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亮评论

其他

河南郑州烂尾楼小夫妻被打,撕开了新一代奋斗者的崩塌真相

亮亮与丽君,他们俩原本给无数奋斗在城市里的小年轻提供了积极可爱的正能量,他们俩恩恩爱爱勤勤恳恳,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他们俩虽然收入不高但每分钱都是自己打拼挣来的,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给新一代的年轻奋斗者们提供了对抗现实的情绪价值与模范样本,他们原本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缝缝补补”的缝补者。直到,他们俩买的房子烂尾了,去售楼处维权还被打了,他们眼睛里的光,消失了……光芒消失的整个过程,犹如一部风靡全网的短剧,可惜不是“霸总爱上我”而是“好人没好报”……新一代年轻奋斗者的理念、信念、信仰,随着他们眼睛里逐渐暗淡的光芒,一起消失了。第一,小夫妻的生活理念:爱情相依为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理念,指的是直接来源于待人处事总结出来的“不成文”的现实经验。二人出圈的那条短视频,我看过,我相信读者朋友里肯定也有人看过:“我本来想给你买块肉,但一想到我的工资,我就给你买了一块豆腐。”好笑又可爱。亮亮一边记录下丽君,一边笑着安慰她。我感慨于这一对小夫妻的“务实”又由衷地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但这是整个大环境使然,只要他们还能乐观地把生活的真相展现出来,就说明他们还有信心、还有爱、还有倚靠,他们并非孤立无援,他们有彼此。这些年奋斗让他们一步步拥有了城市里的生活成果,对此丽君真诚地对着镜头说:我老公棒棒哒!此情此景,尤其是对于那些常年奋斗在大城市里的朋友们,太治愈了。大家在他俩的视频里看到了“奋斗者的心酸”,它精准地打在了我们的心头,唤起了一些让人充满力量的东西。那个东西,名叫希望。看见与我们一样的奋斗者既心酸又有希望的生活,我们会抹着眼泪发出由衷的微笑,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自己——年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第二,小夫妻的人生信念:付出总有回报,一天更比一天好。信念,指的是基于理念而归纳出来的比较清晰的人生原则,总体核心是“我们相信什么”。如果仅仅是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而没有情绪价值,那亮亮和丽君就是无数记录者里平凡的一对,就比如有很多北漂奋斗者“卖惨”博眼球,什么每天通勤三小时、住在八环外上班在二环、外地媳妇嫁给本地人……看一看也就过去了,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而亮亮和丽君最可贵的价值在于他们通过镜头表达出了真实鲜活的信念:两个从农村来的年轻人,每天都在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获得,他们乐在其中,尽管没有一个字提到奋斗,但每个行动都在证明奋斗。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有感染力的,它让更多的人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一天更比一天好。第三,小夫妻的时代信仰:天下之大,总有奋斗者容身之所。信仰,指的是基于模糊的理念与清晰的信念,进一步抽离出来的抽象而宏大且适用于更多普通人的共鸣形态。亮亮与丽君,就是你和我,是千千万万平凡又伟大的普通人,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缩影,他们道出了我们对于时代的整体信仰:只要奋斗,就有回报,谁也夺不走奋斗的本能与获得的意志。当事情上升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这对小夫妻之于整个时代的巨大价值,他们用微小的行动,证明了时代的伟大,这种伟大容不得任何人来质疑、污蔑、无视、伤害……直到他们在维权现场被打……是谁在打他们?我认为不是开发商雇来的同样来自于农村的年轻打手,我认为不是同为底层人却为了每月3000块工资而变得凶狠的售楼处员工,我认为不是落在他们身上的拳头,一定另有其手。打他们的,是一双看不见的手。被打的小夫妻,在镜头里变“丑”了是啊,谁被打之后还会变美呢?又不是还我漂漂拳结语:理念、信念、信仰,是指导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们生生不息的精神价值,每一代人的信仰或许不同,但在总体方向上,是一种能够让每个时代的老百姓看到希望的福祉从而保持积极奋斗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个人生活层面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根本驱动力——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足够丰富、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们有强大的现实信仰,就是“我们的时代是善意的、鼓励奋斗的”。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发形成的普世价值,它不像“制衡”“平等”“自由”等等高大上的现代价值观念,但它实实在在地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奋斗者们蓬勃向上“活着”的姿态,我们因此而像铜豌豆,砸不扁、煮不烂、打不碎,我们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我们的小日子会给予每个微小的付出以等量的回报。现在,这种曾经驱动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民间共识与群体力量,被一个烂尾楼摧毁了,并通过短视频被更多的人眼睁睁地看到了,动摇了。说实话,我们有点不相信了,我们害怕了,2023年见诸报端的各种侵蚀普通人辛苦奋斗得来的财富的新闻,最可怕的就是烂尾楼——“没人兜底”的烂尾楼,谁都不知道普通人每个月为烂尾楼而辛苦还贷的那些钱到底去了哪里。在最新的视频里,丽君和亮亮对着镜头表示他们对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后续处理方式很满意——在前一条还原被打真相的视频被删除之后又“及时补录”了这条“表示满意”的视频……但他们的眼睛不会说谎,眼睛里的光芒,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天下之大,奋斗者无处可去?!一代年轻人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的信心——正在被可鄙的开发商赤裸裸地击溃!击溃我们的,只是这一家开发商吗?
2023年11月18日
被微信屏蔽
社会

