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家的建议 | 薛峰:孩子学艺术,最好不要有“偶像”

ARTDBG 打边鼓 2022-12-04

薛峰在创作   摄影/苏芷庭



受访:薛峰

采访及编辑:田露思



1现在有各种儿童艺术教育培训班,做得很成功,但这不能说是教育上的成功,这是商业上的表达,孩子们从中到底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不好说。因为商业上的表达是通过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什么样的奖来体现教育上的成功,也作为渲染它们工作绩效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源。

 

 

2儿童艺术馆、美术馆里的儿童艺术教育如果能做到很日常、很连续的话也会很好。美术馆的功能也包括教育,并且有系统性,比艺术教育机构要自然,不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大人跟小孩在美术馆里能先有对艺术的参观体验,再接入到教育。

 

国外有一种上课方式挺好的,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随意地围绕在作品周边听讲。上完课后,学生能以绘画或制作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临摹。

 

美术馆教育能给到孩子一个接近艺术作品的中间环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曾见过美术馆把一幅经典的作品变成一个线描稿,把画中的颜色分解,并为孩子提供颜料在上面填色。虽然偏机械,但也不失为一种接触经典作品的学习方法。

 

 

3我不会教我的女儿画画,她喜欢艺术完全是自发的。我反对我女儿进行画画的基础训练,那是因为我受过八年的基础训练之苦,我从这个基础教育里跳脱出来不断反思,我觉得这些都是特别表面的事情。很多时候家长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学画画,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艺术故事的学习。

 

孩子的艺术创作经常会有不同风格的表达,他们会变化。我的女儿过去的画面风格是比较疯狂的,会用很表现主义的手法画《宫娥》,这也很符合我的审美。但有一天她改变了,投入到动漫风格里。所画的动漫人物造型、光线都很准确,只是不符合我的趣味而已。但我不会过多地指导她,只希望她不要画得太俗,我只在气质上建议她的作品。

 

在加贝村绘画组的作品,持续了三个月



4孩子对艺术有一点兴趣、一点熏陶、一点感染就可以了。比如我的女儿小时候会看BBC拍的艺术教育片。当我带她去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她看到凯旋门上的浮雕马上能说出来是哪个贵族的纪念故事。去到巴黎卢浮宫参观鲁本斯的展厅,那个展厅大概有20多张作品是鲁本斯在做外交大臣时创作的,画了一套跟女王有关的主题作品,我女儿马上跟我说,这个就是鲁本斯拍女王马屁画的那批画。这些艺术史故事,我有时候都不了解,是她在BBC的片子里看到后,又来到艺术史现场,于是她就记住了。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我觉得他们需要不断经过,不要让他停留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就像我不喜欢的基础训练一样。有条件付高昂的学费去学习,不如带他行万里路。

 

孩子们在汤姆布利的画前自动表演

 


5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比如我的女儿在没有见到《蒙娜丽莎》之前,她看到过很多关于《蒙娜丽莎》的历史知识,但她跟我说她只想在《蒙娜丽莎》这幅画前打一场电子游戏。当她来到《蒙娜丽莎》画前时,果真在那里打电子游戏。

 

当时我就发现孩子对艺术的理解跟我是很不一样的,电子游戏是他们在生活艺术上的表达。而《蒙娜丽莎》作为一幅太经典的画,孩子想在这个背景前做一场自己真正想做的艺术的表达。这是一个很鲜活的反映。

 

在巴黎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前打电子游戏,还吸引了外国小朋友观战



6我不希望孩子有艺术偶像。当我看到我的女儿从小就没有把梵高看成一个带有光环的形象,没有去崇拜莫奈的时候,对我这个艺术家父亲来讲,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我希望他们看到任何东西,都只是一种历史符号,一种著名的符号。比如她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了《星月夜》,看到后,就过了。她只需要在艺术中不断经过这个过程,就够了。

 

