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印尼搂草打兔子——捎带手读个硕士?解读该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丁剑乃辉 丁见印尼纪事 2023-03-23

前些天在广州过元旦,看到各路电视记者都在忙着街头采访:

“2021年,你的新年愿望是……”

丁叔叔饶有兴趣关注了一番,发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经过一整年全球新冠病毒的揉搓锤炼,新年目标已变得格外踏实。

一个武汉瘦小伙不假思索地说:“2021,希望家人健康平安,正常生活!”

一位东北胖姑娘则乐呵呵地憧憬:“新年减肥成功,遇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

此外,还有警察的心愿是“多陪家人”;环卫工的理想是“有钱够花”;深圳白领希望是“每天按时睡觉,少熬夜!”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接地气的大实话。

不象前几年“厉害国”宣传弥漫神州,搞得百姓民众也说大话成风,央视釆访新年愿望采访的回答,时不时就挑战人们的笑点。比如有一哥们面对镜头很霸气地说:“2016要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顿时觉得我们的幽默细胞都弱爆了……

现如今咱中国抗疫成绩世界排行第一,“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江山多俊秀,人民更风流”。但官方民间反倒谦虚谨慎更低调了。

当天晚上,丁叔叔还在回味思索,没想到竟然有媒体靓女笑盈盈地来到身旁。只见那美女记者话筒一伸,访谈开始:

“请问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噢,我在印尼写作为生。”

“那您2021年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年目标吗?”

“这个嘛,当然有!”我停顿了一下:

“我想在印尼为自己充充电,找一间大学读个硕士……”

那记者姑娘听罢,忍不住夸了我一句:“大叔,您真是人老心不老,精神可嘉!”

美女一声大叔,顿时将我唤回现实,尴尬害羞笑了几下,“哈哈,哈哈!”一睁眼醒来,原来是刚才做了个梦。

对丁叔叔而言,刚才那番话虽然是个梦,但坦白说,要是我才三四十岁风华正茂,要是我还在体制内评职称等提拔追求进步——那我无论如何都得去印尼高校弄个研究生文凭,读个硕士学位。

你问我为什么?咱们先说说在国外读硕士的一般性意义:

有的人是为了提升学历,以后工资会高一点。

有的人是因为应聘的职位最低门槛是硕士毕业,国内考研竞争大,时间长。

有的人是为了换专业,学习自己喜欢的领域。

有的人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国外教学模式,学点技能更实用的东西。

有的人是为了有海外背景,以后去外企工作的希望更大,工作起来更适应。

有的人是趁着年轻,出去见识见识。

有的人是为了移民和留在当地做准备。

当然更多的是综合考虑,有多个需求,总归是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更满意顺心。

那为什么要选择印尼呢?

第一,在印尼读硕士入学门槛不高,费用便宜,现在正是时候。

只要想学,就能如愿,不像国内考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的哭爹喊娘七窍生烟,怎一个难字了得!

第二,既然咱在印尼常驻“沙家浜”,此间慢生活,业余时间多,生活比较枯燥。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搂草打兔子——捎带着”读个硕士研究生。

印尼一所私立大学的校园景致。

两年后毕业文凭轻松到手,除了领略跨文化学习的魅力,多少学点不一样的东西,一不小心还能结交些印尼主流社会的人脉,对在当地开展业务大有帮助。

毫无疑问,印尼大学的各种资源都让我们更进一步靠近该国精英,他们可能是未来的高官政要,也可能是未来的富商土豪,咱跟他有同窗情谊,多少也能彼此照应。

就算将来回国发展,咱好赖也有了海外教育背景,体制内单位就认这个,说不定弄个师长旅长干干,那多豪迈!

课堂上的印尼大学生美眉。

第三,有现成的来印尼求学的成功榜样可供励志。

丁叔叔两年前应邀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报告时,认识一位年轻老师小H。小H广州本科毕业,来印尼日惹加查马达大学(Gadjah Mada University,UGM)留学读研,获得硕士学位。一回国便顺利进入暨大做了助教。

她不无庆幸地告诉我,暨大招收老师还是蛮严格的,在国内必须是985名校的博士才有可能进来当个老师。而她虽然只是硕士毕业,但因为学的是小语种专业,加上是海外硕士,印尼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国家,所以就被暨大破格录取了。

无独有偶。据2019年5月13日人民网报道:

