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其他

整体议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论坛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论坛”将于2023年11月3-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主题为: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本届年会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承办,年会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天风证券独家战略支持。同时,还设立了8个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平行论坛和8个中青年论坛平行分论坛。年会将有从事世界经济研究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参与探讨世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谋划发展我国的世界经济研究工作。诚挚邀请大家拨冗莅临!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会议征文|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23年中青年论坛征文通知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23年年会将于2023年11月3-5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论坛也将于相同时间举行。本届中青年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1.世界经济:后疫情时期的国别和区域经济2.国际贸易:全球化低潮时期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形态3.国际投资: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的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4.国际金融:地缘冲突、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治理5.国际合作:“慢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谈判与区域经济合作6.国际发展:“一带一路”十周年与国际发展新模式7.绿色贸易:双碳目标、ESG与对外贸易8.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世界经济变革欢迎广大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学者和有意参会者就上述议题撰写学术论文并向会议组织方投稿,当然论文并不必然局限于上述议题。组委会将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遴选,并据此发出参会邀请。2023年8月25日为论文截止日期。组委会倡导并鼓励所有投稿人,根据本人论文的定位,选择本学会《世界经济》(学术理论刊物)或《国际经济评论》(政策评论刊物)的规范体例和格式撰写论文,英文投稿请参考China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会议征文|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二届数字经济论坛(2023年)征文通知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数字经济论坛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大学、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在数字技术发展所推动的数字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强大推动力的大背景下,于2022年联合发起的学科专业论坛。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一届数字经济论坛(2022年)由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和上海大学中国数字经济研究院承办,于2022年5月在上海大学(线上+线下)举行。第一届数字经济论坛(2022年)共收到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等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投稿论文110多篇,经过专家的评审,共有64篇论文在“数字经济与贸易规则”“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企业数字化转型”“城乡全面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与国际投资”“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实践研究”等8个分论坛进行交流汇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数字贸易”;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把数字经济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今后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和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二届数字经济论坛(2023年)。会议主题为“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和数字中国建设”。一、论坛时间和地点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二届数字经济论坛(2023年)拟定于2023年11月2-3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期刊社承办。二、征文选题范围围绕本届论坛主题,设定以下征文选题范围供参考,但不局限于以下议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业界人员围绕这些选题提交最新的研究成果参与数字经济论坛交流和讨论。1.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会员观点|【徐康宁】基于历史维度和国际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探析

徐康宁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摘要:现代化是一个文明史的进程,其中必然赋予确定的国家身份。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现代化国家,照搬别国模式或依附外部力量建不成真正的现代化。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现代化的道路,始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努力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基本国情和时代环境,对现代化内涵是一个丰富和升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做出重大贡献,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经验和样板,也必然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维度;国际比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曾极度贫穷的东方大国迈入现代化进程的新时代到来,预告中国将走出一条超越历史的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和赶超型国家树立一个新的样板,也必将再塑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崭新形态。一、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身份建构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对“现代化”一般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下定义的。例如,国内较早一本介绍国外现代化理论的编译著作《现代化问题探索》的前言中,编译者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化”是社会学领域中令人瞩目的一个议题,各国的社会学家曾就这一议题提出不少理论和模式。在学界颇具权威性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旧译为《大英百科全书》)也是依据社会学标准对现代化条目做出解释:(现代化)指从一个传统的乡村的农业社会转化成一个非宗教的城市工业社会。人类文明进程自史前时期起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原始社会和公社的出现。第二阶段表现为原始社会联结起来,并转化为文明状态。第三阶段始于18世纪产业革命,持续至今,现代工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①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是专门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他的著作《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完全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现代化,揭示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与现代化的关系,提出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平行发展的并与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相联系的概念。由于富永健一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应邀到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社会学专业的南开大学讲学,其著作很快在国内翻译出版,所以基于社会学范式的现代化理论在中国有很大影响。不过,在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眼中,现代化则是一个和物质技术进步关联更紧密的概念。经济学家W.W.罗斯托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其理论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其中起飞阶段尤为重要。