比去学习班学习更好的手段是看大量的美术馆。美术馆能给到孩子条件去学习里面的作品,细细地阅读。比如看一张画用5分钟,在一个美术馆里待一整天。当然待一天是不够的,专业的人看一个MOMA要看5天,这就是精读。

 

 

7对于儿童艺术教育中,让孩子动手制作,我是接受的。艺术机构设计这些活动肯定是针对孩子去想的,从儿童心理学上也是考虑到怎么让孩子感兴趣。在动手制作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完成一次艺术制作体验。有的孩子会不听老师的,不听老师的那些孩子,反而特别值得关注。孩子已经在玩,专注在制作体验过程中了,老师指导什么他没在意,还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制作,这是一个很理想的过程。

 

短期的行为是一个即兴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激发人。但是长期就变成一个课程了,长期的训练对我来讲是后怕的。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在小时候接受了老师教的一种方法,以至于他长大后一直用这种方法。当然也有人把老师教的方法变成很好的发挥,都有可能。

 

成才,始终还是看个体。在一个标准的教育模式下,他自身有一个反应,迫使他去寻求一条新路径的时候,我认为这也是教育起到的作用。因为整个教育还是一个合法的、普遍的、标准的、群体的教育,而不是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也会被质疑是否真的个性化。所以还是要处于运动中,不断经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

 

 

8大人认为好的,孩子不一定喜欢。小朋友看到美术馆里抽象的、现代的作品可能没什么概念,反而对一些具象的作品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果大人光是介绍这是绘画、这是色彩、这是造型,对孩子而言会太单薄、太无聊。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更加鲜活,他们不会单一地去看一幅绘画。孩子喜欢结合历史事件、故事、电影、纪录片等具体情节去阅读。对于带有观念性的当代艺术,可以不解释,让孩子自己看自己的。孩子在哪个作品前停留得比较久,那可能是他的兴趣点,孩子的兴趣点不应该是大人直接给到他们的。

 

孩子需要真正的交流,大人觉得好玩的事物会告诉孩子,孩子也会发现大人没发现的趣事。也要带孩子去跟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因为我们自己的趣味是有限的。不要给孩子一个强加的教育,这对孩子不公平。

 

 

9艺术教育也存在于日常当中。比如通过很精细的工艺制造出来的玩具火车、汽车也很有教育意义,它体现了很强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除了玩具店,可以带孩子在国外的跳蚤市场寻找一些过去的工艺,跟他们讲经典的设计。或者参观一些设计博物馆,让孩子了解他们很熟悉的东西,过去是怎么一步步被设计出来的。

 

在艺术发达的城市,寻找艺术的途径是多元的。比如乐高玩具店,里面用乐高拼成的各种造型非常吸引孩子,它们有与课堂完全不一样的开发儿童视野、开发儿童艺术造型的活动。不止是艺术馆,工艺的店、设计的美术馆、科学历史博物馆等地方其实都裹挟着美学的成分。

 

包括跟孩子一起看各种不同年代的电影,可以跟他讲场景设计、灯光、服装造型,一些镜头的含义等,这些都是具有美感的东西,儿童美学教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在意大利的工艺店前的观察和交流



10孩子的自发性是最重要的,要让他们自己选择,给他们自主性去探索学习。比如我的女儿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参与过一个学校展览,和小朋友一起合作画一幅巨大的壁画,她从中自主获取了经验。三个月前她在驻留学习的民宿里再次遇到了画壁画的活动,她就能调动过去的经验,跟朋友一起设计、决定、完成这次的壁画。

 

当孩子自发地去选择他感兴趣的事物时,他就能沉浸在里面,享受这个过程。

 

加贝村泰安学习基地的壁画创作现场



图片由受访者惠允



薛峰,艺术家,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美院,2017年起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打边鼓》相关文章

艺术家的建议 | 梁铨:千万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小画家和小神童


杨小彦:为什么很多孩子学画画会中途放弃


杨小彦:学艺术如果不问自己这个问题,学了也是白学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