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实战课 | 时政报道可以不必高冷

黄钰钦 庖丁解news 2024-06-05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时政报道有时要离近一点,有时要离远一点。

 

所谓离近一点,是指对重大时政新闻快速反应,及时进行专家解读,分析事件的深意、影响等;所谓离远一点,就是强调报道要以角度取胜。

 

《人民大会堂的恢宏旗阵》是今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的稿件。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北京街头布置了相关装置、道旗等,论坛氛围浓。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当时,习近平主席夫妇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论坛的国际贵宾。贵宾们从大会堂的北大厅进入,大厅长廊里摆放了150多面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旗和联合国旗。

 

这篇稿件就是从这一场景切入,呈现“一带一路”共建伙伴之间的故事。


01

NEWS

“以小见大”要有代表性


当旗阵主题确定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明确的方向:从旗阵写出“一带一路”的故事,这个方向也意味着这篇稿件有望成为一个好故事,因为它满足一个好故事的要素——“以小见大”。

 

谈到“以小见大”,有的人会觉得一定要从一个具体的人或者直接引语入手。但在我看来,以小见大,“小”的关键在于要有代表性,而不是泛泛找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说些无关痛痒的话。

 

可以说,以小见大在某种程度上是讲好故事的共识,但是难点在于如何将共识落实到文字上。


02

NEWS

开头奠定基调

 

开头是奠定全文语态、基调的第一步。

 

“大国外交的运笔,往往能在细微处感受奥妙。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里,150多面旗帜组成的恢宏旗阵便是一例。”


 

我希望在开篇就为全文定下一种相对轻快的语调,并且快速引出最为具体的意象——旗阵。

 

03

NEWS

结构要编织“诱人的线”


为什么结构这么重要?

 

一是如果读者不能坚持看到最后,那么你表达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所以需要编织一条诱人的、吸引读者能一直看下去的线。

 

二是结构包含着你对这个稿件主题的理解,想强调什么,又不得不放弃什么,是你对这个稿件价值的判断。

 

当确定了大结构后,还需要思考每部分以什么逻辑展开。稿件第一部分是讲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在希腊、在马达加斯加,通过这一并列的结构,强调“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成果惠及世界。


2023年9月6日,一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停靠在哈利姆车站。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摄

 

第二部分是讲相知。运用的是递进结构,先写交流是人类的本能,再写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最后落笔在国际政要跨越山海不远万里共赴这一场金秋之约。



04

NEWS

结尾不必强行拔高


“人民大会堂恢宏的旗阵背后,是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是承载亿万人的‘大生活’,是足够精彩的‘小故事’。”

 

这是稿件的结尾。在写作时,我一直被不断提醒,结尾千万不能为了提升立意强行拔高,要回到开头奠定的语态上。某种程度上,如果一篇稿件需要在结尾强行拔高,意味着文章在整体行文上缺乏层次感,才需要借助这种“外力”。


05

NEWS

时政报道要下“笨功夫”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策划先行”的重要性,在重大战役报道时更应如此。


黄钰钦专访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


谈到“策划”时,总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没错,但是正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因为现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才更体现出“计划”的重要性。


我相信,绝大部分优秀的作品都不是灵光乍现的产物,而是前期准备和后期打磨的结果。灵气是可遇不可求的“巧劲”,但准备和打磨是必须要下的“笨功夫”。


黄钰钦采访世行前常务副行长冯慧兰

 

时政报道需要“高来高去”,但不能总是“高来高去”。尤其在外交领域的报道中,时常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概念,但记者却很容易陷入到就概念谈概念的窠臼。


从《人民大会堂的恢宏旗阵》这篇稿件说开去,由外交礼宾的具体角度切入书写大国外交,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避免一直“高来高去”并实现落地的方式,这也将是自己在今后会更加努力探索的方向。


作者:黄钰钦(中国新闻社政文部记者)

编辑:张默言 尹珮瑶

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主持人离职后只能干这个?

卷完局长卷明星!各地文旅卷到点上了吗?

当全网@哈尔滨,记者如何花式整活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