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就建立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论上,并认为所有国家的现代化必然经历这五个阶段。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有影响很广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等系列历史著作,他于1999年出版的《工业与帝国》(第二版),完全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主线,探究英国现代化的历史。在这本著作中,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就是英国真正现代化进程的开始。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有着经历百余年的受列强欺凌的不幸遭遇,对现代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严复、梁启超等先贤的著作中闪现过现代国家或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富裕、民主、受列强平等对待的国家形象,就是他们理想中的现代化图景。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先驱,比较细致地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国家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建国方略》这一著作就集中地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现代化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主要是经济现代化)的设计。在《建国方略》中,作者专门著有详尽的“实业计划”,内容包括铁路建设,修浚运河,在中国北方、中部和南方各建造一大海港等,连三大港的地理位置都加以详细论证,并作图说明,标准参照美国纽约港。从严复、梁启超到孙中山,现代化思想萌芽或现代化建设蓝图都带有属于中国的国家身份。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时代的矛盾,再加上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国家模式构想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只能是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贤的一种美好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认真谋划过中国现代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计划。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号召:“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同年9月23日,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四个现代化”。当时提的“四个现代化”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较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这篇讲话对原来提的“四个现代化”做出调整,移出交通运输业,加入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将原来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表述改为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更加强调现代化的过程,这也是后来沿用的“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次正式阐述。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采用了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并提出“两步走”的目标,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两步走”的时间表划定在“1980年前”和“本世纪(指20世纪)末”。1987年,邓小平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原来分两步走实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步是下个世纪(指21世纪)再花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进程的科学概括,与后来党中央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是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两步走”目标,再到“新三步走”战略,现代化的愿景蓝图有明确的中国国家身份,即要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两个十五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从党的十九大到十九届六中全会,再到二十大,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道路、特征以及本质要求,使命与行动纲领更加清晰。如果说当初提的“四个现代化”更加注重经济、科技和国防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讲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涵盖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世界开放进步等各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从国情出发,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现代化国家尽管有的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更早,但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开始的。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工业与帝国》实际上是英国现代化进程的记录,开篇就是从1750年说起的。该书英文版还有一个副标题:从1750年到现在。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历经两个半世纪左右,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经历了工业化或被卷入工业化,但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严格来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国家的不过二三十个,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亚洲算得上现代化国家的屈指可数。这里不包括一些国情特殊的天然资源丰富国家和袖珍小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尚未进入现代化,大量发展中国家则离现代化标准十分遥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也是典型的依靠工业化和发展自由贸易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夕的1750年,英国还是一个满眼翠绿的“农家”社会,到处像花园,除了伦敦之外,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万人,也不为生意人所关注,从伦敦到爱丁堡,路上要花上10-12天。经过将近100年的发展,英国已经转型成为一个标准的工业国。“1870年已是工厂林立,新兴大城市像魔术般拔地而起。人口增长也十分迅速,19世纪初不足1600万,1870年达到3100万。”到1850年前后,英国的农业已经让位于工业,后者成为第一重要产业。与此同时,出现了以铁路为标志的交通运输革命和城市化的兴起。到1843年,英国建成的公共铁路已经达到2285英里,其中通车的里程为1952英里,到了1848年年底,英国境内通车的铁路里程达到整整5000英里,这是一个铁路狂飙的时代。到1850年前后,英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上完成了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美国是在英国殖民地基础上诞生的国家,美国民众的构成以英国移民及其后裔为主,英国文化在美国有压倒性的影响,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英国却有很大的不同,现代化内涵明显有着美国的印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并不是一个单凭工业化成长起来的现代化国家,农业在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现代化要早于工业现代化。实际上,在美国建国后,要不要发展本国的工业曾有过很大的争论,以开国元勋之一、《独立宣言》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占了上风,以至于另一位开国元勋、坚定主张推行工业化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他1791年12月所写的著名的为工业化辩护的《制造业报告》中不得不以守为攻:我不是坚持认为制造业的生产力高于农业,但反之也不能得到明证。由于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农业资源极其丰富,再加上早期与英国和欧洲的产业分工,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农业发展的势头超过工业。直到1880年的时候(英国和法国此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美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仍然高达28%,而制造业、采矿业和手工业加在一起所占比重只有25%。19世纪的美国农业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引入机械犁、收割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截止1862年,已经有25万台收割机在美国投入使用。由于土地广袤,气候条件适合耕种,加上机械化作业引入较早,克服了地广人稀容易导致的生产率低下的缺陷,美国农业在19世纪实现了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用相同的土地、劳动和资本数量,1900年的农业总产出平均比1800年增加2/3。从1860年到187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38%,这个增速即使换在今天的制造业,也是一个不俗的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头牛每年的产奶量从1850年的2371磅上升到1900年的3352磅,增长了大约40%。