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被忽略的救命神器,中国AED的漫漫长路

新闻学生 新闻学生 2021-09-26

2020年1月3日,深圳一名19岁的大学生在地铁石厦站突然晕倒,全身抽搐、嘴唇发紫,并且呼吸微弱,心脏出现骤停。地铁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轮流对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在事发处五米远的电梯口取来AED,进行电击除颤。


经过4次持续的徒手心肺复苏和AED电击除颤,当10分钟后120急救人员到达时,倒地的大学生已恢复心跳和呼吸。


AED的全称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下简称AED),它是一种便携式的、可以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


据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总人数居全球之首,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使用AED能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根据南都民调中心在2020年底发布的“广州城市生活地图”,现距离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最近的公共AED配置在900米外的云来斯堡酒店2楼(国防大厦附近),其次是距离一千米左右的岗顶地铁站和华师地铁站内。

距离暨南大学 (石牌校区) 

最近的3台公共AED分布地点


警钟敲响:

不装AED,“只是在装傻”

2012年,王西富注册了微博“急诊夜鹰”,简介写着“让更多人懂一点简单急救”。后来,他的账号认证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如今,拥有186万微博粉丝的他已经成为AED推广的标杆人物。这些年里,他不断催促北京地铁配备AED,却像是面对一堵墙。

“急诊夜鹰”微博提到学员使用 AED 施救心脏骤停者

2016年,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呼家楼地铁站猝死;2019年,29岁的小张在昌平东关地铁站心脏骤停;2020年9月25日,45岁的男销售在霍营站突然晕倒,抢救无效身亡。


发生在北京地铁的三桩猝死案件都激起了公众的热议,王西富屡次发帖质疑现场的抢救措施不专业,事发的地铁站也没有配置AED。第三桩悲剧发生时,王西富表示:“北京地铁不是不知道急救的重要性,它只是在装傻。生命至上,不能落在嘴上,应该落在心里,落在地上,掷地有声。”


2020年10月27日,北京市宣布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并称,市内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于2022年底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王西富坦言,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很久,即使北京地铁在公共急救领域的作业晚了20年,也仍然是巨大的进步,“(有些)系统仍然很顽固地在那里,不会做任何的改变”。


对此,从事急救科普的大杨也发出同样的感慨。三年前,大杨辞去稳定的医疗工作,转业到医疗公司,成为一名商务经理。他的日常工作是组织急救课程,在培训中配合推广AED。


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10月发布的《2020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了“生存链”的六个环节,其中高质量CPR(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在院外通过AED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两环。

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10月发布的《2020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生存链”的六个环节

这几年,主动联系大杨做培训的企业客户越来越多,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的一家研究院。


研究院的副院长姓杨,马上就要荣休,参加完欢送酒会回家后不幸心脏骤停。虽然他的太太在退休之前是急救知识丰富的护士长,但由于手边没有AED,无法进行除颤,最后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副院长离世后,研究院很快启动了AED的配备以及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


大杨这些年听闻了不少类似的故事,在后来开设的急救课程上,他反复提到:很多机构和单位安装AED的契机都来源于某些重要人物的离世,少部分会自发地去组织急救培训,通常在悲剧发生以后,人们才意识到AED的重要性,付出的代价往往是生命。


意识和资金的两重阻碍

同样的猝死悲剧并不仅仅发生在北京地铁,每年的马拉松跑场也是心脏骤停的高发地。


2012年,苏苏参加了人生第一场马拉松,广州马拉松10公里跑。跑出去还不到3公里,就有一个人在苏苏面前倒下,躺在了马路边上。那时的她以为对方只是疲惫,没有太留意。跑完十公里,苏苏看见救护车停在终点处,听到一声大喊:“有人晕倒了!快拉到医院去!”医生用担架把人抬上救护车,苏苏在一旁围观,心里吃了一惊。


后来,苏苏通过媒体报道得知:没有配备AED的首届广马有两名跑者猝死,其中一名是大学生。两年后,广州马拉松开始在赛道设置移动AED骑行队伍,这是国内首次将AED布置到马拉松赛道上。2015年无锡马拉松,AED在中国马拉松赛道上首次救人成功。

2020年广州马拉松上的移动AED

(急诊医生携带AED移动护航)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病人,院外急救千钧一发。但现场急救意识和方法的缺乏往往耽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机,“心脏骤停的时候,救护车基本上都是去拉尸体”,王西富无奈地说。在他看来,在真正的急救现场中,“意识、技术、思维”缺一不可


