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暴力16日线上沙龙①|校外社工、心理咨询师如何进行基于SOGIE的校园欺凌干预?

你们的镇镇 镇镇的彩虹 2023-08-10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状况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而基于SOGIE(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校园暴力也被囊括其中。

2016年,安徽黄山市一名高三女生在贴吧上发帖称自己因公开同性恋身份而被同班男生多次实施肢体暴力甚至下药;


2019年,青岛一15岁同性恋男生在微博上留遗书出走,此前曾遭受到校园同辈欺凌、老师的言语挖苦以及来自父亲的家庭暴力;



2019年,18岁的高三学生徐誉舒因其非传统的性别表达遭到了校园欺凌,甚至性侵,而后自杀身亡……


基于SOGIE的校园暴力与其它形式的校园暴力同样残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却可能因忌讳谈性的社会文化、保守传统的家庭氛围、全面性教育的迟滞发展等使得多元性别群体遭受的伤害难以被看见与叙说,受害者也难以寻求到老师、学校与家长的帮助,因此——让多元性别学生可以寻求到多方资源便格外重要。


上周六(11月16日),1125「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第一场线上沙龙顺利举办,彩虹暴力终结所邀请到嘉宾——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海豚,为大家介绍校外社工、心理咨询师如何干预基于SOGIE的校园欺凌


这是本次沙龙互动的文字回顾,共飨~



背景介绍


1.什么是性别暴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亚太地区校园性别暴力的报告中对性别暴力所做的界定,性别暴力是“基于性别歧视、性别角色规范和刻板印象、间性歧视、异性恋规范等的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排斥”。多数情况下,性与性别少数学生,如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是校园性别暴力的易受害人群。


挪威社会学家约翰·加尔通的暴力三角理论有着较强的解释效力:校园性别暴力根本上是一种文化暴力,这种文化上的排斥、污名与歧视直接型塑了社会上针对性少数的体制暴力,而直接暴力则是文化暴力与体制暴力的外在表现。


和平学创始人之一、挪威社会学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提出暴力三角学说



2.如何界定校园欺凌?


据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教督【2017】10号)文件,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的事件。


校园欺凌的形式包括:言语欺凌身体/行为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性别欺凌性欺凌




3.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个体上说,校园欺凌发生有三方面原因:

  • 不接受差异;

  • 积累的负面情绪爆发;

  • 团体文化影响


导致校园欺凌持续恶化的原因包括:

  • 利于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没有被满足;

  • 没有被同理、理解干预方式不恰当;

  • 成长在暴力环境里;

  • 缺乏必要的能力;

  • 认知偏差;

  • 社会文化;

  • 个人特质;

  • 旁观者不作为



4.干预校园欺凌的误区


(1) 认为是被欺凌者认知有错、能力太弱、性格不合群或太计较;


(2) 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叫到一起,说教、强迫认错、强迫和好;


(3) 期待一次性解决问题,没有后续跟进。不相信学生会做出极端行为等

案例讨论


(以下内容或涉及创伤,请谨慎考虑阅读)


案例一


自我认同:跨性别男性,异性恋;


年龄:15岁;


基本情况:案主由于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至求助时案主已经被霸凌八个月,包括大量的语言暴力。当案主表现出自残意向时,以男生为主的欺凌者仍对案主冷嘲热讽;母亲经常指责案主,父亲也觉得案主不正常。



分析:青春期学生对于性别的认知很敏感,这种敏感性使得ta们想要依照主流文化与社会性别的规范维护自己的性别特征。当ta们的身边出现一个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人时,ta们便会感受到威胁、缺少安全感。了解欺凌者行为的功能性与意义是找到合适干预方法的前提。认识到欺凌者面对案主失去共情能力的原因、寻找引起欺凌者共情的途径也是干预欺凌事件的重要部分。


人在负面情绪的压力下是很难拥有共情能力的,面对认知偏差(如非常规的性别表达)并想要维护自己的优势位置、利益时会产生情感上的割裂。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被共情、尊重对待,那么在欺凌发生时ta也很可能无法给予被欺凌者共情。



干预策略:班级里每个人的角色、位置决定着案主是否可以得到足够的支持。学生性多元群体在出柜前要了解班级文化,并非一定不能“暴露”,而是要学会评估代价规避风险。面对欺凌时,不应该主动示弱,而应该表达自强自尊,给予欺凌者以示范。