美国的富裕,首先表现为农产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上食品供应的充足。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英国和美国的模式。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采用了近乎全盘西化的制度,但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却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没有完全仿照英国、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一是博采众长,借鉴多国经验。明治维新后,日本派出多个国外考察团,学习借鉴美国和欧洲多国工业化的做法。例如,日本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纺织工业的建立主要借鉴英国的工厂制度,而钢铁工业则更多采用德国和美国的制度。二是扶持大企业的发展,国内形成多个财阀势力。日本大企业集团和财阀在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提升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三井、三菱、住友这三大财阀的资本集中度长期高达10%以上。1937年,这三大财阀占全国实收资本总额的比重为9.9%,1941年上升到10.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略有下降,但很快又继续上升,1960年达到11%,1970年升至14.4%。所以,多元化经营是日本大公司的显著特点。三是政府发挥重要职能,引入计划(规划)推进现代化。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采用计划引导经济发展的国家之一,政府部门编制过无数的经济发展计划,部分付诸实施。其中最有名的是《国民经济倍增计划》,该计划于1960年提出,打算用10年的时间使日本国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一倍,结果实际上用了7年就完成了。放眼世界,我们很难找出两个现代化道路完全相同、发展特征高度一致的国家,即便是地理环境相近、历史文化类似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也有差异。丹麦、瑞典、挪威同属北欧国家,在历史文化上有很多交集,且都是人口只有几百万的现代化小国,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在北欧地区,丹麦拥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加上临近德国,也比较靠近英国,在欧洲现代化进程中满足了英国等工业化国家对肉类、奶制品的需求,农牧业一直比较发达,直到今天也是如此。2021年,丹麦全国人口不过580万,当年牛奶产量高达572万吨,接近人均一吨,仅奶酪出口就高达近40万吨。丹麦的工业不是着眼于出口,而是主要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是通过农业的商业化和机械化而实现的。瑞典气候严寒,不适宜发展农业,但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所以从一开始就是从工业化进入现代化的发展,并从有优势的木材工业和制铁工业开始起步。挪威工业基础薄弱,又不适于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道路与丹麦和瑞典又有所不同。这个国家渔业资源丰富,因此走过了一条先发展现代渔业、继而发展有关联的航运业的现代化道路。19世纪末,挪威拥有欧洲大陆最大的商业船队,其规模超过法国和德国之和。直到21世纪,挪威的渔业仍是十分发达。世界的现代化史表明,全球范围内并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现代化国家,因为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情一模一样。三、中国式现代化源于本国国情和时代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相当富裕,教育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等。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或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如人均GDP一般应达到2万美元以上,现代化设施基本普及,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不大等。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所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因国情不同,所处时代环境有别,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现代化内容完全一样的国家,更没有脱离时代背景的纯粹现代化理想模式。从本国国情出发,建设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应循之路。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探索自己的现代化,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轨迹。早在编制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之时,中国就没有照搬工业化先从轻纺工业发展开始的一般模式,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重工业的加快发展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周恩来在195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并且归根结底,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这段话不仅阐述了当年所提的“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而且突出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当年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化是当务之急,钢铁、能源、机械、化工等重工业对整个工业体系所起到的骨干和支撑作用不言而喻。而且,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国防建设也需要有自己的重工业,所以,中国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当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当年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而轻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导致在发展上走了一些弯路;但历史地看,当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实有利于早一点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这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直到今天,世界上也只有为数很少的国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目前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很多高端生产环节仍然缺乏或不足),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十多年居世界第一,这和中国走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现代化,则是对现代化性质的约定和追求。社会主义是世界的一个进步事业。从法国的傅里叶和圣西门于1830年首次使用社会主义一词以来,世界范围内不仅出现过为数众多的社会主义理论流派,而且称得上社会主义实践的也有多种模式。至今世界上公开承认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各自在制度、道路和实践模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自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后,中国就开始逐步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大会开幕词,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其后,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是大会的主题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其内涵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现代化进程,更富有时代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更多基于本国国情,更多中国特色。人口众多、民众盼望实现共同富裕、环境承载压力大、国家发展追求安全等就是当下最大的中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仅仅是增加人均GDP,虽然这是不可缺少的,而是更充分反映国情所需、代表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体现时代发展精神。在现阶段,就是要着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我国仍然面临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中国虽然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还只有1万美元多一些,在世界上还排在50位以外,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却过早地暴露出来,成为和发展不充分同样突出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发展不充分更加突出,如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过大差距等。中国不会把发展不平衡的严重问题带进现代化社会,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包括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等在内的重大发展方略就是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外,21世纪的现代化不仅与19世纪的现代化迥异,而且与20世纪的现代化也有很大差别。