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专业报到!AI风终究吹到了新闻学

尹珮瑶 魏园 庖丁解news 2024-06-04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澎湃,正席卷着各行各业,高校新闻学专业亦无法置身事外。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各大新闻院系积极拥抱变革,以开放和前瞻的姿态,主动探索智媒教育,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挑战。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宣布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也出台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今天,小牛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曹培鑫,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新闻系主任、副教授焦俊波,与他们一起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深刻影响新闻教育行业,以及这一变革将如何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



挑战

 AI对于新闻教育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远,在曹培鑫看来,作为整个链条的前端——新闻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有所评估,并将这种可能性的影响预设置到教育体系之中。


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技术的出现对于新闻专业培养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结构性、革命性、颠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从新闻业出现以来受到最大的一次冲击。”曹培鑫表示,颠覆性体现在,新闻行业传统上是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再经由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播出信息,专业的调研机构来计算信息的影响力;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播出和反馈的收集过程都渗透着人工智能的影子。


王翎子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每一次新技术的到来都是传媒的大变革,未来我认为会是人工智能与人一起进行内容生产,人机协作,降本增效。”



应对

高校主动探索智媒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

全校协同参与“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据曹培鑫介绍,中国传媒大学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是一个全校范围的、涉及到所有学院、所有专业的、整体性的教学计划,从新闻传播教育、戏剧影视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落地实施调研首场座谈会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时期的重点教育计划之一,“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具有极强的特色与亮点,如学校已引入了人工智能教学助手,接下来将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来生成实验场景环境;再如数字人可以代替老师来做线上教学,老师只要把讲稿写好,数字人即可完成替身教学;此外,通过大模型的培训将机器培训成我们重要的采访对象,以此实现人机对话等等。


与会人员参观了广告学院


该计划从纵向上看,是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学科设置、实验室建设、国际交往、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要应用人工智能;从横向上看,各个专业全面铺开,是所有专业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预备性计划,思考如何改变自身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浙江传媒学院

创立“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


浙江传媒学院3月26日在公众号上发布了第一条AI新闻,称将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第一条AI新闻


该微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焦俊波表示,课程主要是围绕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来设计的,从文字到图像到音视频生成,人工智能在这些不同形态的内容生成的过程中,是能够部分替代人的工作的。


文章发出后,有同学在评论区调侃“本来以为人工智能会让传媒人失业,咱们学院却跟人工智能牵手了”,这一方面表现了学生们对于该专业充满着新鲜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AI+新闻”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王翎子说,我们并没有现成既定样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会和学生一起在实践项目中开展探索,在真实操作中发现问题,一起把行业应用落地这一步走好。


“既然行业都已经有尝试应用了,传媒教学肯定要紧跟时代。”王翎子透露自己还发了条朋友圈:我们不怕错,怕只在正确的老路上行走,了无生趣。



诉求

提升就业竞争力还是生存能力?


让学生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能力


对于“将人工智能引入教学能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问题,两所院校的老师表达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首先要让学生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能力,其次才是提升就业竞争力。


曹培鑫表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未来具有竞争力,其实更基础的诉求是要让学生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等工作,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并且在这样的情境中保持专业性和伦理性。


“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和专业,课程肯定不是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而是在偏实践的课程中,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共同教学。”焦俊波强调,“我们的学生未来是要在行业一线做实践工作的,培养目的是保证与行业对接,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以及在新闻行业应用落地的真实情景,是要面对真实复杂问题拿出解决方案的,而不是仅在课堂坐而论道。


在教学和实践中防范“技术愚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当人工智能走近生活、走进校园,如何防范“技术愚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曹培鑫表示,AI在实际应用中潜在的“技术愚弄”安全问题,不是新闻传播教育行业自身就能够完美规避的,它更像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涉及到技术伦理问题和社会科学对它的关照。但我们能做的是,在“人工智能计划”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坚守好专业性和伦理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应对的是准确性和客观性,伦理性原则体现在反歧视、反压迫、反冲突的这些基本伦理操守。


王翎子强调,这一代的学生需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工作,我们这个微专业要探索的是如何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不被技术愚弄。焦俊波补充说,在课程中我们会做师生与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作业,把流程跑通,当然,伦理和边界在哪里,我们也会不断反思。 



疑问

人工智能会改变一切吗?


诚然,我们需要承认技术将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彻底性的、结构性的调整和冲击,但在改变发生的同时,也有许多要素是不会或是不能改变的。


新闻行业的社会位置不应改变。曹培鑫强调如果新闻行业任由技术引领发展,将来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必要时需要制定合理的调控手段,以确保新闻行业应有的声量和位置。



新闻生产中人的作用不可替代。无论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新闻行业始终需要活生生的、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伦理操守的人,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要素。曹培鑫说,以新闻传播环节为例,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整合、投放信息,但它缺乏对于传播使命和职责的认知,可能会造成新闻排序、发布策略等方面的不妥,因此必须有人来介入。


新闻传播教育的初衷不可动摇。新传教育绝不只是培养工匠,而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伦理真理等全方位知识的输入。以信息收集环节为例,人工智能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是不会对信息源进行甄别的,因此在信源的可信度、客观度方面都不能得到保证,而鉴别信源是新闻传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坚守新传教育的初衷与原则,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新闻传播者。

  作者:尹珮瑶 魏园

  编辑:尹珮瑶 郑圆圆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如何在“第一现场”抓活鱼?
央媒小编带你“沉浸式”体验微博运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