卢李倩倩是印尼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即将于今年8月博士毕业的她,面临着择业问题,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尼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国内的印尼研究中心并不多见,一次契机让她将目光锁定在了福建师范大学。
“我在学校的时候就了解过福建师范大学的印尼研究中心,这里的师资力量和薪资待遇都很不错,而且福师大目前没有会印尼语的老师,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卢李倩倩说。
卢李倩倩是今年福建师范大学意向引进的海外人才中的一员。13日,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海外英才论坛”,此次论坛面向全球英才发出邀请,共收到来自全球近330余份报名材料,经评定筛选,最终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所知名学府或科研院所的58位青年英才来到福建师范大学参会,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王长平表示,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国际化水平还相对滞后,所以希望通过“海外英才论坛”加大海外博士的引进力度,弥补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不足。

另据《印尼新报》2019年6月25日报道:

新时代带来新气象。本月24日上午九时,来自中国留学印尼的优秀女学者卢李倩倩(安娜),在印尼大学文学院礼堂,向八位评审教授发表博士论文与答辩。她的毕业论文以优美的印尼文书写,主题是《学习华文与当代印尼华人“再华化”探讨》,论文有详细资料和调查研究,说明在印尼的绝大多数华人已认同印尼 是自已的国家,既使广泛学习华文,也不可能有“再华化”的问题。论文引述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说明印尼华人只有总人口的1.2%,还不到3百万人,而其中超过60%完全使用印尼语文日常交流,外地只有20%人会使用华语,因此,在印尼懂得华文的民众,大约只有60万人。所谓印尼华人有二千万人,那只是一厢情愿,没有确切的亊实根据。许多印尼华人在学好华文后,也绝大部分不会“再华化”,不会认同中国或居留在中国。
卢李女士的论文和答辩被8位教授评审员认为十分杰出,他她们给予85.6分评价,完全通过博士考核。因此,卢李倩倩被授予印尼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她也是首位中国留学生在印尼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首位荣获印大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李倩倩(中)通过论文答辩后与被8位教授评审员合影留念。

卢李倩倩于1988年6月生于中国湖南省,她于2005年至2009年在广西民族大学印尼文本科毕业,2010年~2012年获奖学金在泗水艾朗卡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2013年获奖励金进入印尼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经过6年勤奋不懈努力, 终于在2019年6月24日荣获优等博士学位。她讲得一口流利印尼文和英文,母语又杰出,前途无可限量。我们谨此热烈祝贺她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祝福今后再创辉煌。

果然,2020年1月2日,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便发布消息,正式引进卢李倩倩博士为该中心专业研究员,同时举行仪式,欢迎卢李倩倩到校入职,并为研究生做关于印尼文化和历史研究的若干重要前沿问题的学术报告。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与印尼重启双向留学的教育项目并不太久。但从1983年开始,中国已经与包括印尼在内的19个国家陆续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

这意味着持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在满足上述国家高校录取要求的前提下,可申请攻读印尼等国的硕士学位(持有中国学位证书及研究生学历者,亦可申请攻读上述国家的博士学位)。

“目前为止,到中国留过学的印尼学子们还都比较年轻,尚未出现政要知名人士。但未来就不一样了,随着赴华留学的印尼年轻人越来越多,印尼政坛肯定会出现拥有留华背景的重量级人物!”——这两年在印尼Universitas Mercu Buana(UMB)大学攻读博士,并协助穆斯林太太韩善美Pusanti)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咨询项目的丁冲老师对此深信不疑。

延伸阅读:一树花开两地芳|一个中国人的印尼情缘与跨文化交流的尝试

丁冲与印尼(UMB)大学博导Havidz教授在校园的合影。

据丁冲介绍:

印尼学生赴华留学已有许多成功案例。而中国培养的外国留学生回去当上高官的,尽管没有欧美培养的政要多,但大量的留华学生中也先后涌现了多位外国元首——比如大家熟悉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刚果金前总统卡比拉等,以及亚洲的哈萨克斯坦前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越南前总理阮晋勇、泰国公主诗琳通公主等。
而在印尼,尽管还没有这样的政坛大鳄有留华背景,但谁敢说将来不会有呢!

2019年6月24日,卢李倩倩通过印尼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后,两对印中親密夫妻与孩子的合影:左为丁冲与印尼太太韩善美,右为卢李倩倩与印尼华人丈夫张君。

举例而言,印尼现任总统佐科维的中文翻译林优娜,就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她同时还担任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的特别助理。
此外还有印尼教育部处长李健(印尼人取的中国名)、印尼东爪哇省长Khofifah Indar的长子Jalaluddin Mannagali;印尼前通信部长和前伊斯兰公正福利党主席Tifatul Sembring的长子Fathan Sembiring等,都是印尼社会知华友华的新生力量。这些人都曾留学中国,而且印尼年轻人每年以1000-2000人的增速加入留学中国的大军。他们回来后,相当一部分进入政界是早晚的事。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国家未来的领导人会不会也有曾经留学印尼的经历呢?我感觉也是未来可期,不信咱们就拭目以待!

