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要的不是艺术:探秘西南地区最好的儿童艺术节

ARTDBG 打边鼓 2022-12-04

刘毅&刘一&61creative《戏》



采访及编辑:劳秀汶(发自四川成都)



iSTART儿童艺术节由麓湖·A4美术馆创立,坐标成都。其发展契机是2008年以艺术介入的方式为四川震区孩子疗愈,到了2014年,突破以往单一的儿童展览模式,正式创办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四届。作为一家当代美术馆,麓湖·A4美术馆每年拿出近三个月的重要展期,集全馆之力做儿童项目,可见他们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


今年,第五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于8月17日开幕,期间《打边鼓》与馆长孙莉、策展人李杰进行交流。馆长孙莉表示,从第一届开始,艺术节项目每年都在更新迭代,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项目制的工作方法,不断搭建网络化的社会合作平台,到了今年,更是把“社会参与”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关键词。


在她看来,学校、艺术机构、社区在艺术节当中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反映社会对儿童教育的热切关注。因此,麓湖·A4美术馆希望以艺术的形式、展览的模式、共同创造项目的方式,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以及实践的出口,来回应当下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巨大社会需求。


另外,馆长孙莉还提到,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孩子曾问:“是什么触动了你们,想要让我们发声?”实际上,这届艺术节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通过新增青少年论坛、小策展人项目等,让孩子真正成为主角,站到前台,充分展现他们的声音、想法和创造性。同时,A4儿童艺术馆也于今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旨在常年持续地做儿童艺术项目。


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


开幕式上,主持人问小艺术家:“你和爸爸都是艺术家,谁比较厉害?”小艺术家皱眉思考了很久,直到主持人表示一样厉害的时候,他才连忙点头。在展览现场,则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孩子和家长都很兴奋,在长长的艺术家名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而小策展人在各自的展览空间里积极为观众介绍,小导览员也因紧张而在展馆内来回行走、反复练习。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小策展人及小艺术家名单


作为麓湖·A4美术馆年度最重要的教育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如何筹备?本届主题及展览形式是什么?与历届有何脉络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打边鼓》与策展人李杰在展馆内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iSTART儿童艺术节策展人李杰



核心是赋权



ARTDBG:今年iSTART儿童艺术节已经举办到第五届,这次展览的主题与历届有什么脉络上的联系吗?


李杰:iSTART主要的切入点有两个。第一,希望赋予孩子表达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不单单是艺术表达。这也是很多人最开始对iSTART有疑问的地方,觉得它是为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所搭建的平台。但我们却希望借助儿童视角,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创造性或批判性的思维,为我们呈现更宽阔的视野。第二,希望成人以童年作为反思的起点,并回归儿童视角,重新看待周遭的世界,甚至是发掘人类童年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问题。这两个切入点都贯穿在最近几届iSTART的主题中,比如“没大没小的世界(2017)”“另一个世界(2017)”“童年疗养院(2018)”,再到今年的主题“童年的秘密”(2019)


黎朗 《嘿!小娃儿(wer)!


童年是一笔财富,如何在童年的状态当中存储更多养分,比如给孩子更多表达和思考的机会,同样会让艺术家或观众有新的表达。以前艺术家参加iSTART时会有困惑:这是一个给孩子看的展览还是艺术展览?会不会“不学术”?事实上,iSTART的主题展是一个很严肃的当代艺术展览,同时也是一个真正面对公众的展览,艺术家需要思考比艺术系统更复杂的关系和问题,不需要妥协,不是在单纯为艺术界创作,但艺术家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进入更复杂的讨论语境中。所以艺术家在参展时,很可能遭遇更大的批评:比如那些不愿说谎或直面问题的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遭遇,我觉得恰恰有利于突破当代艺术所面临的相对瓶颈,或是改变单一化的、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不断繁衍复制的艺术生产状态。


智绘美术《课桌里的秘密》


我把iSTART这个项目作为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反省、批评、生产以及推动公共教育的责任,把儿童的成长赋权变成社会的驱动力。100年前,儿童研究兴起,小部分美术馆(儿童博物馆)开始做非常有价值的儿童公共活动,比如开放所有藏品,让孩子触摸、讨论、思考以及提问,他们可以深度参与美术馆事务,甚至还可能成为“馆长”。100年过后,虽然很多美术馆、博物馆都说:“我们在做多样化的项目,我们在面向公众、走进公众”,但他们依旧非常高姿态,还在用以前的方式对待孩子——把展览布置得空旷黑暗,以成人导览的方式给孩子讲解,大人站在那里讲,而他们背着书包听,孩子们从中能记住的信息十分有限。即便是为他们制造了很多查阅资料的iPad,或是一些有趣的工作坊,但影响也是非常微弱。大家依然把这种工作封闭在很小的范围内,我认为这种低效的机制源于一种文化垄断。


国际驻留艺术家Mikio Saito 儿童工作坊


 

冒险和激活



ARTDBG:今年也是延续了往届的展览形式吗?