当下的现代化,更加突出科技进步的作用,更加彰显绿色发展,更加追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更加体现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国正在推进的现代化代表的是21世纪的现代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当代人类的期盼。中国是一个大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也决定了中国只能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作为大国,作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的大国,必须有自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追求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归根结底,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自立自强,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个小国建设现代化,不需要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个依附外部先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家,也可以不发展自己的现代科技事业。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一定是以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支撑的。总之,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依照,谋求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反映时代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志。四、中国式现代化将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14亿多人带来巨大福祉,而且也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重要贡献。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种种困难,突破各种瓶颈,用和平的方式将自己的国家建成百姓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家,必将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扩大了现代化社会的规模,使世界现代化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目前世界上真正算得上现代化国家的不过二三十个,总人口10亿左右。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后,世界上将出现一个14亿人的最大现代化国家,意义十分重大。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净增14亿的现代化人口,将会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有力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过去40多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由改革开放初的不到2%升至最高的30%左右。多达14亿的人口进入现代化社会,必将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高贡献度继续保持下去。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赶超的一个壮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样板。多少年来,世界上有无数的国家有过现代化的梦想,甚至一些国家举数十年乃至百年努力,朝着现代化国家奋斗迈进,但始终未能跨越门槛,能够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只是少数。世界上有一些发展条件很好的发展中国家,曾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一度为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但最终没能成为现代化国家,甚至离现代化社会渐行渐远。巴西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起步现代化的进程,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曾经进入世界前八,但在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就止步不前,人均GDP长期在1万美元左右徘徊。根据有关专家2020年做的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显示,现在巴西的排名比白俄罗斯还低一位。阿根廷更是经百年努力而不能进现代化行列的国家代表。阿根廷现代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几乎和欧美国家现代化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世界粮仓和肉库”,阿根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和成功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当时的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但直到今日,阿根廷仍旧是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是在这一行列中“站队”最久的国家。在东南亚,也能找出几个类似的国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东南亚出现的几个经济“新星”,后来都不同程度地暗淡下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那些长期想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而不得其中的国家,各有其原因,但未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不能不说是一个共性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最大经验就在于,发展现代化不仅要遵循普遍规律、追求共性目标,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还要从自己国情出发,在产业结构、市场体系、收入分配、科技教育等方面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化进程的一个特殊意义在于,中国要以一个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展现于世界,为人类文明形态创造一个新样板。人类文明进程表现出多种形态,总的来说,是由简单而低级的形态向高级而复杂的形态迈进。进入现代化社会,标志人类文明进入一个较为高级的形态,物质产品丰富,社会体系健全,人们享受丰裕而有品质的生活。然而,现代化社会并不总是给所有人都带来丰裕而有品质的生活,物质技术的发达并不能掩盖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的巨大差距;事实上,从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英国算起,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中国正在推进的现代化,公开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之处,同时也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内涵,提升了现代化的层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的是一个全面和谐的现代化。现代化发展至今,虽然世界上一些进步力量一直在呼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并为此做出许多努力,但总的来看,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文化意识、道德文明以及精神世界的进步严重滞后,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更是积重难返。甚至在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等重大全球性挑战面前,世界尚缺乏应有的共识,一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能担起责任和义务,物质文明积累和精神文明积累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旗帜鲜明地提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必然使现代化实现新的跃升,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级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进程又一个重大贡献,在于中国将走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将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更新与创造。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血与火的书写史。过去200年来,现代化的漫长历程中不乏殖民、征服、豪夺、侵略、战争的黑暗和不义,许多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外征服、扩张和不公平贸易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口不足千万、地隅三个岛屿、开化历史晚于欧洲大陆的后起之国,却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工业革命并不是这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原因,殖民美洲、奴隶贸易、吞并印度以及在亚洲进行的一系列殖民扩张和战争行为,其中包括与中国之间的鸦片战争,为这个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阶段完成了资本积累、原料供应和市场分销等条件,大英帝国的形成与现代化的实现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继英国之后,欧洲大陆一批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许多都有对外扩张史或不公平贸易史。不仅英国历史上有殖民贸易色彩浓郁的东印度公司,荷兰、法国、瑞典等国历史上也有东印度公司;德国和比利时没有东印度公司,却在非洲有大量的殖民地。甚至到了20世纪,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惜挑起对外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贫困和弱小国家的侵略开始的。