丁冲(前右二)与UMB印尼博士同学及部分教授搞完学术活动后的合影。

中国人有句老话: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事实上,出国留学也是如此。

你看,清末民初,中国的主要学习榜样是日本,鲁迅、郭沫若、蒋介石、周恩来等一大帮文武巨星都曾到日本留学。后来又提倡向欧美学习,天之骄子不分左右,皆留学欧美,展栋梁之才,叱诧风云,牛光四射。

中共建政,五十年代,我国对苏联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留学苏联就成为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愿望。那段时间,拥有留苏背景的精英在各条战线备受重用,大放光彩。

再后来,中国改革开放,苏联也垮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度成为举国导向。万千有识之士趋之若鹜,打破头也要到美国欧洲镀金学艺,回来后成为知识精英,提拔重用,吃香喝辣,指点江山,羡煞我等芸芸众生。

然而到了这些年,中国经济咸鱼翻身,基建狂魔大显神威,九州华夏日新月异。国人眼界开阔,货比三家之后,有了底气和自信,而那些欧美回来的一般“海归”,便逐渐风光不再,受到职场冷落。

我有一熟人子女,花费近两百万读了美帝大学,回国居然难找工作,多方求职未果,托关系找门路,费劲不小,才在一国企谋了个普通职员的位子。

这就叫“三十年河东变河西,一时韭菜一时葱”,就看你是哪个时辰的菜。

接下来,再从宏观方面分析一下未来中国人海外教育的趋势。

随着疫情狂飙肆虐,欧美陷落,美帝跌落神坛,特朗普黯然下台,对中国实施的全方位打压愈发力不从心,即使拜登上来有办法力挽狂澜,一时半会也难医治美国社会撕裂的巨大创伤。

失望与质疑之中,相信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很多原本崇拜老美的年轻人恐怕不会再把赴美留学作为人生首选。

而因此得到喘息机会的中国,必将趁着天赐良机,把这两年严重受阻的“一带一路”战略稳扎稳打,全力以赴推向深入。那么印尼便首当其冲,势必成为承接这一战略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上个月,在十几个国家排队采购中国疫苗,而中国生产的疫苗尚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便率先向印尼运送了120万剂新冠疫苗,后续还有2千万支即将送到,而印尼则总共向中国订购超1.2亿剂疫苗。

再过两天,总统佐爷将第一个公开接种中国疫苗。在东南亚国家中,中国宝贵的疫苗,为什么优先供应给印尼呢?

说白了一句话:印尼乃东盟老大,在中国眼里比其他国家更重要!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印尼有着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响应“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印尼有着自身的现实需求。印尼拥有17000多座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东盟唯一 一个人口过亿,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但基础设施发展却长期滞后的国家。

综上所述,人们有理由确信,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印尼无疑会一直是中国投资的热点所在,开展合作的重中之重。

另一个关于中国这些年更加重视印尼的佐证是:设立印尼研究机构和开办印尼语专业的大学越来越多,已成为热门。

本世纪初,中国拥有印尼专门研究机构的大学,还只有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北京大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院等少数几所高校。这十几年可不得了,广州、云南、广西、上海、福建、武汉、河北等有关重点高校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印尼研究中心。并涌现出周南京(已故)、孔远志(已故)、许利平、黄昆章(已故)、温北炎、蔡仁龙等一批研究印尼的著名教授和专家。

上世纪教授印尼语外语学院,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后来北京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乃至合肥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都开设了印度尼西亚语专业。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印尼高校也开展了2+2等形式的联合办学模式。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印尼语已然成为小语种中最抢手的外语专业。

还有一个例证是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在印尼设立的孔子学院共有7所,数量居各国前列。

印尼孔子学院名单:

接下来,我们说说印尼的高等教育体系。

根据2017年印尼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年鉴提供的数据统计:

印尼全国拥有3,276所高校,在校学生总计6,924,511人。其中私立高校3,154所,在校生占全国比例68%,(约4,712,843人);公立高校在校生占全国比例31.94%(约2,211,668人)。师资方面,印尼70.23%(约173,662名)教师在私立高校任职教学,公立高校只拥有29.77%(约73,607名)教师。印尼公立高校学费低,但师资和教学等方面不如私立高校,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报考私立高校。

印尼好的大学不少,当然大部分都在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雅加达的印度尼西亚大学、万隆工学院、日惹卡查玛达大学、万隆巴查查兰大学,乌达亚娜大学,泗水艾尔朗加大学等都相当棒,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科系。看你自己想读什么专业,打算往什么方向发展了,语言文化类,社科类,管理类等都不错。