李杰:对,当代艺术展及儿童艺术展是两个核心。但是今年有一个特点,我们同期推动了很多特别的项目,包括特别展览、工作坊以及学校分展场,把很多项目从一个单纯的曲线,发展成不断繁衍和在多处产生新碰撞的东西,它是开放的,而不再从一开始就慢慢弱化。


八月是开幕,九月是学校各种分展和项目,十月是论坛,十一月是闭幕。贯穿其中的是小策展项目,各种主题的特别项目,还有一系列的展演、放映、对谈等。



“童年的秘密”当代艺术展现场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现场



ARTDBG:你们筹备一届儿童艺术节需要多长时间?


李杰:一年前就会发布iSTART下一年的主题,很多艺术家、学校、社区、家庭和孩子都可以提前准备,有的很早就开始,有的一直在思考和碰撞,到最后才实现。距离开幕六到八个月,基本上是我们进入学校和社区的时间,跟他们进行高密度的讨论,开展讲座、工作坊以及互动式的教学。

 

 

ARTDBG:在这期间,你们会给孩子提供很多技术性的支持吗?


李杰:以动画电影项目为例。从导演到团队选拔,从剧本生成到分镜头,全是孩子主抓的,老师和大学生的实际帮助只是最后一步:帮他们剪辑,并用电脑合成播放。今年这些孩子甚至要将动画电影转化成在真实学校的行为剧,他们会扮演剧中角色给所有的学生(由成人自愿参加)用两种不同的体制上课,想让我们被虐一天,感受他们的教育现状,以及聆听他们所思考的新教育。


从中发现,这些孩子的关注点并不是表达形式,比如学习动画的原理是什么、动画的技术是什么、怎么才可以做动画,而只是借助动画来表达。我们只给孩子讲最基础的东西,动画就是把画弄动了,了解动八帧、十六帧和三十帧是什么样子,但至于怎么动,完全不告诉他们。今年由于他们觉得动起来太麻烦,于是提出真人拍摄和动画结合。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些想偷懒,有些想怪招,有些会把这些意见结合,有些要去网上查找,方法很多,但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往往是——“我告诉你什么是最有效的”。


因此在做iSTART项目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愿意冒险,虽然这些冒险每次都会让我们共同悬在一根特别紧绷的绳子上,但好处是,它永远在变更、永远在激活孩子们的可能性。


成都天府五小&花田美学《世界教育反转日》

成都天府五小&花田美学合作的行为剧现场



这是提问的开始



ARTDBG:怎么理解这次当代艺术展的主题“童年的秘密”?


李杰:在“童年的秘密”当中,“秘密”分为两层意思:一是童年的概念在100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被更新,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童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需要记录,或需要避免一些问题,来减轻童年对个人的不良影响。二是针对微观世界,每一个人的童年,可能都在自己生命的5年、10年甚至是20年、30年里,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童年经历是不是对个体有转折性的影响,他们如何通过艺术来进行转译,这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影响往往也会牵涉到除了个体以外的人与事,比如父母、代际关系,比如性别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比如学习环境、教育观念,又或是他们自身的特性与压抑个性的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等等。其中既有个人的问题,也有整体的影响。


姚瑶&姚昌海《标准家庭·钟声》


透过一个“秘密”,透过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题目,来让大家讨论童年,实际上这是提问的开始,很多人到最后发现,童年还有挺多话可说的。因此这个项目的特点,并不预先设定好一个概念,比如提前说明童年是什么样的状态,而是通过开放的提问、通过每个人与我们的讨论,才开始进入这个主题,然后慢慢深入到他的成长、他所观看的成长、或是他所思考的成长当中。


林铮&林必南《我和爸爸的流行曲》



别小看了这些孩子



ARTDBG:今年的儿童艺术展“再见学校,你好学校”,这个主题是怎么确定下来的?据了解,其中不仅有团队的作品,也有个人的创作,那么策展的线索是什么?


