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5博士,求职碰壁N次,时隔半年终找准位置

云顶 学术桥Acabridge 2024-05-12


如果你抓住身边的某位博士朋友,问他们现在博士进高校怎么样,你大概率会收获一大堆吐槽。


也不怪广大博士们吐苦水,现在进高校任教职确实越来越卷了。层次稍微高一些的高校,很多都加入了“非升即走”的行列,科研任务压得人头秃,相应的福利待遇就显得没那么诱人。另外,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也对博士们的论文分量和数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都不用等待入职后的考核审判,在面试阶段就给不少博士直接判了“死刑”。秦良就是万千求职博士大军中碰壁了N次的一员。


要说秦良的学历其实不差,本科硕士是211,博士在985就读,毕业时手里也有SCI一区的文章,不过总体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不算多。虽然没有海外经历,他还是想冲击一下211的高校教职,但结果并不理想。


秦良希望进入高层次院校并非因为“自视甚高”或者“头脑发热”,而是参考了一些前人的经验。他聊到,我差不多成果的同门师兄师姐,在几年前努努力去211谋个编制不是大问题。但到我这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每次自信满满的去投简历、去面试,不是被刷掉就是压根拿不到面试机会,跟我一届的很多同学求职也不是很顺利,这让我很受打击,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自我怀疑当中。


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了。


其实这并不是秦良一个人的困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受到就业环境较为严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博士人才也随之增加。数据显示,我国博士招生在2017年后便进入快车道发展,每年增幅都达到了10%左右,到2022年为止,5年间直接暴涨50%
当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一定是叫不上价的,同理也可以用在博士求职上。虽然目前博士生还远远不到烂大街的程度,但飞速增长的人数让高校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招聘标准上自然水涨船高,博士求职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如今高校人才引进行情瞬息万变的背景下,像秦良一样用几年前的经验、案例去求职的博士们,碰壁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博士们该如何摆脱困境呢?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秦良毕业后小半年。当时的秦良在经过一系列打击后,已经对投简历这件事产生了一定抵触,但是迟迟定不下来工作也让他很焦虑。于是乎,每天翻知乎看博士求职相关的问答成了他的日常,希望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秦良了解到了第三方人才评审这个东西。


什么是第三方人才评审呢?简单点来说,就是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你的需求,帮助你寻找符合条件的同行专家,来对被评人进行评估,最终会出具一个专业的报告,供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参考。


近几年,随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推进,第三方人才评审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聘期考核、人才项目遴选、硕博导师遴选、研究生论文评审、著作/代表作评审以及国际学术评审等场景


可能大家会疑惑,这跟博士找工作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各位对求职定位感到模糊的“秦良们”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评审来找准投递简历的高校层次。秦良也确实付诸行动了,一番搜索和对比后,他找到了学术桥。


在了解到秦良的需求后,学术桥为他量身邀请了2位来自985的专家、2位来自211的专家以及1位来自双非院校的专家,根据他现有的成果、经历展开全方位评估分析,并在学术发展潜力、成果发表潜力、求职潜力三个方面给出了详细建议。


秦良到现在都记得当时拿到报告的心情,就好像接受了一次“审判”一样,毕竟之前面试失败了这么多次,很怕各位专家把我贬的一文不值,但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别再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最终的评审结果没让秦良太失望,综合五位专家的建议,他们认为,以我的水平,去“双一流”高校面试成功的概率很大,至于211和985这类头衔就别执着了,基本不会有结果。除了求职成功可能性的评估,专家们还给出了我与同期博士相比研究水平的高低,并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进行了指导,以及预测了一下我如果成功入职后,能实现职称晋升的年限,总之受益匪浅。

因为是个人申请的评审,也不存在什么“避嫌”的需要,秦良还有幸与其中一位比较热心的专家私下交流了很多经验。


那位专家坦言,其实如果是普通一本的博士,反而更容易找准自己的定位,比如留校,而这个层次的高校本身也更倾向于录用本校毕业生,再加上导师的推荐,工作不难找的。而秦良这种985、211出来的博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名校情结在身上,但除非你本身论文能打或者导师人脉特别硬还愿意帮你,不然很难进入符合预期的高校,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明确了目标以后,秦良开始积极地了解相关高校的引才政策,还参加了几场线上、线下的招聘会,花了大概2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成功入职了一所比较心仪的南方高校,离他的老家不太远。


秦良后来回忆道,这个报告确实帮了我不少忙,不只是让我认清了现实,我在面试的时候,还用这份报告给自己的学术能力做了个“背书”,因为高校招聘本身也是要对人才进行评估的,等于我提前帮他们评估好了,有专家的建议在这里,可信度也更高一些。


如今,秦良已经成功地踏上了他理想的学术道路,或许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他,不过他相信自己不会再像当初找工作的时候那么茫然了。


作者:云顶

责编:长白

审核:叶紫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名校博士吐槽:面试前自信满满,面试后直接玩完?

一图读懂:做好科研能力自我评价有多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