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印尼政府肯定了大学国际化的必要性。国际化成为印尼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印尼政府希望每所大学都能够扮演支持高等教育总局 的角色, 增加国家教育的竞争能力, 同时也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印尼排名前50名的大学之国际化运动开展的比较充分, 这些大学具有良好的学术信誉, 渴望与海外机构合作。研究的选择是基于大学奖学金、学生 生活、设施、研究和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的考虑。

为了促进学生团体的国际化, 印尼政府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了诸如 Darmasiswa和 Kemi- traanNegaraBerkembang等奖学金。除此之外, 还为国际学生设立基金, 这可以保证外国学生进行双学位学习。有的大学还为交换生提供合作项目。 

在印尼, 留学生学习排在前五位的学科为医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印尼语、制药学。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马来西亚、东帝汶、韩国和日本。

中国来印尼留学的具体人数还不是很多,据中国大使馆十年前提供的一份材料披露:当时在印尼的中国留学生总共有三百多人,就读研究生学位的大约有50人。现如今在印尼留学的中国学生具体多少,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十年前的人数应该增加了几倍。

就连丁叔叔这样的“码字师傅”,也曾应印尼高等院校中文系协会秘书长、汉涵学府院长孙爱玲老师邀请,于2018年10月为雅加达国民大学(U-niversitasNasional/NationalUniversi-ty)简称“UNAS(务纳斯)就读印尼文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分别来自广西民族大学和广东第二师范大学),以及该校部分主修中文的穆斯林学生上过两堂课(见下图)


“重大师,轻大楼”—— 一位在读博士对印尼大学的感受

为了写这篇公号文章,笔者特意采访了正在印尼Universitas Mercu Buana(UMB)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丁冲老师。

丁冲在国内时,曾在高校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多年,称得上是一位教育方面的行家,对大学教育的真谛有着清醒的认识。采访的话题首先从清华大学早期办教育的理念谈起,丁冲引经据典,说出了一位中国教育界前辈的名言:

在读书人心目之中,清华之所以是清华,为的是什么?是因为它曾经拥有过、曾经孕育过无数的文化巨星。正像当年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学是什么?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
梅校长的那个年代,清华是真有大师的。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以及赵元任。今天听来,个个如雷贯耳,可谓群贤毕至,大师云集。

在丁冲看来,“印尼高校‘重大师,轻大楼’的观念,不知怎么的一度就超过了中国。虽然印尼高校的占地面积相对比较小,基础设施也没有国内先进,但是浓浓的学术氛围在校园随处可见,干净整洁体现在学校每一个角落。印尼人的礼貌、温和、微笑更是体现在全体教职员和每一位学生身上,让你每一次去校园,去上课都感觉非常舒服。”

丁冲(左三)与印尼同学在课堂上。

在印尼(UMB)读博并从事联合研究工作这两年,让丁冲感受比较深的,是“印尼教授治校体现的更为明显。资源绝对向一线教师倾斜,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基本从事辅助性工作,但他们也都非常尽职尽责。”

比如上课之前,教学秘书/行政人员会将教室内的灯打开,投影仪和电脑打开,确保空调设置在合适的温度。检查物业人员是否已将点心、茶、咖啡等饮品等准备充足。上课过程中如有问题,教授可以随时呼叫行政人员协助解决,包括周末的课程也总有教学秘书值班配合,当然互相之间的协作都非常友好,都很尊重对方。”
另外,博一的课程,就是中国所谓的大课/基础课,也都是互动的教学方法,没有老师站在前面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讲,下面被动的接受,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往往采用敬语,我刚开始还不太适应。当然印尼的文化也是这样,印尼人之间的称呼,本来也都尽量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还有就是,在印尼读研究生的往往年龄都比较大。丁冲40岁出头,在印尼同学当中还属于年轻的,可见在印尼本地人读研究生并不容易也很重视。

另外一点可以佐证,印尼人在交换名片的时候,大家可能注意到名字前面的头衔很多,除了宗教头衔之外,学术头衔是必有的。

怎样申请就读印尼的硕士?

出于自己在印尼读博期间的良好感受,加上印尼高校现在也愈发重视国际化,原本就是这方面专家,头脑灵活近水楼台、且公关能力超强的丁冲, 决定与印尼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招收中国等外籍留学生在此攻读硕士学位的项目,助力有志之士实现这个理想。

尽管印尼疫情目前尚未得到控制,但各类学校的线上教育并不受影响,而且来自中国的疫苗已经开始在印尼接种,相信下半年该国疫情定会出现转机。

丁冲发给我一张印尼Sahid University大学硕士招生的流程图,丁叔叔转发在此,权当为本文增加些信息量。

至于究竟如何操作?有意者还是直接和丁冲本人联系吧,让他给你详细解答。

最后祝愿大家新年心想事成,美梦成真!咱们下期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