老师对于班级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ta们愿意接受相关的培训,那么班级文化就会发展得很不一样(针对多元性别友好教师的培训,请报名镇镇的线上沙龙②)。培训应是长时间的培训,帮助老师与社工去理解社会文化、人的成长过程以及情绪处理,这样ta们可以学会建立关系,并且尊重差异,当性多元群体感到不被理解时,老师可以作为一个沟通的出口。


通常情况下干预者应力图与家长做沟通,先从孩子未来发展的角度规劝家长,而非先从孩子性别认知的角度入手来取得家长的信任。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家长会配合提供帮助,例如为孩子转学、更换环境。当然这样会对案主造成一定压力,需要压抑自己的性别表达,但ta首先要在干预下恢复自信以及身份认同。比起成年人,青少年往往面对着更少的选择。青少年是需要有人协助、陪伴以及一些建议的给予。


而当家长已经将孩子送入矫正机构或精神病院,那么一般都是由社工或司法机构进行转接。这时需要从孩子心理健康、生命尊重方面与家长沟通。如果家长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来面对这样的压力带来的焦虑与恐惧,那么要处理的是对家长个人层面的长期支持



案例二


自我认同:跨性别女性,双性恋;


年龄:18岁;


基本情况:案主在初高中因性别认同而遭遇长达五年的校园欺凌,目前同学有冷暴力和孤立的行为,心理老师也称她为“不正常”。案主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了厌恶与排斥,有自杀倾向,随后被确诊重度抑郁等,开始服药治疗,药物影响到了案主的生理状态。父母对待案主的态度较为负面。



分析:作为社工或者心理咨询师,首先要看到案例中存在多种创伤,无论是从同学、老师,还是家长的角度,所以让案主找到性多元社群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已经影响到了案主的生理状态,那么需要精神医生以及创伤治疗的介入。在资源很少的情况下,就需要很长时间的干预。随着案主与多元社群建立联系,在社群中得到更多支持与认同时,便是积累资源的过程,这时她的状况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在案主可以实现经济独立时,她的状况就会有所好转。



干预策略:从创伤治疗理论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事件都能构成创伤,但这些事件使得被欺凌者没有很好地完成防御机制,无论是逃跑还是奋起反抗。未完成的防御机制使得负面的情绪留存在了被欺凌者心中,导致了ta神经系统或身体出现相应状况。创伤治疗要从神经系统或身体层面,帮助被欺凌者的压力与焦虑转化、释放出来,支持ta潜意识中自我价值的强化,然后在意识层面与ta做工作时才会更有效。如果只是从认知层面上介入,那么就很难建立信任关系。首先第一步,要让ta融入到社群里面,能看到更多的人给予ta支持,知道ta并不是孤立的。


创伤干预的心理治疗是帮助求助者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必须建立在资源、情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本案多重创伤的情况下,案主需要一位稳定的心理治疗师,需要为她争取到更多的资源进行干预。



问答环节


Q1

关于创伤干预,如何学习、探讨个案,积累干预经验呢?

创伤干预需要一定的基础理论,例如认知疗法、心理精神动力等。有了理论基础后才能去学习针对创伤治疗的方法,例如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Reprocessing,快速眼动治疗)、辩证认知疗法、体感疗愈等等。这些治疗方法的准入资格很高,可以先从书籍入手,例如《身体从未忘记》和《心理创伤疗愈之道》,从身体创伤的角度了解一些,然后再慢慢突破。




Q2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去了解社工在服务性多元群体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与建议呢?

国内目前针对心理咨询师的课程相对较少,并且咨询师接触到的个案与社工接触到的还是有一定差别。像彩虹暴力终结所举办的这样的沙龙是一个讨论、经验累积、经验共享的平台。



整理|yq

编辑|Meng

排版|yq




错过了第一场沙龙活动?不要紧!

第二场线上沙龙【多元性别友善教师培训】报名通道持续开放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并报名




相关阅读


同桌的TA:校园必备多元性别知识20问

|反暴力16日知识问答闯关

1

不一样?都一样!镇镇反暴力16日特别企划!做题测测你掌握多少校园必备的多元性别知识!

你以为你了解跨性别?能答对几题?

2

今天是“跨性别纪念日”!

多元性别遭遇校园欺凌,为什么不建议告老师?

丨镇镇解题

3

多元性别社群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实际境况,比题目复杂得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