但这三者的普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根据中南医院倪绍洲等人在2019年所做的现状调查,只有25.60%的受试者能够清楚描述AED的作用,能够准确描述出AED如何使用的仅有22.94%。贾昊男等学者把我国AED推行艰难的原因归为四点,一是国民急救素养较低,二是AED成本高昂,三是供需双方缺乏急救培训动力,四是急救免责法案尚未深入人心。


2017年,广东救援辅助队首次配备了AED,越秀分队队长黄耀辉将它背到广州火车站参与志愿救援。当时一名警察以为他背的是行李,担心他东西太重,问为什么不放下,“背着干嘛呢?”黄耀辉告诉他:“这不是行李,是救人的。”之后给对方解释AED的含义和作用。


王西富也经历过相似的情况。2020年6月,他牵线为广东省内两所学校捐赠AED,其中一所接受捐赠,但另一所省级的重点学校始终拒绝。他的一位学生也曾呼吁同学们自费购入二手AED,为校运会提供急救保障,被老师责成退回。


在五年的马拉松跑程里,苏苏目睹了太多紧急情况,于是开始接触急救知识。往后的几年,除了在广州市女子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她几乎把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急救科普中,将其作为副业。她推广急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人们在享受运动的同时免受其伤害,懂得如何去规避风险、保护自己。

苏苏为君诚博雅实验学校开设急救课程

现在,苏苏是美芯协培训中心的一名急救导师,她发现很多学员在参加培训之前从未听闻AED,在培训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学员向她咨询AED的相关信息,表露出购买意愿,而当苏苏告知价格,他们往往陷入沉默,尴尬过后,事情便没有下文。


一台AED的价格在1万元到3万元左右,电极片的价格则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按照每次使用都要消耗一枚电极片的规定,AED最低的单次使用成本也在千元左右。AED并非人们认知范围里的“必需品”,即使人们有了相应的急救素养,高昂的费用也再次阻碍了AED的推广落地。


遥远的春天

2015年,王西富去上海做急救培训,有位学生向他提问:“老师,我们上海都没有AED,你教它做什么?”当时,国内AED配置仍未起步,红十字会的急救普及课都尚未提及AED。


“今年没有,明年可能就有了。”王西富回答。

王西富向记者介绍 AED

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和配置数量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健康报》的数据显示,美国AED配置为每十万人有317台;日本是每十万人有555台;国内AED的配置起步较晚,走在前列属深圳、上海,两地AED的配置数量均超过2000台,但落实到每十万人的计量,数量仍然不乐观。


由于AED的高昂费用,想要真正实现AED的推广,只能以政府推动为主、社会力量辅助。以往人们认为这些“社会力量”的辅助是靠社会人士的捐助,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王西富逐渐意识到,商业就是最大的慈善


社会的捐助很难具有持续性,个体的捐赠财力并不足以让AED布置到所有公共场所。通过完善的商业模式,让AED布置到更多领域,对民众来说是一件好事。“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无论他从哪里得到救助,对于个人来讲都是莫大的善事。”苏苏解释。


苏苏告诉我们,美芯协公司正在搭建“AED租赁”的模式,希望以此降低AED的单次使用成本,增加AED在场率。负责人李明东表示,他们已经孵化了名为“AED公众市场”的研究室,专门负责研究AED市场科学应用。但截至目前,美芯协还未租出去一台AED。


“市场还没有打开,”苏苏说:“推广的困境就是普通大众对AED的认识,然后是价钱问题以及政府的指引。”所幸的是,AED的推广在近年逐步走出困境。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部门印发的《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提高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水平,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


2020年12月18日,首批AED在50个广州地铁站点和9个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站点落地,其中包括岗顶、石牌桥、华师等地铁站。

2020年12月广州地铁AED配置试点的站点分布

AED的支持政策和落地运作让大杨充满信心。特别是在2019年的5月,清华大学里有名学生突发倒地,安装在楼道的AED被就近取走、进行施救,等到120到达现场时学生已经基本恢复。而恰好在事件发生的两个月前,大杨在清华大学组织了“黄金急救”培训计划,并且给学校安装上AED。


他从同事口中得知这件事后,感慨“参与这件事(AED推广)确确实实是功德无量的”。他郑重地预测,中国的AED要迎来一个春天。


在王西富看来,路还很长,“国家的总则出来以后,各个城市还需要出台具体的条例、分配职责、落实政策”。而如何提高急救素养、正确使用AED,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知识。中国AED普及的漫漫长路中,每个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一步。


(参考资料:《我国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相关问题分析》、《我国居民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和知晓情况的现状调查》)


余颖欣 卢楠 | 采访

余颖欣 卢楠 | 撰文

杨博文 | 图片

吴琳 郭婉盈 | 责编

孙安娜 | 排版

蔡心仪 | 一审

张建敏 | 二审

刘涛 | 三审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