在北京,白菜被制度化为了垃圾

北京确实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制度化”的城市。至少表面是这样。一方面,由于制度化,在北京没人敢撒野,这是制度的威严使然,威名在外嘛,头一次来的人肯定或多或少保持着敬畏,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大家都默认“在北京就没有制度办不了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是一座万能城市。什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科学——在制度面前,通通歇菜。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化,北京容纳了两千多万人,依然显得井井有条,在北京各人都有各人的活法,陌生人之间如果有必要打交道那就得先“盘盘道”,摸一摸对方是哪条道上的,是什么路子,背后认识什么人——人在制度之下,都有自己的赛道,有规矩。结果是啥呢?制度化造成了人的异化,在北京,人不怎么像人。像啥呢?像螺丝钉。这就是“北京海淀新白菜剁碎凑厨余垃圾”事件的本质。第一、环卫工有错吗?北京海淀某社区垃圾站,环卫工忙着把地上的新鲜大白菜干稀碎,然后一铁锹一铁锹地铲进垃圾桶。这是在干啥呢?围观的海淀群众门儿清,这是在凑厨余垃圾的KPI呐。一提厨余垃圾是不是都想起来几年前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啦?当时北京特热闹,无论政策宣传还是实际行动,官方表现得热情高涨,小区里原本四处可见的垃圾桶一夜之间全消失了,仅在某个不扎眼的角落里换上了全新的、干干净净的分类垃圾桶,您要想扔趟垃圾,多跑个几百米吧您内。关键是这还没完,您先把“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有关规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属于干垃圾、这个属于湿垃圾、这个属于有毒垃圾、这个属于……见多识广的北京人都给整糊涂了,我到底是个啥垃圾?听出问题所在了吗?所谓的制度化,在某些时候,会变得特别“激进”“极端”“理想化”。结果这制度搞了没半个月就歇菜了——不说天怨人怒吧,至少也是没人搭理。因为它不现实嘛。别提上海垃圾分类怎么怎么好,您回上海说去,北京多大上海多大啊,京津冀和江浙沪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您自个儿琢磨去。但制度定下来了,那就是铁板一块,甭管有没有老百姓配合,是不是为人民服务了,反正这制度,必须有,还不能动,还要考核……几年过去了,终于被海淀群众忍无可忍给发了视频了——视频里那位环卫工,打眼儿一瞧就混不吝,您爱说啥说啥去,我干我的。他有错吗?当然有错,但错全在他吗?他哪儿背得起那么大一锅啊?第二、环卫制度链条“将错就错”。是制度的错。环卫管理制度叠加不合时宜的垃圾分类,好好的大白菜被制度化为了厨余垃圾。想起了两句话:一句叫好制度把坏人变好人,坏制度把好人变坏人。另一句叫用文件管文件,用通知通知通知。一方面制度被切的很碎,一拍脑袋就是一个制度,不成体系;另一方面,制度只在某个特定的道上管用,出了这道,没人搭理。比如这个事件里的厨余垃圾制度,普通老百姓都以为这阵风早就刮过去了,三年疫情的大风大浪都过去了,您还跟这儿垃圾分类,别搞笑了。结果在环卫工这里,它依旧在起作用——厨余垃圾不够数,那你就自己想办法把这个数儿给填上……大白菜就遭殃了,不过还好,人家环卫工糟践的是自己公司食堂里的大白菜,也没把老百姓的大白菜抢过来给你弄碎……制度之内的浪费,您呐,还真管不着……当然了,这制度,也管不着您……第三、每个人都在北京“假装生活”。有句话说的特别到位——就佩服北京那两千多万人的凑合劲儿!凑合,太传神了对不?也有人说了,两千多万人在北京其实都在“假装生活”。这些评价,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在我看来就是制度化之下的人的异化,人不像人,像螺丝,像机器,没有感情,全是规矩。这个规矩,又不像制度那么明确,属于制度的衍生品,类似于潜规则,不用说,你自己潜移默化就懂了,就认了,就忍了,这是一座没有人格的城市,只是一座制度化的、特别像未来乌托邦故事里面的那种赛博朋克城。所以我一直觉得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写出了今天北京的神韵,尽管是个科幻小说,可它却让人读到了万千现实。你有办法吗?没办法。所以怎么办?凑合着办呗。千万别嘲笑北京人,换你来,你不一定比他们过得自在,你一定比他们痛苦得多。因为你可能还有点儿“人样儿”,也许过了很久都无法接受制度化之下的“假装”。最终留在北京的就是——质疑北京人,理解北京人,成为北京人。
2023年11月2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布林肯的战争与和平

