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气候,他们在行动

NYLON编辑部 NYLON尼龙 2022-10-16


























近日,诸多城市极端天气愈来愈频繁地出现,沙尘、山火、暴雨,人类的渺小在这混沌中尽显。人类在城市生活中经营着自身,也正经历着全球翻天覆地的气候环境巨变。而“碳中和”作为近几年关于环境问题被频繁提到的词,正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期待会有一个碳中和的未来。所谓 “碳中和愿景”的未来构想,让大家更多关注到碳中和的价值,但从关注到行动的转变仍然是个漫长的过程。


早先我们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借由2022-2023 WWF正在开展的碳中和公益传播项目, 以9月份的“气候行动周”为起点,共同发起了“青年有担当,艺术有责任”碳中和公益传播项目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征集评选活动。截止到8月,我们收集到了大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看见了艺术在传递公益时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NYLON尼龙》此次召集在本次作品征集中颇受好评的5位艺术家,聊聊他们对“气候”议题的思考,以及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山东烟台的付军胜是一名围绕海洋生态主题创作的艺术家。作为成长在海边的孩子,他形容台风过后的海湾,像是大海借助台风之力,呕吐出了吃进肚子里的,但不能消化的东西。2017年他来到烟台的海岛上,开始认真地收集、整理海滩漂浮物进行创作。谈到创作的机缘,付军胜说,“或许是因为我有颗蓝色的心吧。”



参选作品:

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之《阿努比斯的天平》(上)

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之《共生》(中)

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之《漂浮木 穿》(下)



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系列作品都是在不改变、不破坏漂浮物本身的前提下,通过并置、堆砌、穿插、镶嵌等方式构成的,就像是中国传统木工中的榫卯结构,作品是可逆的。可逆是可持续、可循环的重要方式和前提,其中包含了付军胜对生命、生存、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思考。



参选作品:

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之《裂变》(上)

海滩漂浮物现成品装置之《草间弥生的花》(下)



此次参加WWF和《NYLON尼龙》征集的艺术作品中,付军胜把收集起来的海滩漂浮物,创作成现成品装置,其实是代表大家与大海共同创作,他希望当公众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不由自主的审视人类文明,感受冲突与矛盾。付军胜能够在创作中找寻作为青年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最后他说,“能与大家一起,为人类共同的事业努力,小岛上的我,感到并不孤独。”





在房间一角,桌上的电视中不断循环播放着由雨林景色、商业广告等元素剪辑而成的影片。当观众坐在躺椅上试图仔细观看这部无趣的影片时,背后的LED屏幕将被悄然触发,由人工智能实时演算的雨林将替代原有的画面。画面中是国际金价的涨幅,干涸的雨林、污浊的洪水、流离失所的难民不断生成消散,但是端坐在躺椅上的观众却难以发现这戏剧性的一幕。



新剧元Lab 冯浩祯 参选作品:《我,至高无上》



《我,至高无上》这部作品带有讽刺意味的题目源自于拉美著名作家罗亚· 巴斯托斯的文学作品《我,至高无上》。通过生活场景,与藏在体验者背后的“风景”揭示人类早已身处在一段充满毁灭的经济链条之中,但却对其背后灾难性的后果熟视无睹的现象。



新剧元Lab 冯浩祯 参选作品:《我,至高无上》



冯浩祯希望打破常规认知中气候变化“与我无关”、“杞人忧天”的刻板印象,激励更多的人了解到背后潜在的、共同的危机。他说这是在创作一件作品用来揭露出这场受害者“难以发声”的惨案,来反思这场系统性的新殖民主义行为对原住民与全球生态、气候的影响。通过互动装置生成艺术的语言,建立一个更高效的叙事体验,让叙事与体验成为社会与气候变化议题之间强有力的桥梁。





《答案之书》是用上海冬季的落叶创作的一件探索存在意义的交互装置作品。用自然界中最寻常易得的“树叶”作为媒介,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作为此次WWF和《NYLON尼龙》碳中和主题的艺术征集作品,《答案之书》让更多人了解到“自然物质”所创造的意义。



蛮蛮鸟工作室:罗黛诗&谭志鹏

参选作品:《答案之书》



拾取上万片落叶,经过硬化、金箔包裹、雕刻文字的处理后,以行书形式构筑成一幅15米的画卷,诗意揭露隐藏于“表象”之下的内心“答案”。自然界的每一片树叶都是独特的,正如我们每个人。树叶被闪亮的金箔包裹,伪装成坚硬的金属质感,犹如我们在成长中的自我伪装。



