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物 | 这些才是中华“美色”

波加曼 新民周刊 2022-08-02

文 | 波加曼

与友人聊起前一阵一直盘踞热搜的电视剧《梦华录》,均觉此剧在一众“古偶同行”的衬托下,服化道有可圈可点之处,不过画面美则美矣,与好些古装剧里气度雍容的“前辈大家”相比,毕竟少了几分灵气和真正的古韵。

回想近年来的古装剧,不少都以服化道作为宣传卖点之一,近者如《长安十二时辰》《延禧攻略》,远者如《甄嬛传》《琅琊榜》等,但令笔者满意的,其实寥寥无几。因自己年少时也曾追过许多经典古装剧,故在此不揣鄙陋,稍微聊聊古装剧的服化道究竟应该如何“考究”。

首先应明确,“古装剧”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凡武侠剧、仙侠剧、历史剧、言情剧……只要时代背景设定为民国以前,基本皆可归于此类。其中可依据有无明确历史年代、有无原著小说进行分类。就服化道制作而言,若无明确历史年代,甚至无原著小说参考,其自由度是比较高的,一般只要符合观众对于古代的基本认知即可。而对于有明确历史年代,或有原著小说(尤其是如《红楼梦》这类对于服装、场景等有细腻描写的原著)的剧目而言,难度就比较大——今次笔者重点讨论的是这个类型。
既然有明确历史年代,服化道制作最紧要的一点原则是,要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服装特点。如1995年《武则天》以及2000年《大明宫词》,剧中贵族女性妆发形象基本符合盛唐特征,可与同时期的永泰公主墓、李重润墓壁画相互印证。

《武则天》剧照

《大明宫词》的美学

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画

李重润墓石椁线刻宫装妇女
再如2005年《汉武大帝》,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也较为还原史实,几与同时期汉墓出土的人俑如出一辙。

《汉武大帝》剧照

汉景帝阳陵陶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如若有原著小说,还应兼顾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并与人物主要性格气质相符。试以1987版《红楼梦》为例,剧中主要角色的形象设计,均力求还原原著。如宝黛初见时贾宝玉的衣着打扮,书中写道:“……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从剧照可以看出基本一致。而如林黛玉这样原著并无细致穿着描写的角色,剧中的妆发设计也完全依据人物性格气质进行想象发挥,从而造就了经典的“林妹妹”荧幕形象。

宝黛初见(宝玉形象)

此版黛玉形象,最为大众熟悉、认可
当然,正如翻译界讲求“信、达、雅”,在服化道设计方面,“信”即符合时代背景、原著形象只是第一步。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加深观众对于角色的理解。而且影视剧本质上是视觉艺术,讲求画面的整体美感。现在的古装剧在这一点上往往是比较不如人意的,剧中角色的服装、发型过于接近,特别是群像戏时,令人难于区分。仍以1987版《红楼梦》为例,剧中出现过数次众多女性角色济济一堂的场景,但设计者通过色调对比等技巧,充分表现出每一个角色的独特性,又能兼顾画面的和谐统一。

红楼梦群像。姹紫嫣红,观众难以取舍
再比方1998版《水浒传》,梁山108将中,主要角色不下四五十个,但其造型却能做到个个鲜活、独特,绝无重复之感。

98版《水浒传》截图
前面主要讲的是人物的服饰、妆发等,其实场景的设计同理,以还原古人所处的时代特点为宜。如今古装剧的通病不外乎打光过亮、饱和度太高,乱加滤镜,导致整个场景廉价感、虚假感十足。其实以古代的照明技术和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其室内光线应是柔和、朦胧、幽暗的。另外,有些剧场景过于整洁,亮丽如新;道具一尘不染,摆放整齐,会令观众产生不真实的“摆拍”感。有时故意缺个角、裂条缝,东西半旧不新,摆得随意自然些,反倒会增添出真实的生活气息,令观众更加融入。

《红楼梦》的灯光有意境

《少年天子》的打光也合理
总之,古装剧的服化道设计,不仅考验主创团队的审美艺术水平,更离不开对于历史背景的考证,这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虽说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是综合了剧本、演员、导演等多种因素,但正如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服化道设计精良,也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找到临场感。
但愿今后能有更多影视剧从业者关注这一领域,多向前辈取经学习,为观众呈现真正用心的佳作。

往期推荐

又炒佩洛西访台,且听第7名知情人士说……

独家专访 | 阿云嘎:是音乐剧成就了

不说再见,羽生结弦退役后转战职业花滑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