡核心参与者集体想象的结果。这个过程从视觉想象开始,经由对他者生计方式的操演,最后抵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这代表了居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全球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想象和模仿特定地方文化的尝试。围绕短视频打卡生成的集体想象,揭示出个体和群体在全球时代的一种生存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将某些新事物和元素据为己有,同时按照自己的偏好在相互叠加的文化空间中建构起丰富的生活形式。


【关键词】

蟳埔女;短视频打卡;集体想象;网红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改造我们的学习”:

准确、全面地引证马新观经典论著

熊 壮 陈力丹


"Revamping the Way We Learn "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Citing Classic Works on  Marxist Views of Journalism

Xiong Zhuang,Chen Lidan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文章中,一些早年的引证不够准确、全面,后人未经核查跟着引证的情形持续很多年无人纠正。笔者对4例这方面的问题做了详尽分析,发现文章的作者都是专职研究者,不是事务性人员;引证差误比较明显,且错引率均在95%以上。笔者从知识积累和研究规范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者提出5方面的要求。以上情形与习近平总书记“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的要求距离太远。由此,毛泽东的老话现今需要重温:“改造我们的学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准确且全面引证经典论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深观察


“数字在场”:社交媒体时代

视觉图像的传播范式重构

胡正荣  李涵舒


Digital Presence :Reconstructing the Communication Paradigm of Visual Images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Hu Zhengrong,Li Hanshu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万物互联时代的传播范式。万物互联致使媒介不断溢出其所属边界,延伸至传播主客交融动态群,将自身转化为图像思维范式,嵌入“日常生活化”的泛媒介与算法技术浪潮中。图像以崭新的话语生成方式,改变信息流动规模与量级,在视觉文化转向与传播媒介形态革新中,凸显媒介载体对信息传播松散耦合与分布式的交互协同关系。阐论图像传播范式及其谱系重构有益于改善视觉传播对传播理性的损害,创新性架构将促使视觉传播修辞范式完善进程,从秩序、表征、整合修正图像传播革新,以学科互涉的协作、流动,促动图像传播谱系重构从应然走向实然。


【关键词】

万物互联;图像传播;视觉范式;算法鸿沟



“解读”抑或“留白”:

数据新闻语图结构的认知效果研究

惠一蘅 方 洁 董晨宇


"Explaining"or "Leaving Blank" :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Syntactic-Graphical Content Structures in Data Journalism

Hui Yiheng,Fang Jie,Dong Chenyu


【摘要】

随着数据与可视化技术不断发展,数据图表常现于新闻报道,与文字共同传达信息。在种种新闻体裁中,数据新闻最能直接体现语图内容结构之间的配合。本研究以LC4MP为理论框架,基于对76名被试的实验研究,测量数据新闻中五种语图内容结构(图表统摄、文字统摄、语图重合、语图对话、语图协商)在三个认知阶段(编码、存储、回想)的认知效果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语图结构在不同认知阶段效果差异明显,文字统摄的短期认知最佳,最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内容结构是语图重合和文字统摄。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读者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质量,发现语图重合与文字统摄结构使读者认知的信息质量整体上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图表统摄会让读者记住更多中心信息,也有利于读者对信息的再应用,促进新闻报道内容的知识化。文字在受到新技术冲击的情况下仍处于数据新闻的“招牌”地位。根据对不同类别信息的传播效果期望,新闻制作者可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进行灵活组合。


【关键词】

新闻实践;数据新闻;认知效果;语图关系;LC4MP



媒体融合研究


场域博弈:地市级媒体子公司

媒体融合的困境突围

孙梦如 吕澄欣 吴 飞


Field Competition :Breaking through the Dilemma of media convergence for Media Subsidiaries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Sun Mengru,Lu Chengxin,Wu Fei