李杰:我们很早就进行了调研,从2017年开始思考这个主题,因为在这一年的艺术节上,展现了很多富有孩子们想法的作品,比如嘎嘎国项目就在2017年呈现。2018年10月儿童展览主题确定并发布,之后就是长达八个多月,在不同的学校、机构乃至在家庭中进行项目孵化。


展览现场是一种倒叙的结构,先是高中生群体对现在的学校“说再见”,即有关旧体制的问题,之后是初中小学生关于学校的怪谈,而后是数十个学生小组关于“新的学校”的建构性作品,最后又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对于学校的不舍与提问。


成都七中国际部 《乌鸦喝水》
ZM艺术教育 《学校怪谈》

放肆玩艺术《魔法学校》

金苹果龙湾半岛幼稚园《再见幼儿园,你好学校》



ARTDBG:你们让72位6-18岁的孩子担任策展人,如何组织这么多孩子一起做这件事情?


李杰:最终统计是84位小策展人,他们需要和我们一起完成近4000名小艺术家的展览。一开始肯定是调研,到学校做很多面对面的交流,然后再讨论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给孩子上策展公开课的时候,他们非常嗨。在大学或是其他空间的与学生互动互动是有限的,跟成人的交流就更加有限,但是孩子都想交流,当你愿意跟他们打成一片,他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分享。


成都市实验小学iSTART小策展人公开课现场

这些小策展人分成几个不同的团队,每一项都做得比较深。在展览现场,最开始是没有空间的划分,通过他们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念头生长出来,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空间。展览的第一个空间叫乌鸦喝水,展墙上的LOGO和问卷分析排版是高中生做的,因为预算有限,他们甚至自己做计划书去融资,找来很多预算,支持自己的项目做到更好,最终他们调研了四个城市上千名学生,并通过统计学数据,论述同龄人对于教育现状的反思。


成都七中国际部《乌鸦喝水》问卷调研分析图


原来没有想到今年规模会这么大,在做了一系列工作以后,这些项目的力量变得很强,可以独当一面。第一届iSTART的现场,孩子的作品是跟艺术家一起展的,但他们更像是绿叶。而现在发现,孩子真的不输艺术家,他们的很多想法是成人不太容易想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往后退,才能让他们的工作变得更靠前。



ARTDBG:这么看来,小策展人不仅有着策展人的身份,同时也是小艺术家。


李杰:对,相当于把策划和行动并在一起,不能只是想一想。想了之后要怎么做、跟谁做、怎么征求大家的反馈,这都是小策展人要完成的事情。展期三个月内,他们需要做很多现场服务类的工作,要和观众在一起,这是我们提倡的理念。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小策



ARTDBG:跟小策展人合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杰:他们永远不受控制,而且自己也不断反思为什么要控制他们。在这个过程里,会跟自己惯性的东西碰撞,也会发现他们很多的开放性,这反而能带给我一些新的东西。家长最大的感触也跟我们一样:小看了这些孩子。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现场



社会在苏醒



ARTDBG:在设置学校分展场的时候,跟学校的沟通怎么样?会遇到很多障碍吗?


李杰:一开始当然会有很多障碍。我们走访了40多所学校,最后合作的只有十几所。很多学校原本都是很开放的,特别愿意艺术家或策展人给学生分享,但当不能确定它会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变得难管学生的时候,学校和家长都陷入了焦虑——这件事好像没有什么用,孩子又不能因此加分。


占用半年的时间去做一个项目,这是为什么?最大的收获在于,孩子开始有了整体性的成长。这不是在某个科目或技能上的成长,而是孩子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有了各种可以去合作和表达的机会,开始发现自己既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又能融入到某种环境。这是项目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成都市实验小学《无墙有壁学校》


如果学校要跟iSTART合作,我们非常看重这几点:一是在儿童观上,学校要跟我们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即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二是学校需要给老师赋能,让老师有更多的能动性,而不是用大纲、用时间、用事件意义的高低来评判。比如天府七小跟我们合作的时候,校长非常开明,当孩子提出“校歌不好听,操场使用率太低,厕所太丑”时,校长表示可以提意见,全校配合。因此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把校歌取掉,自己学音乐,自己弹,自己唱,最后谱了45首曲子,而学校操场上开始有了各种他们做的运动器械,厕所也变成了美术馆。


可见,这些孩子并不是在玩耍,也并不是故意做表演,学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完全可以发生。与元旦晚会、迎新晚会不同的是,这些活动真正进入到学校的日常,甚至改变了学校的基因。为此,有些学校每年都愿意在iSTART活动期间推动类似的实践,而不单单只是发生在特定时间。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现场