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国力迅速提升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现在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同样以和平发展作为旗帜加以推进,必将重新书写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才刚刚起步,在发展上还有许多薄弱之处,收入分配、均衡发展、环境治理、社会文明、文化风气等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现在与现代化的理想状态之间还有明显的差距,但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如同宣言与号角,新的征程的方向和路标已经确定。中国将通过15年到30年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富有中国特色、代表21世纪时代精神的现代化国家。五、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现代化本身还是关键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发展,现代化不会从天而降。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阐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第一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中国的人均GDP按美元衡量是12556美元(世界银行数据),现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约是人均GDP2万美元,相当于现在希腊的水平(2021年希腊人均GDP是20277美元)。以2021年为计算起点,到2035年是14年,由1.25万美元增加至2万美元,需要在原来基础上增长60%,平均每年要增长3.4%左右。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保持14年的人均GDP3.4%的增速,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可望达到2万美元,从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以美元不变价格计算)。由于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基本进入停滞期,2020年和202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只有0.145%和0.034%,未来14年人均GDP年均增速可基本等同于GDP年均增速。从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增长潜力看,未来一二十年GDP年均增长达到3.4%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并很有可能落在更高一些的增长区间。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使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人均GDP达到了2万美元或以上,也只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同样是欧盟国家,德国、瑞士的发达水平,是葡萄牙、希腊这些中等发达国家难以比及的。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与已有百年现代化历史的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花上几十年都难以完全消除的差距,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最根本的任务,不能在发展的问题上有任何的动摇。追求任何目标都不能以放弃发展为代价,任何不发展或轻视发展的选项都是“折腾”,这已为长达70多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面对新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既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力争使中长期增速稳定在5%左右的区间,这样就能在2035年达到人均2万美元或更高一些的水平,同时又要以提升增长质量为优先选项,追求发展的效率、平衡和协调。做到这一步,根本路径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突破一批涉及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今后十几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因此,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气力把科技自立自强置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地位,并付诸具体实践。如同高端芯片研制一样,7纳米芯片的研制难度要数倍于14纳米芯片,5纳米、3纳米芯片的研制难度又要成倍增加,科技创新和自强自立的艰难程度随着发展进程而成倍加大。仅仅振臂一呼,并不能解决先进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也不是决心一下,所有的关键核心技术都能够在短期内攻下,对此必须有冷静客观的认识,必须以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的态度对待科技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要用改革的办法,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建设,激活各类创新要素,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我国普遍存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甚至形成巨大反差的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发表的国际论文早已是全球第一,但恰恰是在材料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却是十分明显,许多“卡脖子”技术就“卡”在材料上。《科技日报》曾经列出一个35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榜单,在科技界产生很大反响,其中涉及材料的就有多项,如航空钢材、高端刀具材料、高端轴承钢等。还有,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科技创新中的最大短板,美国拥有一大批像苹果、微软、谷歌、特斯拉、SpaceX这样的创新能力极强的企业,而我国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实在太少,其根本症结在于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表明,企业在科技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主力军,像晶体管、集成电路这样的世纪发明都诞生在企业,甚至连信息论这样的理论也出自企业;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离科技创新主体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涉及大量的制度安排。如果不能确保企业获得一流的创新人才,而是继续像现在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去企业;如果不能实现创新资源适当向企业集中,而是像现在这类资源过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是不能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所以一定要坚持用改革开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汇聚各方创新要素,做大创新格局,提升创新层次。今天的世界,许多重大创新活动都是在国际合作中展开的,大量创新成果常常是多国创新要素交流互鉴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迅速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奠定基石。引用信息:徐康宁.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会议通知|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俄罗斯经济论坛(2022)延期通告暨征文再通知

鉴于国内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为更好地研讨交流,经过主办方和承办方商议,现决定:原定于10月15-16日召开的俄罗斯经济论坛(2022)延期至11月6日,征文截止时间相应延至10月15日,特此通告。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将于2022年11月6日(周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联合主办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俄罗斯经济论坛(2022)。会议主题: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俄罗斯经济与中俄经贸合作。主要议题:1.
其他

会议快讯|2020年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榜单

2021年10月31日,2021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2020年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榜单在这次年会上正式发布。该榜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年鉴》编辑部研制。该榜单由世界经济学总榜及世界经济学8个分支学科榜单组成,每个榜单包括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这里公布世界经济学总榜,随后公布各分支学科榜单。论文评价方法说明见附1。以下是2020年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榜单。需要特别申明的是,以上榜单是本次年会发布版本的修订版,修订理由见附2。该榜单自2015年开始研制和发布,旨在把世界经济学的优秀论文评选出来并推广开来,以更好地促进世界经济学科的发展。其历年内容可在《世界经济年鉴》官方网页、微信公号“世界经济学文献”获得,并在《世界经济年鉴》相应各卷中正式出版(含每篇入选论文的内容概览)。《世界经济年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电子版全文内容可在年鉴数据库(www.eyearbook.cn)和中国知网中查阅。
2021年11月2日