参选作品:《答案之书》



当漫步在叶丛画卷中,用5秒思考一个问题,俯身拾起一片叶子,如同卸下伪装,“答案”便借树叶之手显现于面前。此刻观众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链接,或产生深思、怀疑、感动、坚定等情绪状态,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也被消弭了。这便是《答案之书》。



参选作品:《答案之书》



但其实罗黛诗和谭志鹏并非是为了想要给出答案,而是希望观众在这一小段与作品互动的“旅程”中,无论获得令人疏解、疑问还是开心的答案,都能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整幅作品仿佛就像是一次不经意的邂逅,触碰着人的神经。在作品的最后,有一句话“答案就在你的眼前”,其实重要的不是解答,而是当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内心早已经有了答案。





“一个热爱插画叙事又沉迷材料工艺的创作者”, 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专业的张唯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所谓自然是充满色彩的,自然是刚毅但柔美的。这些你都可以在张唯的作品中看见。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张唯的创作理念就是通过天然材料、传统工艺去记录和探索自然的无限可能性。在很多的材料作品中,她一直都有在关注自然这个议题,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更多的自然关怀。



张唯 参选作品:《溶》



《溶》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本身。倒立的钟乳石宛如坚硬的春笋一般,岁月在上面留下独一无二的痕迹。而羊毛湿毡工艺一体成型、天衣无缝的毡合方式、自然而成的肌理效果以及毡化成熟以后不可逆转、坚硬的外形轮廓恰如这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我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在非常自由放松的情况下漫无目的地进行的,充满着未知、惊喜和无限的可能。”



张唯 参选作品:《溶》



整套作品由403件单个作品悬挂组合而成,用羊毛纤维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其湿毡工艺的独特优势来表现自然的坚硬嶙峋。在看似坚硬无比的外形下,实则是柔软的、可触摸的内核,这就是自然和生命。在早期的一些创作中,张唯很多时候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我会觉得这样很酷。读研以后我慢慢开始了转变,开始走出自我,从而看到了更多的世界。我有时候会觉得其实艺术家和医生很像,我们手中的画笔、材料工具等等其实可以转变成一种精神的治愈。”





提及参与作品征集的初衷,席敏说,“既然‘青年有担当’,那我就出一份力。”



席敏(NOWON工作室) 参选作品:《人人都爱牛仔》



牛仔是我们身边最普通常见的服装材质,几乎人人都爱穿牛仔裤,它的耐磨与独立材质特性,时髦兼具历史感,但又普及。这就造就了牛仔面料本身更像个矛盾体,它可以是牛仔裤、可以是牛仔包、它是我们日常不变的生活伙伴,它也可以是......一只猫。



参选作品:《人人都爱牛仔》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席敏舍不得丢的一叠旧牛仔裤。制作的过程也让她自己重新认识了牛仔材质,更加珍惜它本身的性格与结构和颜色机理,不染色和重新定义几乎零加工地把它们拼接成新的生命,让席敏看见了牛仔布的耐性像生命一样脆弱也顽强。



参选作品:《人人都爱牛仔》



我们喜欢牛仔的耐磨和颜色,但每一条牛仔的生产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并造成污染,于是旧物再利用,让牛仔“循环”起来,给它第二次生命。席敏收集朋友们不要的旧牛仔,做成小生灵,引发观者对已拥有资源的珍惜,引发观者对循环利用这个方式的创作动力与主动思考动力。无论是收藏过的旧牛仔还是我们爱的身边的那只猫咪,都需要爱的“循环”,让“爱”变成可持续的动力,生生不息。





从张唯、付军胜、新剧元、蛮蛮鸟工作室(罗黛诗、谭志鹏)、席敏等15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得到的启发远远不止于艺术作品本身。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会带来更浪漫更自由的生活体验。从事艺术事业并非只是天马行空的创作,创作更应该传递关怀和责任,而青年一代更应该肩负这个使命。这也是此番WWF携手栩栩华生旗下青年文化杂志《NYLON尼龙》向全体青年进行艺术作品征集过程中我们最想要表达的初衷,很荣幸的是,这样的理念早在我们收到第一部青年艺术作品的那一刻欣喜地看到了。


青年人是创造力与稳定性兼具最平衡的群体,时代需要这样一个在稳健中能革新的群体,去发现和探索,去梳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但愿「青年有担当,艺术有责任」的艺术作品征集能引发广大青年艺术群体有关“气候”问题的更多思考。接下来,我们还会将此次征集活动中经过初筛,初审以及评委们的终审之后评选出的15位优秀青年艺术作品进行线下展示,以及相关沙龙,未来,我们期待与更多艺术青年,共同前行。



撰文:杜沫玑

编辑:D.P

图片:来自艺术家们

排版:子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