这是在iSTART项目常年推动以及获得一定社会信任的基础上,美术馆与城市、学校所发生的交集。这个时候,大家都意识到必须各走一步,走到更公共的领地:学校愿意向社会开放它的空间,社会教育愿意进入学校、也愿意进入社区,学生们有这样的需求,家长们也想放这个心。当然,在推动过程中,有很多家长反对,他们担心会把孩子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或是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在美术馆做了大量的公共教育以后,这种反对的比例越来越小。



ARTDBG:说明影响已经发生作用。


李杰:我觉得这是全社会在觉醒,特别在成都。一直以来,成都是一个在创意教育方面比较大胆、且愿意实际推动的城市。



ARTDBG:因为你们做了很多努力。


李杰:这里不认命的人比较多。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儿童艺术展现场



激发他们去“炒菜”



ARTDBG:在策展中,你们会不会考虑怎么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做一些设置?比如怎么理解展墙上出现的洞?


李杰:展览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是这次展览中串联的线索,既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微型的小人洞,也可以是闯入的一扇门。能通过的洞被当作是外化的、人们能敞开的部分,同时也有一些被堵住的洞。这种设置希望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去发现它。


“童年的秘密”当代艺术展墙上的洞


另外,儿童展的布置是跟孩子一起讨论的,不是我们把它炒成一锅菜,把他们的东西变成了某种材料,而是他们也要炒菜。孩子们没有现场经验,一定会有很高的失败风险,但失败本身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本身比较有经验,会把这种风险放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iSTART不会期望生成一个“成熟的”展览,或者一种范式,这里每一件东西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在变化,这个项目每一年都在成长。


今天来布展的孩子和明天来的不一样,这需要很复杂的联系网络,但至于默契是怎么产生,这是最神奇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热爱做这件事,愿意彼此分享,愿意共同创造。孩子们都有明确的甚至是功利的目标,他们认为必须要表达,不吐不快,这种活的状态很重要。



重要的不是艺术



ARTDBG:在看展的过程中意识到,iSTART儿童艺术节不仅仅只是面向儿童的展览活动,其实对于成人观众来说,也非常具有启发性或教育意义。


李杰:通过作品,我们发现孩子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已经再也不能轻易地骗到他们,而且作为艺术家来说,他们也越来越尊重孩子。


比如刘亚、李论的这个项目,是一个可窥视的洞穴墙壁,里面的很多小场景源于小朋友的工作坊。艺术家提前来到美术馆,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起谈论问题,比如第一天的主题是自己一个人要怎么面对孤岛,这是关于孩子如何认知自己的问题,通过聆听他们具体的想法,能够看见孩子的不同特色;而第二天是讨论如何建立城邦,因为一个人无法做到,这时就需要跟旁边的同学合作,当意见冲突时,他们要学会正确的协商,要学会如何善用自己的能力。这些恰恰是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非常忽视的。


LiU(刘亚&李论)《当世界还小的时候》


如果不管孩子有什么个性,不去为他们赋能,只是在教育概念上创新,我们便自顾自地按照所谓“K12”教育,按照“STEAM”教育,或者是九年义务教育来教。看似孩子享受了各种不同的教育,但到了大学毕业,被父母询问未来要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我很迷茫,我只能先找一个活法”。



ARTDBG:你会认为艺术是一种比较快速切入这些问题的方式吗?


李杰:艺术不讲究解决问题,它是建构型的行业,学艺术不只是学原理、原则,你必须试图打破这个原则,所谓的“权威”与“标准”永远是运动的。就像安格尔似的学院派,后来受到了印象派的挑战,艺术的可爱之处就在这里。


在相对被压制的环境当中,需要这种弹性来让个人获得某种文化上的解脱。我们并不是想让孩子从此爱上艺术,而是让他们知道,如果在言语或者在逻辑上面无法挑战成人的智慧,就可以借助艺术。当孩子在嘶吼、用身体表达、或做一件东西的时候,他们有权利赋予它生命,也有权利去言说它,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说“你做得不对”,在艺术当中,他们就是对的。当下的环境,这种状态特别需要更多推动,不只是艺术群体,也不必等到“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才可以这么做。


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往前推进的东西。



文中用图由麓湖·A4美术馆提供。




李杰:美术馆可以为儿童做出怎样的改变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dabinlou.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