众所周知,美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历来是“表示遗憾”,因为他们总是挑起事端,干了坏事之后面对其他国家的“谴责”而“表示遗憾”,摆出一个“我不是故意的”“我也不想这样子”“你能拿我怎么样”的无赖态度。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胡鑫宇事件的真凶

随着更多的案件细节被披露出来,江西少年胡鑫宇之死的真凶也基本可以确认了。第一个细节,尸体被找到的地方确实是“树林里”,但此前的通告中隐去了这个树林所在的位置,实际上是在当地的粮库。之所以隐去这一细节,是因为粮库位置涉密,未能第一时间披露。第二个细节,胡鑫宇生前的笔记内容,其中有大量消极厌学的字句,也提到了“死”。去年国庆节期间,胡鑫宇的家人也发现其沉默寡言,家人询问他表示没事。后来一起去当地旅游景点游玩,胡鑫宇的情绪暂时排解,让家人放松了警惕。第三个细节,胡鑫宇的成绩不好,而致远中学在当地算是“名校”,这种反差让周围的师生都产生过“走关系进来的”想法,这种猜疑进一步加重了胡鑫宇的厌学情绪。种种迹象已经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基本上梳理清楚了,胡鑫宇是青春期的孩子,入学高一不过一个多月,生性敏感内向,加之青春期的自尊心,将其最终导向了不归路,所谓的真凶就是这种极度悲观又无处排解的情绪,很多人都想到了,其实就是抑郁症。“抑郁症”这个名词误导了很多人,让大家误以为这种病症是一种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是间歇性的,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被自我消解掉,但实际上抑郁症是非常可怕的生理疾病,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的。一旦进入误区,小瞧了这个病的生理特性,最终导致的结果大概率就是自杀。有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仅在中国就有5000万抑郁症患者或者已有抑郁倾向的人。中国的抑郁症通常表现为产后抑郁、青少年抑郁,都是因巨大的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最终导致的生理病变,外在表现就是不愿与人交流,内向、消极、自我封闭。目前来看,胡鑫宇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表征。杀死他的极有可能就是重度抑郁症,但这个可能的真相却让人感到“失望”。因为这不是延宕三个多月的苦苦追寻希望得到的结果,最希望的结果当然是他还活着。可惜现实是冰冷的。另外就是种种猜疑与迷雾,那么多不符合常识的蛛丝马迹让人一步步地滑向了阴谋论,认定这个少年的离奇失踪一定有所隐瞒,而当真相最终揭开,所谓的离奇,可能也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如果再往深处说,杀死他的不仅仅是抑郁症,还有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年后全国各地有关“延迟开学”的“请愿”很多,甚至有学生向当地教育部门举报学校提前开学,而在校长与学生的通话中,我们又能很明显地听出来该学生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想“搅混水”,校长说“你不想来没问题,但无权绑架其他想学习的学生”。教育环境随着信息发达变得更加复杂,前有河南老师在网课上被校外学渣持续网暴一个月最终不堪重负而猝死,后有河北衡水的中学被曝严重体罚学生,这些极端的案例中,又有多少胡鑫宇藏身其中?学校有学校的职责,教书育人是第一层,更深层的其实是“青少年管理”,它是重要的青少年人群进行合法有效管理的场所,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管理,更包括心理上的纾解、正确三观的建立。但这些事情,也绝不仅仅是学校这个孤岛能够解决的,它指向了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人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正如无法选择出身,但好的教育工作者,好的家长能够帮助孩子们选择一个更好的未来。胡鑫宇的悲剧,不是个案,更是急剧变化的时代的悲剧。
2023年2月1日
其他

经典稿丨加勒比人民为什么不爱穿衣服?

海岸线边上腰细腿长眼波如媚的美女们穿着比基尼跟你打招呼,阳光小哥皮肤黝黑牙齿雪白挺着胸肌笑问客从何处来?随随便便伸手就是又熟又甜的野生瓜果,这么自然的生活,造就了不愁吃穿的人们,穷的就剩下了爱。
2016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