【摘要】

地市级媒体子公司是媒体融合研究的重要一环,但是先前的相关研究却对此关注较少。探究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融合实践难题,可以推动我国各级媒体融合进程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实践背景下位置、资本和惯习是理解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场域的关键点,在媒体场域中地市级媒体子公司位置边缘和流动、资本缺乏和兑换、惯习牵制和突破,呈现出内外部竞争与合作的两条主线。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内部场域尽管在品牌效应和信息共享方面进行一定合作,但是内部竞争带来包括内部渠道流失、资源竞争、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和管理僵化等问题;外部场域中地市级媒体子公司与省级县级媒体争夺渠道和广告盈利,同时也面向外部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和业务合作。整体而言,地市级媒体子公司的媒体融合进展呈现出偏向内部竞争和外部合作的趋势,这两条主线突显了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场域博弈不断流动的张力。


【关键词】

场域;地市级媒体;媒体融合;子公司;内部竞争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从自发到自觉:

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ousn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Symb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Ritual Studies


【摘要】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礼制;礼学;符号;传播;意义



“联系和分离”:江南之桥

与城市意义空间的形构

谢洁琼 王晴川


"Connection and Separation" :The Bridges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haping of Urban  Meaning Space

Xie Jieqiong,Wang Qingchuan


【摘要】

“桥”在修建之初就与人发生了勾连,进而从人的意志层面显现到城市的现实生活中。江南水乡的桥梁尤是如此:“筑桥”的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在此融合、统一,人力、资金、信息、事件甚至传说故事、仪式民俗在此汇聚,诸多网络都围绕着桥交织在一起。一座座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连接、转换、区隔的作用,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并成为区域交往网络的重要节点。研究基于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31座的绍兴,把江南之“桥”与媒介之“桥”并置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空间:不仅聚焦于桥本身和空间视角的桥,也关注纵向时间中桥梁的修建缘起到维系交通再到嵌入城市、如何勾连与构建相关意义网络的一系列活动;同时提出“桥”之于江南的精神意义在于超越地域性地在可见性生产中帮助人们建立与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关键词】

江南水乡桥梁;媒介物质性;转换与区隔;容纳性媒介



数字生活


春节红包仪式的“数字化”与“逆数字化”

——基于NVivo12的扎根研究

刘国强 李 洋


Digitalization" and "Anti-Digitalization" of Red Packet Ceremony in Spring Festival

Liu Guoqiang,Li Yang


【摘要】

新媒体时代,诸多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渗透下纷纷开启了数字化的漂移之旅,但另一方面亦会因自身强大的文化根系而与这种趋势展开激烈缠斗。本文基于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的数据分析,通过扎根理论对数字环境下的春节红包文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春节红包仪式的地方风俗、交际规则、伦理秩序及传统意义形塑了一种礼俗社会的文化秩序。面对数字技术的秩序重塑,春节红包呈现了数字理性与情感自觉的实践张力。对社交媒体数字红包的功能考量,以及个人化的选择偏好,最终导致了“数字化”和“逆数字化”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实践选择结果同时存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之间的激烈拉锯,恰恰揭示了人身上无法被文明理性进化所麻痹、抹除的情感道德,这为人们加速迈进全面理性保留了必要的回溯余地。


【关键词】

春节红包;红包交际;礼俗社会;社交媒体;数字理性




墨色·纸本


动。2007  |   尹基彦(韩国) 绘  2007年 


《动。2007》是韩国当代画家、韩国教员大学美术教育系教授尹基彦的水墨作品《动》系列的画作之一。运用象征开始之意的单纯色点聚集组合成韩文字母图像,整体看来像是一张报纸或地图,朱红色调也能使人产生与印章相似的联想。


该作品作为不同于以往绘画方式的尝试,创作过程凝聚着画家的不断反思与想寻求突破的心路历程。作品中隐藏着一些单词和句子,内容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没走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的一部分。之所以将诗的一部分译成韩文用于作品,是因为画家认为它恰当地表达了创作过程中要寻求新尝试时感受到的心境。正如诗中所言,人生总是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虽然因为无法预知结果而害怕,但也饱含着期待与感动。简言之,画家希望观画人如同画中始于元初的单纯小点一般,快乐地走上自己选择的路。


——云嘉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编辑:颜云霞  江潞潞 

审核:赵允芳



传媒观察杂志

理解传媒,从观察开始

本刊投稿网址:https://publish.cnki.net/cmgc

 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观察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